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朱德生先生《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思考》一文的如下几点,一方面改变了当年争论事实,一方面离开了争论的论题:说那场争论围绕着思维与存有的关系这个基本问题;说一方反对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绝然不同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说争论双方都在直接性(反映论)意义上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而且和客观存在是间接性的,思想只能认识感觉经验,不能认识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易经》是一部占筮专著,也是一部哲学典籍,它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唯其如此,在每一个时代它都毫不例外地受到重视。两千多年来,对《易经》进行研究的学者层出不穷,各类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其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几乎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即使到了今天,它的某些观念和方法仍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当代西方的一些学者也都十分重视《易经》的研究,有人甚至把《易经》中关于通过变化生产动态模式的观念与粒子物理学中描述强子及其相互作用的框架“S矩阵理论”相比较,认为两者具有最直接的相似性,并指出:“可以把《易经》  相似文献   

3.
对科学出版社吴文俊先生所著《数学机械化》中的定理4.1.27的充分性进行了讨论,给出了一个新结果,这个结果改进了原定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王键 《长沙大学学报》2009,23(3):153-156
邓球柏教授的《白话易经》重版,邀我作序。球柏教授曾在湘潭大学工作,是周易研究的专家,我原在湘潭大学工作时与他相识。我们不同行,学术上没有直接的交流,但同在一个学校共事,相互认识,相互尊敬。几年前他离开湘潭大学时送我一本他的专著《白话易经》,并在扉页上郑重题上请我斧正的话。我知道那是客套,我既不懂古文,也不懂易经,他也并非真的需要我们非专业人士所谓的指正,他的客套只不过是向我展示他的学术张力而已。  相似文献   

5.
顾颉刚先生曾对位处五经之首的《周易》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科学与民主”精神的感召,他在1929年至1930年之间,连续发表了《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论易经的比较研究及彖传与象传的关系书》等论文,冲破了易学研究中的沉闷空气,促使人们围绕《周易》的作者及成书的年代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6.
评“民国以后制造甲戌、己卯、庚辰三脂本的书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8月,南京欧阳健先生在贵阳纪念程本《红楼梦》刊行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标新立异的新说:“甲戌本”(《脂观斋重评石头记》)是刘铨福伪造的;“脂观斋”是刘铨福的化名;胡适以来所有的红学家全上了当,无一幸免。 此论一出,立即有林晨先生撰文评论,誉为“震撼红学的新说”(《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第5期)。当然也有人反对,例如《红楼梦学刊》1993年第3期就集中发表了刘世德、蔡义江、宋谋瑒、杨光汉、唐顺贤等几位先生的论文,以致被张训先生在《红搂》杂志1994年第1期认为是“围攻。”总而言之,欢呼也好,“围攻”也罢,欧阳健先生的“新说”确实引起了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近年来,帛书《易经》的出土,提供了研究周易的新史料,开展了研究周易的新领域。刘大钧、周立升等学者先后都发表了有关的文章。帛书《易经》与今本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卦序各异。帛书《易经》六十四卦始于“乾”、“否”,终于“家人”“益”;周立升指出:(这种卦序)不仅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且有其所以如此排列的依据。今本周易《序卦传》指出: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  相似文献   

8.
小易 《科技智囊》2011,(2):55-55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这句话作为这一节的开端,概括说出了《易经》的功用。回顾前文可见,前文中已详细阐述过《易经》的组成以及《易经》对事物形成变化规律的认识、对人的言行的指导意义等,还包括为什么圣人会效法天地、尊崇《易经》等等,但是《易经》归结起来,它的本体为何?这一句给出了概况说明。  相似文献   

9.
《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包罗万象,内容深广的杰作。它综合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概貌和汉民族早期的认识发展史,具有政治历史、逻辑、文学、哲学、科学、伦理、美学等多方面的价值。以张岱年、刘大钧先生为代表的现代学者大多认为该书大约产生于战国中后期的奴隶制社会.《易经》也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易经》对“和谐美”的追求,闪烁着人类无穷的智慧光芒。无论是其阳天阴天所象征的天地、日月、男女、记事符号~”“--”,还是其先天八卦方位图中“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香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后天八卦方…  相似文献   

10.
总的来看,《易经》强调“阳”主“阴”从,但并不因此否定“阴”的一方在事物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阴”所具有的“柔”的品格为《易经》所称道。老子继承、发挥了《易经》的重柔思想,提出了其“持柔”、“守雌”、“守静”思想,并由此提出了“无为”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1.
介绍李顺春先生所著的《美国“垮掉的一代”与东方佛禅文化》一书,深入讨论了书中重点强调的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借鉴、柔和、实践、升华、并存”的理论,高度评价了禅宗佛教以“顿悟”式的洒脱自在之感觉来“拯救人类迷失的心灵,挽救日益沦丧的尘世,实现人性的回归”的理念,[1]旨在强调借鉴、合作、尊重、共存、双赢对当今世界人际交往及国际合作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日本画坛巨擘东山魁夷先生的风景艺术,早已蜚声世界,中国读者于近几年也得以一睹其风采。他的优美散文《与风景的对话》(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9月版)和《东山魁夷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版)中译本的陆续出版,使广大读者更充分地领略了东山魁夷之美。 东山魁夷之美,是一种典型的东方美,与中国美有许多共同之处,从而使我们倍感亲切。首先是对待大自然的和谐态度。东山先生的风景画,以其与自然真挚的亲昵,生动体现出这一东方美特征。他曾指出:“西欧人为征服自然而奋斗,而日本人则一直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对话》74页)。他在《秋日大和路》一文中,曾为山乡桧前村“同自然环境保持了高度的和谐”而“受到深深的感动”(《散文选》157页)。他还说,他从小就“没有把自然当成人的对立面”,自然与他“成天价都在亲切地交谈着”(《散文选》244、245页)。他的画和文,不就都是“与风景的对话”吗?其次,相对于西方艺术的写实性,东山风景还有鲜明的抒情性。他曾说,自然美景就是他“自身的反映”,自然“也就是我自己的心灵”(《散文选》176页)、“我自身心灵的表象”(《对话》99页)。因而他作画,就特别重视“包含在画面中的作者的内心的鲜明感”  相似文献   

13.
松村之意不在兰谁都知道,松村先生最喜欢兰花,大概是因为兰花的高洁、质朴、芬芳和这位政治家的品德、性格颇为相称吧!我多次去过松村家,它坐落在东京郊区的一所典型的日本庭院。院内杂木丛生,四季长青,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有一所简朴的兰室,培育着数不清有多少盆的中国兰。据说数量、品种之多为日本之冠。松村来中国访问时,每到之处必问有无兰花,如有必看必买。有人说:“松村先生一见到兰,眼睛生辉,心旷神怡”,我也确有同感。难怪有一次,古井喜实随同松村访华提前回国把松村托带的兰花忘在北京,到广州出境前留下一张名片说,实属“罪该万死”。我国《易经》一书载称,“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兰谱》、《金兰谱》中也有详述。1963年4月,松村多次给廖公打电话,要中方派一个兰花代表团去日本访问。廖公听后判断:“醉翁之意不在酒,莫非老先生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讲?要快去!听听有何‘同心之言’。”  相似文献   

14.
阿随是只叭儿狗,它“似乎原有名字,子君却给它另起一个,叫作阿随”。改名本不足为训,可涓生说“我不喜欢这名字”,此话有点让人困惑,也值得把玩。掩卷思《伤逝》,一时懂得阿随这角色殊非一般,在它身上我们可以窥探出子君的爱及爱的幻灭,从而揣摩鲁迅先生“立人”的思想脉络。“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的这些话令涓生的灵魂震动和说不出的狂喜,可以说,子君是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但究其实质并不“新”。正如涓生  相似文献   

15.
我谈世知     
我是一位农民读者,订阅“世知”约有10年左右。2003年第11期你刊《留一份敬畏给自然》的采访文章,我连读两遍,感受极深。廖晓义所讲述的一席话,正是我心底里想说却又不敢说、无条件说的话,她所谈的重要事实,却在人们的意识中被忽略。我是农民出身,没有进过高等学校,连中学也是在“文革”中荒疏过去了。因着对大自然的一份久已存在的爱心,和在这方面的不断研读和细察,我的意识看到了人类生存与大自然的关系,正如廖女士说到的“和”先生———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照人类面临的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和我内心因有所领悟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哪怕明天就死,今天我也要玩《易经》里有个“豫卦”,豫,就是欢乐的意思。卦象是坤地在下,震雷在上。这一卦是讲玩乐之卦,快乐之卦,安逸之卦。《易传·象》说:“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荐殷之上帝,以配祖考。”雷声像鼓,鼓声如雷,好比迪斯科的鼓点,人人蠢蠢欲动,情不自禁,清跟我来。投入地跳一次,  相似文献   

17.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一句是第二章的开始。第二章主要阐述的是系辞产生的由来和内涵、意义。先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说到圣人,一说是古代的先贤,在《史记·日者列传》中贾谊曰:“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从中可见圣人也是通晓占卜医学的人;接下来是“设卦观象”四个字,就有些意思了。对于《易经》这样的“万经之首”,孔子倡导不要迷信,也不要盲目崇拜,要有“玩”的心态,这点可从“设卦”中的“设”字体会出来。一方面,“设”就意味着有人文思想、有人的规划在里面,假设、设定,是以人的动念为主体的;另一方面,“设”还意味着理性的比较意义,不是绝对的“自天承之”,不是把《易经》八卦作为教条来遵从,以前每个卦代表什么,就一定固定在某种概念或事物上,没有相对的变化,这样就把《易经》学死了,因而儒家思想倡导要活学活用,圣人在研究八卦的时候,也是采取的这个方式;再说“观象”两个字,观要观两种象:既要看卦象,也要看事象。两者要联系地看,不能割裂。  相似文献   

18.
小易 《科技智囊》2010,(5):81-81
这句话作为这一章节的结尾,直译过来是:孔子说,“了解《易经》的变化道理的人,岂不就能知道神的所做所为了吗!”作为对这一章中前面大段文字所阐释的卜卦的过程、方法的总结,这一句结语落在了对《易经》强大力量的引申上,知道之人必知神。  相似文献   

19.
四年级下学期的一次习作题目是《“我想对您说》,这次作文学生写的富有真情实感,把自己心灵深处最想说的话倾吐了出来。在众多《老师,我想对您说》的作文中,有一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我。文中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20.
小易 《科技智囊》2006,(9):65-65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这一句是第二章的开始。第二章主要阐述的是系辞产生的由来和内涵、意义。先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 说到圣人,一说是古代的先贤,在《史记·日者列传》中贾谊曰:“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从中可见圣人也是通晓占卜医学的人;接下来是“设卦观象”四个字,就有些意思了。对于《易经》这样的“万经之首”,孔子倡导不要迷信,也不要盲目崇拜,要有“玩”的心态,这点可从“设卦”中的“设”字体会出来。一方面,“设”就意味着有人文思想、有人的规划在里面,假设、设定,是以人的动念为主体的;另一方面,“设”还意味着理性的比较意义,不是绝对的“自天承之”,不是把《易经》八卦作为教条来遵从,以前每个卦代表什么,就一定固定在某种概念或事物上,没有相对的变化,这样就把《易经》学死了,因而儒家思想倡导要活学活用,圣人在研究八卦的时候,也是采取的这个方式;再说“观象”两个字,观要观两种象:既要看卦象,也要看事象。两者要联系地看,不能割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