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究了用△-(-)_D-[Co(en)_2(C_2O_4]~+及∧-(+)_D-[Co(en)_2(C_2O_4)]~+拆分NH_4(dL-BCS)的方法,制得了两种难溶非对映异构体盐的单晶:△-(-)_D-[Co(en)_2(C_2O_4)](d-BCS).3.5H_2O(Ⅰ)与∧-(+)_D-[Co(en)_2(C_2O_4)](L-BCS)2.5H_2O(Ⅱ)。探讨了晶体中可能的识别模式,用自制的 NH_4(d-BCS)简便地拆分了Cis-[Co(en)_2(NO_2)_2]~+;部分拆分了[(Co(en)_2(gly)]~(2+);讨论了 d-BCS~-对络合物的识别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水—醇(如甲醇、乙醇和正丙醇等)混合溶剂中[Co(N_3)(NH_3)_5]~(2+)与 Fe(Ⅱ)间电子转移反应。其表观速度常数 k_(app)随甲醇、乙醇和正丙醇的摩尔分数X 醇增大(即随混合溶剂介电常数的减小)和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反应速度与酸浓度的依存关系,可用[Co(N_3)(NH_3)_5]~(2+)的配体 N_3~-的质子化作用和由此而产生的特殊酸催化作用阐明.[Co(N_3)(NH_3)_5]~(2+)还原反应的表观速度常数 k_(app)可表示为:k_(app)=k_HK_H[H_3O~+]由特殊酸催化而使[Co(N_3)(NH_3)_5]~(2+)被还原反应加速,可认为电子转移是反应的速控步骤。  相似文献   

3.
阐述双核配合物[(NH_3)_5CoO_2Co(NH_3))_5]~(4+)的形成、性质及应用,同时介绍一种在混合气体中测定氧的新方法.在常温和常压下,用[Co(NH_3)_5(H_2O)]~(2+)的水溶液处理一定体积的空气,空气的体积减小21.03%,此值与空气中氧含量相一致.这说明[Co(NH_3)_5(H_2O)]~(2+)与 O_2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是一定全反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中性络合物mer~-、fac-[Co(β-ala)_3]和[Co(gly)_3]的合成、分离和拆分.用葡聚糖凝胶交换剂(SP-SephadexC-25)短柱(40×3cm)完全分离了[Co(β-ala)_3]的异构体,用事先交换了酒石酸锑根的葡聚糖凝胶阴离子交换剂作为手性交换固定相,在水的淋洗下,柱大小54×2cm,高产率地完全拆分了200mg的mer-[Co(β-ala)_3],并将这种方法与使用手性淋洗剂淋洗的拆分方法进行了比较,讨论了这种固定相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光学活性络合物的手性识别及拆分机理的过程中,需要合成一系列有特征构型的光学活性钻(Ⅲ)络合物,其配体皆为含N、O配位原子的多齿配体。但是按文献方法合成具有光学活性的u-fac-[Co(ida)_2](ida~2;亚氨基二乙酸根)、fac-[Co(β-ala)_3](β-ala:β-丙氨酸根)时,均存在着产率低或产物纯度低,反应时间长等问题,为其后续拆分带来不少困难。为此,本工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溶解度法和电子光谱研究了氧钒(Ⅳ)-碳酸氢根水溶液体系的配合反应。在15±2℃,恒定离子强度Ⅰ=1.0的条件下,测得溶液中[VO~(2 )]<0.012M时,钒(Ⅳ)仅以单核配离子VO(CO_3)(OH)~-存在;当[VO~(2 )]在0.014~0.035M之间时,以5核配离子(VO)_5(CO_3)_5(OH)_5~(5-)和(VO)_5(CO_3)_5(OH)_6~(6-)的混合物存在;当[VO~(2 )]>0.035M时,则存在6核配离子(VO)_6(CO_3)_4(OH)_9~(5-)。同时测定了有关反应的平衡常数。  相似文献   

7.
Co(NO_3)_2·6H_2O与D-樟脑酸(D-H_2cam)和4,4'-双(苯并咪唑-1-亚甲基)联苯(bbmmb)在水热条件下反应提供了一个配位聚合物[Co(D-cam)(bbmmb)]·H_2O(1).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粉末X-射线衍射及热重分析对配位聚合物1进行表征.结构分析揭示配位聚合物1结晶于正交空间群P2_12_12_1,a=9.8786(9),b=17.5620(18),c=19.4752(19),α=90°,β=90°,γ=90°,V=3378.7(6)~3,Z=4,R_1=0.0575,wR_2=0.1097.配位聚合物1具有一个二维同手性层结构.bbmmb的柔韧性对配位聚合物1的同手性结构有重要影响.配位聚合物1的荧光性质被研究.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10个[Rh_2(O_2CMe)_4]与含氮配体的加合物:[Rh_2(O_2CMe)_4L_2),L=哌啶,4-氨基安替比林,3-氨基苯二甲酰环肼(鲁米诺),2,5-二苯基噁唑(PPO),1,4-二(2-(5-苯基噁唑基)]苯(POPOP);[Rh_2(O_2CMe)_4L_2]·H_2O,L=苯骈噻唑,1-萘胺;[Rh_2(O_2CMe)_4L]_n,L=外消旋—5,7,7,12,12,14-六甲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tet b),4,4′-二胺基-3,3′-二甲基联苯(邻联甲苯胺)。研究了它们的红外光谱,测定了它们在乙醇—苯中的稳定常数,观察到logβ_2与加合物电子光谱谱带I的波数v_1呈正相关关系。讨论了π相互作用对轴向Rh-L成键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温水热技术,成功合成了一种新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双支撑的Keggin型钼磷杂多金属氧酸盐[Zn(2,2′-bipy)_2]_2[PMo_(11)~ⅥMo~ⅤO_(40)],并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单元是由1个杂多阴离子[PMo1Ⅵ1MoⅤO40]4-和2个[Zn(2,2′-bipy)2]2 片段组成的双支撑构型;不同的结构单元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一维链状超分子结构;链间进一步通过分子间氢键构成二维层;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1.3587(3)nm,b=1.2073(2)nm,c=1.8932(4)nm,α=90.00°,β=93.15(3)°,γ=90.00°,V=3.100(9)nm3,Z=2,R1=0.0658,wR2=0.2023.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配体稳定的合成相主族金属配合物Al[Al[N(SiMe_3)_2]]_6~-(1)进行模型简化和成键分析,由此提出全主族金属芳香性三明治概念。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在PBE0/def2-TZVP水平上对简化的模型金属配合物团簇[Al[Al(NH_2)]_6]~-(2)作结构优化及频率计算,并利用正则分子轨道(CMO)、适应性自然密度划分(AdNDP)、轨道成分分析等系列手段探究体系的成键特征。基于分子轨道分析团簇2的零级成键图像为[Al(NH_2)]_3~(2-)Al~(3+)[Al(NH_2)]_3~(2-),轨道成分分析则给出完备成键图像[Al(NH_2)]_3~(0.35-)Al~(0.30-)[Al(NH_2)]_3~(0.35-),后者与自然键轨道(NBO)结果类似。体系含近似7中心2电子离域π和σ键各一个,同时其核独立化学位移(NICS)为负值,表明团簇2具有π和σ双重芳香性。体系中两个[Al(NH_2)]_3金属层与Al夹心之间发生复杂的电荷反馈与负反馈,将多至4.5个电子从上下金属层和夹心转移到金属层-夹心之间的6个Al-Al棱上,由此形成和稳定全金属三明治结构。电荷转移过程可利用轨道成分分析进行定量的跟踪。  相似文献   

11.
Five complexes ([Cu(tpc)]2+ 1, [Cu(tpa)]2+ 2, [Co(tpa)]2+ 3, [Fe(tpa)]2+ 4 and [Mn(tpa)]2+ 5) (tpc=N, N’, N"-tris[(2-pyridyl)methyl]-1,4,7-triaza-cyclononane(L1) and tpa=tris[2-((2-pyridyl) methyl-imino)ethyl]amine(l2))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The crystal structures of 1, 3 and 4 were determined by X-ray crystallography. Electrochemical investigations over two cupric complexes reveal that 2 has a less negative redox potential than that of 1. Electronic spectra of 2, 3, 4 and 5 show that the distinction in metal ion results in a shift of the ligand-based π*→π transition. Foundation item: 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Hubei province Biography: Yin Ye-gao (1950-), male, Associate professor, researching for the the synthsis and properties of tripodal polydentate ligands.  相似文献   

12.
[Co(2,3tri)(pz)Cl]2+体系配合物水解-重排机理研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提出了一个「Co(三元胺)(二元胺)Cl」^2+型的配合物及其异构体的重排机理模型,它包含了所有异构体间的转换关系,这一模型表面式异构体在重排过程中的重要性,利用对映异构体旋光性质及其可能的变化提出了可能存在一与经典模式不同的中间体假设。  相似文献   

13.
利用溶剂热法合成2种有机杂化硫代锑酸盐化合物[Co(en)3](Hen)SbS4(1)和[Ni(en)3]2Sb2S5(2)(en=乙二胺),它们的结构经IR、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1是由孤立四面体[SbS4]3-阴离子、质子化有机胺[Hen]+和配阳离子[Co(en)3]2+组成,而2是由孤立二聚阴离子[Sb2S5]4-和配阳离子[Ni(en)3]2+组成.  相似文献   

14.
根据热分解的气相色谱分析结果推证反应过程的物质结构变化还未见报导.本文采用气查色谱与自制的热分解署联用,对[Co(NH_3)_4CO_3]Cl与NH_4SCN的固相热分解反应过程的产物进行检测。得出该取代反应是按S_N2机理进行的,推证了[CO(NH_3)_4CO_3]Cl和[CO(NH_3)_4CO_3]Cl+NH_4SCN在热分解过程中空间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对金属串配合物[CoMCo(dpa)4(NCS)2](1:M=Co, 2:M=Ni, 3:M=Pd, 4:M=Pt; dpa=dipyridylamide)的成键性质和自旋过滤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1的基态为二重态,Co36+金属链形成三中心三电子键(2nb1*0);而配合物2~4的基态均为反铁磁耦合单重态(AF态),对应的最低能量高自旋态(HS态)分别为三重态、七重态和七重态,单电子分布在两端Co原子上,[CoMCo]6+链具有三中心四电子键(2nb1*1)。由分子轨道能级图和PDOS图分析得到配合物1~4均具有自旋过滤效应,电子传输通道主要为-自旋nb轨道,与费米能级的距离大小为1234。电场作用下,1~4的高电势端Co2―N4键增长而低电势端Co3―N7键缩短,Co―M平均键长略为缩短,Co―M键增强;电场作用下金属原子的自旋密度和电荷密度变化很小,电磁性质稳定;电场作用下nb轨道分布仍保持沿金属轴方向离域,LUMO-HOMO能隙减小,有利于电子输运。  相似文献   

16.
我们将Co[Fe(Mnt)_2]作为电催化剂应用于Li/POCl_3电池,发现可提高电池的放电容量。通过微电极循环伏安法和SEM研究,我们推测其可能原因一是由于催化剂的存在影响了电极产物的形态;再则可能是由于催化剂与POCl_3之间发生了配位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 p H≈ 6 .5及稀土盐的存在下 ,用 Na2 WO4 · 2 H2 O与 Na As O2 及 Co(NO3 ) 2 · 6 H2 O反应 ,得到了夹层型杂多钨酸盐 Na9[Na3 { Co(H2 O) } 3 (As W9O3 3 ) 2 ]· 44H2 O单晶 ,用 X射线单晶衍射法及元素分析确定了其结构 ,晶胞参数为 :a=1 .40 83 (6 ) nm,b=2 .3 2 4 1 (6 ) nm,c=3 .2 1 97(1 0 ) nm,α=90°,β=98.995 (6 )°,γ=90°,V=1 0 .40 8(6 ) nm3 ,Z=4,空间群 C2 /c,R1 =0 .0 6 0 4 ,w R2 =0 .0 792 (I>2 σ) .[Na3 { Co(H2 O) } 3 (As W9O3 3 ) 2 ]9-具有近似 D3 h对称性 ,Co2 +的配位数均为 5 .对题示化合物进行了 IR,UV- Vis表征 ,讨论了其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8.
合成和表征了两种新的Schiff碱配合物[CoL(ClO4)·3H2O(1)和MnL(ClO4)·3H2O(2),其中L是由摩尔比为1∶1的水杨醛和二乙撑三胺缩合而成的Schiff碱。1(或2)、FeSO4·7H2O和K3[Fe(ox)3]·3H2O进一步反应,生成了层状分子基磁体{[ML][FeⅡFeⅢ(ox)3]·1.5H2O}∞,其中M=Co2+(3)orMn2+(4)。红外光谱和Mo¨ssbauer谱测定结果表明,3和4具有二维层状结构,其阴离子层由[FeⅡFeⅢ(ox)3]-单元构成。  相似文献   

19.
采用双驱动搅拌反应器研究了乙二胺合钴溶液吸收NO的反应动力学。实验表明:[Co(en)3]2 络合NO的反应对NO表现为1.8级反应,NO的吸收速率随气相中氧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一定的pH范围内,NO的吸收速率随溶液pH的增大而增加。建立了乙二胺合钴溶液吸收NO的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新型Co(Ⅲ)混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电子光谱、红外光谱、摩尔电导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