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社会生活领域。独立的市民社会是法治形成的必要社会条件。市场经济作为市民社会的经济形式促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发展,并孕育社会普遍的法治理念。市民社会权利以各种形式制约国家权力,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社会条件。中国在探求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市民社会的基础作用与决定作用,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富有价值的借鉴意义。同时,有必要对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做出正确的鉴别、吸收。  相似文献   

2.
从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进及近代市民社会理论的不断发展,可以看到西方的法治源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和良性互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市民社会正在逐渐形成、壮大,它必将与法治国家良性互动,促进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实现人类对自由价值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3.
世界历史演进的历程表明,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与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何完成中国传统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进程,关系到中国能否进入一个民主与法治的时代。从探讨乡土社会和市民社会的概念出发,反观中国社会转型的症结所在,可以发现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是其中的一条主线和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现代法治理念的型塑、体系的建构及其在社会中的传播,其首要的前提与基础是现代市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从发生学的视角来审视,现代法治是在近代以来市民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萌芽和发展起来的;从事实判断的视角来审视,现代法治的整个理论体系是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逻辑互动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从价值判断的视角来审视,现代市民社会的积极成长使现代法治真正实现了对传统人治或礼治的超越,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再论公法法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析框架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局限性。一味强调市民社会自治、轻视国家在建构法治中的作用,实际上是对市民社会理论的误解。主张市民社会与国家互补的治理理论并不能否定国家的主导作用。强调国家的作用并提倡一种公法法治观,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西方社会。从古典时期至近现代的市民社会理论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市民社会理论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人文要素,这些要素是构造社会自主交往和自治机制,孕育民主法治体制的核心价值。因此,市民社会的现实发展和理论创新对于推进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文化创新性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不管是对古希腊的政治共同体的研究还是现当下对市民社会还是公民社会的讨论,市民社会发展至今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文章揭示市民社会的发展过程,同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理解市民社会对当下社会法治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个有效运作的法律制度需要大量的不断变化的具体知识,法治很大程度是具体的和地方性的,这些地方性的知识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外国的经验也不可能替代中国的经验,中国的法治必须从中国的本土资源中孵化出来。[1]利用本土资源不是照搬或恢复中国的传统,而是超越传统,建立与中国现代化相适应的法治。我们可以据以认为,法治是最好的社会治理方式,但法治不是无所不包,它需要其他非正式的社会规范、习惯或习俗来补充、辅助。在我国推行法治非朝夕而就,鉴于我国国情,法治的推行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推行法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是沉重的代价,尤其是在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过渡转型时期,这种代价更是突出。  相似文献   

9.
西方的法治正是从权利那里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西方商品经济乃至市场经济的发达促成了市民社会的昌盛,为其根深蒂固的权利观念的确立奠定了基础,铺平了以权利保障和实现为根本宗旨的法治之路,形成了“权利——法治——权利”的良性互动和保障机制。因此,在缺乏权利观念传统的中国,要实行法治,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权利观念。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是国家和法得以产生的基础。民法在市民社会中居于基本法地位,这一地位的确立对当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中国建设是当前我国的重大使命,其外在目标是追求人类最高层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与法治中国建设是统一的,社会和谐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法治中国建设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法治公平分配各种利益,法治矫正社会不公,法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12.
执政信任的形成、实现、巩固和增强,需要执政者追求并实现公正合理的执政理念,树立良好卓著的执政形象,特别需要执政者公正、为民、清廉、诚信;同时还需要执政者建立与健全民主制度,实行法治。执政信任是社会团结的重要道德基石,是执政者的政治灵魂和政治生命,对于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的特征与法治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法治的内涵是一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要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和目标,就必须秉持法治理念和坚持法治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构成干部法治精神的要素至少包含有四个方面:确立干部法治的善法、恶法的价值标准;认同干部法治中的法律至上地位;树立干部法治中法的统治;建立干部法治的权利、文化和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建设要以人为本。理性立法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制度起点,是人权保障的制度基础;政治法治化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依法行政是法治国家执政党基本的执政方式,也是人权保障的基本价值理念;宪政既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又是发展人权的必然手段,更是以保障人权为目的。  相似文献   

16.
法治山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法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激活法治区域的自主性和地方活力,是实践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于"法治山东"的建设实践,运用个案研究方法,结合全国其他省份进行的区域法治建设,进行了区域法治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7.
"社会更加和谐"是党的十六大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和谐社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当丰富,主要是指人们之间的相处和谐,其特征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法治是一个多义的概念,作为工具性价值,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基本方式,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实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而依法执政是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现代法治社会中,道德是法律产生、存在和作用于社会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律在本质上应体现和反映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所以社会主义法治应该是道德化的法治,即在价值理念和法律制度上应体现现代法治和广大人民的整体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前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产品经济转为商品经济,由专制(人治)社会转到法制(法治)社会。在法制文明推进过程中,我国社会存在着冲突种种:传统道德与法治观念;人治思想与法治观念;人情与法律规范;商业道德与农业道德等。在这些冲突中,政府应用舆论工具大力倡导法制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