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思想最集中地体现在他对基督教的批判上。《黑格尔哲学批判》一书开启了他的哲学批判之路。黑格尔思辨哲学批判的成果——“哲学上最高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观点,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转而采取了“神学之秘密是人本学”这种宗教批判的表达形式。在随后的《宗教的本质》一书中,费尔巴哈对自然宗教进行了批判性研究,从而系统完成了他的宗教批判工作。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是哲学批判的延续和深化,不能脱离其哲学批判孤立地考察他的宗教批判。由于费尔巴哈在哲学上仍未彻底摆脱思辨唯心论影响,其人本学及宗教批判带有明显的局限性,有待于马克思对其加以超越。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费尔巴哈起到了纽带和桥梁作用。作为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哲学之间的"中间环节",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加速了马克思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进程。但是,犹如一直都不是纯粹的黑格尔派一样,马克思从来也不是纯粹的费尔巴哈主义。马克思不仅依据费尔巴哈的宗教理论展开了对黑格尔宗教观的批判,而且还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脱离现实,忽视政治,这正是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致命缺陷。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耶稣传》对否定传统基督教理论基础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理论的影响,认为在近代西方传统基督教神学、哲学处于向现代形态转化的过程中,《耶稣传》是一部转折性的著作。它及由它引发的费尔巴哈哲学终结了以神学批判为主要特征的欧洲传统哲学,把人们引向了直接地关注现实世界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理论道路。《耶稣传》是从黑格尔到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必经环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宗教观经历了从以佛教释宗教、以道德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的嬗变;而冯友兰早年主张以诗歌释宗教,后来力主以哲学代宗教。他们都深入探讨了宗教的内涵,认为儒学非宗教。然而,他们的宗教观亦存在很大差异:在宗教思考方式上,梁漱溟重直觉,冯友兰重理性;在对宗教地位的认识上,梁漱溟认为宗教在人类文化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冯友兰认为哲学高于宗教;在对宗教的未来走向的认识上,梁漱溟前后观点并不一致,冯友兰则认为哲学在未来将取代宗教。他们对宗教的独特见解,对当下如何看待宗教仍可引为借鉴。  相似文献   

5.
费尔巴哈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这一著名的论断,指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性,上帝是人类赋予自身的神性。著名的文学家乔治·爱略特接受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宗教观,并在长篇小说《织工马南》中,通过主人公一生的探索信仰的旅程,阐述了自己对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理解。最后,作者分析了爱略特这一宗教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费尔巴哈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这一著名的论断,指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性,上帝是人类赋予自身的神性。著名的文学家乔治·爱略特接受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宗教观,并在长篇小说《织工马南》中,通过主人公一生的探索信仰的旅程,阐述了自己对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理解。最后,作者分析了爱略特这一宗教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时期,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了一场反封建反宗教的启蒙运动。一批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为旗帜,进行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的英勇斗争。他们冲破封建制度的网罗和宗教神学的樊篱,用理性的火炬驱散社会的黑暗,用真理战胜邪恶,从而开创了法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启蒙思想运动中,卢梭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提出的社会政治哲学,是十八世纪法国社会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卢梭的伦理思想则是他反封建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德国古典哲学是起于康德而终于费尔巴哈的,不过费尔巴哈是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中介。列宁在谈到哲学上的“圆圈”时就说过:“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1页)正因为费尔巴哈是中介,所以对于德国的古典哲学的终结就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一是费尔巴啥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二是黑格尔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但不管怎样,由于费尔巴哈是中介,所以形成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对此,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先验的唯心主义”,“形式的唯心主义力”,“批判的唯心主义弦,而列宁却认为康德是一个二元论者。列宁深刻地指出“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使二者妥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哲学概念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哲学是关于普遍性的知识,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哲学在于发掘理性,并运用理性去认识世界;哲学要对熟知的东西进行考察,使思维不为常识所遮蔽。他还认为哲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方法是辩证法,其目的在于发现真理。黑格尔的哲学概念虽然带有一些缺陷,但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黑格尔那里,理性是与现实同一的。这种同一在马克思看来有一种类似宗教的意味,它把人们带入理念的幻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批判。在马克思看来,哲学的任务应该帮助人们抛弃理念的幻觉。这样人们才会对自己与周围的世界保持清醒,并作为一个有理智的人而行动。这就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涵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本文驳斥了“宗教鸦片论”和“宗教无神论”,从而得出“宗教社会论”,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论能够为当代中国提供一个更为深厚的政教认同,文章进而指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大问题,以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刘勰论     
上篇刘勰的世界观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决定着他的文艺思想 (一)不应該把杂质当作主流經营《文心雕龙》(下称《文心》)时期的刘勰基本上是唯物論者,他的出家是一个时代悲剧。要在《交心》里找神祕主义的、宗教的、唯心的名詞和命題是很容易的。但是,对于一个封建中期的思想家,从生产力水平讲,从政治条件讲,从文化累积讲,都不可能要求在作品中肃清非唯物主义的杂貭。欧洲封建时期的經院哲学“唯名論”的著作充塞着基督教神学的名詞  相似文献   

13.
从十九世纪初叶,一直到现在一百多年中间,黑格尔的哲学,差不多兜了一个大圈子。 在一八三一年黑格尔去世的时候,他的哲学刚到了全盛时代。他是第一个哲学家,把从康德以後,德国的理想主义,造成严密的系统;他调和了康德遗留下来连费希忒薜陵都还不能调和的二元论。他是第一个哲学家,把各种科学智识,综合起来,给它们一种新的意义,这一种新的意义,对各种科学又发生极大的影响。在那个时候,德国的思想界,谁都觉得黑格尔是一种伟大的力量,除了少数像叔本华那样专门闹意气的哲学家,无论赞成他或者反对他的人,对他的哲学;都不能不承认它的精深博大,…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有着超越视野和长远眼光的诗人,米沃什不会也不可能将自己限定在单纯某一种宗教之中,更不可能将自己限定在单纯某一种排他性宗教之中。家庭和社会环境决定了他是一个天主教徒,而20世纪的残酷经历又使得他的上帝信仰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家乡多元化的文化宗教背景之下最终催生出他盘根错节的神学体系。而在这一复杂神学体系中提倡包容的佛教由于和米沃什自身的普世情怀相契合而得到了他的赞许和推崇。  相似文献   

15.
哲学脱胎于宗教的方式不同,其对宗教的态度亦不同。中国哲学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基本上剪断了与宗教神学的联系,使中国哲学的发展充满了无神论的色彩。不同的是,西方哲学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成熟的哲学脱离了超然的宗教,但作为宗教的核心概念——上帝或神,却犹如一条神秘的光环伴随着哲学的全大历程,映射出哲学的时代主题。因此,重人道和重神道就成为中西哲学在对待宗教上区别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宗教观是“关于宗教、宗教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宗教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原则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发展。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宗教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新境界,把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世界宗教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宗教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宗教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时代课题。80多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宗教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宗教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艰辛探索中逐步摸清了中国的宗教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一般规律,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的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而且对做好现阶段我国宗教工作、促进宗教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也具有重大指导价值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由于命运的不幸,史铁生为求思想上的解脱看了一些宗教类的书,也曾不断地谈佛说道谈信仰谈宗教。这期间,史铁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对宗教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形成了独具精神个性的宗教观。主要内容是:佛(神)不是福报的源泉而是苦难里心魂的一条救路;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天堂在人追求信仰的过程中;宗教精神不等于宗教,宗教的要旨是靠神对人的拯救,宗教精神是人依靠自己的精神力量对自我的拯救。史铁生宗教观的实质是为自己为人类寻求灵魂的归宿。  相似文献   

19.
晚期罗马怀疑论是与伊壁鸠鲁学派相对立的一个重要学派,由于它为之后的宗教神学即基督哲学的传播与发展作了铺垫,故人们对它的评价、认识多持否定态度。但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它并非完全都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20.
宗教是人们意识中对统治着他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一种幻想的反映,是以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的形式表现的社会存在。宗教产生的真正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是私有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是彻底的无神论,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