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世纪的历史上,“向阳湖”不单纯是个地名,它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化符号,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化石。李城外显然越来越明白“向阳湖”之于中国思想化的意义,而我也愿意在这样的思路中对李城外所做的工作给予重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文革”中期 ,6 0 0 0余名文化人从北京下放咸宁向阳湖文化部“五·七”干校 ,他们的名字同向阳湖联系在一起 ,历史增添了深刻、沉重的反思 ,如碑如铭。研究向阳湖文化 ,整理史料 ,总结历史 ,告诫后人 ,同时保护和挖掘地方文化遗产 ,促进咸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具有重大意义。李城外等著书立说 ,发起咸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 ,创办《向阳湖文化报》 ,在“网上咸宁”推出专栏 ,发行纪念封 ,均产生一定社会影响。今后向阳湖文化“金矿”要抓住不放 ,其机构常设须提到议事日程 ,机构设置及其文化村建设可与奶牛场合二为一 ,向阳湖文化研究作为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 ,要力争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向阳湖文化研究》(武汉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是5种7册《向阳湖文化丛书》中之一种,近50万字。由于李城外主编的热心鼓动,我终于在旅居海南的休闲日子里读完,读后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向阳湖文化研究,即"五七"干校文化研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一定要坚持一种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而在我看来,这种科学态度的核心就  相似文献   

4.
人民学出版社出版的《向阳情结——化名人与咸宁》、《向阳湖化人采风》两书,由湖北咸宁青年作家李城外奔波采访,笔墨耕耘,呕心呖血编而成。两书真实地再现了“革”中众多化名人在“向阳湖”劳动改造、经受灵魂和肉体双重煎熬的际遇与心理,记叙了化建制被“砸烂”、人身心遭摧残的苦难与辛酸,描述了他们劫后余生、回首往事的慨叹与思考,凝聚着我国20世纪一个时期几代人(从“五四”到“革”50年间)酸甜苦辣臧否莫名的历程与感情。为铭记历史、弘扬化,李城外把历史与化交融的反思,投注于“向阳湖”,意义悠远,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5.
以城外同志编、著二书为依据,列举大量确凿的史实,论证“‘五七干线’”是人间炼狱,“它对中国文化及文化人的创痛是极为深巨的”。同时也较为深刻地剖析了“向阳湖文化人”在劫时与劫后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干校文化”?“五七干校”有无自己的“文化”?最近随着“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的开发———即对当年随同中国文化部“五七干校”下放至湖北咸宁向阳湖的六千余名文化人的追踪与纪念,一个新的话题出现了。持肯定意见者,曰向阳湖有一座“文化金矿”;[1]持否定意见者,曰“向阳无湖,干校无文”[。2]一古往今来,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土壤,即孕育与繁衍它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与人文环境。因此对于“干校文化”的定位,首先需要确定的则是干校有无产生自己的文化的“土壤”。毋庸讳言,这是一片“不毛之地”———“文化部下放咸…  相似文献   

7.
又是向阳湖莲花初放的日子,又是采莲人歌咏的盛会。2005年6月6日,是咸宁市向阳湖化研究会成立5周年的日子。这天,本会在温泉举行二届一次理事会。与会人员回顾了我市10年来挖掘向阳湖“化金矿”的历史,总结5年来的成绩,规划今后的工作。大家对近年来去世的本会顾问朱家[氵晋]、张光年、臧克家、陈原、刘炳森等化名人表示哀悼和怀念,对上届理事会名誉会长俞柏林、刘三多表示敬意,对因工作变动辞去副会长的鄢元平、柯于明表示感谢。本会名誉会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马世永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本会会长李城外作理事会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8.
湖北咸宁向阳湖在1969-1974年间,曾是6 000多文化名人汇聚之地,其中包括冰心、沈从文、郭小川等文化名人。对于这个文化史上的奇迹,干校文化的典例,目前学界从资料搜集和干校文化探析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缺憾。为提高向阳湖文化研究的深度及扩大其研究视野,有必要对前期成果进行详细梳理,并对其不足进行相应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历史科学对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政治家都很重视研究历史,总结历史经验一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在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可以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干部要学好理论,首先要熟悉历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领导干部净化灵魂、弘扬正气的宝贵财富;历史科学又是领导干部提高文化修养,从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替代的教材;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领导干部可以提高自己治国经邦的本领。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众多承载着中国数千年文化和传统历史的古城镇,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大地。其间有一个古代出状元今天出院士的江南乡镇,一个因湖而名、因湖而兴的风水宝地,一个作为马家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富矿,一个在《中国21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