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发生大陆地震最多国家,仅20世纪来,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数为110万,我国就占60万.特别是全球城市地震灾害趋烈,已占到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65%.城市防震减灾工作已为世界重视,已成为我国政府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 1988年我国进入第五个地震活跃期以来,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和全局的角度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工作一起抓”.  相似文献   

2.
过建洪 《科技资讯》2014,12(25):214-215
云南省新平县地震地质构造复杂,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属地震设防高烈度区,多年来一直被国家和省列为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地震重点危险区,做好新平县防震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新时期、新形势下新平县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所做的一些尝试以及在防震减灾职能的发挥、基础设施建设、震害防御、地震应急等诸多方面取得的进步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促进新平县防震减灾工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呼和浩特市地处呼一包断陷盆地之东北端。历史上曾在毕克齐、和林格尔等地发生过破坏性地震,近年来一直被列为自治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将呼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列为市政府重点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我市的地震监测预报基础建设问题,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对地震台网进行技术改造。  相似文献   

4.
杭州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又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市及辖区内分布着众多的大中型企业及大型工民建设施。杭州市历史上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邻近地区发生的中强以上地震对杭州市的影响也较大,如1979年7月9日江苏溧阳Ms6.0级地震、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Ms6.1级地震后杭州市产生了房屋破坏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因此,加强杭州市的地震监测预报及地震应急工作,是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当务之急。拟建的市地震台网采用数字地震观测技术是集地震监测、数据通信、计算机系统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它较…  相似文献   

5.
朱建民 《科技馆》2006,(4):11-13
准确预报地震是世界性的难题,地震科普宣传也是一个难题。如何进行适度的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广泛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是各级政府和地震科技工作极为关心的。近年来,全球地震已经进入活跃期,世界各地连续发生破坏性地震及次生灾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普及地震科普知识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6.
《遵义科技》2009,37(1)
1地震法律法规与政策 1.1我国已公布哪些防震减灾方面的法律法规?答:有1994年的《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1995年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998年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  相似文献   

7.
<正>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大陆的地震活动进入了本世纪以来的第五次活跃期,专家预计地震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我国的西部,即青藏块体及其周边地区、以及新疆等地.从历史上看,新疆是一个多地震地区,在前四次活跃期,新疆都曾发生过7级以上的地震,给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采取各种防御措施,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从地震社会学的角度及其研究内容出发,粗略地叙述了防震减灾工作的性质以及地震社会学对它的指导作用,以求把防震减灾工作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地震科普 近年来,全球进入地震多发周期,我国更是地震灾害的频发地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迫在眉睫.然而,在地震科普领域,国内目前仍以传统宣传方法为主要工作方式,如利用户外咨询、讲座,或结合国内外有影响的地震灾情,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方式进行科普宣传.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全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42.1%.充分利用网络及新兴媒体来推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成为地震科普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9.
对于生活在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居民来说,当遇到有感的地震和破坏性地震时该如何识别、避险和逃生?在此时,又如何坦然面对这可能降临的灭顶之灾?这不是一个危言耸听的话题。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不过99%以上的地震是微小地震,人们不容易感觉到,厦门紧靠我国地震频度最高、强度最大的地区——台湾省,仅从1990年以来,就发生过41次7级以上、185次在厦门有感的5级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10.
所谓地震“三网”,指的就是地震宏观异常信息网、地震灾情速报网、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网。这三个网的作用在震情监视上主要是短临跟踪;在灾情上主要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快速收集震害情况并及时上报;在宣传上主要是使地震科普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下面我们就分别讨论一下这三个网的具体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茜 《科技信息》2011,(25):400-400,214
地震安全建设,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稳定和经济建设的进程,搞好地震安全建设工作就是促进城市发展。每年全球发生的破坏性地震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运用科学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依法加强城市地震安全建设,才能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诸多地区频繁发生地震灾害,由此引起了人们对安全问题的广泛重视.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可知,我国由于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占据世界前列,并且我国许多城市均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科学的开展应急资源筹集和分配,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可以极大的提高地震灾难发生时的救援效率.该文对目前我国地震应急资源保障及动员机制现状进行了论述,并给出与之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查明了威宁地区地震分布规律和活动断裂特征。威宁地区地震密集,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地震主要以浅源地震为主,时间上呈现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出现,从2008年以来,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威宁地区发震断裂主要包括石门断裂、得胜坡断裂和威宁—水城断裂,断裂主要是逆冲性质,在早—中更新世活动强烈,地震多分布在这三条断裂周围及各组断裂交汇部位。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江西省地处祖国东南部,东邻福建省,紧接西太平洋地震带,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为了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研究我省孕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试图就我省地震活动的特征及主要地质构造条件,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5.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境内与叙利亚毗邻的边境地区连发的强烈地震以及并发灾害,已造成土叙两国五万多人丧生,其中土死亡人数逼近4.6万人,另有超十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无家可归,1300多万人受到持续影响。这场大地震是现代土耳其建国百年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又发生在近20年来最关键的一次议会选举和总统大选之前,加剧了土政经形势和外交前景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地震是一种自古就有的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全世界每年大约要发生五百万次地震,平均每隔几秒钟就有一次,其中人们能够感觉到的仅占百分之一,强烈破坏性的地震平均每年仅有十几次。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之一,在最近历史时期,曾多次地发生破坏性地震,从一九六六年河北邢台地震以来,六点七级以上的大地震就发生过十几次,今年的五、七、八月,连续发生了六次大地震,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切和注意。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非常频繁,是一个震灾十分严重的国家。20世纪,中国共发生6.0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百年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因此,对于我们国家而言,防震抗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震史料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最早有确切记载的地震,见于《竹书纪年》:"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在距今3800多年地震历史资料中,记载的地震至少有近万次,其中破坏性地震上千次,5级以上数百次,6级以上百余次,7级以上数十次,8级以上十几次。近1000年以来,我国  相似文献   

19.
地震学进展     
天然地震的历史几乎和地球的历史一样悠久。据统计,目前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其中有感地震5万多次,破坏性地震近千次,而7级以上强震亦近20次。在古代,地震的发生时常罩有神秘的光晕。如《新约·马太福音》中记述耶稣受难时的情景,便有“殿宇的帷幔从上至下裂为两半,大地震颤,磐石崩塌”。而西周末年的伯阳父,则把地震与王朝的兴衰嬗替联系起来,“今川突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阳失而在阴,源必塞;源塞,周必亡”。人类对地震的洞见肇始于中国。早在公元132年的东汉,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候风地动仪,用以测定地震发生的方位。这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汶川地震灾害以及建国60年来发生的地震灾害教训,针对我国长期以来执行的预防为主的方针和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实践,评价了预防为主方针在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中的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认为从建国60年以来的地震灾害特别是汶川地震灾害的实际后果看,预防为主方针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并讨论了众多的防震减灾重大科学问题,如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区划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的评价和防御,地震预报研究和应用等一时还难以彻底解决的前提下如何贯彻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预防为主方针;强调要彻底解决减轻和预防地震灾害的问题,必须依靠土木工程的方法并辅之以其他灾前和灾后的防震减灾措施;指出防震减灾工作的最重要的教训是没有将预防放在防震减灾工作之首,没有将土木工程防灾放在预防工作之首;对于列为防震减灾工作的三大体系之一的地震预报主要工作应该加强研究工作,还远没到实际应用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