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甫《哀王孙》是一首反映安史之乱中唐皇室悲惨遭遇的诗篇。诗中流露出很明显地“忠君”思想,导致古今论者对此诗评价悬殊。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诗中“忠君”思想的表层,就会发现杜甫在此诗中流露出的思想其实仍是他一贯的爱国爱民思想的流露。本诗“指陈时事,反思致用”的特质于我们认识那个特定时代有着不可忽视的“诗史”价值。今天的我们有必要对此诗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2.
《石壕吏》是杜甫著名叙事组诗《三吏》中的一首.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三月。这首诗通过“有吏夜捉人”反映了“安史之乱”唐军溃败.官吏为保大唐江山任意抓人补充兵员给人民带来苦难,酿成无数悲剧的现实;从“妇啼一何苦”的悲剧中,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对真的、善的、美的毁灭,表达了诗人对饱经战乱之苦的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3.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唐太宗广德元年(七六三)正月。《旧唐书·史思明传》记载:宝应元年(七六二)十月,仆固怀恩等屡破史军。次年正月,史军兵变,史朝义(史思明之子)“为范阳节度李怀仙於莫州生擒之”,李降唐,将史“枭首至阙下”。至此,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延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已近结束.流寓在剑南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中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欢喜欲狂,在极其激动喜悦的心情下,写下了这首跌宕流走的七言律诗。  相似文献   

4.
《七德舞》是白居易的《新乐府》中的一首歌颂唐太宗李世民的叙事史诗。白居易是唐代诗坛上地位仅次于李白和杜甫的大诗人。他生在“安史之乱”后,当时的唐王朝。由于兵连祸结、藩镇割据、宦官弄权、朝臣党争,以致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日趋腐败。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已成了昨日黄花,作为一个有政治理想的知识分子。白居易积极参与了中唐时期的政治改革斗争。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是指杜甫于开元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而我们运用"诗史互证"的方法可以考辨出,以上诗句应是指杜甫于开元十三年在洛阳亲睹玄宗封禅泰山出发仪仗之事,由此还可以揭示出杜甫早年一直被掩盖和忽略的一段历史。正是以封禅泰山为标志的开元盛世给少年杜甫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辉煌印象,他面对安史之乱后国家残破、民生凋敝的惨象时,才会在诗中表现出超乎常人的痛心和巨大的心理落差。  相似文献   

6.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人民生活的图画。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表现出高度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7.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另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歌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的四十多年,即所谓“盛唐时期”。这是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这一时代特点结合他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诗篇表现出了与杜甫诗歌中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迥然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史上大多数人认为“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是学晚唐体,宗贾岛与姚合。但实际上他们学习的是杜甫的诗歌,宗杜而非仅仅贾、姚。他们直接学习贾岛与姚合,其目的就是为了学习杜甫。因为他们的才力与学识等决定了他们无法直接学习杜甫,但并不是像某些人认为那样不学杜甫,“抛弃杜甫”,而是间接学习。这只不过是学习杜甫、接受杜甫的特殊途径罢了。  相似文献   

9.
赵学江  高帆 《科技资讯》2006,(15):172-172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杜诗中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坎坷的仕途,他仍保持着和屈原一样赤诚的爱国之心;生于动乱的经历丰富和深化了他的爱国思想。杜甫的诗中,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同于其他诗人“爱君”、“爱河山”的爱国之情,而是根植于“忧民”即是“忧国”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最高点。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湖南高校所编文学理论教材的发展,经历了从“外部研究”到“内外结合”的转变过程。1990年代以前的教材侧重于“外部研究”,主要探讨文学与时代、社会的关系;1990年代以后的教材有所继承与创新,一方面继续重视文学与时代、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回归文学本身,揭示文学的审美性及文学语言的特点,并实现了对文学研究的“内外结合”。  相似文献   

11.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一千多年来,研究者不乏其人。其中以王嗣爽在《杜臆》中说的最中肯。他说:“上数章诗,非亲见不能作,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公往来东都,目击成诗,若有神使之,遂下千年之泪。”这真正触到了诗人创作的奥秘。 “非亲见不能作” 为什么《三吏》、《三别》“非亲见不能作”呢?因为它真实。“意翻空而易奇,言徽实而难巧。”把安史之乱给战地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真实地表现出来,比想落天外,梦笔生花要难。由于“诗缘情”的特征,诗人不能靠对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取  相似文献   

12.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以往有昏君奸臣说、外重内轻说,有各种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总爆发说等等。笔者认为“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其政治学上的原因,比如权力的变更等。虽然“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状况反差极大,却并不排除一些偶然因素,诸如人事的变更等等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屈原的《离骚》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杜甫继承了《诗经》的风格,把现实主义诗风发挥到了极致,是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者。二人虽风格不同,但是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时代环境、人生经历、性格理想、爱国精神、表现手法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无疑,生于后世的杜甫,对屈原的精神和遗产是有所继承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杜甫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现实主义诗作“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二册)。作于安史之乱结束前夕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下简称《茅屋》)是其中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以高超的叙事艺术,真切地描写了自己晚年寄寓他乡穷愁潦倒的生活片断,在诗的结穴处,作者推己及人,想到社会上众多受苦的人,表达了闪烁着理想光辉的宏愿: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拟就唐代诗人杜甫、李商隐的思想、经历、理想及性格等方面进行比较 ,来探讨两位诗人诗风的“神似”及各自鲜明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马是杜甫诗歌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杜甫从“宝马英雄”和“骐骥不遇”的传统母题出发,运用中国传统文学特有的意象模式来抒写自己的英雄情结和“不遇情怀”。杜甫创作的各个阶段诗人心象与马意象存在内在联系。杜甫绘制的马意象图不仅是自己人生的缩影,而且是自身价值追寻的过程。尤其是“病马”、“老马”、“瘦马”等描写丰富了马意象的主题文化。  相似文献   

17.
在宋末方回提出杜甫为江西诗派“一祖”之前和之后 ,都有人反对这种说法。但在客观上 ,杜甫对江西诗派 ,尤其是对黄庭坚 ,确实产生了很大影响。江西派诗人如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师法杜甫 ,主要偏重了艺术方面 ,并且着重学习杜甫晚期诗歌“剥落风华”的风格和律诗的句法。学杜而不似杜 ,正是善于学杜的表现。主客观方面的诸多因素 ,充分说明了杜甫确实是江西诗派诗歌艺术的不祧之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前后,在共产国际直接与间接指导影响下,红军战略方针经历了“湘西──四川──川陕甘──陕甘宁”的转变,经历了“求自身生存”、“打通国际路线”到“联蒋抗日”的巨大转变,最终确定革命大本营放在陕甘宁。  相似文献   

19.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伟大诗人杜甫一生锤炼出多多少少的“惊人语”,扣动着千百年来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这些“惊人语”形成了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风格的主要方面,这是人所公认的。但有人认为:七五九年(“三吏”、“三别”创作的年头)是杜甫沉郁风格发展的高峰,七六○年入蜀以后的后期诗,  相似文献   

20.
重读李、杜     
由于长期受大一统的儒家文化以及伴随封建制度发展而派生出来的封建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特殊的“从仕”观念。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文化品格上形成严重的单一性倾向,在社会角色上,由于作为一种权力的话语的拥有者”,具有较严重的“救世主”及“代言人”观念,杜甫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近体诗”,又称“律诗”的集大成者及最高成就者,也是唐以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仕文化”的典型代表,又由于其伟大的诗歌创作成就,其思想影响了以的的历代诗人和作家。李白则是一个例外.他亦以其创作和生活经历,使我们认识到一种另类的文化品格,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游离的分子,从严格意义上讲,李白从来没有进入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他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而言只是一个过客。本文试以李白和杜甫的部分作品及其生活经历,对两位诗人不同的文化品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