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PaulWender教授、Scripps研究所BarrySharpless教授和得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的DerekBarton教授于1994年12月11日到16日出席了在印度孟买举行的第十届国际有机合成学术大会。这3位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在会议期间接受了印度科学研究所INSA访问研究员SubbiahArunachalam博士的采访,就有机化学的现状和未来谈了他们各自的看法。下面是这些会谈内容的摘录。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年科技工作者洪国藩赴英国期间,在两次荣获诺贝尔奖金的著名科学家桑格教授的指导下,创造了测定核酸分子结构的新方法,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洪国藩同志在这方面作出的新贡献,本刊访问了他,请他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下面是洪国藩同志的谈话。  相似文献   

3.
从古到今,时空穿梭一直都是人们的梦想,我们希望回到过去挽留一段爱情或阻止一场悲剧;我们期待进入未来,超越有限的生命。英国《每日邮报》曾报道,62岁的美国物理学家罗德曼·马利特是康涅狄格大学物理学教授。据称,他为了能返回过去挽救父亲的生命.终身都在研究与时间有关的理论。他相信自己掌握了改变时空的秘密,只需12万英镑就能造出一台以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为基础的“时光机器”。马利特的构想完全不像英国科幻小说家H·G·韦尔斯小说《时间机器》中的雪橇,或电影《回到未来》中的时光机。  相似文献   

4.
若要问一声,当今中国最多的和最缺的是什么?答案可能都是“人”。中国人多已构成最基本的国情,这是人所共知的。但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固然有钱的问题、资源的问题,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有一大批优秀人才。年轻一代中如能涌现出更多的有责任感的有为人才,将是我们这个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法国一位政治家也颇有感慨地说,只有使一个国家的青年变得完善起来,这个国家才是有希望的。触发以上感想的直接原因是我二周前对华东理工大学又一位青年学者、科技启明星魏东芝的访问。作为一位基础扎实、知识面很宽的生化工程专家、教授,魏东芝在学…  相似文献   

5.
继澳门回归祖国之后,在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就是台湾问题。在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斗争中,美国因素是关键性的问题。从历史的经验看,台湾海峡一有风吹草动,美国就会摆出干涉的姿态,出动第七舰队。作为美国在亚洲区内最庞大的军事力量,究竟第七舰队的实力有多强?本文将从其兵力兵器、巡防区域和干涉台湾海峡等多方面进行探讨。第七舰队的兵力兵器与实力目前,美海军第七舰队总兵力达6万人,包括38,000名美国海军  相似文献   

6.
台湾不限摩     
胡萌 《科学之友》2007,(6C):2-2
五月底,应光阳之邀,去了一趟台湾。去台湾之前就粗略地通过有关渠道了解到台湾是目前摩托车保有量较高的地区之一,达到千人400台以上。近距离接触之后,才知道此言不虚,在台湾的街头的确到处都能看到摩托车的影子。据当地人讲,这还是因为现在台湾开了捷运系统后(台湾的一种快速运输干线),摩托车的使用量在减少,而在此之前摩托车的拥有量更多。  相似文献   

7.
想像有一条隧道通过时一空织物,使你从地球近旁进入隧道,经几小时的旅行,而到达离我们有4光年的半人马座星分.若此隧道的两端有相对运动,你还能借此而作时间上走向将来或回到过去的旅行.1915年广义相对论发表不久,就发现(理论上)蛀洞的存在。但蛀洞仅让光线通过?抑或也能通过一艘飞船?即使在理论上也一直未搞清楚,直至1988年,加州理工学院的托恩(Thorne)和莫里斯(Morris)研究了这个问题,才认为蛀洞的两端皆可出人,并非像黑洞那样的单向“地平线”.再者,旅行者在蛀洞中仅受到一般的加速度,不致因起潮力而被撕碎。在黑…  相似文献   

8.
假如你在森林里漫步时发现了 一个考古学家称之为尖状物的物 品,你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问题也许会是“它存在多久了?” 考古学家也是一样,如果能发现一件文物有几百年或者几千年的历史,那当然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但重要的是要知道这件文物的确切年代,因为由此你常可以推断出谁拥有过或者制造了它。 美国内华达州沙漠研究学院的教授格伦·伯杰说:“这就好比你是一个侦探,你需要重新勾勒出当时的犯罪场景。要确定文物的年代,你要做的不是把这罪犯找出来,而是要了解当时谁住这儿,是什么时候。” 和侦探一样,考古学家也有一套不同…  相似文献   

9.
我们常常听说水中的一些动物会仰游,因此不少人也学会了这样一种本领。但是,我们几乎没有听说哪种动物会仰飞。最近,英国一位摄影师就意外地发现灰雁会仰面飞行,而且把它的这一奇特姿态拍摄了下来。那么,灰雁为何要采取仰飞这种奇特而又费劲的姿势呢?  相似文献   

10.
《科学之友》2008,(3):14
机器人很早之前就进入了人类的生活,并且正不断向智能化迈进,可是你想过自己某一天会和机器人结婚吗?英国一位人工智能专家预测称,未来人类将和机器人结婚,而且这一天为时不远,可能就在2050年。  相似文献   

11.
今年5月,我收到从联邦德国斯图加特马克斯·普朗克固体物理研究所克劳斯·冯·克里青(Klausvon Klitzing)教授寄来的信,说他同意应邀访问中国。这一邀请是我在1985年底他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就发出的。但在这一年多里克里青教授实在太忙了。世界上各个有名的大学和重要的研究机构纷纷邀请他去讲学和作报告。这次他终于下决心来华作两个星期的访问讲学,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物理学界的荣幸。  相似文献   

12.
1991年的一天,一位年近叨高龄的、大名鼎鼎的美国老人,打电话给另一位默默无闻、当时年仅四十的美国人,诚恳地表示要向他学习。这位老人是谁?那位中年美国人又是谁?为什么这位大名鼎鼎的老人要向那位中年人学习?他要学习什么?在这人生的风烛残年之际,是什么竟还能强烈地引起他的兴趣?这位老人就是曾为战后日本经济复苏立下汗马功劳、并被称为当代最杰出的管理科学大师的祆明。而那位默默无闻的中年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彼得·圣吉博士。戴明所要学的,就是圣吉博士当时创立的“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理论。“学习型组织·…  相似文献   

13.
当音乐响起时,你是否曾有过想跳上一曲的欲望?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这是人的大腿、臂部和内耳对乐曲的一种自然反应。英国心理学家尼尔·托德说,耳朵不仅可以听音,还能帮助人保持身体平衡。他说,体液流过内耳道的绒毛时,与之相连的神经细胞能侦悉体液的运动情况,然后把身体姿势的有关信息送往大脑。许多科学家认为,耳朵的平衡器官不会对声音产生反应。然而托德强调,内耳中的小球囊对高音特别敏感──包括号角的嘟嘟声和乐曲声。在现代舞厅环境中,球囊当然能够被激活。受激球囊起什么作用呢?托德说,它能够使人产生运动感,即使你…  相似文献   

14.
出门前公文包会提醒你别忘了带电脑.睡觉前冰箱会告诉你那瓶牛奶再不喝明天就要过期了。这是科幻片?不,这是物联网,把感应器嵌入与你生活相关的物品中,它就能实现智能生活。  相似文献   

15.
今年4月9日凌晨,我国著名科学学家赵红州教授的心脏最后停止了跳动。噩耗天降,肝肠欲裂,泪飞如倾!我们仁立在红州的病榻前,木然,呆然。红州走了?心里几乎无法相信,这是事实?一介英才只么休?!红州是一位极富创造天赋的科学家。他自中学开始就爱好物理和哲学,再加上国家政治运动的曲折和安排,使他决定地要离开同样心爱的物理学,毅然走向新兴的但在他看来更加得心应手的交叉科学领域。他把主攻方向选在科学学,或称科学计量学。早在1974年,在摆弄复旦大学学报发表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提供的数据时,他便独立地发现了世界科学中心…  相似文献   

16.
勤奋出才干,和谐生效益──访科技启明星王珏教授相隔数月再次来到同济大学波耳固体物理所,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几个月前我访问了该所所长、上海科技启明星陈鸿教授,此次访问的是同样优秀的该所三室主任、上海科技启明星王珏教授。和我以前访问的几位启明星类似,王珏...  相似文献   

17.
芯片人     
电子人教授 几年前,英国雷丁大学的沃威克教授在局部麻醉下接受了手术,在自己的左肘部植入一个小玻璃囊球,里面含有无线电接收器和几个硅芯片,这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人与机器的复合体,或称“电子人”,也叫“半人半机器人”及“芯片人”。植入皮肤的芯片与他办公室内的计算机网络接收器相连,当他一走进办公室,门便自动打开,由计算机产生的人工合成声音就会说:欢迎你,沃威克教授。灯随之而亮。 目前,除了确定身份,沃威克教授体内的芯片能做的事情还很少。但他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植入体内的芯片将可以帮人打开电梯、开启家用自…  相似文献   

18.
正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但这祸福真就不可避免吗?未必尽然。当我们追寻"自由企业先驱号"渡轮倾覆事故真相时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那些看似无害的细节排列成的多米诺排阵,一切便不会在瞬间倾覆。英吉利海峡是分隔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海峡,也是世界上海运最为繁忙的海峡之一。1994年5月6日,英吉利海峡隧道正式开通,这条海底铁路隧道  相似文献   

19.
兰西 《科学之友》2007,(7):24-25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泰坦尼克号”沉船灾难发生前,据传曾有乘客因为产生“不祥预感”而在登船前最后一刻退掉船票,所以逃过了这一世纪灾难。那么,人类的大脑真能像科幻电影中描述的那样“预见未来”吗?美国科学家迪恩·拉丁博士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心理学家迪克·比尔曼教授等人经过一系列惊人实验后宣称,他们相信人类大脑真的拥有“预见未来”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成为 《世界科学》1996,(12):31-32
人的行为都注定了吗?成为“一个人的行为、命运都早已被注定了吗?”一般人对此问题会回答:“不是。”这是因为生活中的经验告诉人们——人的行为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志支配,而不是什么“事先注定的”。但实际上,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英国雷丁大学哲学系著名教授弗卢曾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