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究了两种赤潮藻即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在不同氮磷比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特性,探讨了氮磷含量及比值对赤潮爆发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赤潮异弯藻的比生长速率与N源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Monod公式(P〈0.001),氮磷比在25和50时藻细胞密度高于其他比值的藻细胞浓度,说明该氮磷比是赤潮异弯藻最佳生长营养盐条件。对东海原甲藻而言,在以NaNO3为N源时,氮磷比为40时藻细胞密度高于其他比值的藻细胞浓度,说明该氮磷比是东海原甲藻最佳生长营养条件。  相似文献   

2.
.从胜利油田被原油污染的土壤中富集分离得到菌株O 2 2,经鉴定属于铜绿假单胞菌.菌株O 2 2在海水培养基中能生长良好且能分泌色素类代谢产物.细菌发酵液经氯仿萃取并通过硅胶色谱柱分离得到桔黄色和蓝色两种色素.抑藻实验结果表明:黄色色素在较低浓度下对赤潮异湾藻以及具齿原甲藻0201 01两种典型的赤潮生物的生长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2mg·L-1),而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对非赤潮生物青岛大扁藻的生长影响不大.蓝色色素在低浓度下对藻细胞生长影响不明显(EC50>50mg·L-1),但在碱性条件下可经水解转变为黄色色素.可见,该细菌的色素代谢产物在赤潮治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进一步借助紫外以及GC MS测试手段对抑藻物质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色素为吩嗪类化合物,并认为黄色色素的抑藻作用是由于其中含有1 羟基吩嗪.  相似文献   

3.
桉木粉及其粗提物对几种常见赤潮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桉木粉及其粗提物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和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等5种典型赤潮藻生长的影响,以期为赤潮藻的治理以及除藻剂的筛选提供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托里桉木粉对5种赤潮藻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敏感性有所不同.1g/L托里桉木粉24 h对海洋卡盾藻(5.0×106/L)抑制率已达100%,48 h对塔玛亚历山大藻(9.7×106/L)、东海原甲藻(2.8×107/L)、球形棕囊藻(5.0×108/L)和赤潮异弯藻(4.7×107/L)48 h抑制率分别为56.0%、79.2%、52.5%和51.4%.托里桉木粉水-丙酮提取物(相当1 g /L托里桉木粉)对塔玛亚历山大藻、东海原甲藻、球形棕囊藻、海洋卡盾藻和赤潮异弯藻48 h抑制率分别为54.6%、45.8%、44.8%、72.1%和43.2 %.这些结果提示,托里桉木粉可显著抑制赤潮藻的生长,其中存在的抑藻活性物质可能是抑制藻类生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加拿大一枝黄花不同部位浸提液对东海原甲藻生长抑制作用的差异,为利用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效应抑制赤潮藻生长提供最佳方案,分别研究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根、茎、叶和花四种器官的水提液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四种器官的水浸液对东海原甲藻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培养7 d后抑制率达90%左右;四种器官的水浸液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均呈现明显剂量效应关系,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抑制作用随水提液浓度增加而增强;在相同水浸液浓度下,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部水浸液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5.
于2006年4月~2007年3月采集浙江南麂列岛海域水样,研究了硅藻和甲藻群落在该海域的种类组成、生态分布特征和季节动态.共鉴定浮游植物93种,其中硅藻35属68种,甲藻11属21种.南麂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较高,年平均细胞丰度达到3.19105cellsL-1.硅藻集群的高峰区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细胞在表层水体的含量高于底层水体,调查期间共记录硅藻赤潮事件1起,发生于2006年8月,优势种类是中肋骨条藻.甲藻赤潮仅在春季(5月)发生,优势种类为原甲藻种类,包括三角棘原甲藻和东海原甲藻,分别在5月中旬和5月下旬先后引发赤潮,甲藻在表层水体含量高于底层水体.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并结合柱后衍生法,以不同的衍生温度对麻痹性贝毒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和优化,并对来自环境和实验室培养的赤潮藻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检测PSP最适的柱后衍生温度为80℃;对实验室纯培养的赤潮藻东海原甲藻未能检测出毒素,对塔玛亚历山大藻CI01(ATCI01)则比较容易地检测出了C毒素和GTX2、GTX3、GTX5等毒素,而对厦门港赤潮水样的裸甲藻虽能检测出毒素,但不属于PSP类的毒素,提示此方法能对PSP毒素进行有效地检测.  相似文献   

7.
四种赤潮藻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4种赤潮藻(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海洋褐胞藻(Chattonella,marina)、卵圆褐胞藻(Chattonella ovata)、具齿原甲藻(Prorocenlnmz dentatum))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分别用4种赤潮藻免疫Balb/C小鼠,制备针对4种不同赤潮藻的抗血清,间接ELISA检测其亲和性和特异性.结果显示,4种赤潮藻的抗血清对各自藻体均有良好的亲和力和特异性,交叉反应结果显示,抗血清与同种藻之间有较强的反应而异种赤潮藻之间交又反应较弱.表明单种藻免疫获得的小鼠多克隆抗体可特异性地与相应赤潮藻作用,可用于赤潮藻的免疫学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8.
实验条件下原甲藻与中肋骨条藻种间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恢明  张健  刘力章 《江西科学》2011,29(5):593-596,677
微藻化感作用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理、生态学现象,其在解释微藻藻种分布、群落结构及种群动力学方向起着关键作用。选择我国典型常见赤潮优势种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作为对象,研究实验室共培养条件下2种微藻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以1×104 cells/mL的密度接种共培养时,原甲藻的生长状况几乎没有显著变化(F=0.004 48,P=0.947 96>0.05),而共培养的中肋骨条藻被原甲藻强烈抑制致死(F=5.116 63,P=0.047 21<0.05)。Lotka-Volterra双藻竞争模型分析知,共培养条件下原甲藻的种间竞争能力大于中肋骨条藻的种间竞争能力。在去藻滤液实验中,灭菌处理及未经灭菌处理的原甲藻去藻滤液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都没有显著影响(P>0.05);中肋骨条藻-原甲藻共培养体系的去藻滤液经灭菌处理及未经灭菌处理培养中肋骨条藻时,中肋骨条藻的生长也没有显著变化(P>0.05)。可见,中肋骨条藻与原甲藻共培养时的种间相互作用,可以由细胞间的直接接触进行,而并不需要通过介质来完成。  相似文献   

9.
塔玛亚历山大藻溶血毒素对东海原甲藻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生长的化感作用,揭示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东海原甲藻的藻间竞争关系,本研究探讨了不同营养盐条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无藻细胞滤液中溶血毒素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无藻细胞滤液中溶血毒素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无藻细胞滤液中溶血毒素的活性强弱依次为:N-限制,Fe-限制,富营养与P-限制;溶血毒素的抑制作用大小与溶血毒素活性强弱一致.提示溶血毒素在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化感作用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涂中清  汪蓉 《科技信息》2007,(15):28-28
本文以大鼠原代肝细胞为体外代谢实验模型,通过薄层层析(TLC)、高压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三种分离分析技术,对新型农药多噻烷在大鼠肝细胞代谢后产物进行分离,比较了三种方法的分离较果。结果表明,GC的分离效最佳,HPLC次之,而TLC的分离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1.
对新西兰青霉(Penicillium novae-zeelandiae)红色素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组分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西兰青霉红色素的最佳发酵条件是:用1mL的接种量(孢子悬液浓度为2×10~7 mL~(-1))接种于300mL的初始pH为6.0的PD培养基内(葡萄糖质量浓度为18g·L~(-1)),30℃150r·min~(-1)振荡培养40h,之后将其静置于30℃的培养箱内进行培养.经过优化后,红色素的最高产量达到2.834 4g·L~(-1).高效液相色谱和薄层层析分析表明,在260nm的检测波长下,该红色素分别在16.667min,18.120min,19.895min,21.022min处出现4个显著的吸收峰.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主要建立胃得康胶囊质量标准中HPLC测定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含量的方法和佛手、延胡索乙素、石菖蒲的薄层层析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色谱柱为Diamonsil(钻石)C18柱(5 um,200×4.6 mm,);流动相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后确定为:甲醇一0.1%磷酸(三乙胺调pH值=6.0)(62:38);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结果延胡索乙素的线性范围为12~192μg,相关系数R2=0.9999;加样回收率为99.3%(RSD3.2)。佛手、延胡索乙素、石菖蒲薄层层析鉴别采用硅胶254薄层板,展开剂通过实验筛选分别用正已烷一乙酸乙酯(3:1)、正已烷一甲醇一乙酸乙酯一浓氨水(8:2:2:0.1)、石油醚(60~90℃)一乙酸乙酯(3:1)。结论含量测定方法稳定,结果准确,重现性好;薄层层析鉴别方法的色谱中,样品均能在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可作为本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和薄层层析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利用HPLC方法对市售的“黑米红”色素的花色苷进行分离并鉴别其主要成分;对掺加了“黑米红”的葡萄酒进行分析检测,以建立一种检测红葡萄酒添加黑米色素的方法。该方法简便、直观、准确,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基于HPLC和光合色素分析的化学分类方法对21种(株)常见的典型赤潮生物进行了分类分析,结果表明有些赤潮藻的不同属、属下不同种甚至同种的不同地理株系其光合色素组成和比例存在差异.根据T.pul-chellum、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特征光合色素组成和比例差异,可为进一步鉴定和细分这些赤潮生物提供重要依据.根据光合色素组成和比例构建的聚类分析也能较好地反应这些赤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上述结果显示光合色素分析方法能作为重要的分类学依据,为一些浮游植物的分类提供更有价值的分类信息.  相似文献   

15.
以野生型和5种不同色泽的坛紫菜色素突变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水下饱和脉冲荧光仪(DIVING-PAM)测定了不同色素突变体的光合作用参数,并测定了相应品系坛紫菜叶状体的4种主要光合色素(叶绿素(Chl.a)、藻红蛋白(PE)、藻蓝蛋白(PC)和别藻蓝蛋白(APC))的质量比。结果表明:坛紫菜不同色素突变体的光化学最大量子效率(Fv/Fm)、有效荧光产率(Y(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且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其中坛紫菜各品系藻体的Fv/Fm值均介于0.65~0.75之间,而Y(Ⅱ)值则随着光照强度的逐渐增强呈现为快速下降的趋势。光合作用参数和光合色素质量比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则表明坛紫菜Fv/Fm值与各色素蛋白的质量比没有相关关系,却与w(Chl.a)/w(PC)和w(APC)/w(PC)极显著正相关;而Y(Ⅱ)除与w(Chl.a)/w(PC)和w(APC)/w(PC)极显著正相关外,还与w(PC)、w(APC)和w(Chl.a)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通过收集整理2001—2017年相关数据, 对我国近海海域赤潮爆发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究。结果表明, 我国近海海域赤潮发生规律呈先增后减趋势, 2001—2005年, 近海赤潮面积和频次大幅度增加, 2006—2017年则明显减少。2008—2017年, 我国发生赤潮608 次, 引发赤潮的第一优势物种有65种。其中,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是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生物, 共计106次。各海区赤潮的影响因素有差异: 渤海区赤潮面积变化主要受营养盐和总氮影响, 东海区赤潮面积和次数变化与营养盐、总氮、总磷和亚硝态氮显著相关, 南海区赤潮面积变化与污染物入海量和CODcr显著正相关(P<0.05)。为进一步减少赤潮爆发, 提出我国近海海域赤潮防治建议: 建设在线监测站点, 采取因区制宜的管控措施, 加强源头排污管理, 完善应急响应体系, 进行海洋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7.
为了能较全面地认识赤潮发生的特点,提高赤潮预报的准确性,本文用极值理论的方法对赤潮发生的频率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一个极值模型,求出了T次重现水平U(T)从而对赤潮的频率和规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家海洋局三亚海洋环境监测站2007年4月20日10时至21日11时潮汐周期内连续26个小时的三亚河入海口水文及水质同步监则资料,分析该水域1个潮汐周期内营养物质、叶绿素a变化与潮汐的关系。结果表明,盐度、营养盐、叶绿素a受潮汐的影响极为明显,盐度变化趋势与潮汐变化趋势相似,营养盐(无机氮、无机磷)、叶绿素a变化趋势与潮汐变化趋势相反。叶绿素a与潮汐、盐度、无机氮、无机磷的关系为c叶绿素a=-73.3244 0.00174a 2.284b 0.175d 0.293e,a为潮汐测量值(cm),b、d、e分别为盐度、无机氮和无机磷的测量值(μ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