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社会进步和自然灾害频发,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被提到了新高度.在用地紧张的城市环境下,探索避难空间集约化使用的途径,将住宅建筑中的"高效空间"理念结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要求进行研究,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讨"空间高效"理念对避难场所规划设计的指导意义.并将避难场所中的"高效空间"理念运用到避难场所规划设计中,以三明市城市文化广场为例,践行"高效空间"理念.提升应急避难场所的防灾效益、经济效益、土地利用效益等,从而构建一个功能完善、平灾结合、空间高效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相似文献   

2.
丽江古城的日常生活空间结构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建筑场所论中"领域"、"场所"和"路径"的概念,剖析丽江古城 的日常生活空间结构,指出丽江古城具有象征领域(山水)和生活领域(城市)、中心场所(广场)和日常场所(住宅)、自然路径(水路)和人工路径(街巷)并存的二元空间结构 ,形成了二元对立的领域复合体、场所复合体和路径复合体,并通过各个复合体中二元空间 要素的清晰界定和程式性组合实现了空间的仪式化。仪式化的日常生活空间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宗教礼仪和节日庆典等一起构成历史文化城市的"文化景观",有必要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将其纳入城市保护的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发掘城市空间的"髓"--场所精神、城市文化与人类行为,并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对城市空间环境做出合理的布局和处理.文章通过在过渡期规划中的设计实践,树立新的规划理念,运用新的规划手法,在重塑城市空间之"髓"的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描述并分析了人民广场这个重要的城市空间场所,以"环境知觉-空间认知-场所精神"为线索,指出了广场设计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有效减轻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的重要措施,在城市规划中预留充足的建设空间,有助于各级避难场所建设和落实。文章主要从汶川震区受灾城镇避灾场所的缺失入手,对城市避难场所用地进行分析,提出建设三级避难场所是解决城市避难场所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决策支持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城市避难场所选址和避难人员分配问题,开发了基于GIS和多目标规划模型的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图层叠加,筛选出城市风险区之外的绿地、公园等空间作为避难场所备选点。通过GIS的网络分析功能,提取城市道路网络的拓扑,计算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建立城市避难场所选址优化的多目标规划模型,优化城市所需的避难场所个数、选址和服务区域。以中国某市的数据为例,该模型和系统已应用于避难场所规划中。结果表明:该模型能适用于实际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历史街区是文化和商业聚集的多功能结合体,反映了当地经济水平和区域特征,凝结了城市的文化底蕴,但受到现代城市发展中"商业化"和"泛文化"的影响,区域文化特征日渐淡化.文章以邯郸市串城街南段片区为研究对象,结合有机更新与场所记忆理论,以建立特色和谐的城市环境为根本出发点,以城市更新内容为蓝本,梳理串城街空间特征及建筑和道路...  相似文献   

8.
在阐明城市入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道路入口的地理位置、环境背景及功能需求的分析,并结合中小城市城市道路入口的特殊性,提出中小城市城市道路入口景观设计特殊性的研究课题.城市入口是城市自身与外部联系的窗口和纽带,是城市与外界物质、能量、信息流动的重要场所.在当今城市发展和建设中,作为城市的"门面"与城市环境的重要部分,城市道路入口景观的建设越加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以农民工和城郊"失地农民"为主体的城市新市民数量增长迅速,这些新市民要从农村居住环境转移到城市居住环境,在各个方面都面临着适应和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问题,而图书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介绍了针对新市民进行的图书馆基本原则的宣传教育,指出图书馆是提高新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0.
城市广场是集城市经济、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场所,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场所精神的良好营建是表达广场空间意义乃至城市文化内涵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城市广场发展历史的脉络进行梳理,针对中国当代城市广场设计中表现出的形式特征做出分析,探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场所精神并提出相关想法,为当代城市广场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应对各类潜在的城市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降低害带来的损失,国内外已经建立了大量的应急避难场所,有些国家还制定了相关的城市规划法定准则。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与管理现状,综述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相关研究工作,认为目前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工作还有较大的空白,应该建立合适的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体系,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立与规划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城市中的历史遗址公园是保护历史遗产、传承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城市中较为特殊的游憩地。通过问卷调查及实地踏勘,文章运用李克特量表法和方差分析方法等研究游憩者对西安曲江池历史遗址公园的整体场所依恋水平及内部场所依恋程度,探讨游憩者的场所使用特征等不同变量对遗址公园场所依恋的影响。研究发现游憩者的整体及内部场所依恋水平均有待提高,其功能性依恋大于情感性依恋。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营造历史文化语境、丰富活动体验项目、精细化公园规划建设及完善功能性设施等途径来提高历史遗址公园的场所依恋水平,为城市中历史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张艳霞 《科技信息》2013,(16):113-113
"九小场所"是指达不到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界定标准,但又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购物场所、餐饮场所、住宿场所、公共娱乐场所、休闲健身场所、医疗场所、教学场所、生产加工企业及易燃易爆危险品销售、储存场所。"九小场所"广泛存在于城乡各个区域,尤以城乡结合部、村镇、社区较为集中。就使用性质而言,"九小场所"涉及宾馆饭店、公共娱乐、医院学校及厂房库房各行各业。就社会存量而言,"九小场所"点多面广,远远超过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数量。"九小场所"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其单体规模小,难以进入重点监督范畴,成为了消防监督工作的盲区和死角,导致其火灾总量长期居高不下。因此,如何切实加强"九小场所"社会消防管理、夯实社会基层消防工作、全面消除社会火灾隐患就成为了当前消防工作中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针对城市避震疏散场所选址和避难人员分配的问题,研究了综合多准则决策的避震疏散场所优化方案的时间满意覆盖模型.通过综合考虑备选避震疏散场所的条件,采用优劣解距离方法进行多准则决策,对可行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在建立避震疏散场所服务需求点的时效性评价函数的基础上,基于最大覆盖选址模型和"部分覆盖"思想,建立了有限设置避震疏散场所的综合多准则与时间满意覆盖模型,并给出了基于遗传粒子群的模型优化求解算法.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一个新兴的研究课题,编制理论与手段均处于摸索阶段。文章针对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目标,研究并制定了工作流程,构建了"应急指挥、避难场所、防灾保障"三大系统,并就主要技术方法及规划实施策略进行了阐述,望能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运用应急管理的四阶段理论,以深圳市为例,分析了城市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指出,室内避灾场所建设和管理的制度体系不完善、建设规划动态调整滞后、场所的功能和水平参差不齐以及运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是室内应急避难场所使用效能不高的关键问题.建议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场所建设和管理的地方规范、标准和相关制度.在城市整体建设规划的框架下,开展新一轮的场所建设规划.要加强对场所信息的宣传力度,落实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演练,提高场所管理队伍的岗位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评估城市人员密集场所风险,提高城市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性,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25起典型城市人员密集场所事故案例进行3级编码,提取出16个风险因素,建立了城市人员密集场所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序关系法(G1)和熵权法(EW)提出了基于主客距离的组合赋权方法确定各指标的组合权重,运用集对分析法(SPA)评价和预测城市人员密集场所的风险水平,构建了基于组合赋权-集对分析法的城市人员密集场所风险评价方法;最后,以城市旅游景区为例,评价景区的风险状况和发展态势。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可以减少主观随机性,消除单一的客观误差,弥补了两者之间的信息误差,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为城市人员密集区域安全风险有效预警及管控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数学与空间模型思维角度出发,建立一套适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的方法体系.通过构建GIS分析模型和多目标规划模型,并引入城市规划路网、自然地形条件以及人员第一应急反应等修正因子,对模型进行修正,从而得到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责任区范围以及人员分配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对各个模型的构建与分析,优化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的个数、位置和具体责任区范围.该模型适用于咸阳市中心城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布局.解决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人员分配不均衡性及降低了灾害破坏性.同时,应加强防灾减灾预案,结合城市避难通道等进行规划布置.  相似文献   

19.
从地铁站出口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性出发,根据郑州市的地域特征和郑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郑州大学(南区)地铁站的周边环境,结合ETFE膜材料与编织型钢结构,将"折纸"的美感与神韵运用到地铁站出口的设计造型之中,以使其能够为场所注入新的活力并体现中原城市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现代城市道路系统普遍存在重"车流"轻"人流"的现象。如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建设一个注重"场所精神",宜人居住、宜人生活、宜人工作的城市,是本文讨论的问题。从城市交通的"宜人性"到人文关怀,初步探讨适应城市交通"人性化"的规划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