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电化学还原染色过程中铁胺络合物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铁胺络合物在悬汞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过程为受扩散控制的准可逆过程,电极上发生单电子转移.加入靛蓝染料后铁胺络合物的电化学还原过程为受吸附控制的准可逆过程,电极上仍发生单电子转移,反应机理为EC机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电化学及现场光谱电化方法在非质子介质已腈中研究了二乙胺基二硫代甲酸合钢(Ⅱ)配合物Cu(Ⅱ)(DEADTF)2氧化还原行为,指出该配合物在乙腈溶液中可经历一步可逆单电子还原反应及一步不可逆单电子还原反应,同时还可发生一步可逆单电子氧化过程及一步不可逆单电子氧化过程。现场光谱电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其第一还原反应发生在中心金属铜上,形成一价钢配合物,其第一氧化反应也发生在金属铜上,形成三价铜配合物,而其第二还原和第二氧化反应则均发生在配体上。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有机化学反应之一的单电子转移过程作了综述,讨论了由单电子转移反应引发的游离基链式亲核取代反应和链锁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论述了相转移催化在消除、加成、取代、缩合、氧化还原、烃化、羰化、聚合、氯卡宾等有机化学合成反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极为重要的化学反应。正确理解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正确书写氧化还原方程式,并准确而迅速地给予配平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引起了不少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拟在简要阐述氧化还原的概念后,重点讨论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氧化还原的定义 20世纪以前,氧化还原的概念总是限制于与氧有关的反应范围内。随着1897年电子的发现和1913年玻尔原子模型的提出,化学反应才逐渐地得到新的解释,把氧化还原反应看成是有电子得失的反应,氧化是失去电子的过程,还原是得到电子的过程,得到电子的物质叫氧  相似文献   

6.
双葱酮的电化学还原是一个ECE过程.本文通过均相氧化还原催化作用研究此体系,以醌类作催化剂.测定了在DMF溶剂中氧化还原对A/A~7的标准电位E_(AA~7)~O=-1.166伏(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电子转移的速度常数k_(S,AA~7)~O=4.1×10~(-2)厘米·秒~(-1),构型转变速度常数k_(AD)~-=1.8×10~6秒~(-1),确定了电子转移过程A e→A~7是双葸酮还原反应的速度控制步骤.还测定了溶液电子交换反应的标准速度常数logk_s~(sol)=7.04,并确定了在均相催化反应中,歧化机理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过渡金属配合物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轨道理论,应用该理论能更好地研究外界机理和内界机理的过度态结构、电子转移轨道和反应速率.  相似文献   

8.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Co(Ⅱ)-HBG络合物与H2O2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及反应机理,求得动力学参数及第一步反应的热力学常数△H^≠、△S^≠。作者认为,此氧化还原反应不可能按内层电子转移的机理进行,而是经过外层电子转移机理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离子基反应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型的有机化学反应。本通过对一些有机反应实例及其实验证据的分析阐明了离子基反应是基于“单电子转移”过程进行的反应。  相似文献   

10.
配合物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是电子从一个配合物分子的中心原子(或离子)转移到另一个配合物分子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上去的电子转移反应。本介绍此类反应的两种反应机理,即外界反应机理和内界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1.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Co(Ⅱ)-HBG络合物与H2O2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及反应机理,求得动力学参数及第一步反应的热力学常数ΔH≠、ΔS≠.作者认为,此氧化还原反应不可能按内层电子转移的机理进行,而是经过外层电子转移机理进行的.  相似文献   

12.
<正> 在无机化学教材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介绍了两种方法:氧化数法和离子—电子法。这两种方法美中不足之处是配平过程较为烦琐,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用电子转移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过程较为简便,今介绍于下: 方法要点:1.书写基本反应式。2.把一分子(1离子)氧化剂得电子数目写在还原剂分子式前面。3.把一分子还原剂失电子数目写在氧化剂分子式前面。4.配平其它物质系数。  相似文献   

13.
氧化还原反应是电子转移反应,反应历程复杂,反应速度快慢不一,而且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在氧化还原滴定法中就要控制反应条件使其符合滴定分析的要求。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会出现一些疑问,本文主要从配制方法、指示剂、PH值、酸的类型,温度,滴定速度等方面说明条件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采用记时电流法和记时电位法对5价铌Nb(V)在FLINAK熔盐中的氧化-还原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b(V)(K2NbF7)在FLINAK熔盐中的电化学还原经历一个电化学-化学-电化学反应(ECE)途径。Nb(V)在FLINAK熔盐中的还原反应是单电子和4电子两步电化学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以香草醛和硝基甲烷为原料,通过缩合、还原和成盐反应,合成了4-羟基-3-甲氧基苯乙胺盐酸盐,并通过IR和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进一步探讨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和反应物摩尔比对缩合反应产率的影响,以及还原剂的制备、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还原反应产率的影响,还原产率达到66.8%。  相似文献   

16.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按“电子转移”方式进行分类,并例举典型实例说明.有利于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和确定氧化剂、还原剂.掌握其反应规律.  相似文献   

17.
选取邻氯苯酚、间氯苯酚和对氯苯酚为目标污染物,采用循环伏安法(CV)考察其在惰性(玻碳,GC)及催化(Ag和Pd)电极上的电还原脱氯活性及机理,探讨污染物的分子结构对电化学还原脱氯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种单氯代苯酚在GC电极上的电子转移系数(k值)均大于0.5,表明单氯代苯酚在GC电极上的C-Cl键断裂过程遵循分步离解电子转移机理.而在Ag和Pd电极上,单氯代苯酚的还原峰电位出现显著正移,显示出其对单氯代苯酚具有极强的电催化脱氯活性.同时,催化(Ag和Pd)电极上的k值远远小于0.5,表明C-Cl键的还原裂解遵循同步离解电子转移机理.研究进一步显示,三种单氯代苯酚的电催化脱氯活性遵循对氯苯酚>间氯苯酚>邻氯苯酚的顺序,这主要归因于空间位阻效应,致使处于邻位的氯原子最难与电极表面结合;三种单氯代苯酚的最低未占分子轨道能(ELUMO)的大小为:邻氯苯酚>间氯苯酚>对氯苯酚,表明其还原脱氯的难易程度遵循相反的顺序.最后,基于单氯代苯酚的分子结构特性,选取ELUMO作为结构参数,成功建立了其与电还原脱氯活性间的良好线性自由能关系(LFERs).  相似文献   

18.
198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教授Henry、Taube、他获奖的原因是在电子转移反应机理,尤其是在金属络合物方面的先驱性无机化学研究。他提出了‘电子是怎样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这个问题,并作出了解答。他增进了对取代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了解。他指出,发生取代反应速率差异巨大,关系极为  相似文献   

19.
以厌氧活性污泥作为菌种来源,用醋酸钠作为电子供体、氢氧化铁为电子受体,分离得到异化金属还原菌并进行驯化,得到活性较高的菌种。利用异化金属还原菌还原锰尾矿的同时对废水进行处理,考查单因素锰尾矿用量、pH、反应温度等条件对有机物降解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异化金属还原菌处理废水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异化金属还原菌利用锰尾矿处理制药废水的最佳反应条件如下:尾矿用量为2.0 g/L,初始pH为7.0,反应温度为30℃,经过10 d的降解,出水可达到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利用锰尾矿和异化金属还原菌处理废水的过程分为2个阶段,即吸附过程和异化还原过程。该方法操作简单、易于管理,可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是一种新型的环境友好的废水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20.
利用循环伏安法、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循环伏吸法及导数循环伏吸法研究四甲基对苯醌(TMBQ)在乙腈溶液中的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结果表明:TMBQ的电化学还原并不是简单的两步单电子还原过程.研究发现,还原过程同时伴随后行化学反应.TMBQ的还原产物在-0.32 V处产生不可逆氧化峰,表明在四甲基对苯醌的电化学还原过程中发生了二聚反应.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进一步证实了二聚体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