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这一“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悲秋”文学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同时也可窥见中国传统士人悲剧性命运之一斑。  相似文献   

2.
悲秋意识是构成中国古代文人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层面,其核心是生命现象与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悲秋意识与中国抒情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二者的结合,密切了自然与人的关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心态。悲秋意识对中国抒情文学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决定了悲秋主题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诗歌史上很早就有羁旅行役之作,后来逐渐形成羁旅诗创作的传统。春秋时期诗人宋玉的羁旅诗《九辨》在中国诗歌史上奠定了“怀才不遇”、“贫士不遇”之情感主题(悲秋母题)。柳永部分羁旅词与宋玉《九辩》在主题内容和情感内涵上有着实质上的渊源关系,可以是说由于独特的身世遭遇,使其对宋玉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深深的认同了宋玉,进而把悲秋的文学传统主题引入慢词,使慢词在题材和内容上得以诗化、雅化。  相似文献   

4.
赵云洁 《科技信息》2012,(18):170-170
古典诗词中吟咏秋天的作品很多,悲秋已经成为一种文学母题,杜甫的《登高》与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便是悲秋题材的诗歌,两位诗人都有漂泊异乡的苦楚,两首诗都有独特的造诣,本文即对其做比较赏析。  相似文献   

5.
柳永是一位有着深厚的悲秋情结的词人。他把文人的悲秋传统与词的缘情传统相结合,对悲秋题材作了词化的处理,并且通过刻意表现秋晚或秋夜的情景,强化了悲秋题材的感伤色彩。另一方面,柳永还以悲秋的传统改造了词的境界,在柔婉的闺阁之词外新开出了沉雄的江山之词。  相似文献   

6.
朝鲜半岛摆脱日本殖民统治的初期,韩国就出现了反美倾向的文学,但基本上是从民族的尊严与国家主体的角度处理和把握对美关系的。这与解放后的美国军事管制、南北战争与亲美反共意识形态的影响等社会文化背景直接有关。到了上世纪60年代出现公开提及美国、美军问题的反美作品,尤其进入80年代后韩国出现大量反美文学,这是韩国反对外来势力、争取民族自主化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悲秋文学是抒情主体以我观物、以情悟秋的生命颤动,欧阳修的《秋声赋》就是其中极富美学意义的篇什.它以秋声为发端,摹声绘状,钩史抒怀,纵论秋害,表现了对人类短暂生命的喟叹,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蕴含着深刻而久远的忧患意识.无疑,这一切都以中国古代悲秋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文学文本的主题是一种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的路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文学文本的主题蕴蓄于外在的具体可感的表意之象即具象中;文学文本的主题渗透着理性的元素,依托理性而存在;文学文本的主题蕴含着情感,借助于情感来抒发。  相似文献   

9.
十七年文学在精神上是延安文学的延续,无论在题材上还是在主题上都保留了延安文学的特点。同时,十七年文学也受到苏联文学的深刻影响,这种特点使得十七年文学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从历时的角度来比较,十七年文学落后于“五四”文学,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十七年文学落后于世界文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现代性被解构,而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提法也失妥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无疑是集体想像的结果,值得反恐。  相似文献   

10.
生与死的文学思考①孟修祥文学中有许多永恒的主题,诸如爱、死亡等等。其实,爱与死亡相比,还算不上永恒的主题。人们有时会厌倦爱,摆脱爱,但有谁摆脱过死亡呢?人总是要死的事实,自然使文学艺术家常常痛感于心,王羲之说:“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兰亭集序》...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开放性”。它摆脱了一元化的旧面貌,形成许多各具魅力的现实主义文学的亚形态;在题材上得到拓展,主题进一步深化;并且在现实主义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拓宽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一直相信,文学对人的影响与塑造是最基础性的。因此,如果韩国文学不能获得中国读者高度而普遍的认同,那么谈韩国对中国的人文影响,就只能说是瘸腿的。事实上,韩国人自己对此倒未必拥有足够的自觉,因为说到底,文学与艺术最主要的功用,还在于满足自己所在族群的灵魂需要,至于是否影响邻邦,那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抱着“可遇不可求”的心理,才算是一种正常态。  相似文献   

13.
近三十年以来,衡阳文学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对现实的批判、对历史的反思、个体情感的现代抒写、乡土诗意的激情进发等主题,在艺术上则表现了对现实主义的坚守与突破,既存在许多不足,但也正在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文学发展,衡阳本土文学的明天会更美好。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关于妇女命运一直是重大的主题,也是女性文学最关注的核心。林海音是台湾文学史上第一位本土女性小说家,也是台湾作家中最早在其作品中为妇女的不幸命运呐喊和抗争的作家,关心妇女命运并为之抗争是她小说的第一大主题,她的作品大都以女性的视角,女性的人生经验来观照生活。她的这种女性经验源自何处,本文试从此方面加以探索。  相似文献   

15.
<正>前不久,韩国已正式申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但在相关决策论证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韩国各界常常把韩国加入亚投行和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THAAD)并列讨论,强调韩在两个议题上分别面临中美的反向施压,并聚焦于该如何破解这个两难选择。随着亚投行申请截止日期的临近,以亚投行和萨德系统为共同主题的报道和评论连日占据了韩国各大媒  相似文献   

16.
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中反复运用并因此成为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歌德的《浮士德》中潜藏了许多《圣经》原型,在主题意向、情节结构、人物类型等方面均有所表现,既继承了《圣经》中的原型,又有所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7.
朴艺丹 《科技信息》2011,(29):231-231
韩国诗在韩国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韩国新体诗又是韩国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国内在韩国文学翻译中,对新体诗翻译的重视度还远远不够。这是由于译者不仅要有出色的中韩两国语言的驾驭能力,而且还要充分了解诗的语言以及创作新体诗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写作背景,并在此基础之上准确表达原诗内涵,巧妙再现原诗韵律,还要兼顾诗的艺术性,展现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8.
贵族社会风情画卷还是政治斗争历史?──《源氏物语》主题探究梁巧娜《源氏物语》被公认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它是世界上最早长篇小说之一,亦可谓中世纪文学中最璀灿夺目的明珠之一。然而有关它的主题,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各有不同的解说。有人认为它是小...  相似文献   

19.
文化乡愁是一种带有偏执性倾向的文化心理情感范型。郁迭夫散文笔下故都的秋天传达了作家悲秋心理背景下的文化乡愁。悲秋是郁迭夫文化乡愁的心理表征,它来自于作家对中国历史的深刻体认和对文化传统的深深眷恋,折射出郁迭夫对理想主义与浪漫精神的执著守望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文学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是世界人文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以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为代表的经典文学传播至日韩为时已久。日本、韩国与中国同属亚洲儒家文化圈,有着文化相近性。本文通过梳理日本和韩国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学的影视改编,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中国本土的古典文学的影视改编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