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L-谷氨酸-5-甲酯金属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和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仿自然的条件下,合成了上L-谷氨酸-5-甲酯.对L-谷氨酸-5-甲酯晶体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测量表明,L-谷氨酸-5-甲酯属单斜晶系,C2空间群,其中α=10.286(3)(A),b=4.6163(11)(A),c=17.111(4)(A);β=104.995(4)°.通过L-谷氨酸-5-甲酯与MgCl2·6H2O和Ca(OH)2反应,分别合成得到了相应的金属化合物.用比色法测试了L-谷氨酸-5-甲酯对三磷酸腺苷二钠分解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L-谷氨酸-5-甲酯合镁和L-谷氨酸-5-甲酯合钙对三磷酸腺苷二钠的分解具有较好的活性.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一种新的5-氟尿嘧啶衍生物2-噻吩甲酸(5-氟尿嘧啶-1-基)甲酯的合成.用1HNMR、13CNMR、IR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了晶体结构,同时分析了热性质.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c,晶胞参数为:a=9.6134(14),b=4.8381(7),c=24.534(4),α=90°,β=97.289(3)°,γ=90°;Z=4,F(000)=552,R1=0.0616.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3,5-二苯基吡唑,通过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和分子结构.化合物晶体为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16.942(2),b=17.153(2),c=17.658(2),α=90°,β=109.600(2)°,γ=90°,Z=16,V=4834.4(12)3,Dc=1.555g/cm3,μ=0.073mm-1,F(000)=868,差值电子密度最高和最低峰为147和-307e.nm-3.  相似文献   

4.
利用两种新颖的刚性含氮杂环配体L1:3-噻吩-5-二氟甲基-2,3-二氢-1-H吡唑.L2:5-苯基-1-H-四氮唑,在水热条件下得到,化合物1的分子式:Cu(L1)2·2H2O.化合物2的分子式:Cu(L2)2·H2O.对化合物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IR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两种化合物均为单斜晶系,P 21/n空间群.化合物1的晶胞参数如下:a()=5.027(5),b()=31.332(5),c()=6.309(5),β(°)=106.866(5),V(3)=951.0(12),Z=2,R1=0.0635,R2=0.1768,GOF=0.972化合物2的晶胞参数如下:a()=16.570(5),b()=6.965(5),c()=17.753(5),β(°)=92.221(5),V(~3)=2047.3(17),Z=4,R1=0.0458,R2=0.1134,GOF=0.977.  相似文献   

5.
以L-谷氨酸为原料合成了L-谷氨酸-5-乙酯,并对其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测量结果表明:L-谷氨酸-5-乙酯属单斜晶系,P2(1)空间群,其中a=9.691(3),b=5.2631(17),c=17.297(6);β=90.752(5)°.通过L-谷氨酸-5-乙酯分别与MgCl2.6H2O和Ca(OH)2反应,合成得到了Mg(II)和Ca(II)的金属配合物.比色法测试结果表明:L-谷氨酸-5-乙酯与镁和钙形成的配合物对三磷酸腺苷二钠的分解反应具有较好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首先合成了标题化合物C20H22N2O2,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和X-射线单晶衍射法进行了表征和结构分析,该化合物为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9.846(6),b=10.198(3)(13),c=13.2679(17),α=78.00(3),β=76.390(5),γ=62.938(5),Z=2,V=910.0(7)3,Dc=1.177 g/cm3,F(000)=344,μ(MoKα)=0.763mm-1,R1=0.0809,wR2=0.1958.该化合物中除了烷基链的所有原子基本都在一个平面,并且依靠Π-Π芳环堆积作用组合成3D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7.
通过CuI催化的二乙基锌与炔基砜的alpha-加成-偶联反应合成了标题化合物(3Z,5Z)-4,5-二苯基-3,6-二(对甲苯磺酰基)-3,5-辛二烯.化合物经1H NMR,13C NMR,IR,HRMS表征,化合物的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证.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10.1113(12),b=10.1656(12),c=16.0942(19),α=83.3590(10),β=72.5550(10),γ=73.0650(10)°,V=1509.0(3)3,Z=2,Dc=1.256g/cm3,μ=0.213 mm-1,F(000)=604,结构偏离因子R1=0.0564,wR2=0.1671,共收集到10810个独立衍射点,其中I2σ(I)的可观测点为4260个.  相似文献   

8.
吡啶-3-甲醛、甲醇和CuCl2·2H2O在水热反应下得到1种新型的四核铜(Ⅱ)簇配合物C28H36Cl6Cu4N4O5.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空间群,晶胞参数a=12.707(2),b=12.881(2),c=13.600(2),α=90°,β=91.194(3)°,γ=90°,V=2225.6(6)3,Z=2,Dc=1.456g/cm3,Mr=975.51,F(000)=980,μ=2.280 mm-1,R1=0.0518,wR2=0.1325[Ⅰ>2σ(Ⅰ)].晶体结构单元为1个类"金刚烷"的四核铜(Ⅱ)簇结构,每个铜原子采用NOCl3五配位环境,形成轻微变形的三角双锥结构.另外对化合物进行了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性质表征.  相似文献   

9.
以吡啶-2-甲醛缩N,N'-二甲基乙二胺和CuCl2·6H2O为原料反应制得配合物[Cu(pic)2]·2CH3OH·2H2O(pic-H,吡啶-2-甲酸),并通过X-射线衍射法测定其晶体结构.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1.2260(5)nm,b=1.4126(6)nm,c=0.8789(4)nm,β=99.761(7)°.配合物为四配位的平面四边形构型,铜离子与甲醇分子中的氧原子存在着弱相互作用,因此Cu(Ⅱ)离子的配位环境也可以描述为拉长的八面体构型.配合物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以刚性配体2-(4,5-二苯基-1H-咪唑)-4-噻吩(L)作为有机构筑单元,在水热条件下,获得了两个多金属氧酸盐的超分子化合物,化合物1为[H_4L_4(Mo_8O_(26))]·2H_2O,化合物2为[H_6L_8(PMo_(12_)]_2.并分别对两个化合物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表征.分析表明,两个化合物都属于三斜晶系,P 1空间群.化合物1的晶胞参数a=13.196(5),b=13.476(5),c=14.198(5),α=62.637(5)°,β=74.915(5)°,γ=84.457(5)°,V=2164.3(14)~3,Z=1,R_1=0.0699,R_2=0.2064.化合物2的晶胞参数a=17.215(5),b=23.028(5),c=24.979(5),α=90.303(5)°,β=91.009(5)°,γ=92.359(5)°,V=9892(4)~3,Z=2,R_1=0.1006,R_2=0.2929.在两个化合物中,L配体环绕在多酸阴离子四周,通过丰富的氢键作用形成超分子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18冠6与K2[Pd(NO2)4]的反应,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对生成的配合物[K(18C6)]2[Pd(NO2)4](H2O)进行了表征.配合物为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体学数据a=L 710 4(3),b=L 485 9(3),c=L 576 3(3)nm,β=93.49(3)°,V=3.998 7(14)nm3,Z=4,Dc"=L 507 mg/m3,F(0∞)=1 880,R1=0.068 1.wR2=0.100 4.在固态,配合物具有[K(18C6)]2[Pd(NO2)4](D和[K(18C6)]2[Pd(NO2)4](H2O)(2)两个基团,两者比例为1L 2中相邻的两个分子通过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相连接形成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12.
在乙醇水溶液中以4-氯苯氧乙酸、邻菲啉、Cu(NO3)2.3H2O为反应物合成了配合物[Cu(phen)2(H2O)](NO3)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法进行表征.该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2.264 2(5)nm,b=0.728 10(15)nm,c=1.661 4(3)nm,β=123.76(3)°,V=2.277 1(8)nm3,Mr=566,Dc=1.648 g/cm3,F(000)=1 152,Z=4,最终偏离因子R1=0.052 6,ωR2=0.143 1.配合物中Cu离子与分属于2个邻菲啉配体的4个N原子以及来自水分子的1个O原子配位.  相似文献   

13.
用8-羟基喹啉、醋酸铜与硅酸钠分别在四氢呋喃和甲醇溶液中反应,生成了两种8-羟基喹啉合铜的配合物.溶剂为四氢呋喃时得到了含有两个配位水的蓝色的晶体Cu(C9H6NO)2·(2H2O)(Ⅰ);溶剂为甲醇时得到的却是不含水的双核的黑色晶体Cu2(C9H6NO)4(Ⅱ),两种晶体的晶胞参数不同.该文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了8-羟基喹啉合铜晶体结构,并用红外、热重、元素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结构表征.单晶结构解析表明:两种配合物都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配合物Ⅰ的晶胞参数为:a=12.9541(2)A,b=5.54060(10)A,c=11.4288(2)A,β=106.3950(10)°.配合物Ⅱ的晶胞参数为:a=10.6619(3)A,b=8.6201(3)A,c=15.2628(4)A,β=102.286(2)°.在这两种结构中,硅酸钠均没有参与配位.  相似文献   

14.
以N-乙酰甘氨酸为配体,在无水乙醇中分别制备了La3+、Pr3+、Nd3+、Sm3+以及Eu3+五种稀土配合物。经元素分析和FTIR测定了配合物的组成。运用RAMAN光谱研究了具有摩擦发光性能的铕配合物的室温和低温的发光光谱。实验表明,在氩离子激光器照射下铕配合物发红光,最强发射峰为613 nm,表现为Eu3+的特征荧光。且该配合物摩擦时会发出与该稀土离子的荧光颜色相同的红色亮光。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开链冠醚:2,6-二(8’-喹啉氧甲基)吡啶,并研究了其与Zn(NO3)2的配位反应,得到配合物:[Zn(C25H19N3O2)H2O](NO3)2,并通过熔点、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由配阳离子[Zn(C25H19N3)H2O]2+和两个NO3-组成,配阳离子中,Zn与开链冠醚上的两个O,三个N原子配位以外,还与一个水分子配位.Zn为六配位,配位几何构型为变形八面体.NO3-与配阳离子间除静电作用以外,还存在O-H…O氢键,增强了分子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配合物[ML]3[Cr(CN)6]2·xH2O(M二Ni,L=三(2-胺基乙基)胺(tren),x= O; M= Cu, L=二丙烯三胺( dpt), x= 8)和[ M( tn)2]2[Cr( CN)6 ]CIO4· XH2 O( tn= 1, 3-丙二胺,M= Ni,x= O;M= Cu,x= 2).用元素分析、ICP分析、IR光谱等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测定了它们的磁性质.变温磁化率研究表明:[Cu(dpt)]3[Cr(CN)6]2·8H2O中存在弱的铁磁(T> 16.63K)和反铁磁(T< 16.63K)相互作用;[Cu(tn)2]2[Cr(CN)6]CIO4·2H2O中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T<5.86K).研究发现,这些配合物有两种结构类型:氰基桥联结构和双配合盐结构.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三氟乙氧基钠盐和无水ErCl3以3∶1的摩尔比进行复分解反应,合成了多核烷氧基稀土簇合物[Er6(μ6-O)(OCH2CF3)18][Na(THF)3]2.PhMe,并测定了它的晶体结构:三角晶系,P-3空间群,a=17.879 6(11),b=17.879 6(11),c=12.581 4(11),V=3 483.2(4)3,Dc=1.858 g/cm3,Z=1,F(000)=1 900,T=193(2)K,λ(MoKα)=0.710 70.  相似文献   

18.
在水溶液中,由硝酸铜和2一苯基4-硒唑甲酸(HL)合成了配合物NH4[Cu2L5]HL·6H20;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摩尔电导率和热重分析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该配合物C60H53Cu2N70188Se6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a=1.36868(9)nm,b=1.50696(9)nm,c=1.82897(12)nm,a=103.200(4)°,β=100.264(4)°,γ=111.054(4)°,V=3.2839(4)nm^3,Z=2,M,=1760.94,F(000):1736,De=1.781g·cm^3,p(MoKa)=4.048mm^-1.用溴化乙锭荧光探针法测试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标题化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经 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该配合物 [Cu(C7H5O2 ) 2 ]·(C4 H5N3)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 Pī,晶胞参数 a=0 .72 73(11) nm ,b=0 .9182 (14 ) nm,c=1.384 (2 ) nm,α=10 8.96 (2 )°,γ=94 .0 6 (2 )°,γ=96 .80 (2 )°,U=0 .86 2 (2 ) nm3,Z=2 ,F(0 0 0 ) =4 10 ,Dc=1.5 4 4 mg/ m3.最终偏差因子 R[I≥ 2 σ(I) ]a:R1 =0 .0 787,w R2 =0 .16 5 9  相似文献   

20.
羧酸桥联双核铜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以金属铜粉为起始原料,利用氧化加成反应,合成了6个新的羧酸桥联双核铜配合物:[Cu(C6H5COO)2L]2[L=2—氨基吡啶(1),2—甲基吡啶(2),2,4,6—三甲基吡啶(3),三苯基氧化膦(4),喹啉(6)]和配合物(5)[Cu2(C6H5COO)4(dppe)](dppe=Ph2PCH2CH2PPh2),通过元素分析、磁化率、红外光谱、分子量测定、电导测定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经四圆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4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