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河南科学》2017,(3):437-445
苏仁诺尔油田位于复杂断陷盆地,具有储层预测难、油水关系认识不清等特点,本文应用油藏描述方法,根据录井、测井、地震及试油等资料,通过对研究区南屯组的单井油水平面分布、连井油藏剖面和地震剖面等进行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南屯组的油水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苏仁诺尔油田苏301区块南屯组油层主要分布在南一段顶部一油组(n1-1)和南二段底部二油组(n2-2).根据南一段各油组烃源岩厚度、南一段和南二段之间的不整合面、南屯组各油组的油水分布特征,以及三者之间的空间匹配关系,认为苏仁诺尔油田苏301区块n1-1油组为主力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储存在n1-1油组,并逐渐向东西两侧高部位运移至n2-2油组,形成岩性油藏.综合分析认为,苏301区块南屯组油水分布特征受构造-岩性控制,烃源岩、砂体分布共同控制了该地区南屯组的油水分布特征.该认识将指导该地区开发,为下一步勘探、开发部署及扩边开发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理清奥连特盆地T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和勘探潜力,结合烃源岩和生储盖分析,重点对T区块M1油藏储层和盖层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对M1油藏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T区块M1砂岩储层发育,呈条带状展布,不同砂体被泥岩条带分隔,潮砂坝、砂坪和砂质潮道等沉积微相砂岩发育,是最有利的储集相带;M1泥岩墙控制着T区块M1油藏的分布,被泥岩墙遮挡的岩性圈闭内部的构造高部位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综合研究认为,T区块M1油藏有很大的勘探潜力,区块西北部含油面积大、钻井少,区块西南部同北部已知油田有相似的成藏背景,这2个区带为T区块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3.
朱键  周雕  朱越  丁艺  钱根葆  邱子刚 《河南科学》2020,38(11):1747-1753
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属于低渗致密储层,油藏特征受岩性控制,水平井压裂是主要的开发方式.为了有效地指导水平井生产,需要充分认识储层发育特征.通过岩心、测录井等资料,分析了不同小层沉积相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砂体分布和储层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百一段分流河道砂体垂向上以切叠式为主,平面上连片分布;百二段河道砂体垂向上接触式分布,平面上呈树枝状;百三段砂体以分散式分布为主.将储层分为三类:Ⅰ类储层主要发育在百一段和百二段;Ⅱ类储层主要发育在百二段;Ⅲ类储层主要发育在百三段.Ⅰ、Ⅱ类储层是研究区主要的储层类型.对水平井水平段钻遇储层研究发现,水平段主要以Ⅰ类储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产量明显较高,厚层的河道分流间溢岸砂次之,并进一步提出了针对研究区的水平井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4.
 加蓬盆地作为西非被动大陆边缘重要的含油气沉积盆地,是目前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而G区块是中国在北加蓬次盆地的重要投资勘探开发区块。对该区块地层和沉积特征,以及烃源岩、储层、盖层、输导体系等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表明,G区块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发育有优质烃源岩,而U.P.C.段作为G区块的主力产油层,储层物性很好,且该区块储盖组合配置关系良好。G区块油藏多为受构造控制的断背斜、断块油藏,油气主要富集在构造高点。研究表明,G区块油气成藏模式为“深源充注,断层盐边砂体输导,构造成藏”,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与盐运动相关的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藏普遍高产水是油田精细勘探中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以白豹—南梁地区长4+51油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烃源岩条件、砂体类型、储层特征、裂缝特征及遮挡条件等成藏主控因素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油藏差异富集的规律。研究认为,白豹地区分布于三角洲下平原和前缘主体带前部,砂体类型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度大、渗透率高、侧向延伸远。得益于物性较好的大规模连通性砂体,油水分异充分,原油在浮力作用下向构造高部位运移,导致砂体虽有油气显示,但普遍高含水的特征,低幅度构造是此区域有利的勘探目标。南梁地区分布于三角洲前缘末端,以断续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主,砂体相对孤立、物性较差、岩性变化频繁。孤立砂体的自生圈闭条件好,油气难以侧向运移,富集程度相对较高,垂向运移通道通畅和储层物性较好的砂体,是此区域的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6.
隔夹层作为在渗透层内或层间分布的一种相对非渗透性岩层,对流体的垂向渗流和水平渗流具有重要影响。伊通盆地莫里青油田双二段储层内油水分布较为复杂,油水同层现象普遍,为探索隔夹层对该地区储层内油水分布的影响,对工区内约200口井的地质、测井等资料进行处理;详细研究了分布于研究区的隔夹层。首先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特征的分析,明确该区主要岩性为砂砾岩;并说明了研究区的隔夹层类型和成因,将其划分为泥质隔夹层、灰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三类。然后对隔夹层的平面和剖面进行分析研究,分别描述了隔层和夹层的分布特点;并且详细的解释了该区域隔夹层的剖面特征,认为该油藏隔层平面分布趋势与物源方向基本一致,隔层分布稳定,夹层比较发育但连续性较差。通过分析认识储层隔夹层特征,对该油田采收率的提高及中后期的剩余油分布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发育于准噶尔盆地东缘滴水泉地区的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一段(J1b1)是一套新发现的油气储集层,细化该层段的储层沉积研究对于认识该区域有利储层展布特征和储量潜力评估有着重要意义。以滴南凸起东部滴20井区为研究对象,从精细岩芯描述入手,综合测井及露头测量资料,提出了"标志层约束,微相为基础,近距自旋回,远距定量库"原则,完成了成因砂体的空间对比,探讨了滴南凸起东部扇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结果表明,该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一段砂砾岩储集层为典型的由山间水流入湖形成的扇三角洲沉积,且具有"小平原,大前缘"的特征;微相类型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辫流坝、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泥等;滴水泉地区八道湾组一段储层属于卡拉麥里山前沉积,物源供给充沛,多形成近源的扇三角洲沉积,扇体形态则主要受控于古地貌特征和物源供给量。  相似文献   

8.
涠西南凹陷是南海北部湾盆地重要的富烃凹陷之一。通过开展涠西南凹陷斜阳斜坡涠洲组的油气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关系方面的研究,得出该区具有优异的成藏条件:流沙港组二段是最主要的烃源岩层,达到好~优的生油岩级别;发育多套储盖组合,其中涠三段储集砂体较为发育,储层物性好,多数为中孔中渗储层;圈闭类型主要为构造圈闭与岩性-构造圈闭,且纵向叠合性较好,是油气良好的聚集场所;沟源断裂与三角洲储集砂体的有效配置构成了高效的油气疏导体系。此外成藏要素时空匹配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油藏均沿源断裂分布;(2)距离流二段源岩越近的圈闭越有利油藏形成。在此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钻探发现了涠洲6-D中型油田,最终证实了斜阳斜坡巨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
在东韩油区地层、构造、储层物性及油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东韩油区的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东韩油区以西倾单斜,在单斜背景上发育鼻隆构造为主,在局部地区形成背斜构造,这些与尖灭砂体配合有利于形成局部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及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延安组Y9和Y10油气分布受构造、岩性、物性控制,油水分异较明显,且存在边底水;而延长组长21藏由于储层物性较差,内部流体分异作用不充分,油藏多以油水同层为主。因此,对于延安组和延长组油藏,应根据其储层和油藏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应的地质研究方法和开发技术对策,使其得到科学高效地开发。  相似文献   

10.
大港友谊油田沙三上亚段为近岸水下扇沉积,具有3套独立的油水系统。由于油气分布规律复杂,且对储层认识不清,导致油藏开发效果一直很差。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以岩心分析资料、测井资料为基础,确定了沙三上亚段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岩相、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是沙三上亚段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辫状沟道微相内砂岩发育的构造高部位是近岸水下扇储层油气分布的最有利区域。通过地层精细划分对比、相带及砂体展布研究以及岩相识别等技术,认为沙三上亚段有利油气分布区主要集中于庄42井—庄1605井—庄1604井—庄47井区以及庄93X1井区和东北部的辫状沟道砂岩分布区。  相似文献   

11.
陈仙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2):2973-2976
针对红浅1井区齐古组油藏采出程度低、井网井距大、剩余油饱和度高的实际情况,对齐古组油藏进行了加密开发。对2009年到2010年部署的加密井生产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分析,通过动静态结合的方法,对加密区的新老井的生产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总结了影响加密区新井生产效果的因素,论证了齐古组加密开发的可行性和风险性,为今后齐古组加密开发和生产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新疆塔河油田1区低含水期稳油控水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油井生产形成压力降落大于油水密度差引起的重力差时,砂岩底水油藏锥进即会发生。塔河油田1区通过采取已有直井减小油嘴以降低生产压差约0.25MPa、新投产直井选用小油嘴工作制度、高含水井关井压锥、水平井陆续投产及TKl06H、TKl08H以略低于临界产量方式生产等措施,使油藏达到降低水油比、产量递减变慢目的,从而在低含水阶段末,采出程度达到4.85%,远高于采取控水措施较少的2区三叠系中油组的0.5%,起到稳油控水、提高最终采收率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延长油田七里村采油厂压裂井存在间歇性出砂而导致砂卡泵等事故而影响油井正常生产的问题,通过对低温浅层压裂井出砂原因的分析,优选出了适合七里村采油厂压裂井的防砂技术——AL-F1防砂剂缝内防砂技术.室内评价了AL-F1防砂剂的导流能力及防运移性能,并通过6井次现场试验考察了AL-F1防砂剂的压裂防砂效果.室内性能评价和现场试验表明,AL-F1防砂剂在七里村采油厂压裂井上的防砂效果较好,完全适用于延长油田低温、低产、间歇出砂压裂井的防砂控制.  相似文献   

14.
新疆油田J230区块石炭系油藏储层中部深度620 m,地层压力8.6 MPa,平均孔隙度7.26 %,渗透率分布在0.01~96.1 mD之间,平均渗透率1.14 mD,属典型浅层低压砂岩储层。近几年,该区先后进行了水平井多段压裂和体积压裂衰竭式开发试验,提高了油井初期产量,迫切需要对不同压裂方式的长期生产进行预测和评价。论文选取一个典型的裂缝单元,运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相同支撑剂用量下常规多段压裂与体积压裂模式的油井生产规律,预测20年油井累计产量与采出程度。研究表明:一定支撑剂用量下,不同渗透率储层对应最优压裂方式,渗透率低于1 mD时体积压裂效果好,渗透率高于1 mD时普通多段压裂效果好;在相同的支撑剂用量下,体积压裂相对于普通多段压裂具有更高的初产优势,但随生产进行,体积压裂的优势逐渐减弱;对于体积压裂,缝网对储层的改造程度和改造面积是决定油井长期生产的主控因素,不同渗透率储层存在最优的裂缝簇数。新疆油田J230区块石炭系油藏建议以常规多段压裂为主,在极低渗透率区局部辅以体积压裂。论文对于西部石炭系浅层低压油藏压裂方式优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疏松砂岩油藏开发过程中出砂问题日益突出,为降低油井出砂管理难度,常采用适度出砂技术以保证油气井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发展油砂两相流检测技术对及时、有效预测和控制油气井出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声发射技术检测油砂两相流流量的方法,该方法利用超声波测量油相流量,采用声发射传感器检测砂粒在油流中的声发射信号,设计构建了油砂两相流声发射检测实验装置,通过专门编写的采集软件对特征信号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表明,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声发射功率随砂粒质量、油流速度增加而增大,随粒径增大而减小。建立了声发射功率与砂粒质量、粒度和油流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而获取砂相的流量信息。  相似文献   

16.
气顶边水油藏的开发,存在明显的油气水互侵现象,导致产量快速递减,开发难度增大。为了防止生产井过早停产,需明确流体界面运移特征,制定油气协同开发生产制度。本文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月东油田气顶边水油藏实际模型与机理模型,根据气顶与边水作用能量强弱,将油气协同开发区域划分为边水控制区、气顶控制区和气顶边水联合控制区三类进行研究,综合评估气窜、水淹、油侵风险,明确油气、油水界面运移特征并形成运移速度图版。结果表明:随着开发的进行,气顶膨胀导致油气界面从油藏顶部向油井方向运移,边水侵入导致油水界面从油藏底部向油井与气井方向运移,油井存在气窜与水淹的风险,气井存在水淹与油侵的风险,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气顶下部和井间高部位,确定月东油田气顶边水油藏合理采气速度为6%~8%。本文基于实际与理论研究形成的成果认识,为气顶边水油藏油气协同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准确预测油气井动态产量对油田高效开发意义重大,是单井累产油预测以及部署政策优化的关键。玛瑚油田百口泉组致密砾岩油藏水平井自喷期产量呈“多段式”特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油气井产量受储层物性、压裂工艺参数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传统产量预测方法及数值模拟法考虑影响因素有限,预测方法适用性差。在产量特征认识基础之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优选油层厚度、地层压力、总砂量、渗透率、压裂簇数及含油饱和度六个主控因素,采用粒子群算法优化ELM的输入权值与隐含层偏置,建立了玛湖油田水平井产量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PSO-ELM对比传统预测模型具有计算速度快、泛化能力强、预测精度高的优点,利用该方法预测了5口水平井的单井产量,平均误差在2.14%~5.28%,与实际产量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8.
以岩心分析、测井曲线、动态数据等资料为基础,对扶余油田中区泉四段储层宏观非均质特征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层内主要发育泥质、钙质、泥砾3种夹层类型,层间砂体表现为5种垂向连通方式;平面上孔渗参数、非均质系数分布明显受沉积微相及砂体分布的影响,河道主体部分参数值较强,向河道侧翼过渡,参数值具有变小的趋势;隔夹层的不连续分布使储层非均质性愈加严重,同时由于隔夹层的分割,使得整个砂体被分割成相互独立的几个部分,改变了传统的韵律性砂体的剩余油富集模式,且隔层的横向分布范围对剩余油的分布范围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玛湖致密砾岩储层采用的水平井+体积压裂衰竭开发,产量递减快的问题,分别在室内和现场开展了注氮气提高采收率研究。室内实验通过气驱相态、混相能力、驱油效果等方法评价了M区块的提高采收率潜力。实验结果表明,氮气在原油中溶解度小,驱油机理主要依靠自身的膨胀性驱油,且氮气的最小混相压力62.3 MPa,目前M区块很难达到混相驱。现场在玛湖油田M区块选择一个1注5采的井组开展注氮气先导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单井评价了产油量、油压、气油比、氮气浓度等4个参数指标的见效特征;井组分析了注气前和注气过程中产量的变化,累增油1 953 t。最后结合地质和工程认识,总结了影响注气效果的主控因素。本次注氮气应用效果显著,验证了致密砾岩储层水平井+体积压裂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是一项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20.
神木气田双110井区地质条件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井位部署及跟踪调整难度极大。2017-2019年长城钻探公司与长庆油田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发挥联合开发优势,以双110井区为目标,坚持地质工程一体化,精细地质研究,优化井位部署。为了保证开发效果,从地震、测井、录井、岩芯、试气等资料入手,开展构造特征、沉积相特征、砂体及有效储层分布规律研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优选含气富集区。在井型、井网论证的基础上,优化井位部署,最终实现“少井高产”。共完钻直/定向井208口,对比方案少钻37口井,静态I+II类井比例达84.0%,部署完成水平井15口,平均水平井长度1 433.5 m,砂岩钻遇率83.3%,获得良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