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了桩基瞬态导纳动测法的原理,比较了该法与传统的稳态法的优缺点,探讨了该法的误差来源,以及降低测试误差、提高测试精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反射波法基桩动测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射波法基桩动测是低应变基桩动测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介绍了与该方法有关的基础理论,并讨论了应力在桩底反射界面的反射、透射及能量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3.
整个螺栓结合部的法向连接动刚度及试验验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一种修正双变量Weierstrass-Mandelbrot函数,获得了整个螺栓结合部法向连接动刚度的解析解.采用等效表面的结构函数,给出了识别结合部分形维数、分形粗糙度的理论与试验方法.以风电机组五面体加工中心上的横梁-导轨结合部为对象,以测试试件的试验模态为基准,按照相似振型相关分析和固有频率定量比较的原则,对整个螺栓结合部法向连接动刚度的理论解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理论模型的振型与试验振型相吻合,理论的固有频率与试验的相对误差在-4.3%~5.1%之间.  相似文献   

4.
低应变动力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桩身质量检测方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本文通过对几个典型检测信号的分析对低应变检测技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分层土中单桩的水平动刚度计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能量守恒原则,利用桩的水平静载变形曲线求取分层土等效为均匀土层的参数;采用Winkler地基梁模型计算了分层土中桩的水平动刚度,并针对Winkler地基梁模型计算动力问题的缺陷提出修正建议。本文中提出的方法也可用于分层土中单桩弯曲、垂直动刚度的计算。  相似文献   

6.
针对船用浮筏隔振系统,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建立了两种筏体结构的浮筏隔振系统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提出了采用复刚度法模拟隔振器的阻抗,并由试验测得的隔振器阻抗求得了其随频率变化的刚度和结构阻尼系数.在此基础上,采用振级落差方法估算了浮筏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理论预测与实测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以一个扭型、变截面旋转叶片为研究对象,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采用变厚度的壳单元建立了叶片的有限元模型,并与实体单元进行对比;通过二者的固有频率和振型来验证本建模方法的准确性.随后分析了在离心刚化、旋转软化效应和科氏力共同作用下,径向连接刚度对叶片动频特性的影响,以及在离心力和气动力共同作用下径向连接刚度对叶片幅频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较小的径向刚度会产生刚体振型,且响应主要集中在低频段;中等径向刚度会产生一些耦合振型,响应集中在高频段;大的径向刚度接近固支情况,响应幅值较前二者小.  相似文献   

8.
根据静液式减速带振动能量回收装置的能量收集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液压缸的换能器.对换能器液压缸的非线性刚度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得到换能器液压缸等效刚度与活塞位置之间的变化曲线.针对动态特性影响下的换能器的振动问题,建立了一种液压缸非线性刚度约束下的换能器振动模型,并采用平均法求得系统的幅频响应,分析了换能器液压缸非线性刚度、液压缸无杆腔活塞初始位移、换能器系统所受到的外激励幅值对换能器液压缸系统幅频特性的影响.同时,基于李雅普诺夫判别法对换能器系统进行反馈控制研究,分析了控制前后振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反馈控制器是有效的,反馈控制的加入可以减少剧烈振动现象的发生,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对结构在各种激励下瞬态动力响应分析的刚度方程传递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刚度方程传递法(SET),它实质上是普通有限元传递矩阵法(FE TM)的改进及扩展.它有三个方面的优点:1.它将普通FE TM法中状态向量从左至右的传递改变为子结构界面刚度方程从左至右的传递,把子结构传递矩阵的连续相乘改变为子结构界面刚度方程递推传递,从而有效地减小因矩阵多次连续相乘而产生的舍入误差积累;2.克服了普通FE TM法仅适用于链式结构,要求所有结构边界自由度相等的限制,大大扩展了它的适用范围;3.上述方法传递矩阵的尺度是普通FE TM法的一半,从而比普通FE TM法占有较少的存储空间及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该方法与时间积分的Newmark法相结合用于结构瞬态动力响应的分析,数值算例表明它具有较高的计算精确度及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10.
试验模态分析及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识别结构的支承刚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用试验模态分析与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振型向量自由度的聚缩去识别结构的支承刚度.特别是当一个结构物(梁或者板)具有零频和重频时,此法能解决完全靠试验方法所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建筑物基底埋设土压力盒对桩土应力进行了测试,同时对建筑物在整个施工期间的变形进行了观测,根据实测数据,对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短桩-条基桩土共作用的工作机理,分析了桩土的荷载分配比,并对现行桩基规范中部分条款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桩基模型试验装置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基于多功能加载系统的全机械式桩基模型试验装置,该装置可实现抗压、抗拔、水平桩基模型试验的加载。其桩基模型试验系统主要由模型槽、加载系统、测量系统等组成,模型槽全机械连接,可根据试验需求设置不同的长、宽、高;全自动加载系统可实现每级荷载的稳压要求,并且电脑自动控制和采集,试验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大幅度提高;全自动加载系统具有两向或三向同时加载的功能,可模拟桩基在不同工况下的承载性能。采用该装置进行了Y形桩抗压、抗拔、水平单桩模型试验,验证了该试验装置和加载系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缩尺4桩导管架风机模型试验研究冲坑对导管架刚度的影响。通过控制导管架基桩冲坑出现顺序及不同冲坑深度模拟冲刷过程,研究静力荷载作用下局部冲坑对导管架基础刚度、内力分配规律的影响以及冲坑分布、冲坑深度、冲坑出现顺序、冲坑坡度对导管架共振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荷载较小时,1.5D(D为桩径)深度以内的局部冲坑对导管架静刚度的影响较小,但冲坑对静刚度的影响随荷载增加而逐渐增大;当冲坑深度大于1D时,导管架共振频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此时任意基桩再出现更深冲坑都会引起共振频率的较大下降;当局部冲坑深度分别为1.5D和2D时,风机共振频率分别下降约3.2%和6.3%;当冲坑形状为圆锥形时,保持局部冲坑深度不变,改变冲坑坡度对导管架风机共振频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粉喷桩群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及桩土应力比的试验结果表明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变形 ,可分为弹性、弹塑性、塑性三阶段 ,利用其 logs- logp曲线可确定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值。在试验荷载条件下 ,随着荷载水平的增加 ,桩间土的应力增长幅度变小 ,而桩体应力增长幅度变大 ,桩体逐渐承担大部分上部荷载 ,桩土应力比与荷载之间基本上呈线性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在Rayleigh能量法和Southwell频率合成法的基础上导出了高耸工程结构复合振动基频计算公式,将基频表示成各惯性元和变形元所组成子系统的频率合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结构基础约束刚度的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结构固有基频和地基约束刚度的关系,只需测出结构顶端加载前后2种状态下的振动频率就可以估算出基础约束刚度.同时用标准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高耸工程结构复合振动基频计算公式计算简单,精度高,特别适用于识别桥墩和各种高耸建筑的基础约束刚度.  相似文献   

16.
强夯砂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强夯砂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综合考虑砂桩受力的膨胀变形及不同布桩方式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用于计算强夯砂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区别于常规方法的面积比公式,并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人工挖孔桩基础在施工中若达不到设计要求,且又不能用相同桩基进行补救。文章通过介绍桩基础加固实例,阐述了锚杆静压桩桩基础补强加固时的基本原理;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的各种因素以及施工时应注意的要点;从理论探讨到实际施工都有详细说明,以及补强加固的效果,均有详细论述,对其它类似的工程施工质量事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大桩距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变形机理,在常规复合地基加固区、软弱下卧层沉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计算对比,提出复合地基加固区采用复合模量法、下卧层采用应力扩散法计算沉降的方法.阐述了大桩距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基本假定、计算公式和具体计算步骤.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将大桩距复合地基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的沉降变形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9.
根据PIT的工作原理,对桩身应力波的传播、波速和桩长的估算、桩身砼强度的推定、最大有效测试深度以及实测结果的判读与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有关论述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为推动反向自平衡试桩法在实践中的应用,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反向自平衡试桩法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以管桩为例,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数值模型,分别采用位移控制法和荷载控制法进行桩身和桩顶加载模拟,得到了基桩抗压极限承载力,进行了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分析;对建立的数值模型进行了位移控制法下的静载试验模拟,并与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模拟得到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反向自平衡试桩法确定的基桩极限承载力与静载试桩法结果较为接近,不需要进行正、负摩阻力转换,但也存在平衡点位置的确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