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雀形目鸟类核型种系发生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雀形目42科315种鸟类核型比较,确立了雀形目鸟类原始核型,与Takagi(1974)提出的鸟类原始核型相比较在它们之间不具统一性,通过二者的比较发现:雀形目鸟类原始核型中第1对染色体与非雀形目鸟类原始核型中第2对染色体相对应:雀形目的第2对染色体与非雀形目的第3对染色体相对应.从系统关系上讲,雀形目鸟类原始核型来源于非雀形目鸟类原始核型中第1对大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形成,再经过各种重排机制形成现代雀形目各科鸟类核型. 染色体研究表明:雀形目鸟类不为单系起源类群.其特点可以从以下两点证明:一是鸣禽类和亚鸣禽类A组染色体有着明显的不同,二是二者的核型进化趋势也是不同的.依据核型、化石资料以及古地理、古气候的资料,笔者提出亚鸣禽类起源于南美大陆,在上新世或早更新世中美陆桥变得明显时才可能进入北美以及伸入欧亚大陆;鸣禽类是起源于旧大陆的类群,在气候和地理条件适宜的前提下进入新大陆,从而进一步适应辐射。  相似文献   

2.
在鸟类的进化过程中,形态的变异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选择的影响。而鸟类染色体核型的研究,对于了解物种的特性,探索物种的遗传、进化、系统发育及分类地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鸟类核型的研究现状在脊椎动物方面,鸟类染色体的研究最为缓慢,这是由于鸟类染色体数目较多,其中小染色体又难于计数,制作上又比较困难,研究鸟类染色体的作者较少,截至1990年底,在鸟类已知的27个目、155个科、8436种中,却仅有671种进行了核型研究,仅占鸟类的7.95%左右。下面是27个目、155个科中鸟类核型的研  相似文献   

3.
作者报告一组新近发现的恶性肿瘤的染色体异常,均属少见的染色体变异.系采用淋巴结或骨髓直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恶性淋巴瘤核型为14q~+t(2;1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核型为pht(2;22).讨论了癌基因与染色体易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蛙属是无尾类中的一个大属,分布广泛.国外研究较早,对该属30多种核型已有报道.国内自1978年以来,对蛙属带型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蛙属真蛙类中大头蛙的核型和带型迄今未见报道.作者研究了大头蛙的核型以及C—带,发现与蛙属中其他种在核型和带型上均有很大不同.实验用的大头蛙幼体均采自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补崩自然保护区.染色体制片参照Haertel方法,稍加改进;C—带技术采用Schmid改进的Sumner的BSG法.在已知的众多蛙属两栖动物的核型中,除了少数几个种有例外,其余的核型均为2n=26.由5对大型染色体和8对小型染色体组成,这是典型的蛙属染色体组型,而大头蛙的染色体组型无此特征,其2n=22,由8对大型染色体,1对中型染色体以及2对小型染色体所组成,与迄今已知的蛙属其它种相比,其染色体数目最少,大型染色体数目最多,而小型染色体数目亦最少,这种染色体组型不仅在蛙属,即使在无尾类的其它科中也是罕见的.大头蛙所显示的C—带带型除Noll未见有深染色区域外,其余各对的着丝粒C—带特别明显,无端带和插入型C—带.综上所述,大头蛙的核型和C—带是蛙属中高度进化的核型。  相似文献   

5.
豇豆属3种植物染色体的核型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Giemsa染色法,对小豆、绿豆、豇豆3种豇豆属植物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染色体核型公式均为2n=2x=22=18m 4sm.所不同的是小豆和绿豆两条sm染色体分别为第2、3对,而豇豆的sm染色体则为第2和第6对.按照Stebbins核型分类方法,细胞类型均为2B.3种植物的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滇西群众广为栽培的宽叶韭(Allium hookeri)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蔬菜、它高度不育以根进行无性繁殖。它可能是某种葱组植物和某种韭自然杂交而形成的异源三倍体远缘杂种。多星韭(Allium Wallichii)和宽叶韭在分类上同属Allium属粗根组植物,笔者对这两种植物核型进行分析比较研究,通过核型分析研究认为:多星韭的核型公式是:2n=2x=14=2m 12sm,染色体长度比1.49,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占0.23,核型属Sterbbins核型分类的2A。宽叶韭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22条,只有14条能配成7对,所以核型公式是:2n(7对) n′(8条)。在能配对的7对染色体中,有3对为st,其余为sm,染色体长度比为1.27,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占1.00,核型属于4A型。在不能配对的8条染色体中,第1组(3条)为m、第2组(3条)为sm、第3组(2条)为st、如果把这8条染色体看作一个染色体组,染色体长度比为1.57、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占0.59,核型属于3A型。因此从核型看,宽叶韭较多星韭进化。宽叶韭能配对的7对染色体与多星韭7对染色体不同,这说明它们在系统关系上相差较远。笔者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粗根组各个种的演化关系提供了宝贵它们资料、多星韭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系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两种野生鸟类染色体组型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骨髓或羽髓细胞为材料,分析了两种鸟的染色体组型,其结果锡嘴雀2n=78±,AN=88±;白头鹎2n=80±,AN=88±。两个种均具有典型的鸟类两型性核型,即核型中有7对大型染色体和32—33对微小染色体。白头鹎的核型尚属首次报道。与已经报道的本属另一物种——黑喉红臀鹎的核型相比较,讨论了它们的演化关系。白头鹎可能属较原始的物种。  相似文献   

8.
香瓜属(Cucumis)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技术对香瓜属两个品种华兰氏和哈密瓜的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均具有24条染色体,中部着丝点的染色体9对,近中端着丝点的染色体3对,包括一对具随体的染色体.其核型公式均为:2n=24=18m+4sm+2sm(SAT),按照Stebbins的核型分类方法,细胞类型均为2A.通过本实验对华兰氏和哈密瓜染色体数目的确定,以及核型的分析,为今后对葫芦科尤其是香瓜属植物核型的分析研究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常规压片法,分析了苦参属(Sophora) 6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结果表明:白刺花(S.davidii)核型公式为2n=2x=18=14m+4sm,属2A型;苦豆子(S.alopecuroides)核型公式为2n=4x=36=28m+8sm,属2B型;苦参(S.flavescens)核型公式为2n=2x=18=14m+4sm,属2B型;柳叶槐(S. dunnii)核型公式为2n=2x=18=18m,属1B型;短绒槐(S.velutina)核型公式为2n=2x=18=16m+2sm,属1B型;砂生槐(S.moorcroftiana)核型公式为2n=2x=18=16m+2sm,属1B型。在本研究的6种苦参属植物中,苦豆子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类型与前人报道一致,而白刺花和苦参、砂生槐的染色体数目一致但核型类型不同,其余2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类型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对分布在广西宜州市的竹蝗属CeracrisWalker两个种青脊竹蝗C.nigricornis nigricomis Walker和黑翅竹蝗C.fasciata fasciata(Brunner v,Wattenwgl)的核型和C带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染色体数目上、性别决定机制、染色体是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染色体都含有着丝粒C带带纹上具有一致性。染色体组式也相同,为3L 7M 1S X,但X染色体位置有着差异,两个种的C带带纹除着丝粒C带分布具有一致性外,其它类型的C带数量及分布都有着明显区别,2个种的异染色质含量差别也较大。  相似文献   

11.
利用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分析了鹀属(Emberiza)4种鹀(三道眉草鹀Emberi za cioides, 白头鹀Emberiza leucocephala, 白眉鹀Emberiza tristrami, 灰头鹀Emberiza spodocephala)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在选取的39对引物中, 有11对能得到重复性好的多态性扩增条带, 每对引物扩增带数为27~76. 共得到535个标记位点, 其中429个为多态位点, 多态位点 比率达801%; 在UPGMA聚类关系图中, 4种鹀聚成一大类, 三道眉草鹀与白头鹀、 白眉鹀与灰头鹀分别两两相聚. 结果表明, AFLP可用于分析鹀属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应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研究鹀科8种28只鸟类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 28只个体分为两类, A类包括所有鹀属鸟类, B类包括铁爪鹀属和雪鹀属的铁爪鹀和雪鹀. 将A和B类中的不同物种分为不同分支: 栗斑腹鹀与三道眉草鹀和白头鹀为一支, 芦鹀、 红颈苇鹀和苇鹀为一支, 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其中雪鹀和铁爪鹀位于分支的最底部, 支持了其应从鹀属中分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为了查明昌黎县境内的冬季鸟类,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采用路线调查方法,对昌黎县东北部进行了冬季鸟类初步调查,发现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白尾鹞(Circus cyaneus)、戴胜(Upupa epops)、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和灰头鹀(Emberiza spodocephala)6种鸟类能够在昌黎越冬,其居留期属河北省新记录。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雄性鸣禽前脑发声控制核团体积的侧别差异,进而为一侧优势提供形态学依据,以东北常见鸣禽栗鹀(Emberiza rutila)成体为实验材料,采用冰冻连续冠状切片、焦油紫染色、图像分析等方法比较了雄性栗鹀左右侧发声控制核团的体积差异.结果表明:雄性栗鹀前脑发声控制核团的体积有明显的侧别差异,即左侧高级发声中枢(high vocal center,HVC)、古纹状体粗核(nucleus robust archistriatum,RA)、嗅叶X区(Xarea)的体积均比右侧的体积大,分别是右侧同名核团体积的1.14,1.30和1.1倍;而与鸣唱运动无关的核团,如位于延髓的螺旋内核(nucleus spitiformis medialis,SpM)则无明显的侧别差异.说明鸣禽鸣唱运动的高级控制中枢在形态学上存在明显的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鸣禽粟鹀(Emberiza rutila)鸣啭控制核团内GABA能神经元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在高级发声中枢(HVC,high vocal center),古纹状体粗核(RA,the robust nucleus of the archistrialum),X区(Arca X)3个前脑核团内有GABA样免疫反应出现.HVC和RA中GABA能神经元胞体大小存在性别和季节间的差异.结果提示GABA能神经元可能参与了鸣禽鸣啭的产生和鸣啭学习。  相似文献   

16.
电刺激鸣禽高级发声中枢诱发叫声的声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栗Wu每侧高级发声中枢(HVC)均有发出简单音节的能力,并决定正常鸣转的音节时间和能量特征,电刺激两侧HVC均可以诱发简单的叫声,与正常的鸣转音节相比,声学特征上表现为音节时程长,频率幅度变化小,能量不集中且极少有复杂音节和陪音的出现,刺激左侧HVC所诱发的叫声,其基本音的频带起止均明显高于右侧诱发叫声,暗示左侧HVC控制频率较高,较复杂的音节,也为左侧优势理论提供了声学上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五龙河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夏秋食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1月至2006年9月,对湖北五龙河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群落进行了调查,并对夏秋两季的鸟类食性集团作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记录鸟类82种;其中夏季50种,秋季51种。该区夏秋季的鸟类群落均以虫食性鸟类为主,且均为24种。夏季取食集团的第1类群是山地灌木林取食集团,由银喉长尾山雀、红头长尾山雀、暗绿绣眼鸟、棕颈钩嘴鹛组成;秋季取食集团的第1类群为河滩灌木丛取食集团,由灰鹡鸰、淡眉柳莺、褐柳莺、暗绿绣眼鸟、黄喉鹀、喜鹊组成。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利用微机测量及H-E染色的组织学方法研究了鸣禽黄眉鹀睾丸的体积、重量及组织学结构,比较其春、秋两季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春季睾丸的体积、重量都远大于秋季,组织学结构也远比秋季复杂.这意味着春季黄眉鹀各种功能的活跃性与睾丸结构的改变所导致的激素分泌量的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9.
鸟类染色体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最近几年大约有六百多种鸟类的核型被报道,但是同科鸟之间核型的比较分析所见报道较少。本实验以雀形目中的四种鸟为实验材料,通过核型之间的比较和分析,探讨了鸟类染色体的多态性和四种鸟的亲缘关系及进化趋势。同时还探讨了PHA对鸟类核型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利用微机测量及H-E染色的组织学方法研究了鸣禽黄眉巫鸟睾丸的体积、重量及组织学结构,比较其春、秋两季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春季睾丸的体积、重量都远大于秋季,组织学结构也远比秋季复杂。这意味着春季黄眉巫鸟各种功能的活跃性与睾丸结构的改变所导致的激素分泌量的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