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晶 《科技信息》2007,(35):162-163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其不同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而高职"两课"作为一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应当立足于新形势,从高职"两课"目标定位出发,针对高职"两课"教学现状,探讨将两课教育与社会素质教育联系在一起,从观念到实践上解决目前"两课"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有利于更好的发挥"两课"教育成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关于高等教育"适应论"和"认知理性"的讨论入手,分别从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观两个方面对高等教育与知识、社会的关系进行理念和实践的梳理,试图调和"适应论"和"认知理性"之间的冲突,提倡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传授和创造知识、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三者的辩证统一的角度,把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接着,根据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厘清了高等教育与知识、社会之间的可能限度,并从历史之维,考察了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提出任何指导嵌入在我国社会结构中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理论和创见,都需要深刻理解这些制度性实践活动的惯性。  相似文献   

3.
王燕露 《科技信息》2011,(33):216-216,220
高等教育的本质对于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起着关键的作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必然会深刻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与实践。本论文通过对高等教育与人、高深知识、社会之间关系的探讨来寻求高等教育的本质,提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大学这一高深知识再创造的社会代理机构培养"高级人才"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80年代,以潘懋元先生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学家提出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适应人的发展的思想,这被反对者概括为"适应论"。而支持"引导论"者认为,"适应论"思想是工具理性荼毒中国高等教育的产物,使得高等教育无法摆脱社会附庸的尴尬地位。要超越这种境遇,必须重新认识高等教育重视反思和批判的学术传统,对社会的发展加以引导和改造。然而,尽管社会与人的发展的时间延展性和适应的"无方向性"都意味着"适应论"仍处在未完成状态,教育的性质以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都充分表明"适应论"的提出有其必然性。二者之间的争论是一种二元对立思维的产物。从人类实践的特点来看,引导本是适应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应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寻求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科技资讯》2017,(暑)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弘扬青年志愿者精神、提高高等教育育人实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大力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中虽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内容专业性不强、形式创新性不够、活动覆盖面不广等问题,高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机制急需创新。本文以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7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例,探讨高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创新机制该如何建立。  相似文献   

6.
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是现代成人教育的目标.成人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实践教学是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学改革需要成人高等教育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关于构建高校分层次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层次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就是指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特点,结合学校资源禀赋和大学生自身条件的差异,设置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系列教学模块,以能满足不同教学对象有机会接受"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的培养模式.该教育模式通过对创业知识的分层和对传统专业实践方式的转变与拓展,将创业教育的理念、知识和实践有机地融入普通高等教育,有利于真正地推动教育公平,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薛菲 《科技资讯》2011,(23):204-204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对象、教育目标、专业要求和服务范围等方面都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还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大力弘扬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并积极借鉴德国先进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提出一些适合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措施,以促进我国的高职教育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     
身处变革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对时代和社会的诘问做出积极的正面回应。在前一阶段改革(包括大学扩招、"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推出等)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跨越,建立起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与此同时,发展中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新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走以质量提升为主题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为此,高教理论研究者有责任对影响深远的"985工程"和"211工程"做出积极的反思和重估。因为此两项工程虽然对  相似文献   

10.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和宗旨,结合普通高等教育工科专业课程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特点,以土木工程测量课程为例,分析了目前该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问题从改革理论教学方式、指导实验教学、编制实验报告、调整实验项目、增加实践考核内容和比重等方面提出课堂实验教学改革措施,以满足现代工程领域对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为工科专业类似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大背景下,传统普通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面临着众多的特殊问题。在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就业寒冬"让大批的高校毕业生不寒而栗,就业形势的变化,社会对学生应用能力要求的提高,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实施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缓解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市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的矛盾,是急需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用以区别普通高等教育的最鲜明的特点,因而被广泛关注。本文针对高职路桥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分析现状与趋势,探讨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与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国际经验表明,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呈高度正相关关系.本文通过对长株潭城市群高等教育现状的分析,结合治理理论、"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建设"两型社会"的实际,提出从政府部门、高校本身和"第三方"等方面共同治理长株潭区域普通高教,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构建不同类型的教学共同体是对中国高等教育教学范式改革的现实回应。教学过程的问题究竟源于教师的替代性思维,还是学生启动智慧的发现,抑或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共识,关涉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大学教学文化的培育。"问题萃取"型教学共同体的构建不仅是西方"以问题为中心"理论的本土化实践,而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性实践。  相似文献   

15.
西部高等教育问题来源于历史,凸显于当下,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复杂问题,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区域性、普遍性、综合性问题,西部高等教育问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代表性。目前,西部高等教育的研究力量正在汇聚,相关研究已走过了萌芽期和热点期,正逐渐走向反省和自觉,研究内容广泛涉及问题诊断、原因探究及对策建议等多个方面,振兴思路也正经历从“输血”到“造血”模式的转变。未来研究有必要从地域性理解提升到领域性层次,并从学科的高度来审视西部高等教育问题,以确保从制度保障、人才会聚、知识积累和实践深化的角度提出改善之策和振兴之道,最终为其他后发地区高等教育的振兴实践提供独特的知识经验和智慧。  相似文献   

16.
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 阐述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定位及功能,指出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问题,应该是涉及高等教育理论可能取得重大理论突破的问题;高等教育的前问题往往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但是热点问题不一定都是前沿问题。目前申国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的前沿主要有:高等教育产业和产业化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18.
"西部高等教育"概念的真与伪,是研究西部高等教育需要深入辩驳的根本性问题。作为一种实体,西部高等教育系指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具体的实践和操作层面是"真"与"实"的存在事物;作为一种本体,西部高等教育是指基于西部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地域风俗、性格心理等真正体现西部特质的高等教育,是人们外表所能感知、大脑所能意识、内心所能认同的教育形态,在严谨的理论逻辑和概念内涵中体现为"虚"与"伪"的存在。其实中国高等教育只有"边缘"与"中心"、"贫穷"与"富裕"、"弱小"与"强大"之别,西部、中部和东部只是存在于地理区划间,并无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的成人高等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普通高等教育框架的束缚、评估机制的欠缺以及生源的不足等问题。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要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立足社会需要进行改革,突出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把握时代的脉搏,并需具有世界的放眼全球的眼光。  相似文献   

20.
能力本位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根据企业岗位群的需求,分析了"液压与气动"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然后从教学内容,教学改革措施和能力评价等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并对在教学实践中引发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