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影响深远的《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是在<1956-1967年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所确定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于1963年制定的第二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该规划的实施虽然被"文化大革命"打断,但是这个规划是经历了"反右"、"大跃进"和苏联单方面撕毁援助合同等曲折后中国科研工作的一个新的起点.规划方向明确,目标、任务合理,切实可行,执行措施有力,对指导我国科技事业的稳定发展,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经过60年代初期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广大科技人员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勇敢地挑起重担,努力开展规划规定的研究工作.从总体来看,第二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在执行的初期,进展顺利,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使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高.1966年6月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冲击使规划的执行基本陷入停顿,但<十年科学规划>的一些指导思想和为实现<十年科学规划>所制定的一些措施,其发生作用的时间并不局限在执行规划的那三年,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十年科学规划>一直影响着中国科技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是于1963年制定的第二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对中国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重要规划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年科技规划》)是在《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以下简称《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所确定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于1963年制定的第二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聂荣臻在回顾该规划的制定及执行情况时说:"当时制定新的《十年科技规划》,总的目标就是要赶上60年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首份科技规划基础上,我国编制了第二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以适应我国当时农业、工业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的需要。在这十几年中,虽历经了"文化大革命"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但科学发展在此之前并未受到阻碍,广大科技工作者干劲十足,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在不同领域涌现出一大批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4.
为了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及《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科技部于近日颁布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环境建设(火炬)“十一五”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火炬纲要》)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高新区纲要》)。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走过的三十年,正是中国元科学研究迅猛发展的三十年。三十年来,《自然辩证法通讯》对于中国元科学研究的发展不仅起着见证和记载的作用,更是起着引领和推动的作用。如果说,《自然辩证法通讯》在20世纪80和90年代“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的综合性、理论性杂志”的定位,以及“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技术史”栏目的设立,极大地推动了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历史学在中国发展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科学技术的规划和计划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央集中的计划的利弊得失,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对于计划是否会妨碍科学上的自由思想,也有人有疑虑。本文想就中国制订科技发展规划的做法及其效果,作一些探讨。同时,规划也是一系列目标抉择的集中体现,从中可以看出重大研究与发展项目的决策过程。科技发展的三次长期规划中国曾经编制过三次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发展长期规划,这就是一九五六年的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一九六三年的一九六三——一九七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  相似文献   

7.
同志们: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泉,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基础研究工作放在了重要地位。地方基础研究工作是我国基础研究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部历来重视地方基础研究工作,于1999—2005年分别在苏州、四川、新疆、湖北和云南等地组织召开了地方基础研究工作会、研讨会和研修班,对促进地方基础研究工作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次会议将传达和学习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主要精神;介绍《“十一五”国家基础研究规划》的基本内…  相似文献   

8.
科技要闻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发布科技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研究制订的《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日前正式发布。该规划的核心要务是全面部署和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该规划提出了“一条主线、五项突破、六个统筹”的总体思路,即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力争在约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制约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限制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阻碍自主创新的政策束缚、不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制约等五方面实现突破;同时坚持统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统筹科…  相似文献   

9.
科技要闻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于2006年1月9日—11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形势,统一思想,总结经验,明确任务,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进一步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9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开幕式上作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9日下午第二次全…  相似文献   

10.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部署的、引领未来发展、对科学和技术发展有很强带动作用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围绕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任务,科技部2011年将继续部署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并于2011年3月3日发布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1年重要支持方向。  相似文献   

11.
钱学森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创立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在1956年“十二年科学规划”制定过程中,他多次参与或主持规划委的研讨会,积极建议发展计算机科技事业。在钱学森等人的推动下,“计算技术的建立”被列入科学规划57项重要科学任务和“四项紧急措施”之一,为国家大力建设和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提供了体制保障。钱学森还十分关心中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支持和推动国产计算机在导弹和航天型号研制工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书原版是1963年出版的英国《麦克唐纳插图丛书》第五卷(丛书包括《科学》,《自然》,《地理》《历史》,《人类改造自然(技术)》等五卷),已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译成中文,由科学出版社于今年十月一日出版,作为内部资料发行,定价13.00元。科学出版社在《出版者说明》中说:“翻译出版本书的目的,是向读者提供一本主要反映西方世界目前科学技术水平和发展概貌的书籍。”  相似文献   

13.
1950年代中期开始,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我国制定了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部署了一批科学技术的发展任务。这次规划,打破了常规的按学科分类组织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的方法,而是按国家建设的需要,提出需要完成的科学技术"任务",并以此为核心,组织科研力量,建设科研机构,承担这些"任务"。并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建设起诸多学科的基础。这种科研活动的组织方法被称为"以任务带学科",曾被我国的许多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采用。"任务"能为学科的发展带来资源,能为学科的发展引导方向,但也可能限制学科的发展。本文以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初期发展为例,考察任务带学科的实际过程,并对任务与学科的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中央编办、财政部、人事部《关于推进县(市)科技进步的意见》(国办发[2006]34号),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科技兴县(市)和县(市)科技进步,发挥科技在县(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科技进步法》,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科技部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科技兴县(市)专项工作“十一五”规划》。  相似文献   

15.
《自然辩证法通讯》从创刊初期定位“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的综合性、理论性杂志”到近年的“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和多维度透视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始终是她的重要内容。科技史研究肩负着“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纽带、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的历史使命,为“—个具有特色的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于光远语)的形成和壮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成果》2007,(21):28-31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由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一五”规划强调指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通过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来提高国家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相似文献   

17.
编写《自然界的辩证发展》一书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十年(1963—1972年)规划中研究项目之一。为了组织与开展本书的编写工作,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于8月4日至8月20日在大连召开了会议,讨论了本书中自然发展史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部分的编写问题。会议由于光远同志主持,到会的有哲学工作者和科学技术工作者34人,分为天体史、地球史、  相似文献   

18.
1956年制定的"十二年科技规划",使中国在短短七八年时间内,跨入现代科学几乎所有领域的大门,但其"台前幕后"的故事至今鲜为人知. 1956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同年开始实施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下称"十二年科技规划")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新起点. "'十二年科技规划'被公认为中国科技发展规划史上的成功案例.但在制定这一规划过程中发生在'台前幕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吴明瑜说.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论述近15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文章以科学技术的建制化为主要线索,首先介绍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以下依次论述了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和科研体制的建立、新中国计划科研体制的形成及其利弊、近20年来科研体制的改革探索、近年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趋势,最后作者展望了21世纪中国科学的发展前景。作者认为,15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巨大的,但在全人类共同创建的20世纪的科学大厦中,中国贡献的份额还很少。从20世纪初年的“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到50年代的“赶超英美”,历经60年代中叶和70年代中叶的“十年动乱”,迎来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科学的“第二个春天”,再到20世纪末叶的“科教兴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国的科学发展走过了一段非同寻常的曲折路程。100多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在21世纪,创造一个有利于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社会机制和提高创新能力仍然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由科技部基础研究司主办,浙江省科技厅和浙江理工大学承办的“地方基础研究工作研讨会”于2006年4月17—1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旨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主要精神,介绍《“十一五”国家基础研究规划》的内容,总结交流“十五”地方基础研究工作经验,研究部署下一步地方基础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