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险长江源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这就是长江源头。朋友,你是否相信,那奔腾翻滚的长江,那向着大海奔去的长江,竟是这样一滴、一滴,由万年不动冰川的融水滴成的!古老的长江源头,美丽的长江源头,1998年你轻轻撩开神秘的面纱,第一次迎来了长江源头探险队。这支长江源头探险队的组成,竟是一群女子。从71  相似文献   

2.
“只闻钟声滴答,而我们却不知道时间。”国外一位流感专家如此感叹预测流感爆发时间之难。在过去一个多月里,整个世界都在为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而揪心。更多的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上,全球流行病与人类迁移如影随形,人类面临着几乎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病原体。本期“观潮”《永无休止的战斗》在谈到这个严峻话题的同时,对病毒做了多个侧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正我爱听雨,淅沥沥,淅沥沥……如笋尖破土,那么轻盈,那么细微。哗啦啦,哗啦啦,像千军万马在奔腾,像阵阵巨浪汹涌而来,像欢呼的掌声四处响起。滴答答,滴答答……没完没了,无穷无尽,像伤心人诉说忧伤,似学生倾吐着烦恼,似老年人的唠叨。在静谧的夜晚听雨,任思绪自由飞翔,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4.
针对嵌入式操作系统启动流程中的内核数据区的结构及其初始化,MQX运行所需系统中断和时钟滴答的初始设置,系统初始化任务及其空闲任务的创建与启动等问题.提出了实际应用中冷热复位区别启动、系统滴答时钟调整等问题的操作系统内核级解决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升了带MQX操作系统的应用项目的实时性、稳定性、鲁棒性等性能.  相似文献   

5.
八十年代一开始,就出现了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前十年减慢的迹象,但每年人口仍将增加七千四百万,或者说每五天增加一百万。华盛顿的人口咨询机构说“人口爆炸的时钟仍在滴答地响着,远未消除其爆炸性”。六十年代中期,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年增长率为20%,现在已下降到17‰。50年前世界人口是20亿,现在是40亿,到2000年预计将达接近到60亿,尽管预料人口增长率将  相似文献   

6.
正"下雨啦!"随着妈妈一声喜悦的呼喊,我飞奔到窗前放眼望去,顿时,我被这美妙的雨景陶醉了。看!那一滴滴的小雨点儿快乐地从天而落,把近处的树,远处的山笼罩上一层层薄纱,朦朦胧胧的,真像一幅精妙的山水画。听!小雨点们争着表现自己:落在草叶、花瓣上"沙沙、沙沙";落在水泥地上"滴答、滴答";落在铁桶上"啪嗒、啪嗒"……再加上"呼呼"的风声,合奏出了一首首既和谐又美妙的乐曲。这些小雨点们各有各的性格:有的小雨点儿很善良,落在草丛里,落在庄稼里,奉献了自己,换来了万紫千红,硕果累累;有的小雨点儿很顽皮,  相似文献   

7.
古代以“医”的起源为“王天下”的基础之一,中华文明引导着“医”的发展,而“医”也对中华文明有着重大贡献。在中华文明的哺育下,“医之道”的核心观念即“保性命之术”的以人为本、日常生活的顺应自然、“施医于未病之间”,“医”者之心为“仁心”,“医”者之术为“仁术”。中华文明哺育下的“医”,与治国理政紧密相连,或以“医”从政,朝廷要关心民众疾苦;或以“医”喻政,所谓“医国”,即为国除患祛弊。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医”,突出的是中华文明精神。医学教育,注重中华文明的指引,对当今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绝俗”、“重韵”是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绝俗”则须重视“胸次”,在艺术境界上超越凡俗。他所重的“韵”,是“苍拔紧执”为主,且与“妍雅郁藏”相融合的“韵”。此外,他强调“法外之理”、“中和”、“自然”等美学观。他的书法创作前无古人,特色独具,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9.
“中体西用”思想由于其“中体”而备受争议,但其“西用”确对中国近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个整体,“中体”和“西用”是密不可分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二者相辅相成,没有“中体”也就很难有“西用”,没有“西用”,“中体”也就没有意义。抛开争议,中体西用思想的进步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古代玺印文字在印谱和字书中多有不释、误释或“同文多释”的现象.现对“交仁”“可壬”释文提出看法,对“以”与“厶”,“[厶 心]”与“[糹厶 心]”,“百”与“全”“金”“世”,“朱”与“未”,“[疒壬]”与“壬”“壬”,“旨”与“[上日]”等几组字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1.
“晚”义词是汉语常用词,如今在现代汉语方言里以“晚”“晏”“迟”为主导。文章对这类词做共时与历时考察发现,“晚”“晏”“迟”表示“比一定时间靠后”开始于先秦且三者长期处于此消彼长的竞争替换之中,即先秦两汉“晏”略占优势,“晚”在魏晋打败“晏”并在明清以前占据主导,而“迟”于明清蓬勃发展产生了对“晚”“晏”的替换,至今都是汉语里使用最繁的“晚”义词。总体而言,“晚”义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呈现出了一些对应,能够相互解释与印证。  相似文献   

12.
从自身人生体验入题,对张蕾教授的《斜阳居杂缀(上卷)》进行了解读与评论,凸显了人格魅力,从而提出了:对自己,要“独善其身,人品第一”;对别人,要“相善其群,以人为本”;写文章,要“文善致远,人格至上”。如此“人”向“善”、“群”主“和”、“文”从“心”的回归与升华,必将闪射永恒的光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为了深入认识言语规律,有必要区分“语言义”、“心意”、“言语意”等概念,并尽可能区分“词”与“辞”,“义”与“意”两组术语;在此基础上,文章系统地探究了附着于辞(包括言辞和文辞)上的各种不同意义,并依照不同的标准对这些意义进行了初步分类,得出“理性意”、“情感意”、“形象意”、“交际意”、“美感意”,“整体意”、“局部意”,以及“表面意”、“非表面意”等多种辞意类别。  相似文献   

14.
《陌上桑》“东南”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陌上桑》首句为“日出东南隅”,有的认为“东南”是实指,将“东南隅”解释成“东南方向”;有的认为“东南”偏指“东”,“东南隅”应解释成“东方”;有的则语焉不详。本文认为“东南”不可能实指“东南”方位,也不是偏义复词偏指“东”。中国古代诗歌经常“东”与“南”连用,并且隐含着深层次的文化意蕴。解读含有方位词的诗句时,应在说明是否实指方位的同时,指出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刘平 《世界博览》2011,(23):87-87
最近,湖北又拟有一个“当惊世界殊”的举动:。省有关方面表示,正考虑将湖北的简称“鄂”改为“楚”,理由是“鄂”这个字很不好:从字面看,两个口表示爱吵架;“亏”不是欠别人钱就是自己吃亏;“耳朵”则意味着偏听偏信;发音上,“鄂”与“噩”、“恶”谐音,湖北人被简称成“恶人”,人民接受不了。  相似文献   

16.
“术用说”以法家“君权”思想为主导,自韩非子《喻老》《解老》始即成为解老主流。从某种意义上说,“术用说”并非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而是一种有目的的曲解。老子学说当是合道为德之法,守“道恒无名”,“空其心”,“弱其志”,消除主观意识,不以志为。其旨,无志而已。以“志”为关照,可见“术用说”以“术”纵志偏离老子无为之旨的实质所在。老子举事理以“观复”,“知常”以归,不离道朴;“术用说”见事理以为术用,纵志妄作,之向无常。为“道”与为“术”正逆两途,反其志以观,可以去伪见真。  相似文献   

17.
量词“束”和“捆”在过程性上存在着差异。从起点看,“束”用于较细的长条物,“捆”用于较粗的长条物;从途径看,“束”为束缚而成,“捆”为捆绑而成;从终点看,“束”的集合体为细长状,“捆”的集合体为粗大状。“束”和“捆”的差异虽然在本质上是共时的,但也和语言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由于公共交通体系不完善,“黑车”猖獗一时。为了遏制“黑车”,在依法行政的大环境下,取证成为必须解决的难题。面对“取证难”现象,政府机关决定奖励举报者,却无意中催生了职业“钓饵”的出现,导致“钓鱼执法”现象。“钓鱼执法”的深层次原因是执法权力的“传声污染”,而非坊间广为流传的“利益链”说。“钓鱼执法”对和谐社会建设和诚信政府建设都有釜底抽薪似的破坏。采取适当措施,杜绝“钓鱼执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老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无为”,“无为”是“圣人”的道德行为准则、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这种人生道德论认为,“圣人”应该清静少饮,知足不争,保持“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件法宝。他的修养方法是“功遂身退”,“去甚、去大、去套”。他的“不德”的反传统道德思想,带有革新性质,对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德”是“无为”的人生道德论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文学”这个概念几乎是包罗万象的。它可以指涉“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政治家口号下的文学写作;它也可以指涉“创作自由”、“人道主义”、“新启蒙”、“个性解放”、“表现自我”等知识分子与文学家们的倡导。它可以用来概括“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也可以用来概括“朦胧诗”、“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仍处在“新时期”。组成我们现如今的广泛的“共识”,广泛“认同”的观点,都是由“新时期”来提供的。90年代以后,往往是对80年代某些观念的强调、延续或者以此为基础的推断。“新时期文学”的最基本态度还可以用这几个概念来描述:“人道主义”、“个性主义”、“文学独立”。人道主义精神是“新时期文学”的最强音,也代表了1970年代末以来文学的最感人最健康的声音。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以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为文学资源,“新时期文学”展开了对文化大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极左”政治的全面否定和批判。“新时期文学”的人道主义旗帜上有“自由”、“博爱”,却鲜有“平等”。人道主义者更倾向于把当下的问题看成是“社会转型”中的问题,这种态度一致延续到1990年代。但是没有对平等价值的奋力追求,又何来人道主义呢?而人道主义者的现实和历史位置究竟又在哪里呢?“新时期文学”10年盛会那段时间内,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是关于“忏悔”。忏悔在当时的表述下,是对今日之我的肯定,是自我与历史的“切割”。让文学与时代、社会“切割”,让文学回到文学本身,考察“人本身的灵魂”,在这一点上,“新时期文学”与“五四”新文学有着本质的差异。后者也有所谓“忏悔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