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长镜头是从表象真实进入到内在真实的,这种真实并不都等于真理。它只是强调生活的完整性,适当的主观介入是为了使这种完整性更加饱满充实。传统的“艺术真实”强调“本质真实”、“规律性”,强化艺术的理性因素和主观加工,而电视艺术的真实是“所见即所现”,长镜头强调“原生态”,是一种特殊的真实。其独特的电视话语系统主要由客观、完整、特定性、明确和连贯的表意行为和生动的形象构成。  相似文献   

2.
对科学及其“理性”的批判实质上揭示了“理性”重建的重要性.一方面“技术理性”创造出一种排斥差异、妨碍区别的气氛,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概念,阻挠思考,从而技术理性制约下的科学课程不利于其育人功能的正常发挥.另一方面“理性’’的本质是强调对原则问题永远持怀疑态度,决不执着于据说的公理,而是对一切都不想当然.因而,‘‘理性”重建必须摒弃“技术理性”,意味着对批判性思维的主张与鼓励.  相似文献   

3.
立中制节是早期儒家礼学重要的原则之一,它的确立以严格节度为其基础,在社会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一种“适中”的理性——“无过”、“无不及”。旨在倡导客观的理性,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道德准则,从而维系一个更为合理、严密的秩序。  相似文献   

4.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以人本主义哲学为基础 ,撷取人本主义心理学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教育学流派 ,这一理论强调以学生为本位 ,注重学生身心和情感的发展 ,强调“自我实现”。其理论的合理内核值得我们在教育改革中学习、借鉴。但是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也有局限性 ,其整个体系是建立在存在主义、现象学的基础之上的 ,因而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 ,所以 ,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立场 ,对其加以批判地吸收。  相似文献   

5.
园林树木栽植后,能否成活和生长良好,尽快地发挥设计要求的色、香、美俱佳的目的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养护管理水平。俗话说“三分种植、七分养护”,这就从数量的角度上强调了城市园林树木在栽植过程中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陛。园林工程属于综合性工程。本文从园林树木、花坛以及绿篱三方面对园林的绿化养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被西方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我认为不仅如此,自古以来,中国人还是花卉欣赏的大师。中国人很早就与树木花卉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显然是把松、柏人格化了。中国人在花木配植欣赏中,除了生态效益、造景功能外,更以花言志。如赞赏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推崇松、竹、梅之“岁寒三友”精神,欣赏丹桂十里飘香,赞扬竹之高风亮节等等。此外,中国人赏花注意趣味、意境和联想,强调“花人合一”,追求意与境、情与景、心与花、品与香的交流。欧美人赏花,多重花形奇特、花朵硕大、花色艳丽,对切花更强调梗长花挺。而…  相似文献   

7.
桐城“三祖”的古文理论,就文、道关系的认识而言,方苞重在“道”,刘大櫆重在“文”,姚鼐文道合一。方苞的“义法”说主要是针对科学之文,实用之文而言,强调的是理性内涵和逻辑形式;刘大櫆的“神气”说主要是针对文艺之文而言,强调的是审美意味和艺术技巧;姚鼐的“义理、考据、文章”说是对方苞、刘大櫆理论的整合,取长补短。桐城派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变化于刘大櫆,成熟于姚鼐。  相似文献   

8.
大学在创新文化环境构建中的使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希腊——西方的人文理想是“自由”,人文形式是“科学”和“理性”,所以科学一开始就是西方的人文,是自由的学问。 近代发展出来的“唯人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传统可能背离“自由”这个古典的人文理想。近代科学的笛卡尔传统和培根传统分别强调了内在理性和外在经验,但最终共同受制于技术理性。近代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在于过分分科的教育体制,但分科化正是技术筹划的必然后果。“唯人主义”和“技术理性”信守共同的时代精神。今天弘扬科学精神,不必在科学与人文相区别的层面上突出科学的特异性,而应该在科学与人文合一的层面上,检讨…  相似文献   

9.
以惟理性教学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的现行作文教学,过多地强调了传授写作的技能技巧和写作基础知识,忽略了培养学生作文的非理性因素,日本教育家井深大称它是“丢掉了另一半”的不完整教育。而作文教学中的非理性教育正是对这一半不完整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韩伟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36):60-60,93
为做好园林规划设计,科学地评定园林绿地的质量标准,很有必要对园林绿地的功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全面而系统地认识.本文作者对园林绿地的四个方面主要功能进行了系统论述,对推进和创优本地区“生态市、园林城”建设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敏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1):151-154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在于为艺术创作提供特有的认识角度和审美视野。老子哲学中的“大音希声”、“正反相成”“虚实相生”、“反朴归真”等思想为中国的艺术创作开拓了特有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经过历代艺术家们的阐发,铸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论中西艺术否定观的差异及其元思维底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艺术形态和风格的差异是由中西艺术否定观决定的。中国艺术否定观对待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是"相通"、"合一",而西方则认定为"距离",这样的艺术观念差异从元思维来看,则又逃不过中国的"天人合一"和西方的主客二元对立的元思维底线。  相似文献   

13.
郭熙的《林泉高致》不仅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有关山水画的技法,更蕴含着一种浓厚的《周易》意象思想,其有关山水审美观照、审美意象等问题,更是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郭熙在对山水自然的展现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对于技艺在绘画意境中的艺术表现及“心画”意象与聚气修养的思考探讨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他强调从真山真水中见出大象和真意,追求山水画的至高境界,其理论与实践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画史上不可摇撼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词曲中具哲理艺术趣味作品的分析,归纳出其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哲理的诗性美,哲理的情感美,哲理的趣味美。认为这些作品是人类对自然、宇宙、人生理性感悟与思索的审美化呈现,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对理趣诗审美特征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古代先民富有民族性的艺术思维特质。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异数",她笔下主要描写了在封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交织下普通男女的情爱生活。张爱玲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以丑为美的审美风格刻画了许多行为诡异、心理变态的人物形象,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性深处最真实的一面。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男女主人公的际遇反映了张爱玲丑的审美艺术及其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园林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丰富而又独特的艺术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形式优美,而且富有神韵和特殊的意境,造园手法灵活自由,融和各种艺术于一体,形式和内容高度协调统一,具有独特的风格。本文就园林的风格、日常维护和功效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万峰林是中国最美的峰林,密集成林的山峰造型奇特、秀丽,与峰林间的布依村寨、纳灰河、万顷田坝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田园风景图,展示了人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与融洽。万峰林的美不仅表现在整体造型完美奇特,山峰挺拔秀丽,还表现在峰林所蕴含着的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希望,彰显了儒道两家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8.
在华兹华斯《序曲》第五卷的“阿拉伯之梦”中,大海的崇高审美风格烘托着梦境的崇高精神气质,而梦境的崇高感又是诗人崇高心灵世界的表现。“阿拉伯之梦”作为全诗中“最崇高的部分”体现了自然审美经验与诗人精神气质的彼此渗透。它一方面联系着自然对诗人的“教化”,自然的教化塑造了诗人对待知识和人生的通达气质和良好直感;另~方面也联系着人文世界对自然的影响,展示出自然的精神内涵由于诗人的生命介入而逐渐丰满的过程,是理解诗歌中诗人与自然水乳交融关系的极佳切人点。“在大自然中读好书”既是诗歌中,也是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与自然“共在”的一道美丽风景。  相似文献   

19.
1902年前后,国人从日本译介了为数不少的史学著作,对“文明”和“历史”的理解拓展到美术、哲学、法律、宗教、风俗等领域,神话学与历史学同源联袂而生。此时,“神话”一词并没经过太多的本土过滤和反思,没有可能去面对“语力怪神”现象,更没有机会去统摄中国本土的神圣叙事。此后,受西学范式影响,神话学与历史学分裂,遂成为被史学家排斥、被文学家接纳的民间文学内容。基于反思传统与反思现代的双向动力,当下亟需重新面对中国“神话”与“历史”,将之作为进入本土文化传统和文明基因的重要门径,以此引导对中国文化做追本溯源式的全盘理解,对中国历史叙事和现代神话学做批判性整合思考。  相似文献   

20.
“摩罗诗力”和“现实战斗精神”是鲁迅文艺思想之核心,它们既是鲁迅在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影响和新文学发展实际基础上的独特创造,也是对《文心雕龙》中“风骨”这一民族审美理想的继承和发展。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存在相通之处,证明现代文学批评与传统文论之间具有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