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了解吉林地区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吉林地区384例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按HBeAg阴性的不同模式分为6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HBV-M.结果HBeAg阴性乙肝患者HBV-DNA阳性率为48.7%.结论HBeAg阴性不同模式的乙肝患者间HBV-DNA阳性检出率的差异较大.HBeAg阴性乙肝患者中仍有部分患者存在乙肝病毒颗粒复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联合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的血清前S1(PreS1)抗原和乙肝e抗原(HBeAg)两项指标,判断其与HBV-DNA定量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两步法)检测PreS1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法(一步法)检测HBeAg,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HBV-DNA.结果:在335例慢性HBV携带者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率为42.7%,HBeAg阳性率为36.4%,HBV-DNA阳性率为53.4%.在179例HBV-DNA阳性患者中,HBeAg阳性109例(60.9%);156例HBV-DNA阴性患者中,HBeAg阴性143例(91.7%).在179例HBV-DNA阳性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89例(49.7%);在156例HBV-DNA阴性患者中,PreS1抗原阴性102例(65.4%).PreS1和HBeAg双阳性的感染者HBV-DNA阳性率为93.8%( 45/48);在PreS1和HBeAg双阴性的感染者中,HBV-DNA阳性率仅为22.0% (26/118).结论:HBeAg与HBV-DNA的相关性比PreS1抗原与HBV-DNA的相关性高.PreS1和HBeAg双阳性的感染者HBV的复制程度高,而双阴性的感染者复制程度较低.因此,PreS1抗原与HBeAg联合检测可用于预测HBV-DNA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 Ag与HBV-DNA、ADA及ALT浓度的相关性。方法用时间分辨荧光技术定量检测10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清HBV-DNA含量,同时检测ALT、ADA的浓度。结果 HBV-DNA载量在"HBs Ag+HBe Ag+HBc Ab"和"HBs Ag+HBe Ab+HBc Ab"两种HBe Ag相关血清标志物模式中的分布不同(p0.01)。在"HBs Ag+HBe Ag+HBc Ab"组,HBV-DNA的水平及ADA、ALT的浓度显著高于"HBs Ag+HBe Ab+HBc Ab"组(p0.01)。"HBs Ag+HBe Ag+HBc Ab"组,HBe Ag含量与HBV-DNA载量的对数值低度相关(rs=0.3,p0.05),与ADA、ALT浓度不相关(rs均小于0.1,p0.05)。在"HBs Ag+HBe Ab+HBc Ab"组中,HBe Ag含量与HBV-DNA载量的对数值、ADA、ALT浓度不相关(rs均小于0.1,p0.05)。结论在"HBs Ag+HBe Ag+HBc Ab"组,HBV-DNA的水平及ADA、ALT的浓度显著高于"HBs Ag+HBe Ab+HBc Ab"组,但两种e抗原相关血清标志物模式中HBe Ag含量与HBV-DNA载量、ADA、ALT浓度相关性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父亲精液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对其新生儿发生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影响,以期寻找阻断HBV父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以丈夫血清HBsAg阳性、孕母HBsAg及HBV-DNA均阴性的52个家庭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父母及其新生儿的相关资料及血液标本和父亲精液标本,检测血液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HBV-DNA载量与精液HBV-DNA载量.依据其新生儿脐带血HBV-DNA检测结果作为分组标准,HBV-DNA检测为阳性11例为病例组,阴性41例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为21.2%(11/52),52份精液HBV-DNA阳性率为26.9%(14/52);精液HBV-DNA阳性父亲其新生儿发生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危险性高于精液HBV-DNA阴性者(P0.01);精液与其血清的HBV-DNA载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精液HBV-DNA载量低于其血清载量;ROC曲线分析显示,精液HBV-DNA载量在预测HBV垂直传播发生风险的效果优于血清HBV-DNA载量.结论:父亲精液HBVDNA载量是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HBsAg阳性的男性在计划孕育前降低其血液及精液中HBV-DNA载量水平能降低HBV父婴垂直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HBV)感染者血清单胺氧化酶活性,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终点比色法检测血清单胺氧化酶(MAO)活性;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PCR法检测HBv DNA;常规方法检测ALT.结果 ALT异常组,大三阳HBsAg(+),HBeAg(+),Anti-HBc(+)和小三阳HBsAg(+),Anti-HBe(+),Anti-HBc(+)合并HBV DNA阳性的HBV感染者MAO显著升高,而小三阳并HBV DNA阴性者MAO升高不明显;ALT正常组仅40例大三阳患者MAO升高明显,其他各组MAO大多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HBV感染后,只要有病毒复制,就会破坏肝细胞,引起MAO升高.MAO活性分析对肝脏病情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DNA、谷丙转氨酶(ALT)、总胆汁酸(TBA)与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水平的相关性,以求证实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损伤肝细胞,引起慢性纤维化和肝硬变乃至发生肝癌的疾病进程中,NO和NOS所起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42例慢性持续性肝炎(CPH)患者,3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患者,3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C)患者,19例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癌(HCC)患者;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分别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化学分析法对上述病例的血样同时进行乙肝病毒DNA含量、ALT、TBA、NO和NOS水平的检测。结果:对照组、HBV-DNA阴性组与HBV-DNA低浓度水平组之间的NO、NOS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HBV-DNA低浓度水平组与中、高浓度组之间的NO、NOS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活动性肝炎组,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癌组与对照组间HBV-DNA、ALT、TBA、NO、NOS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持续性肝炎组的NO水平则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HBV-DNA的含量(取对数值)与NO水平呈正相关(r=0.687)。结论:NO在乙肝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一系列连锁疾病的多个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不同类型的乙肝患者中NO水平的高低与病毒复制强弱和肝细胞损伤程度有关。在检测ALT,TBA的同时,连续监测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及NO、NOS的水平对了解乙肝患者病情的演变和预后以及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HBV感染者的常见血清学组合的HBV DNA阳性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60份血清同时用荧光定量PCR与ELISA方法进行检测并进行评价。结果:40例HBsAg(+)/HBeAg(+)/抗-HBc(+)组血清HBV DNA全部阳性,阳性率为100%,含量为10~(7.62±0.69)cps/mL;110例HBsAg(+)/抗-HBe(+)/抗-HBc(+)组血清58例阳性,阳性率为52.7%,含量为10~(4.64±1.31)cps/mL;35例HBsAg(+)/抗-HBe(-)/抗-HBc(+)组血清20例阳性,阳性率为57.1%,含量为10~(4.93±1.42)cps/mL;75例HBsAg(-)组血清中,5例HBV DNA阳性,阳性率为6.7%,含量为10~(3.68±0.46)cps/mL。结论:乙型肝炎患者HBV荧光定量检测是病毒复制最直接可信的指标,动态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对动态监测乙型肝炎感染的病原学变化及判断有关药物抗-HBV复制是否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母婴宫内垂直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母婴宫内垂直传播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11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产前检查及足月分娩的12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孕妇静脉血及新生儿脐血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DNA的检测,了解新生儿HBV母婴宫内垂直传播的情况。结果 120例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12.4%;新生儿出生24 h内HBsAg、HBeAg、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4.2%、15.8%、5.0%;HBeAg阳性孕妇新生儿HBsAg、HBeAg阳性率高于HBeAg阴性孕妇,2组比较统计学有差异(P0.05);新生儿宫内感染率随着HBV-DNA复制水平的增加而逐渐升高,HBV-DNA复制水平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呈正相关。结论孕妇HBeAg阳性、和或HBV DNA高复制水平是新生儿宫内垂直传播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肝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损害的关系.方法:以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例为对照,回顾分析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HBeAg阴性与阳性组HBV DNA平均含量分别为1.2×107拷贝/mL,8.2×107拷贝/mL(P=0.000).HBeAg阴性组HBV DNA水平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s=0.261,P=0.000).与HBeAg阳性组比较,HBeAg阴性组肝组织炎症分级较低(P=0.032).HBeAg阴性患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呈正相关(rs=0.371,P=0.009).结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载量较低,乙肝病毒载量与肝损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探讨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HBV-M和HBV-DNA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M,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载量,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897例病人中得出17种血清学模式,各种组合的HBV DNA的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HBeAg阳性组合模式的HBV-DNA检出率较高。HBV-M与HBV-DNA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理吸毒人群HBV感染的调查及基因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大理吸毒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型和亚型。方法:采集大理市某戒毒所吸毒人群血清共192份,采用酶联吸附免疫法(ELISA)测定HBV血清标志物(HBVM),再采用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HBV感染血清基因型和亚型。结果:192份血清中,HBsAg阳性率8.85%(17/192)。17份HBsAg阳性标本中基因型分别为:B型3例,均为Ba型;C型1例,为Cs型;B+C混合型3例(Ba+Cs);未扩增10例。结论:大理吸毒人群HBV感染率较高;HBV感染的基因型为B型、C型和B+C型,基因亚型为Ba和Cs。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评估应用替比夫定对阿德福韦酯治疗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24个月疗效。方法66例对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采用替比夫定(600 mg,1次·d-1,口服),单药治疗,B 组在原阿德福韦酯治疗(10 mg,1次·d-1,口服)的基础上加用替比夫定治疗。治疗期间监测肝功能、HBV标志物、HBV DNA变化情况及耐药情况。观察24个月。结果治疗24个月,A组HBV DNA转阴率为78.8%,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21.2%,而B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为97.0%,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4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共有4例(12.1%)患者出现耐药,B组为0。无患者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终止抗病毒治疗。结论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联合替比夫定进一步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安全性高,耐药率低。  相似文献   

14.
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HBeAg及HBV-DNA之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HbeAg及HBV-DNA的关系.分析前S1抗原在临床诊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前S1抗原,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五项指标,PCR法检测HBV-DNA.结果:400例HBV—DNA阳性的乙肝患者中,HbeAg阳性率为86.0%,前S1抗原阳性率为75.5%.其中:前S1抗原阳性率在HbeAg阳性患者中为75.6%、在抗-HBe阳性患者中为75.0%.HBV-DNA阳性情况下,Hbe鲰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两组经χ^2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前S1抗原是诊断乙肝病毒复制的有价值的一项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染虫藏马鸡血液指标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分光光度计法对西宁市动物园饲养的5只藏马鸡进行了血液生化分析,研究了藏马鸡在感染柔嫩艾美尔球虫(Eimeria tenella)后15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RBC显著降低(P〈0.01),而PCV和WBC较正常值也下降;血清白蛋白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降低,球蛋白含量升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P〈0.01);钙离子浓度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氯离子浓度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乙肝是尚未解决的公众健康问题,需要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本研究拟从天然植物绿茶中寻找有效、经济、毒副作用低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创新要点:研究方法:重要结论首次以HepG22.2.15细胞为载体,发现EGCG对乙肝病毒HBsAg、HBeAg和HBVDNA的选择性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含量,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上清和细胞内HBVDNA的含量。EGCG的浓度在0.11~0.44μmol/ml(即50~200μg/ml)的范围内能有效抑制HepG22.2.15细胞中HBsAg和HBeAg的分泌,其效果甚至优于浓度为0.87μmol/ml(即200μg/ml)的拉米夫定(3TC),并且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同时,EGCG也能抑制胞外HBV DNA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EGCG具有良好抗病毒活性和低毒副作用,有望开发成为一种新的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7.
为观察拉米夫定(3TC)与原儿茶酸(PA)联合应用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在HepG2.2.15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适当浓度的3TC、PA、3TC+ PA溶液,每4d换用含相同药物浓度的新鲜培养液,第8天末取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的量,用荧光定量PCR( F...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豆总皂甙(TS)对运动力竭大鼠心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跑台一次力竭急性实验造模。分为四组:安静组,安静加药组,力竭组,力竭加药组。跑台速度30m/min,运动至力竭后立即取材,分光光度法测试心肌组织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MDA(丙二醛),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R(谷胱甘肽还原酶),GSH(还原型谷胱甘肽),T-AOC(总抗氧化能力)等指标。结果:与安静组相比,安静加药组SOD、GSH-Px活性显著增强(P〈0.05),CAT和GR极显著增强(P〈0.01),力竭组GR极显著升高(P〈0.01);与力竭组相比,力竭加药组SOD活性、T-AOC显著增强,而MDA显著降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SH-Px极显著升高(P〈0.01);与力竭加药组相比,安静加药组GR极显著升高(P〈0.01)。结论:TS能显著的提高运动大鼠心肌组织抗氧化能力,降低MDA生成,延长其力竭运动时间,延缓运动疲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