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雄蕊是植物的雄性生殖器官,对植物繁衍及作物的产量至关重要.光信号影响拟南芥生殖发育过程,但作用机制知之甚少.HEMERA(HMR)是拟南芥光敏色素途径的主要成员之一,通过介导光敏色素B(PhyB)的定位及光信号途径重要转录因子PIF的降解而在植物光形态建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生殖发育中的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hmr突变体及转基因恢复植物进行研究发现:HMR功能缺失导致花药变小、花粉数目减少、花粉萌发率显著降低,绒毡层部分空泡化并提前降解;并且,其转基因功能互补能恢复这些育性问题,说明HMR可能通过参与绒毡层降解过程而调节植物雄性育性.  相似文献   

2.
生物电阻抗技术与林木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凤翔  陈晓阳 《科技资讯》2011,(11):119-120
本文从物理学的角度介绍了生物电阻抗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在林木抗寒性研究中的应用.从物理学的视野得出:(1)利用电阻抗法可以研究植物的抗逆性且比其他方法更为直接和灵敏:(2)在利用电阻抗研究植物的抗逆性时、需要说明所测参数的外场频率:(3)物理量p、f、εδ应该综合考虑;(4)生物组织的介电常数应该是比电导率更能够可靠和准确地反映植物组织的抗逆程度:(5)需要说明所施加的电场的方位:(6)某些情况下,若采用导纳进行计算更为方便:(7)弛豫时间τ比电阻率或电导率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植物的受害程度:(8)植物电阻抗成像技术或许是未来一个具有潜在价值和奥妙的新兴研究点:(9)电极系统同样是应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光形态建成是植物在幼苗期应答环境中的光信号,并调节自身组织和器官建成的发育过程.不同波段的光对光形态建成有不同的调控机制.植物对紫外光UV-B波段(280~315nm)十分敏感,低水平的UV-B能促进植物的光形态建成,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植物UV-B光受体  相似文献   

4.
生长素作为重要的植物激素,在植物胚胎的形态建成和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依赖色氨酸的IPA途径是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生长素合成的主要途径.以色氨酸为前体合成的IPA在YUCCA(YUC)的催化下生成IAA,这一过程也是生长素生物合成的限速步骤.拟南芥有11个YUC编码基因,目前对这11个YUC基因在植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Pro YUC:GUS(YUC1:GUS、YUC2:GUS、YUC4:GUS、YUC6:GUS、YUC8:GUS和YUC9:GUS)转基因植株为实验材料,观察在胚胎发育不同时期YU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YUC1、YUC2和YUC4基因在拟南芥胚胎发育的后期(鱼雷期、拐杖期和成熟期)有极其微弱的表达;YUC6基因在拟南芥胚胎发育过程中没有表达;YUC8和YUC9在胚发育过程中有非常强的表达,其中YUC8主要在胚胎发育的三角胚时期、心形期和鱼雷期表达,而且在整个胚中表达,在拐杖期胚和成熟胚中YUC8特异在下胚轴和胚根中表达;YUC9在胚胎发育的球形期、三角胚时期和心形期有较强的表达,在胚发育的后期则在胚根有微弱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拟南芥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生长素的本地合成,而且YUC8和YUC9是胚胎中参与生长素合成的主要基因.  相似文献   

5.
腾格里沙漠南缘2种沙地灌木植物的光合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沙坡头地区人工自然植被中的主要植物种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光合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2种沙地灌木植物光合速率(Pn)、微环境因子(光合有效辐射PAR、气温t、相对湿度RH)以及植物叶片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比(Ci)、气孔限制值(Ls)、蒸腾速率(E)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2种沙地灌木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其中光合速率最大值出现在9:00左右,17:00左右出现第2峰值,这是沙地植物对强光照、高气温、低湿度的干旱自然环境条件的一种响应.2种沙地灌木植物光合作用的变化既受气孔因素的影响,也受非气孔因素的影响.其中在7:00~9:00与17:00~19:00时,两者光合速率的增加不仅仅是由于气孔导度的增加造成的,而9:00~15:00期间,植物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限制.以上各项光合特征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在研究区自然环境条件下,油蒿比柠条具有更好的光合适应特性.  相似文献   

6.
杨靓  吴祖建 《武夷科学》2012,28(1):120-127
蛋白激酶是一类能使其他蛋白质磷酸化的酶.在植物中,蛋白激酶几乎参与植物生命周期中一切生理调节过程.渗透胁迫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非生物胁迫,植物对渗透胁迫耐受的机理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本文着眼于植物渗透胁迫反应,详细介绍了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钙依赖而钙调素不依赖的蛋白激酶(CDPK)、受体蛋白激酶(RPK)、核糖体蛋白激酶、转录调控蛋白激酶等多种蛋白激酶在植物逆境信号识别与转导中的作用,综述其研究进展及前景.分析了当前在植物抗渗透胁迫蛋白激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自然界中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存在着多样性.最初人们根据光合作用中的碳同化途径的不同,可把植物分为三碳植物(C3植物)、四碳植物(C4植物)和景天科酸代谢植物(CAM植物).随着研究的进行又发现了兼有以上光合碳同化途径类型的植物,从而更全面地说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多样性,也为植物光合作用基因工程的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含Pb2+的水溶液培养植物,使其根部富集重金属铅,然后分析比较富集铅前后植物根部元素及其含量变化,由此推测可能参与固铅的物种,并通过模拟沉降固着和吸附实验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所选植物长药景天(Hylotelephium spectabile(Bor.)H.Ohba)在加铅总量为80 mg的200 mL水溶液中培养4周后,其根部铅含量可高达30.18×103mg/kg,而叶片中的铅含量很低;其根部在含铅离子的蒸馏水培养液中的固铅量最大,在不同培养液中其根部固铅量的递减顺序为:蒸馏水培养液(D)>无磷培养液(B)>基础培养液(A)>无硫培养液(C);植株根部随着铅的富集,钙和磷的含量都有一定的增加.通过模拟沉降固着和吸附实验证实植物根部是通过形成铅的磷酸盐来固定铅的,钙的存在有助于加快铅的固着.  相似文献   

9.
彭华 《贵州科学》1991,9(1):59-60
笔者近来在整理禾草标本时,发现三个贵州尚未记录的属,隶属于早熟禾族。现予以报道如下。所列植物标本均存贵州省生物研究所植物标本室(HGAS) 硬草(江苏植物志)耿氏碱茅(禾本科图说) Sclerochloa kengiana(Ohwi)Tzvelev in Not. Syst. Herb. Inst. Bot. Acad. Sci. URSS. 18:28. 1957;江苏植物志(上册)171. 1977. —Puccinellia Kengiana Ohwi in Journ. Jap. Bot. 12:654. 1936;禾本科图说226.图180.1959. 贵州新记录:铜仁,陆军地,360米,池塘边,1990年4月20日.彭华0276;同地,1990年4月26日,彭华0320。江苏、安徽、江西也有分布;模式标本产于江苏南京楼霞  相似文献   

10.
1 内蒙古植物新记录属离蕊芥属Malcolmia R.Br.in Ait.Hort.Kew.ed.2,4:121,1812。离蕊芥(涩荠)Malcolmia africana(L.)R.Br.in Ait.Hort.Kew.ed.2,4:121,1812;Maxim.Fl.Tangut.64,1889;Vass.in Fl.URSS 8:276,1939;中国高等植物图鉴2:63.图1856.1972;秦岭植物志1(2):391,1974——Hesperis africana  相似文献   

11.
<正> 陈焕镛和侯宽昭在《华南植物志资料(Ⅰ)》中,命名新种粉叶苏木Caesalpinia hypoglaucaChun et How见(《植物分类学报》7:20,图版6:2,1958),是根据左景烈(C.L.Tso)23669号和梁向日(H.Y.Liang)69846号(Typus)采于十万大山的标本以及Fenzel(芬次尔)据认为采自海南的标本鉴定的。但Fenzel的标本“无号”、“无记录”;且《海南植物志》第二卷(1965)中,对“粉叶苏木”在海南的产地,其叙述也是“具体地点未详”(226页)。所以,该种在海南是否有分布,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12.
铝毒是酸性土壤中影响植物生长的最重要的因素,对生物样品中铝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铝在植物中的形态与运输.文中以华春18大豆(Glycine max)为研究材料,首次利用无破坏性、精密度高的27AlNMR对大豆根、茎、叶部铝的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铝在大豆根部以铝-苹果酸(1∶3)复合物和铝-柠檬酸(1∶1)复合物两种形态存在,其化学位移分别在11.16和-0.38左右;在茎和叶中没有检测到铝-有机酸复合物;大豆根茎叶中的可溶性铝主要以[AlO4Al12(OH)24(H2O)12]的形态存在,其化学位移在63.2左右.  相似文献   

13.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了盐胁迫下盐芥(Thellungiella halophila)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叶片中生长素(IAA)、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ZR)和脱落酸(ABA)等4种内源激素的质量分数,分析了2种植物的4种内源激素在盐胁迫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48 h盐胁迫下拟南芥中的ABA质量分数增加2~2.7倍,是主要的胁迫响应激素;盐芥中呈积累增加的是IAA、ZR、GA,皆为促进生长的激素.说明盐胁迫下2种植物的激素应答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4.
采用ICP-MS法对山西某高碘区不同环境样品(地下水、土壤、植物)中的碘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为高碘含量地区,地下水碘含量高于国家饮用水标准值,表现为盆地低洼地区高于西部山区,浅层水碘含量高于中层水,中层水碘含量高于深层水;随采样深度增加,土壤剖面样品中的碘含量下降,表层土壤中碘含量最高;植物样品中的碘主要富集于植物的叶片部分,碘在植物各部位的分布特征为:叶根茎果实,其中果实的碘含量在不同植物间有所不同,表现为:高粱黄豆玉米.该地区地下水、土壤、植物样品中碘的含量及其来源与当地地理位置、采样点井水深度、农田灌溉方式等均有关系.  相似文献   

15.
研究祁连山大野口流域不同坡向植物群落(优势种)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北坡的w(N)、w(P)显著高于南坡和西北坡,而w(N):w(P)显著低于南坡;不同坡向植物营养限制类型发生变化,南坡植物生长受P限制,北坡植物生长受N限制;叶片w(N)与w(P)、w(N):w(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叶片w(P)与土壤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水分、温度、pH、w(有机碳)、w(N)共同影响w(N):w(P),其中土壤温度是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从高等植物分离完整液泡的方法和液泡在植物抗盐中的作用.液泡的分离方法有机械分离法和由原生质体分离液泡两种.液泡在植物抗盐中的作用是:(1)增加细胞内溶质浓度,避免生理干旱.(2)减弱盐离子对细胞质的毒性.本文还提出了液泡生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乌梁素海湖滨带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氮(N)、磷(P)比是决定群落结构和功能的一个关键生态化学计量学指标,可以指示限制生产力的营养元素.选取乌梁素海湖滨带三种典型优势挺水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orientalis)、藨草(Scirpus triqueter),两种地区优势植物盐爪爪(Kalidium cuspidatum)、白刺(Ntraria tanguitorum)以及两种退化湖滨带恢复植物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柽柳(Tamarix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测定每种植物根、茎、叶的N、P含量,计算氮磷比(N/P),确定每种植物的N、P吸收能力及其富集N、P效果最好时的N/P.结果表明:不同植物之间、同种植物不同器官间的N、P含量差异显著.除盐爪爪和沙枣外,其他植物各器官N含量的高低顺序是叶根茎;除香蒲、芦苇和柽柳外,其他植物各器官P含量的顺序依次为:叶茎根;除藨草、白刺和柽柳外,其他植物各器官N/P的顺序依次为:叶根茎.其中,N与P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N、P含量与N/P之间没有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植物由于不能移动而发展了复杂而精密的抗病系统.近年来,人们发现作为细胞膜组分的脂肪酸在植物的各种抗病机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脂肪酸及其衍生物不仅参与植物基础免疫和系统免疫,还参与经典抗病基因(R基因)介导的抗病过程.目前,已发现许多与脂肪酸(尤其是16碳和18碳脂肪酸及其衍生物)代谢相关的突变体,对这些突变体抗病性改变的分子机制研究成为植物抗病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在植物防御信号转导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植物抗病遗传育种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显胎生红树植物木榄(Bruguiera gymnorrihiza)、秋茄(Kandelia obovata)、隐胎生红树植物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非胎生红树植物木果楝(Xylocarpus grantum)的繁殖器官发育过程中铁(Fe)、钼(Mo)、锌(Zn)元素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花蕾期,除白骨壤外,其他种类Fe元素含量相近,在0.035 2~0.045 4 μg/mg之间.隐胎生红树植物白骨壤、桐花树中Fe元素含量在种子期最高,分别为0.090 2和0.073 3 μg/mg,萌发后呈现降低的趋势,在胚轴成熟期达到最低.在种子期,Mo元素含量在胎生红树植物中差异不大,在0.288 2~0.302 0 ng/mg之间,平均为0.294 5 ng/mg,明显高于非胎生红树植物木果楝0.105 6 ng/mg.种子萌发后,胎生红树植物中Mo元素含量下降.在同一时期,胎生红树植物种子的Mo元素含量明显大于木果楝.在木果楝的繁殖器官发育过程中,Zn元素含量逐渐下降,且比同期的胎生红树植物低.  相似文献   

20.
在奉贤潮滩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室内喂食实验分析了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与褶痕相手蟹(Sesarma plicata)两种优势蟹类对典型盐沼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摄食偏好性及相关影响因子,为进一步揭示蟹类摄食作用下互花米草和芦苇竞争生长的控制机制提供参考.结果显示:两种蟹对不同植株部位的偏好性均为叶片细根茎秆;但对不同植物的偏好有所差异,天津厚蟹偏好摄食芦苇叶片,而褶痕相手蟹更偏好互花米草叶片;对茎秆和细根的摄食量均是互花米草芦苇.蟹类的摄食偏好除了受蟹重和种类的影响,还与植物中的粗蛋白质含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