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对稻瘟菌70~15小种表现抗病(C101)和感病(CO39)反应的两种水稻为材料接种稻瘟菌后C101的SOD活性在病原菌侵染初期呈下降趋势,明显地低于CO39的,在侵染后期却较大幅度上升,反而逐渐明显高于CO39;二者的LOX、APX酶活性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101的活性增加幅度大于CO39;活性增强持续时间也比较长;而CO39酶活性增加较迟,在接种后期下降比较剧烈;C101的ASA含量没有太大变化,而CO39的ASA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规律均表现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C101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高于CO39;结果表明抗病水稻体内SOD、APX、LOX等活性的变化与清除活性氧和产生其它抗病物质有关,在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浦软粳S"为转育亲本,利用分子标记辅助常规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含有Pi9,Pita,Pib和Pigm稻瘟病抗性基因及软米基因(Wx~(mq)),同时表现柱头外露率高的两系不育系水稻新品系"2179S"."2179S"不育系茎秆粗壮,矮杆大穗,株高为63.8 cm,柱头外露率平均为60%.研究结果为今后培育具有稻瘟病抗性的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提供不育系亲本. 相似文献
3.
抗稻瘟病和纹枯病的转基因水稻新品系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将水稻碱性几丁质酶基因(RC24)导入优良灿稻品种竹籼B,外源RC24基因可以稳定整合到RO代至R6代转基因水稻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已获得同时抗稻瘟病和纹枯病的转基因品系竹转68和竹转70以及43个转基因纯合株系。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以含抗稻瘟病基因pi-ta和pi-ta2的水稻品种Katy和Kaybonnet为供体亲本的4个F2群体(含2516个单株)为材料,利用已建立的pi-ta显性标记与pi-ta2微卫星标记进行分子检测,结果发现,所有含pi-ta基因的单株都具有pi-ta2,不含pi-ta基因的单株也无pi-ta2,这表明,这两个基因紧密连锁或等位;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人工接种试验发现所有抗病单株都含pi-ta基因,而感病单株则无.由此表明,在含2516个单株的F2群体中没有发生抗病基因的重组,这进一步验证这两个抗病基因等位或紧密连锁. 相似文献
5.
线虫共生菌对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的抑菌活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菌块移植法初步测定了38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稻瘟病菌的抑菌活性,从中选出9株对纹枯病菌,7株对稻瘟病菌有较强抑菌作用的菌株,再用稀释平板法分别测定了这2组菌株的发酵液对纹枯病菌和稻瘟病菌菌丝生长、菌核或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筛选出对纹枯病菌和稻瘟病菌都有较强抑菌活性的YNa111和YNd173等菌株.YNa111菌株的发酵液对纹枯病菌的生长有强烈的抑菌活性,稀释40倍的发酵液24 h的抑菌率为100%,160倍时为82%.菌株YNd173的发酵液对稻瘟病菌的生长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稀释5倍和10倍时的抑制率分别为88%和76%. 相似文献
6.
应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检测小麦抗白粉病代换系6A/6V与感病品系京411的近等基因系NILs,及其亲本6A/6V和京411的基因组DNA甲基化变化.结果表明,NILs的整体甲基化水平(22.9%)略高于6A/6V(21.2%),低于京411(23.4%).分析其甲基化模式发现,NILs相对京411甲基化水平降低条带比例(2.89%)明显高于甲基化提高条带(0.55%),而相对抗病亲本6A/6V,NILs甲基化水平降低条带比例(2.96%)明显低于甲基化提高条带(4.20%),说明NILs的整体基因表达水平低于6A/6V,高于京411.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快春油菜开花时间QTL的精细定位,本研究基于前期早花QTL初步定位的结果,采用连续多代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对NN DH群体中含有目标位点的1个DH系与晚花亲本No.5246杂交获得F_1,构建目标位点的近等基因系分离群体。结果表明:筛选出2对前景选择引物和8对背景选择引物;利用2对前景选择引物对BC_1F_1和BC_2F_1世代材料进行筛选,得到的目标基因型单株分别为34株和87株;利用8对AFLP引物对BC_2F_1代材料进行背景分析,该世代背景回复率的平均值为83.9%。本研究为油菜开花时间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用基因枪法将水稻碱性几丁质酶(RC24)基因、芷蓿葡聚糖酶(β-Glu)基因、大麦核糖体失活蛋白(B-RIP)基因和潮霉素基因同时导入籼稻品种(七丝软占)中,获得了个潮霉素抗性再生系,Southern blot证明2-3个抗真菌蛋白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初步抗性鉴定表明RO代转基因水稻植株对稻瘟病菌的抗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转多个抗真菌蛋白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及其抗稻瘟病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用基因枪法将水稻碱性几丁质酶(RC24)基因、苜蓿葡聚糖酶(βGlu)基因、大麦核糖体失活蛋白(BRIP)基因和潮霉素(hpt)基因同时导入籼稻品种(七丝软占)中,获得了7个潮霉素抗性再生系,Southernblot证明2~3个抗真菌蛋白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初步抗性鉴定表明R0代转基因水稻植株对稻瘟病菌的抗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鄢慧民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44(4):469-473
植物单拷贝短序列的染色体原位杂交的检出率一直径低。水稻BAC克隆作为一种大容量载体的基因组克隆因其独特的优点已被应用于水稻基因组研究。用生物素标民了两个水稻BAC克隆,这两个克隆分别含与抗稻瘟病基因Pi-5(t)、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2013年从贵州省不同3个稻区分离的30个稻瘟病菌株,并测定分离出的菌株对稻瘟灵与春雷霉素的敏感性及抗药性水平。实验结果表明:春雷霉素、稻瘟灵对供试30个稻瘟病菌株的EC50值范围分别为1.606.42μg/mL,1.936.42μg/mL,1.936.26μg/mL,其平均值分别为3.69μg/mL,3.54μg/mL,且敏感菌株都为30个,都没有抗性菌株,表明贵州省稻瘟病菌株对春雷霉素与稻瘟灵的抗性均表现为较低水平。从菌株对春雷霉素与稻瘟灵的抗性分析表明贵州省稻瘟病菌对春雷霉素与稻瘟灵未产生交互抗药性或多抗性。 相似文献
12.
13.
稻瘟菌侵染后水稻抗氧化酶类的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对稻瘟菌70-15小种表现抗病和感病反应的近等位基因系两水稻品种(C101和C039)为材料,对其接种稻瘟菌,结果表明:POD酶活性与抗稻瘟病正相关;而水稻抗瘟性与病害早期的SOD和CAT活性呈负相关;同时还发现,在不亲和反应的水稻中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上升,并显著高于亲和反应水稻的MDA的含量,这表明水稻叶片中有膜脂过氧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以唐古特大黄为材料,采用匀浆涂布法进行内生放线菌的分离,并运用平板对峙法和生长速率法筛选内生放线菌的抑菌活性;皿内抑菌结果表明,菌株4-21对稻瘟病菌抑制率高达84.12%.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和16S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4-21鉴定为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通过盆栽试验证明,菌株4-21对水稻稻瘟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相对防治效果为52.73%.结果表明,内生放线菌4-21在水稻稻瘟病的生物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辣椒枯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在植株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了福建漳州地区的辣椒枯萎病的危害症状,采用常规病原菌分离方法和Booth镰刀菌鉴定方法,初步确定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iumSchl.).对不同发病级别的辣椒植株体内的镰刀菌的分布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辣椒枯萎病原菌在植株体内的数量分布随部位和病情不同而发生变化,健株上未分离到镰刀菌,辣椒枯萎病原菌主要集中在感病植株的茎基部,病株的含菌量为2级>3级>1级,2级病株的含菌量达30.76×104cfu/g鲜质量;是1级病株的102.53倍,是3级含菌量的12.06倍.病原菌的专化型和致病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