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商周中原青铜器矿料来源的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低温钎料“锡铅汞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实验考古学的方法,考证了我国明清时期流行的“锡铅汞齐”,证实它是一种比现代锡铅共晶合金熔点还要低的、高强度的古钎料。在古代原则配方的基础上,作者找出了锡铅汞钎料的最佳配方,它可以成为现代低温钎料的一个新品种。本文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分析论证了汞在锡铅钎料中的行为,即汞的加入为什么在降低锡铅合金熔点的同时会提高自身强度,而以它钎焊的接头强度反而有所降低的机理。此外,本文还就锡铅汞钎料使用时产生的汞挥发及其影响进行了专门检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只要采取适当措施,此种古钎料在青铜文物修复和限制钎焊温度的现代钎焊生产中仍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3.
重建于乾隆年间的北京钟楼,是当时京城的报时中心。其二层悬挂的铸造于永乐年间的大钟为我国现存最高、最重的圆柱形青铜古钟。据史料记载,该钟声铿锵有力、浑厚绵长,可传至京城内外。文章首次从钟体、钟腔和钟声三方面综合测量分析青铜古钟的声学特性,以诠释其声学效应。研究表明,永乐古钟声能主要集中在400Hz以内的8个分频上,最大声压级可达123dB,嗡声频率可低至26.641Hz,嗡声延时逾120秒,具有拍音明显、频率低、响度大、衰减时间长、声能集中于低频、嗡声和基音的振幅小于标名音等声学特性,既可传远,也颇有震撼之感。  相似文献   

4.
赣鄂豫地区商代青铜器和部分铜铅矿料来源的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商代的文明以大量精美绝伦的商代青铜器为标志。然而,在商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今安阳和郑州及近畿地区,都没有发现大的铜矿资源,使铸造所用的大批铜矿料是从哪儿来的问题长期以来成为一个悬案。该文采用了铅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了35件赣鄂豫地区商代青铜器和22个商周、春秋及现代的铜铅矿料样品。经对比发现,具有铅同位素中等比值的青铜器其银矿源主要来自江西的瑞昌铜岭和湖北的大冶铜绿山。在河南出现的铅同位素高比值的青铜器,其矿源可能来自商王朝的北方地区,如河北辽宁一带,史料称之为古方。然而对铅同位素低比值的青铜矿料,有可能与江西、湖南诸地区的浅成多金属铀矿床有关。这与武丁时期商王朝向南方开拓银路的史料背景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商代的文明以大量精美绝伦的商代青铜器为标志。然而,在商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今安阳和郑州及近畿地区,都没有发现大的铜矿资源,使铸造所用的大批铜矿料是从哪儿来的问题以来成为一个悬案。该文采用了铅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了35件赣鄂豫地区商代青铜器和22个商周、春秋及现代的铜铅矿料样品。经对比发现,具有铅同位素中等比值的青铜器其铜矿源主要来自江西的瑞昌铜岭和湖北的大冶铜绿山。在河南出现的铅同位素高比值的青铜器  相似文献   

6.
晚清《植物学》一书共8卷,由韦廉臣和艾约瑟辑译,李善兰笔述,是中国首部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的书籍。关于《植物学》所据之原本,学界意见不一,间有可商之处。经过初步核查,发现该书的内容节译自多种西人著作,其中:卷1的内容大部分来自韦廉臣的《真道实证》之《上帝惟一不能有二》和巴尔弗(John H.Balfour)的《植物神学》(Phyto-Theology,1851);卷2节译自林德利出版于1847或1849年的《植物学基础》(The Elements of Botany);卷3-6的内容节译自林德利的《植物学基础》(1847或1849)和巴尔弗的《植物神学》(1851);卷7和8的内容仍不知其所本。此外,李善兰不仅润色了译文,还附入少量自己的文字,这又增加了彻底探求原本的困难。  相似文献   

7.
正隋炀帝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在中国的皇帝中是少见的。平陈一统,二巡突厥,破吐谷浑,经略西域,开拓台湾,三征辽东,又遣使波斯、南洋诸国和日本。有的古代史家称赞他的武功"过于秦、汉远矣"。今天重新评价隋炀帝,有的学者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结束南北对峙实现中国再次统一开皇八年(588年),晋王  相似文献   

8.
清同治十一年七月九日(公元1872年8月12日),上海港。一艘轮船启锚了。船上30名统一着装的中国幼童向码头上送行的亲人挥手惜别。分外惹人注意。他们中很多人连县城都没去过,但现在即将远行,目的地是传说中的美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传播学和出版学的角度论述了晚清时期西方科学在中国各领域的普及传播,主要涉及译书出版、口岸传播、留学生传播、通过日本转口输入、办学和实物传播等模式.文章分析了晚清出现传播科学高潮的成因,提出研究近代西方科学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接触规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认为这些规律是今天中国科学传播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初步分析了这些传播模式的特点、作用以及各种模式之间的联系,并结合今天科学传播进行一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0.
1 优颜不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女孩们就会穿漂亮的裙子和衬衣,这么一来,默默无闻又相貌平平的她,就更加像可有可无了.  相似文献   

11.
朋敏 《科学大观园》2011,(11):58-58
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的校园里,一个19岁的青年匆匆吃过晚饭,就回到宿舍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因为他很有数学天赋,导师很欣赏他,所以总是对他额外照顾,对他的要求也很高。  相似文献   

12.
正1909年,晚清重臣张之洞的生命即将油尽灯枯,临终前,他给子孙留下遗嘱:"人总有一死,你们无须悲痛,我生平学术治术,所行者不过十之四五,所幸心术则大中至正。为官四十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望你们无忘国恩,勿坠家风,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八年前的1901年某日,李鸿章自知不起,给慈禧和光绪皇帝上了最后一道奏折,这实际上也是他的遗嘱。奏折里,李鸿章在叮嘱最高统治者要"举行新政,力图自强"的同时,也表白了自己的心迹,说自己"服官四十年,未尝因  相似文献   

13.
考古被称为翻阅无字天书,文物无语地承载着多少文明。当我们用眼去触摸那些精美的文物,用心去感悟其无语的交流,就会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面对新于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铜器,  相似文献   

14.
国内众多研究认为,日本的饭沼慾斋在其著作《草木图说》中首次将A.apiacea的中文名定为青蒿。通过笔者调查,发现《草木图说》第一版及饭沼慾斋亲笔稿本并无A.apiacea的相关记载,更提出据目前可查证到的史料,《草木图说目录草部》一书最早将A.apiacea定名为青蒿。作为日本引进的外来物种,日本本草学界对青蒿外形特征及日文名、中文名与拉丁名的对应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本文通过研究古典文献梳理了日本国内对于青蒿和黄花蒿的认识和鉴定过程,并结合现代田野调查对古代研究结果进行了重新审视,还探讨了《本草纲目》在引入日本后对认识和鉴定青蒿的影响,更进一步阐述形成这些认识的客观原因及得到的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5.
16.
西方关于热本质的争论持续了几个世纪,最终以分子动理论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宣告结束。晚清出版的物理学著作很多都介绍了热本质问题,其中,《博物新编》的作者持热质说观点,《格致启蒙》较早引入了热动说。通过比较和分析文献,考察上述两著作对热本质说的论证,并结合其他著作,分析热本质说在晚清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晚清是中西数学深入对话的关键时期,对当时中算家数学观的考察可以加深对晚清数学发展的理解。通过研读晚清的数学著作,梳理了此时中算家对数学重要性,数学的理、法、用,数学最精之诣以及古今、中西数学关系的看法,并总结出了晚清中算家数学观的特点,即在统一的基调上又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近百年的耻辱历程,我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与此有着很大的关联。社会各界爱国分子为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进行了众多的尝试。进行教育改革,开展科学教育是实现救国之路的一条途径。晚清的科学教育突破以儒家学说为主的传统教育体系,进入中国教育系统。本文主要探究了晚清时期科学教育演进的历史与制度图景,分析历史发展的深刻动因。  相似文献   

19.
该文在对晚清割圆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考察的基础上,指出其方法和内部结构上的弱点,即割圆术中的分析、归纳和概念三者之间缺乏紧密联系,不能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和理论基础。并以此为例,提出了中国传统数学具有的“抗变性”,而这种抗变性是中国发展近代数学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晚清政府对西医学的认知过程高晞TheProcessofLateQingGovernmant'sUnderstandingofWesternMedicine¥ThePropagationoftheWesternmedicineinChinawasc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