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故障选线问题一直困扰着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在分析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故障线路和非故障线路的零序导纳与消弧线圈导纳关系基础上,利用新型消弧线圈的在线可调节特性,根据消弧线圈调节前、后系统的状态量,提出线路b参数的计算方法,根据b参数值的相对大小来判断故障线路和非故障线路.从分析过程中可知,无论系统发生金属性接地或是经电阻接地,利用线路b参数值的相对大小都可以准确地判别出故障线路。该选线算法经仿真验证正确,并用于实际系统.从2年多的实际运行可以得出结论,介绍的选线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黑晓红 《甘肃科技》2010,26(9):66-68
提出了一种小电流接地选线的新原理,利用单相接地后零序电流的动态变化量判别接地线路,该原理适用于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选线准确率高,从而在理论上解决了传统方法选线准确率低的问题,此外,对选线判据做了数学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对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后电流、电压变化进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实际工程应用的特点,提出将暂态选线和稳态选线相结合的综合选线方案,实验证明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王淑其 《科技信息》2007,(12):53-53
1.前言电力系统中,中性点接地方式主要有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中性点经电阻接地和中性点直接接地。安钢的6kV、10kV、35kV系统均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小电流接地系统在发生单相接地时,可运行一段时间,从而提高供电的连续性和可靠性。但是随着配电系统的扩大及电缆的增加,系统电容  相似文献   

5.
林蹟 《甘肃科技》2004,20(5):93-95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电缆出线愈来愈多 ,消弧线圈已不能满足当前电力系统运行要求。针对小电流接地系统的故障 ,分析了弧线圈在电缆线路较多的系统中不能消弧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章宇峰 《科技资讯》2005,(24):37-38
10kV配电网当发生单相接地时,接地点在电网中引起异常过电压,使非故障相发生第二点接地,造成扩大事故。因此根据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特点,结合宝钢某现场供电系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及其选型。可供中压配电网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钢铁企业或其它工业企业改造单相接地选线装置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沈燕 《科技信息》2013,(17):439-440
本文分析了马钢南山矿6kV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特点,以及系统对地电容电流超标的危害,给出了电容电流的计算方法,对传统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重点阐述了自动跟踪消弧线圈成套装置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以及有关技术参数的选择和配置。  相似文献   

8.
配电网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定位 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配电网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定位困难的问题,该文分析了配电网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零序电流特征量,提出了一种基于零序电流突变量和7次谐波选线技术的综合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方法:在各线路出口及分支处安装馈线终端(FTU),独立测量零序电流突变量,并将FTU的单相接地定位结果与零序电流的7次谐波数据上送到配电网监控系统;配电网监控系统综合比较FTU的定位结果与各馈线零序电流的7次谐波数据,给出具体的故障定位流程和判据。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能正确、可靠地实现故障区段的定位。  相似文献   

9.
靳淑玲 《科技信息》2009,(33):T0321-T0321,T0350
本文阐明了消弧线圈在正常和故障运行情况下的工作状态和动作原理,分析、总结了消弧线圈异常动作的原因,为运行人员对事故做出正确判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曾振兴 《科技资讯》2009,(27):109-109,111
本文简述了大电流接地系统和小电流接地系统的区别,重点介绍了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故障接地时现象,由此引出对消弧线圈的工作原理、结构、作用及选择、配置和运行等方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当前大多数字电路瞬态故障修复方法需在人工处理下才可完成,修复效率低且能耗高。为此,提出一种新的数字电路瞬态故障低能耗自修复方法,设计了一种修复系统,其主要由自律控制模块与重配置执行模块构成,自律控制模块的核心是嵌入式NiosⅡ处理器,数字电路在出现瞬态故障的情况下,通过小波神经网络算法对数字电路瞬态故障进行诊断,判断电路是否正常运行。重配置执行模块包括逻辑计算节点LC与内部互联网络,主要作用是维持数字电路功能以及与其它模块之间施行信息传递。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诊断故障,故障修复成功率和平均适应度高,整体性能强。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小电流接地故障检测的可靠性,对小电流接地故障的暂态特性和初始行波特性进行仿真分析,提出利用故障暂态主频分量和初始行波的小电流接地故障检测方法,即若暂态主频存在,则用暂态主频故障检测原理,否则用初始行波故障检测原理对线路进行故障检测.仿真结果表明,利用这种故障检测方法能够检测出谐振接地系统中的故障线路,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故障行波暂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的配电系统,基于故障暂态行波信息的线路保护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该文以行波理论为基础对线路各种类型故障行波的模分量、行波在配电混合线路和分支线路中的传播特性以及行波在线路末端的反射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时,尽管三相中的稳态线电压对称,但故障暂态过程仍产生行波线模分量;行波在混合线路中发生复杂的折反射,并且经过一段混合线路后,行波波头将发生一定幅值的衰减;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末端后,电压行波和电流行波在线路末端的反射情况随线路结构不同呈现规律性变化。仿真结果表明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文中分析为基于行波信息的配电线路故障选线及测距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基于暂态分量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目前应用小波变换技术进行配电网单相接地选线方法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瞬时零序功率的选线新方法。通过分析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的暂态过程,给出了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时零序电压和各条线路的零序电流的瞬时表达式,定义了瞬时零序功率并将其作为故障选线特征量。结合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的大量仿真分析,应用小波包将零序电流和零序电压暂态信号逐层剥离,提取最大分量的信号频段为特征频段;根据各线路特征频带的零序电流、零序电压计算每条线路的瞬时零序功率,在短路第1个周期内,具有最小瞬时零序功率的线路为故障线路。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选线方法对中性点不接地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配电网都适用,而且不受短路时刻、线路长度的影响,抗电弧过渡电阻能力强。  相似文献   

15.
提出一种利用小波分析中的Mallat分解算法对小电流系统故障线路进行诊断的方法.当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时候,提取的暂态零序电流经过Mallat算法分解,通过模极大值理论有效的判断出故障线路.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取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时故障线路和非故障线路的零模暂态能量值,利用电磁暂态程序ATP建立了仿真模型,借助Matlab程序设计得到了相应的零模暂态能量值.同时综合考虑不同接地过渡电阻、不同故障距离、不同故障初相角以及间歇性接地故障等多个因素,对小电流接地系统的单相接地故障进行了大量仿真.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零模暂态能量的故障选线方法检测灵敏度高,不仅适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而且适用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及间歇性接地故障.  相似文献   

17.
超导储能装置提高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研究超导储能 (SMES)装置提高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作用 ,从超导储能系统的运行机理出发 ,建立了超导储能的单桥系统和双桥系统数学模型 ,并实现了有功控制和有功无功综合控制的各种控制策略。在单机无穷大和多机系统上的计算机仿真表明 ,超导储能装置能有效地提高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论文研究了控制方式对暂态稳定性的影响 ,对影响其效果的多种因素 ,如安装地点等 ,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暂态保护判据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电磁暂态过程,并重点分析了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故障时的电容电流和电感电流在故障线路中的分布特点,基于这些分析提出了采用单相接地故障零序电流暂态首半波的幅值和相位特征量作为单相接地微机保护选线的判据,电力系统动态模拟试验论证了该判据的有效性。这为小电流接地系统实现快速、准确检测出故障线路提供了又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叶炜  张文生  吴垂扬 《应用科技》2007,34(12):40-43
发电厂、变电站的直流系统为控制、保护、信号和自动装置提供电源.直流操作系统采用对地绝缘方式运行,当发生2点接地时,有可能使继电保护发生误动、拒动,信号误报,严重危及一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某些厂家生产的直流接地检测装置具有抗干扰性差、灵敏度不高等缺陷,使得检修人员在直流接地故障查找过程中易产生误判,选线不准等问题.在此,归纳并论述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直流接地故障的检测方法、原理及其特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供现场技术人员在分析、处理接地故障以及研制、选用此类装置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