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0前言广州市是最早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城市之一。建设创新型城市,最重要的是促进科技创新。广州科技创新面临创新资源分散,难以共享的问题。许多科技平台、设施、实验室等往往一家独占资源,闲置状态严重,不能发挥科技投入到最大效益。还存在科技创新的现代服务体系滞后等问题。广州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研发和创新为中心,以科技创新要素的  相似文献   

2.
在五个国家中心城市中,广州是唯一的一个非直辖市城市,而要想做好广州市的科技竞争力的提升工作,就必须将广州市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以及科技水平领先城市的科技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找到广州科技创新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吸取其它城市在提升自身科技创新竞争力方面的先进经验,从而为广州市政府制定提升广州科技竞争力的合理对策和建议,从而做好广州市的科技创新竞争力的研究工作。本文便对国家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对比研究以及提升广州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析,从而详细的分析了以广州为例的国家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提升工作。  相似文献   

3.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到2020年预计将达70%!8月18日,在广州召开的珠三角地区推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座谈会上,广州市市长张广宁提出了广州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张广宁说,广州将重点建设四个中心、一个基地,即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国际商务会展中心、亚洲物流中心、华南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内先进  相似文献   

4.
正上海以"四个中心"建设为战略核心外,还应当将建设世界级创新中心城市作为城市的发展目标。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是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一种城市发展形态,是城市发展走向知识化和高级化的产物。真正的创新型城市,不能仅仅限于科技范畴的创新,而是强调创新是发生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范畴的复杂的系统活动,结合城  相似文献   

5.
《合肥科技》2006,(8):14-15
科学城和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是一脉相承的,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国际著名的科学城的方向和目标是坚定不移的。7月31日下午合肥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到2020年,合肥市将建成国际重要、国内一流的技术创新中心、知识创新中心、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和创新型示范基地,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和国际著名的科学城。  相似文献   

6.
《广东科技》2008,(19):17-18
8月18日,在广州召开的珠三角地区推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座谈会上,广州市市长张广宁提出了广州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张广宁说,广州将重点建设“四个中心、一个基地”,即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国际商务会展中心、亚洲物流中心、华南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内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广州高新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州科学城要"实现五年大变化"的殷殷嘱托,着眼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核心枢纽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承载区,围绕建设国家实验室和高水平创新研究院集群,发挥"集聚、加速、协同、攀登"四大功能,推动科技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全力打造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中国样本,成为华南地区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8.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与发展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是构筑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要瞄准国家,尤其是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科研工作;转变观念,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培育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团队,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创造科技创新氛围,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为自身和地方的科技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9.
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简称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走廊的本质是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区,促进高端创新资源集聚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关键。分析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大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知名高校、创新型企业等高端创新资源集聚情况及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创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知名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经验,提出从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等路径推进高端创新资源集聚。  相似文献   

10.
将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党和国家在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对北京城市功能的新定位,是以全局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推动首都创新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的战略部署。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实质即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高校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生产、技术革新、知识传播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高校应强化基础研究功能,重视应用科学研究优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服务区域、行业的核心发展,为区域发展提供成果支持和智力支撑,突出特色和提升服务北京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背景下,提倡自主创新,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置,应用实践和能力培养方面进行合理,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从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创新实验室和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将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型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对韩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新特色进行了研究。认为韩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模式由政府推动型转变为市场主导的类型;国家支持的创新重心逐渐由大企业集团向中小企业过渡;政府仍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方式主要通过完善科技法令、配套科技政策、制定科技规划和建立权威的科技行政体系来实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高校科技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科技进步。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是培育和发展先进的创新文化的发源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就能为社会提供强大有效的服务,从而高质量、高效率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高校科技产业工作能在高校与社会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将高校的功能和作用有效地传输给社会,并放大其功效,形成高校与政府、企业及社会各个方面的良性互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因此,科学发展高校科技产业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4.
曾惠芬 《广东科技》2013,(20):4-4,6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占GDP的比重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对其进行比较及预测分析对把握广州科技创新发展情况有重要意义。采用近年各城市公布数据,选用对比分析广州R&D经费投入及占GDP比重与其他城市的差距,并选用GM(1,1)灰色预测及指数平滑法对2013年广州科技投入情况进行预测.在以上基础上,分析广州当前科技创新投入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安徽科技》2010,(3):F0002-F0002
2009年,合肥市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新型工业化,保增长、促发展,积极推进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效:被批准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  相似文献   

16.
国家、省、市科技大会召开以来,马鞍山市着力构建具有马鞍山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全市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今后一个时期,马鞍山市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这个中心,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动力,探索具有马鞍山特色的科技创新模式和路径,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构建和谐马鞍山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林 《今日科技》2010,(9):30-31
<正>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之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而创新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创新型企业是以创新为己任和生命的企业,所以,创新型企业具有与一般企业不同的许多特点。创新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是活跃科技市场的基本力量,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8.
《河南科学》2009,27(2):F0002-F0002
所谓创新型城市,是指创新在一定城市单元上的具体落实,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是城市发展知识化的产物.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建设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将扮演重要角色,为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河南建设目标的实现形成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9.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而加强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因此,必须从体制机制创新人手,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激活各类科技资源,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20.
总结合肥创新型试点市的建设经验,为合芜蚌试验区乃至全国其他区域自主创新,提供各具特色模式的理论选择依据和实践操作手段。本文从培育创新型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服务平台、集聚和造就创新人才、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等5个层面阐述了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发展模式;研究归纳了推进"试点"建设,必须注重整体联动、综合配套改革、政策落实、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狠抓人才队伍建设等建设经验;提出进一步深化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要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自主创新支撑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转型升级、集聚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本、扎实推进企业股权政策试点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