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At the end of 1904, a reader who happened to glance over the contributions to the Annalen der Physik (the premier German physics journal) of one Albert Einstein, an obscure clerk at the Swiss Patent Office, would have found just five articles-the first in 1901, when its author was 22 years old. They constituted his entire published oeuvre, and none was sufficiently distinguished for our hypothetical reader to anticipate the nature or the significance of Einstein's next five papers, [1~5] all submitted to the Annalen in 1905, his annus mirabilis or year of wonders.  相似文献   

2.
Ⅰ Let me first clarify that science as developed in Islamic cultural areas or societies during the Middle Ages is abbreviated here as Islamic Science. In that context, the Exact Science is confined to astronomy (including mathematical geography) and mathematics only; physics was then a part of natural philosophy, and chemistry a branch of medicine.  相似文献   

3.
4.
Historians of moden science have good reasons to be grateful to Paul Arthur Schilpp,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nd Methodist clergyman but better known as the editor of a series of volumes on “Living Philosophers,” including several on scientist - philosophers. His motto was:“The asking of questions about a philosopher‘s meaning while he is alive.” And to his everlasting credit,  相似文献   

5.
Historians of modem science have good reasons to be grateful to Paul Arthur Schilpp,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nd Methodist clergyman but better known as the editor of a series of volumes on“ Living Philosophers”, including several on scientist-philosophers. His motto was: “The asking of questions about a philosopher's meaning while he is alive.”  相似文献   

6.
提要只是在中国才把 virtual 认作虚,而在英语国家都认作“实际上的”(不论一般场合或科技领域)。虽在科技名词中不适用“实际上的”,但正确的译法还很多。“虚”只勉强可作非真解;而 virtual 是指,在无限多的非真事物中,那少数可视为真的。在较多情况下,real / virtual 并非反义词,而是近义词。“虚拟”搀和了传统的“虚”和日本的“假想”。虽然假想和虚都适用于虚功原理等个别领域,而在计算机、通信等多数科技领域,virtual 都无假想含义。因此,常见“虚拟”很难理解或解说。误解,误用,滥用的事比比皆是。一、Virtual的一般含义以下摘自英语国家出版的词典:(方括号[]内为笔者所作汉译)(1)《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1983).书中对virtual释义第一条为:Being such in essence or effect,though not formally recognized or admitted[在实质或效果上就是这样,虽然没有正式这么认识或承认]。原例1:a virtual dictator[实际上的独裁者。意即虽没有被正式认定为独裁者,但就其作为而言,实可称之独裁者。(在涉及历史的英语著作中,常见virtual dictator这样的用语)];原例2:a virtual promise[实际上的允诺——虽没有作正式允诺,但实际上等于允诺了]。(2)《Longman Active Study Dictionary》(1983).释义:almost what is stated[几乎就如所述],in fact though not in name[事实上是,虽然名份上不是]。原例:The king was so much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s wife that she was the virtual ruler of the country.[国王受其妻影响如此之深,以致她成了这国家的实际上的统治者]。(3)《BBC English Dictionary》(1992).释义1:Virtual means that something is so nearly true that for most purpose it can be regarded as true[Virtual是说某事物那么近似真的,以致在多数情况下可视为真的];例:...the twenty-four hour general strike which brought the province to a virtual standstill[使该省陷于实际上停顿的24小时总罢工]。释义2:Virtual also means that something has all the effects and consequenses of a particular thing,but is not officially recognized as being that thing[Virtual还有这样意思: 某事物具有所述事物的所有作用和后果,但还没有被正式认作该事物];例:The peasants remain in a state of virtual slavery[农民仍处于实际上的奴隶状态];a virtual revolution in organization[机构内部一次实际上的革命]。(4)《Penguin English Student's Dictionary》(1991).释义:almost what is described by the noun that follows[几乎就如后随名词所说的那样]。原例:We had met once but we were virtual strangers to each other.[我们曾见过一次,但是实际上彼此还陌生。——这是适应汉语习惯的译法;如必须把virtual译为形容词,则为:彼此对于对方还都是实际上的陌生人]。(5)《Reader's Digest Universal Dictionary》(1987).释义:Being as specified in essence or effect though not in actual fact,form,or name[在实质上或效果上正如所述,虽然在事实上,形式上,或名义上并不是]。例:He resigned from his job,but it was a virtual dismissal[他辞职了,但那实际上是开除。——如把virtual译为形容词,则为“那是一次实际上的开除”。]以上只以五本词典为例。当然还有许多其他英语词典,但所有词典对virtual的解释只不过措辞上有所不同(说明各词典都有自己版权,不互相抄袭),而在意思上却非常相似和一致。除释义词典外,还有许多同义词词典。如在《Longman Synonym Dictionary》(1986)中,与virtual意义相近的有:practical[可行的,实用的];essential[实质的,关键的];substantial[实质的,充实的];effective[有效的];in effect[效果上的];functioning as [功能像……的];operating as[运作如……的];tantamount to[相当于……的];equivalent to[与……相等的];equal to[等于……的];等等。所有这些同义词也都在说明 virtual 的含义是“实”,不是“虚”。Virtual有个派生词,即virtually。按英语惯例,形容词后加-ly一般只改变词性,意义不变。Virtual也如此。(上面最后两本词典的例句还说明,有时要把virtual译成副词才更合汉语习惯)。然而,在目前中国(包括香港,台湾)的译文中,虽然对virtually都译为“实际上”,但对virtual却多数译成了“虚拟”或“虚”。这样译,究竟对不对?二、Virtual 在科技中的含义和正确译法在以上例句的汉译中,“实际上”的意思都很易理解,所说的事也是都能体会的。但如把它改为“虚拟”,则可看到:武则天是“虚拟统治者”;某省陷于“虚拟停顿”等等。这样的话岂不荒唐?Virtual在英语中是否多义词?是否在某些场合应译“实际上(的)”或“实质上(的)”,而在另一些场合应译“虚拟”或“虚”?严格地说,virtual并不是单义词。它的历史也很悠久,也有古义。加上现代使用很频繁,还可能会有新义产生。但如只说较常用的含义,那就只有一个,即上述“实际 (或实质)上”的意思。这也是前述第2,4,5词典都只有一条释义的原因。我们必须弄清楚的是:在目前最常使用virtual这词的计算机及通信等科技领域里,它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大概在所有的英语词典中,要数《The Oxford Dictionary》最具权威性了。在它的1989年版(共20卷)中,对virtual这词的释义共分四个组,共13条。前三组为罕用或已废弃,只有第四组是现代人所用的,其中第一条a是一般情况下的意义,摘录如下:4.a.That is so in essence or effect,although not formally or actually;admitting of being called by the name so far as the effect or result is concerned.[在实质上或效果上就是这样,虽然不是正式或真实的,但就效果或结果而言,却可以用这样的名称来叫它]。这意思和其他词典对virtual的解释完全一致。后面的c条至h条,则是分别对光学、力学、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计算机和其他领域里所用的virtual作了解释。现在把其中g条(计算机领域) 的解释照录如下:g.Computers.Not physically existing as such but made by software to appear to do so from the point view of the program or the user;specially applied to memory that appears to be internal although most of it is external,transfer between the two being made automatically as required.[并不是在物质上的存在就是这样的(东西),但用软件做到了,使它由程序或用户看来,表现正是这样。特别用于那种虽然大部是外存,但表现像是内存的存贮器,在需要时二者之间会自动进行传递。]由此可见,正是在计算机领域,virtual这词的含义与在一般情况下并无实质区别。就virtual memory而言,它虽不是真的内存,但在实际上的表现与效用如同内存,因此称为virtual(实际上的)内存。在通信领域里常见的virtual circuit和virtual connection,则在多数有关通信的课本中都有几乎一致的说明。以下摘自ISO TC97工作文件:In packet switching,those facilities provided by a network that give the appearance to the user of an actual connection.[在包切换中,网络提供的一项方便措施,给用户的印象就像是作了真实的连接。]此处“give the appearance...”的说法,与其他词典的“虽不是真的,但很像真”的说法没有实质区别。在包切换的网络中,本来不存在固定的电路和连接。但是通信双方在进行了所谓的连接之后,在他们之间就好像建立了一条固定的电路和连接。这种虽不是真的,但在实际上可当真的一样看待和使用的电路,就称为virtual(实际上的)电路,亦称virtual(实际上的)连接。“实际上的”很通俗,但用于科技名词,可能难以被接受。有一个变通的办法就是参考virtual的同义词来翻译。例如前面已提到许多 virtual的同义词。使用那些同义词,virtual memory就等同于memory in effect[效果上的内存],或(something)functioning as memory[功能与内存相同的],或operating as memory[运作如内存的],或equivalent to memory[与内存等效的]等等。因此,也可考虑把“virtual...”译成“效用××”,“等效××”或“实效××”。根据前述各词典的解释,可看到virtual有两层意思:(1)不是真的,(2)但因表现或效果有如真的而可视为真的。前一层是从属的 (衬托),后一层才是主要的 (结论)。以前译作“虚”,是只译从属的意思(不是真的),却丢掉了主要的意义(表现如同真的)。现在应先译出主要意义,即应首先考虑译为:“表现如真的”,“可视为真的”,或“很像是真的”;或更短些,即“如真”,“似真”。令人意外的是,这样译就无须再补充“不是真的”意思了。原因是,像“似真”,“如真”这些词的意思里,已经隐含了不是真的意思(因为我们如果已知某物是真的,就不会再说它很像真的了)。因此,上述virtual memory,virtual circuit和virtual connection就可译为“如真内存”,“似真电路”和“似真连接”。也可进一步缩短为“如内存”,“如电路”或“似连接”⑤⑥。以下的英语片断很能说明,把virtual译成“如真”或“似真”确实很切合原意:...an Architectural Simulator,which enables developers to create and test software in a virtual Power PC environment prior to the availability of hardware platforms.Programs that run on these simulators will behave as if they were run on a real Power PC microprocesor.[……一种架构模拟器,它使开发人员在硬件平台还不能提供之前就能在一个如真的Power PC环境中创制和测试软件。在这些模拟器上运行的程序,其表现就像是在真的Power PC微处理器上一样。]这段文字原是Motorola公司为推广Power PC芯片而散发的资料。Power PC在当时是一新型CPU,因指令与其他CPU不同而无现成软件可运行。要开发它的软件,又因Power PC刚刚推出,还没有装配完整的Power PC机。所以推出了上述模拟器(一种软件)。把它装到一般PC机或Unix平台上,就可像是在真的Power PC机上似地进行Power PC的软件开发。因为所述环境在物质上并不是真的Power PC环境,但使用起来却和真的Power PC环境一样,所以译为“如真的Power PC环境”,非但切合原意,而且对读者来说,一看就明白了译文的意思。反之,如译成“虚拟的Power PC环境”,读者就不知道怎么虚拟,由谁虚拟,或虚拟成什么样。越虚拟越糊涂。近年来,随着Java语言而来的Java virtual machine一语,已很常见。常见译成“Java虚拟机”。究竟什么是“虚拟机”? 往往难予说明。但Java virtual machine不过是一个能够执行Java指令,即像真的Java机似地运行的机器,所以应可译为Java如真机 (或似真机)。同样,virtual reality不过是一种人工创造的环境,置身其内,就像真的处于那种环境似的。因此应可译为“如现实”,或“似真现实”。最近湖南大学与邮电部门合作,创办了国内第一所“网上高校”其实,这就是国外早已称为virtual university的那种大学。创办该校的同仁们想必早已知道国外通行的这个名称。但按目前流行的译法——“虚拟大学”,必定会招致许多误解:“虚拟”的大学,能让人学到知识吗? 他们不会不考虑“虚拟”两字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当然,如译“如真大学”,就不会出现类似问题。但译“网上大学”也很不错。其实,近年来网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如virtual mall,virtual office,virtual corporation,virtual hospital,virtual community,virtual space等等,与其把它们译为“虚拟××”,实在不如译为“网上××”。把virtual译作“如真”或“似真”,初见也许令人感觉不习惯。但无论如何,这是很准确的译法。三、关于“虚”大概在咸丰(1853)年间,国内曾出版张福僖译 <光论> 一书。其中把现代所称的空气译为“风气”,现代所称的“焦点”则译为“聚光点”,而由于光折射而形成的象(即virtual image)则为“假象”。到了光绪末期(1905-1908),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但科举制度已完全废除,全国兴办了许多中小学。所用课本大多翻译国外的,包括日本的。因为在日本的课本里本来使用汉字,所以许多名词 (特别是物理名词) 就按日本的译法照搬了过来。因此,上述“风气”,“聚光点”和“假象”,就被“空气”,“焦点”和“虚象”所替代了。同时也开始有了“虚焦点”(virtual focus)。从这时开始,我国就把“虚”和“virtual”匹配起来。在过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日本虽在“虚象”和“虚焦点”这两个词组中仍保持着“虚”,但在其他场合的virtual都已改用了不同的译法。而在中国,却把当初“虚象”和“虚焦点”的“虚”进一步推广到了几乎所有的virtual。是什么原因导致国人这样做的,目前尚未能深究。但见当前的事实已至于如此:绝大多数的科技与教育工作者,只知virtual就是“虚”(或“虚拟”),而对它的原意主要是“实”这点却完全不知道了。不应该把virtual都译作“虚”。除因它的原义并不是“虚”外,还因“虚”常带贬义。例如:空虚,心虚,虚伪,虚名等,都有贬义。Virtual这词本身原无褒贬,因此在译为汉语时,特别用于科技成就时,不应该带贬义。“虚”在译词中还很费解。如“虚漏”,“虚接地”和“虚电路”,其中“虚”都不知作何解。只得对照那些传统词语,如“虚掩”:看似关着,但等于没关;虚设:看见有,但不起作用;“虚焊”:表面上焊了,实际上没焊住;……;归纳下来,认定“虚”有否定的意思。于是,勉强用这样的否定意思来理解“虚漏”(virtual leak),就是:“看似漏了,但实际没有漏”。对照virtual leak所说的现象(参看19页注③),似乎这样的说法也对。但按virtual原意却应是:“虽然不是真漏,但实际上等于漏了”。前后两种说法似乎差别不大,但前者注重说它并未真漏 (暗示无大碍,还可用),而后者则说它等于漏了 (隐含不能用)。“虚接地”(virtual earth)和“虚电路”(virtual circuit)则极易使人理解为如同“虚焊”那样极不可靠的接地或电路。勉强把它们解说为“不是真的”虽也可以,但仍有上述“虚漏”同样的问题:那是只强调不是真接地,不是真电路,而virtual...的意义重心却是可充当真接地或真电路一样来看待和使用的。许多科技工作者不但认为virtual就是“虚”,而且把“虚”和virtual都解说为“不是真的”。下图说明“真”,“非真”与“virtual”三者间的关系。显然,除了真是某事物,世间所有不是该事物的都属“非真”(即图中“真”以外的无限空间)。在所有非真的事物中,有一些在效用或表现上很像是某事物的,就被称为“virtual”。virtual的东西当然是“非真”的,但“非真”的东西却不一定是virtual的。(人是动物,但动物未必是人。)所以,把virtual译为“虚”,并且仅作“不是真的”解,实在是很不准确的。图中“非真”包括virtual,其区域远大于virtual事实上,目前英语中被译为“虚”的词,并不只是virtual一个。例如“虚数”原为imaginary number,航海业的“虚极”原为fictitious pole。那imaginary和fictitious原是想象或虚构的意思。把那样的意思译为“虚”,却是至今尚未发现有何不妥。 (待续) ---------------------第19页① 不应把switching译为“交换”。“交换”相当于exchange,而switching的意义实为切换(或称转接)。② 我国造船界就把virtual pitch和virtual metacenter分别译为“实效螺距”和“实效稳心”。可见在我国普遍把virtual误译为“虚”或“虚拟”的大形势下,也有坚持正确译出的。③ 在某些情况下,译为“如真”甚至比“实际上的”更确切。例如,真空器件的virtual leak,本来不是真漏了,而是器件内部物质在封口前吸附了气体,在封口后逐渐释放出来,导致真空度降低了。如译“实际上的漏”,就似乎是说真漏了,而表面看不出来;但事实是完全没有漏。改译“如真漏”或“如漏”则正如所述。又如,电子线路中的virtual earth,虽不是真接地,但因负反馈而可保持该点的电位几乎等于地。如译“实际上的地”也比不上“如真接地”或“如接地”那么贴切。④ 换言之,“如真”、“似真”都自带非真的意思。也等于说,这样译已兼顾了virtual的两层含义。⑤ 这是孙强南教授的建议。他指出,过去汉语中有“如夫人”的说法;“似”字也可单用。⑥ 另据 <现代汉语词典>,“准”字有如下含义:“程度上虽不完全够,但可以作为某类事物看待的:(例如)准将,准平原”。这意思与virtual很接近,故也可考虑译为“准内存”,“准电路”和“准连接”等。--------------------第20页① <北京广播电视报>1998.2.17第29版。② 绝大多数译为“假想”或バ-チャル (virtual的音译)。少数译为“见挂けの”,也有个别译为“实际”,“相当”或“真の”的。  相似文献   

7.
1 Bi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a recent article in the New York Times (3/23/05), reporting on yet another upset to received views of the ways in which cells make use of their DNA, a prominent geneticist is quoted as remarking, "biologists have gotten used to the unexpected." Indeed, they have, as indeed, they have had to.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our understanding of molecular and developmental genetics has mutated dramatically in response to ever more complex analyses of ever more abundant and more complex data.  相似文献   

8.
《科技术语研究》2001年第3期发表了宋子寿先生的《失效与故障释义探讨》一文。笔者也拟对此问题作一些探讨。宋先生文章的主要依据是国际标准ISO-IEC 271(List of Basic Terms,Definitions and Related Mathematics for Reliability)及由此转化成的国家标准GB3187-82 《可靠性基本名词和术语》。1990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了国际电工词汇第191章 [IEC 50(IEV 191)]《可信性和服务质量》。在该章中关于failure和fault的定义是:failure The termination of the ability of an item to perform a required function.N.otes:1.After failure the item has a fault.2.“Failure”is an event as distinguished from “fault”,which is a state.3.This concept as defined does not apply to items consisting of software only.fault The state of an item characterized by inability to perform a required functions excluding the inability during preventive maintenance or other planned actions,or due to lack of external resources.Notes:A fault is often the result of a failure of the item itself,but may exist without prior failure.此国际标准[IEC 50(IEV 191)]已经等效采用为国家标准GB/T 3187-94《可靠性维修性术语》,并替代原国家标准GB 3187-82。虽然国家军用标准GJB 451-90《可靠性维修性术语》和上述新国家标准在有关术语上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有关术语还是统一在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为宜。1.“失效”与“故障”失效与故障,对应的英语failure与fault是有联系的。都是对产品是否具有规定功能的描述。失效:产品终止完成规定功能能力的事件。故障:产品不能执行规定功能的状态。区别在于失效叙述的是事件,故障描述的是状态。可以这样认为,失效了必然有故障。有故障不一定就已经失效。有时在失效前已产生了一定的故障。工程中有带病运行的情况,这时故障已经出现且在不断发展中,但尚未失效。在可靠性工程中,将失效对应英文failure,故障对应fault是比较好的。2.“平均失效间隔时间”MTBF,与“平均失效前时间”MTTF“平均失效间隔时间”用于修理的产品(失效后实际上加以修理的可修理产品)。它主要用以表述该产品失效的频度。有两层涵义:一是对某一个可修理产品而言,在报废之前,历经n次修复,这n次修复之间的平均间隔时间即平均失效间隔时间。二是对一批某修理的产品(m个)而言,即使是第一次失效前的时间也各不相同,也有一个平均失效间隔时间。因此对一批修理的产品而言,平均失效间隔时间是批内各产品和同一产品不同次修复之间间隔时间的平均。“平均失效前时间”用于不修理的产品(失效后不修理的产品,它可能是可修理的或是不可修理的)。它用以表述使用寿命。对这类产品不存在修理。它只表示一批产品的平均使用寿命,它既表示产品的可靠性,同时也表示了产品的耐久性。* 雷慰宗教授是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沙漠学界及翻译工作者中,对desertification的汉译,有不同的意见。一些人主张译为荒漠化,另一些人认为应译为沙漠化。笔者就此谈些粗浅看法。荒漠与沙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关于二者区别,我想引用沙漠学前辈吴正教授在其专著《风沙地貌学》中的一段文字:荒漠(desert)是指气候干旱、降雨稀少且多变,植被稀疏低矮,土地贫瘠的自然地带,意为“荒凉”之地。荒漠有石质、砾质和沙质之分。石质和砾质的荒漠平地称为戈壁,而沙质的荒漠才称为沙漠(sandy desert)。由此可知,荒漠的内涵比沙漠丰富,外延比沙漠大。国内出版的辞典,对荒漠、沙漠两词的差别,解释也是很明确的。《辞海》中对荒漠的解释是: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气温变化很快,地面温度变化尤为剧烈。风力作用活跃。地表水极端贫乏。多盐碱土。一般只能生长根深叶小或无叶植物。动物具有穴居、夏眠、善疾走等特性。分布于大陆内部或低纬度的大陆西岸。按地表组成物质,分沙漠、岩漠、砾漠、泥漠、盐漠等。此外,在高山上部和高纬度亚极地带,因低温所引起的生理干燥而形成的植物贫乏地区,为荒漠的特殊类型,别称寒漠。《辞海》中对沙漠的解释是:(1)荒漠的通称。荒漠的一种,指沙质荒漠。地表覆盖大片流沙,在风力的推动下,沙丘不时移动,往往造成危害。如我国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荒漠解释是:(1)荒凉而又无边无际;(2)荒凉的沙漠或旷野。对沙漠的解释是:地面完全为沙所覆盖,缺乏流水、气候干燥、植被稀少的地区。从以上引述的解释可知,在汉语及汉语文献中,荒漠与沙漠,尽管二者有一定联系,但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Desertification一词是从desert派生的。如何准确地翻译词根desert,是正确汉译desertification的关键。国外、国内所编的辞书,对desert一词是如何解释的呢。《朗文现代英语词典》对desert的解释是“a Large Sandy Piece of land where there is very little rain and less plant life than else where”(大面积的沙地,几乎没有雨水,植物比任何其他地方都少)。按该词典的解释,desert译为沙漠比较合适。《牛津词典》对desert的解释是:(1)adj.uninhabited,desolate,uncultivated,barren(形容词。无人居住的,荒芜的,未耕作的,光秃的)。(2)waterless and treeless region(无水无树的地方)。《韦氏词典》中,对desert的解释是:(1)an unhabited tract of land;a region in its natural state;a wildness(无人居住的大片土地;处于自然状态的区域;野地)。(2)a dry,barren region,largely treeless and sandy(干旱、无树、有沙的裸地)。据这两个词典解释,desert可译为荒漠,也可译为沙漠。在国内看到的英汉词典中,对desert的解释,大同小异,仅举二例。《远东英汉大辞典》(FAR EAST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远东图书公司印行,1977)的解释:(1)沙漠。The Sahara Desert。撒哈拉沙漠。an oasis in a desert,沙漠中的绿洲。(2)不毛之地。(3)海洋中鱼类无法生存之处。(4)缺乏某事之地方。The town was a cultural desert.那一城镇是文化沙漠。荒漠、沙漠是自然地理学名词。《英汉自然地理学词汇》(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编,科学出版社,1987)中,对desert及相关词条的解释如下:desert (1)沙漠,(2)荒漠deserta 荒漠群落desert armour 荒漠甲胄desert belt (或zone)沙漠带desert climate 荒漠气候desert crust 荒漠结皮,沙漠盐壳desert deposit 沙漠沉积desert devil 沙卷风desert erosion feature 荒漠侵蚀地形desert grassland 沙漠草地(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desert lake 沙漠湖desert pavement 沙漠卵石覆盖层desert soil 荒漠土desert steppe 荒漠草原desert steppe soil 荒漠草原土desert storm 沙暴,尘暴desert varnish 沙漠岩漆desert wind 沙漠风desert wind squall 沙漠风飑desert zone 荒漠地带根据以上列举几本词典对desert的解释,可知沙漠不是desert唯一的含义,而是根据表达的对象,可译为沙漠,也可译为荒漠。由此推论,desertification也应有沙漠化、荒漠化两种译法。这仅是从构词角度所作的分析。Desertification是新的科学概念,其准确含义是靠定义来揭示的。大家知道desertification经过几次修定。在此将几次修定的定义,列于后,供分析。1977年同内罗毕会议使用的desertification定义是:“Desertification is the diminution or destruction of the biological potential of land,and can lead ultimately to desert like conditions.It is an aspect of the widespread deterioration of ecosystems,and has diminished or destroyed the biological potential,i.e.Plant or animal production,for multiple use purposes at a time when increased productivity is needed to support growing populations in quest of development.”1990年全球desertification评价会议上使用的定义是:“Desertification/land degradation,in the context of assessment,is land degradation in arid,semi-arid and dry sub-humid areas resulting mainly from human activities.”“Land in this concept includes soil,local water resources,land surface and vegetation or crops.”“Degradation implies reduction of resource potential by one or a combination of processes acting on land.These processes include water erosion,wind erosion and sedimentation by those agents,long-term reduction in the amount of diversity of natural vegetation,where relevant,and salinization and sodication.”1992年21世纪议程、1994年荒漠化防治公约中使用的定义是:“Desertification is land degradation in arid,semi-arid and dry sub-humid areas resulting from various factors,including climate variations and human activities.”“Drought means the naturally occurring phenomenon that exist when precipitation has been significantly below normal recorded levels,causing serious hydrological imbalance that adversely affects land resource production system.”“Land degradation means reduction or loss in arid,semi-arid and dry sub-humid areas,of the biological or economic productivity and complexity of rainfed cropland,irrigated cropland,or range,pasture,forest and woodlands resulting from land uses or from a process or combination of processes,including processes arising from human activities and habitation patterns,such as:soil erosion caused by wind and/or water;deterioration of the physical,chemical and biological or economic properties of soil;and long-term loss of natural vegetation.”从上述desertification的定义,可知形成desertification的营力过程,是风蚀、水蚀、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根据其营力过程应该译为荒漠化。因为水蚀过程不是沙漠及有沙覆盖的地表的主营力。沙质地表孔隙度大、渗透率高,一般不会发生水蚀过程。只有译为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才能涵盖上述所有的营力过程。我们再看科学家是如何使用desertification这一概念的。在UNEP编的《World Atlas of Desertification》第2版第129页,图4-29中,南欧地中海沿岸国家也被划入发生desertification的国家。这些国家是与沙漠和沙地无缘的,这些国家是以水蚀形成的冲沟,劣地、裸地景观为土地退化特征的。在该图集第2版第4页,图6,Aridity Zones中,干旱亚湿润(Dry Subhumid)区,与沙、沙漠分布关系不大。以中国为例,从黄土高原东半部起,山西、河北、河南、直到渤海边、山东半岛,均包括在干旱亚湿润区内。再看一看该图集第1版第14页图12,Water Erosion Severity,看看世界水蚀分布范围,特别是干旱土地水蚀面积统计,就更清楚了。如果将desertification译为沙漠化,那么这些区域怎么能包含在沙漠化的概念之中呢?从以上世界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科学家对desertification一词的运用中,可知译为荒漠化是确切的。  相似文献   

10.
摘要 主要探讨了医学英语术语中音译、形象翻译和类化翻译的存在形式,研究其规律,以便更好地表达医学英语的科学内涵。列举了若干典型的例子,并作了简要的译释。医学英语是一门特殊的、体系庞大的专业科技语言学科。而医学英语术语中的翻译,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需要应用音译、形象翻译、类化翻译等方法来翻译单词、词组、短语和句式。兹就笔者在长期的医学翻译过程中如何进行医学英语术语的音译、形象翻译和类化翻译,略陈管见。一 音译音译在医学英语中占有很大比例,许多以人名、地名命名的疾病、症状、体征、微生物、药品的商品名以及检验方法和诊治方法等,几乎都用音译的方法处理。在英译汉的过程中,通常只要查阅医学英汉词典或有关医学书刊基本上能够解决音译的问题。但如果遇到国外最新研制上市的药物商品名[1],应该如何音译呢?笔者的体会是,根据该药物的作用性质结合其英文拼读,再准确选用合适的汉字来音译,然后在中文译名后面用括号附上英文原名。在进行汉译英时,由于使用汉字的准确性差异,单凭汉英医学词典不能及时和完全解决问题。这时,查找相关的专业书籍和杂志有助于解决问题。其中,最棘手的难题就是在翻译中医药学论文时,遇到某些含义深邃的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如阴阳、气功、推拿、针灸经穴名和中药方剂名等。这些名称,不仅要音译,而且还要在音译名称后用括号附上一定的意译,否则,外国读者会不知所云。例如:“阴阳”的音译为“yin yang”或“yinyang”(two aspects of contradiction)。又如:中药方剂“桂枝汤”的音译名为“guizhi tang”或“guizhi decoction”(cassia-twig Decoction)。二 形象翻译形象翻译在医学英语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非常有利于译者、读者翻译和阅读,它能引发译者和读者以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词意。“AIDS”最初的中文译名是“爱滋病”。由于此病最初被认为是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染和传播,故取其“由爱滋生的疾病”之义而形象地译为“爱滋病”。此译达到了音译和意译两全的效果。后来发现也可通过血液及其他途径传播,为不误导大众,因此把“爱滋病”改译成了“艾滋病”。此外,还有中医学理论中描述危重病人愈后面部皮肤色泽时的形象比喻:白如豕膏(as white as the fat of swine)、黄如蟹腹(as yellow as the abdomen of crab)、青如鹅羽(as black as the feather of goose)等。三 类化翻译类化翻译在医学英语中占有主导地位,绝大多数医学专业词都是用类化翻译法来处理的。类化翻译法包含着英语构词法中的转化法(conversion)和派生法(derivation),而以派生法最为多见,派生法是英语中创造新词的灵魂。例1.原文:The aged and weak patient who suffered from essential hypertension,coronary heart disease,diabetes mellitus and cataract is patient of the sufferings of so many diseases.译文:这位年老体弱身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白内障的病人,忍受着如此多的病痛。解析:转化法。第一个patient是“病人”“患者”的意思,第二个patient的意思是“忍受的”“忍耐的”;第一个suffer是“患病”“遭遇”的意思,第二个suffer的意思是“痛苦”。例2.原文:In these studies,72(24 in each experiment)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weighing 2.0 to 2.25kg,were us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uidelines for animal experimentation established by the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in Vision and Ophthalmology.[3]译文:在这些研究中,根据视力和眼科研究学会(ARVO)制定的动物实验方法指导原则,使用了72只(每次实验用24只)体重为2.0~2.25kg的新西兰白兔。解析:派生法。本例句中的experiment是“实验”的意思,而在其后面加上“action”就应译成“实验方法”。“experimentation”这个词在医学科技文献中出现得很少,故特意用它来举例。当然,experiment还可派生出其他含有“实验”意义的词来,但都是很常用的词,此处不再一一列举。例3.原文: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likely provides improvement for only a subset of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nd coronary disease.[4]译文:冠状动脉的血管再生可能为仅仅是左心室功能障碍和冠心病的亚群病人提供改善条件。解析:派生法。“revascularization”这个词是近年来产生的新词,由vascularization派生而来。revascularization还有一个近义词neovascularization(血管新生)[5],也是由vascularization派生出来的。近年来由于中医药学对外交流发展的需要,掀起了中医药术语英译的热潮,已经有一些汉语拼音英语化的中医药基础理论术语英译词见诸有关医学刊物,如“气功(学)”(qigongology)、“推拿(学)”(tuinaology)、“阴阳(学)”(yinyangology)和“本草(学)”(herbologv)[6-8]等。类化翻译中还有一种“词意对应”翻译情况,它是指在一个句子或一个自然段文句中出现一对词义完全相反但又相互紧密关联,不可替换任何一方的词或固定词组。例4.原文:Management of the child with spinal cord injury(SCI)requires a team approach aimed at minimizing disability and maximizing function.[9]译文:对这孩子脊髓损伤的处理,需要一组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小残废而又能最大限度地增大身体功能的治疗步骤。解析:派生法。本例句中的minimize与maximize就是一对词义恰好相反而又搭配工整的英语单词。这两个单词一旦在句中被同时使用,就不可用其他词替代。其中文术语的意思分别是“(使)最小化”和“(使)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物质微观世界是由粒子所构成,粒子物理在上一世纪60年代以来取得的重大进展是建立了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目前为止,它被几乎所有的精确的加速器实验结果所支持.标准模型概括了物质世界是由61种或62种微小的粒子构成,它们之间的原始相互作用有4种.观察到的物体都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各种原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就是一个带负电的粒子,质子和中子属于"强子",都是由多个现在称为"夸克"(quark)的粒子组成的复合体.夸克和反夸克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组元,但是单个的夸克或反夸克不能独立地自由存在,他们都是以构成强子的组成粒子的形式存在.所有的物质粒子之间都有"引力相互作用",各种粒子分别还可以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内分类学文献习惯于将棕榈科植物的"cirrus"和"flagellum"都译作"纤鞭",将"prophyll"译作"先出叶",这导致了混乱。基于术语译名的单义性、专业性和简明性原则,"cir-rus""flagellum"和"prophyll"分别译作"叶鞭""花鞭"和"总苞"较为恰当。  相似文献   

13.
[提要]本文对世纪和年代的起始问题进行了调查和讨论。目前的情况是,国际上多数有代表性的词书仍主张世纪从1年起始,也有主张从0年起始的;对于年代则普遍主张从0年起始。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世纪从0年起始与天文纪年法是一致的,我们支持世纪和年代均从0年起始的主张。希望加强宣传,使各方取得一致的意见。I 问题的提出关于世纪应从0年还是从1年起始,历来是有争议的问题。1989年底至1990年初我国有些报刊曾发表过一些讨论的文章,同时还涉及到年代的起始问题。1989年底,国家技术监督局曾就这些问题发文征求各地方和各部门以及有关专家和学者的意见。所得结论是:普遍认为应从0年起始,但个别地区和学者持有异议。据我们分析,可能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意见,但各自都有其不够令人满意之处:(一)主张世纪与年代均从0年起始;但第一世纪没有0年,是个矛盾。(二)主张世纪从1年起始,年代从0年起始;由于世纪不能被年代所整分,将可能出现“跨世纪的年代”或“难以归属任何年代的年份”等问题。(三)主张世纪与年代均从1年起始;这与目前对年代的用法不一致(参见下文)。Ⅱ 有关的背景材料1.公历纪年公历纪年是在相当于公元525年期间提出的,即所谓基督纪年,但在公元八世纪后才被广泛采用。它的起点是公元1年(简写为AD1),然后依次类推。对于公元前的年号有两种不同的记法:历史学家向前依次记为公元前1年,2年,3年(简写为1BC,2BC,3BC),天文学家则记为0年,-1年,-2年。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2.世纪“世纪(century)”一词源出于拉丁文centuria,原意为“百”,转义为“以百为单位的人或物”。据《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1933))介绍,在英语中用此词表达“百年”,始于1626年。根据我们的调查,在国外各种有代表性的词书中,关于世纪从0年或从1年起始的说明,有以下三种情况:(一)只说明从1年起始的占多数,主要有:[1]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Language(1972),(美)*;[2]Longm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984),(英);[3]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1982),(英);[4]Grand Dictionnaire Encyclop6dique Larousse(1985),(法);[5]Meyers Neues Lexikon(1973),(德);[6]Болъ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опeдия(1974),(苏);[7]Encyclopedia Japonica(大日本百科事典)(1980);[8]平凡社大百科事典(1985),(日)。(二)只说明从0年起始的极少,例如:[9]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牛津出版社1985香港版,或商务、牛津合版1988)(三)说明有两种不同看法的较少,主要是:[10]Explanatory Supplement to the Ephemeris(英、美合版1974);[11]简明天文学词典(1986)(上海辞书版);[12]Collier's Encyclopedia(1979)(美)。我们将在下节中重点介绍和分析后两种词书所阐述的理由。3.年代“年代”一词除汉语与日语相同外,在其它语种中未见有相应的词。根据《牛津英语词源》[The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 Historical Principle(1973)]介绍,在英语中大约在1850年前后开始,用twenties,thirties,fourties,…ninties等词分别表示一个世纪中或一个人生命中的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九十年代。在我们所查阅的词书中几乎全部都只说明年代是从0年开始。唯一例外的是我国出版的《辞海》(上海辞书版1979),它指出:“习惯上以出现‘70’为七十年代之始,亦有主张1971-1980年者”。Ⅲ 关于主张世纪从0年起始的理由1.文献[9]是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1974)的汉译本。经查对原书,发现文献[9]把原书对“century”一词的注释,从“20th~,AD1901-2000”更改为“20th~,AD1900-1999”。由于绝大部分英语词典,包括其它版本的牛津英语词典都说明世纪从1年起始,此处更改显然只能代表汉译者的意见,其根据未明。2.文献[10]是由英美两国的历书编算局合编的《天文年历说明补编》,它在天文历书领域有较高声誉。此书初版于1961年,1974年又再版重印,至今仍是一本重要参考书。它的第411页有如下一段说明:“公历纪年的第一世纪在AD100的12月31日结束,即从AD1至AD100的第一个百年已经完结。照样,十九世纪在1900年12月31日结束;二十世纪在1901年1月1日开始,而这个世纪的上半叶在1950年12月31日结束。伴随着这些时节的到来,经常引起普遍的争论。”本书在1974年再版时,作者在正文下方增加了一个脚注,原文是:“The new century is popularly considered to begin one year earlier。”这里指出,上面所说的争论就是关于世纪的起始问题,有不少人认为新的世纪是从较早一年(即0年)开始。有趣的是这里并没有明确地指明谁是行为的执行者,即谁主张世纪从0年起始。一位英语老师指出,对这句话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这是一般人的意见,不包括专家在内”,另一种是“这是多数人普遍的看法,也包括作者的看法”。从英语上下文的语气来分析,他本人倾向于第一种理解。这仅是一家之言,孰是孰非,请读者自行判断。这里顺便提供一个在近150年以前关于这方面争论的记载,它被1933年版的《牛津英语词典》摘录在对century一词的注释中。原文是:“The learned had settled,after a vast deal of popular controvesy,that the century had its beginning on the lst of January,1801,and not on the 1st of January,1800。”(1846,Knight Pass,Working Life I.§1.18)。意即,经过了大量的普遍争论,专家们决定,世纪的开始是1801年1月1日,不是1800年1月1日。3.文献[11]中关于“世纪”的注释如下:“通常从0年开始计算,因不存在有公元0年,所以公元第一世纪是公元1~99年,公元第二世纪是公元100~199年,……公元第二十世纪是公元1900~1999年。亦有主张从1年开始计算的,但国际上多数主张从0年开始计算。0作为首位数字(即0、1、2、……9)也符合现今科技发展的需要。”这里举出了世纪从0年起始的三点理由:(一)规定公元第一世纪只有99年,可以解决没有公元0年的矛盾;(但这违背了“世纪”的原文,是个缺陷)。(二)这是国际上多数人的主张(可能是依据文献[10])。(三)从0开始计算符合科技发展的需要。4.文献[12]指出,天文学家认为有公元0年,历史学家认为没有0年,由此引起无休止的争论;究竟1800和1900是老世纪的最后一年还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一般天文学家认为以00年(即世纪年)作为新世纪的开始为好。这里指出了世纪从0年起始是天文学家的意见。那么天文学家为什么要偏爱“公元0年”呢?Encyclopedia Americana(1983)(美)对此问题有一段说明:“应予指出,历史学家在公历纪年中没有0年,把公元前一年称为1BC,这样公元前的闰年将出现在1BC,5BC,9BC等,而‘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的规律对于公元前将不能适用。为了避免计算错误,天文学家指定了一个0年,前述公元前5,9,13年分别记为-4,-8,-12年,这样闰年的规律就仍可应用了”。5.据我们理解,采用天文纪年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便于计算公元前后年份之间的年数。例如公元前12年(12BC或-11)与公元12年(AD12)之间是相隔23年不是24年,这由天文纪年一看便知。这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被忽视,例如1986年10月16日苏州举行建城2500周年纪念,《文汇报》1986年2月12日第一版曾载文说明。据考证苏州城是公元前514年(即-513年)筑成的,因此到1986年应是2499周年不是2500周年。又如1989年10月7日中外学者在北京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参见《人民日报》1989年10月8日一版),我国邮票公司还在1989年9月28日发行了《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四十周年》纪念邮票。在同时发行的首日封上注明了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即-550),由此推算实际上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四十周年应是1990年而不是1989年。Ⅳ 世纪和年代应用实例1.关于世纪从1年起始的实例(一)胡耀邦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共十二大报告(《人民日报》1982年9月8日):“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二万八千亿元左右。”这里明显指出,2000年底是二十世纪末。(二)1987年11月2日《人民日报》社论“在十三大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开拓前进”:“从现在到本世纪末的13年间,我们将要迈出第二步,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里的“现在”是指1987年底,再加13年到本世纪末也是2000年底。2.关于世纪从0年开始的实例(一)“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记联合国169号决议(《自然杂志》1990年3期,169页):“1987年12月11日第42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第169号决议,该决议确定从1990年至2000年也即本世纪最后的十年,全世界将开展一个‘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从1990年开始推算十年本世纪末应是1999年底。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联合国的决议,是否代表联合国对世纪起始的约定用法?有待调查。(二)《解放日报》1990年1月6日社论“历史给我们什么启示”:“历史正处于二十世纪最后一个十年的开端……。”这里也表明二十世纪将于1999年底结束。3.关于年代的实例关于年代从0年起始的实例,在我国报刊和《参考消息》转载的外国报刊的文章中都有。其中最有代表性是《人民日报》1990年1月1日社论“满怀信心迎接九十年代”:“伴随着1990年第一记钟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到了。”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年代从1年起始的实例。V 结论1.根据调查,世纪和年代都是计量年数的单位,它们的起始是习惯用法。目前国际上多数词书说明世纪从1年起始,少数主张世纪从0年起始;几乎全部都说明年代从0年起始。2.据不完全调查,我国报刊中世纪从1年和0年起始的实例目前同时存在。所有实例都说明年代从0年起始。3.如果采用世纪从1年起始,年代从0年起始的主张,则由于世纪不能被年代所整分,会出现“跨世纪的年代”或“难以归属任何年代的年份”等问题。这是相当重要的缺陷。4.从天文学的角度考虑,采用天文纪年法便于计算公元前的闰年和计算公元前后年份之间的年数。这对于研究古代历史事件也十分方便。如果各方都能同意统一采用天文纪年法,则同样可以采用世纪与年代均从0年起始的主张。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宣传,使大家都能了解各种主张的优缺点,并能得到一致的看法。注释 *据1988年版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Third College Edition)的第二个义项称:“a period of 100 years reckoned from a certain time. esp.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Christain Era : in common usage, a century begins with a year ending in 00 and runs through 99. as 1800-1899, 1900-1999 etc, [AD. 1801 through AD. 1900 is the 19th century AD. ; 400 BC. through 301 BC. is the 4th century BC.]  相似文献   

14.
看了于光远先生对汉字方块字改为阿拉伯数字的问题所提出的意见(<科技术语研究>2003年1期),我深有同感.  相似文献   

15.
2008年,除了万众瞩目的奥运会外,中国预计在10月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也让国人倍加关注,"太空行走"一词随之在各媒体上频频出现."太空行走"顾名思义是在开放的太空中行走,这实际上是一种通俗的表述,规范的术语应为"舱外活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航天科学技术名词>(2005年公布)中收有"舱外活动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相似文献   

16.
从“格致”到“科学”——浅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一词的溯源及其理念的讨论 "science"(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scientin",系指知识、学问之意,相当于希腊文的"sophia",乃"智慧"之意,叠词的"philosophia "系为哲学,18世纪后,在西方演变为广义的"科学 ".法文为"science",德文为"Wissenschaft",俄文为"Нayкa".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中盘和碟是常见的词,但常常当作同义词混用而造成混乱。在英文文献中,磁盘与光碟用的是disk和disc。据字典(例如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辞典,商务1997年版)说disc是英国拼法,disk是美国拼法,两者是通用的。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这种混用的情况容易引起误解,闹不清说的是光碟还是磁盘。有人建议将这两个字的意思分开,即disk指磁盘,disc指光碟。例如,1993年第4版Microsoft出版社的Computer Dictionary,1994年版的Webster's World Dictionary of Computer Terms都明确说disk是磁盘,disc是光碟。1993年版的第10版IBM Dictionary of Computing在词条上就加以区分。Magnetic disk和Optical disc,Compact disc,也就把disk指磁盘,disc指光碟。在中文计算机报刊上,由于原来disk和disc的通用,造成许多译文中由于译者的不小心把该译成光碟的disk译成磁盘,把该译成磁盘的disc译成光碟。结果是使文章内容没法看懂。除此之外,由于全国名词委1994年审定的计算机名词中用“磁盘”和“光盘”,而港台文献常用“磁碟”和“光碟”,结果是混用严重,有的报刊同一期上一会儿是用碟,一会儿又用盘,甚至同一篇文章中盘、碟都混用。因此建议,按照国外目前的习惯用法,把disk译成磁盘,把disc译成光碟,盘和碟分开。盘和碟分开的另一好处是在加有限定词时可以省略去“磁”、“光”字样不致引起误解。如硬磁盘,软磁盘可简称硬盘,软盘。光磁盘是一种磁盘,磁光碟是一种光碟。不会因光磁盘,磁光盘字差不多而混淆。激光唱盘改称唱碟,激光视盘改称影碟,比较简短,易于推广。* 林兼研究员是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8.
由节假日所导致的集中消费的经济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于是“假日经济”的概念开始流行,甚至不家人提出了要确立“假日经济学”的概念。然而,在“假日”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刻的概念,那就是“休闲经济”。本文在探讨“假日”和“休闲”的字面意蕴和哲学人文意义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了深入的经济分析,揭示出“休闲经济”是一个更为科学的命题,并指出休闲经济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非达尔文革命”的概念,鲍勒对“达尔文革命”的正统形象提出了质疑。鲍勒认为:达尔文主义不是19世纪进化论的主题,现代“综合理论”的产生相对独立于达尔文所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因此进化论的历史不等于达尔文主义的历史。鲍勒对进化论历史的重建表明,以“发育”模型为基础的进化论在19世纪占据统治地位,“进步”的观念是这种“非达尔文”进化论发展的线索,《物种起源》的出版并没有阻断这个发展过程。由此鲍勒重现了“进步”的观念在19世纪的连续性。对“进步”观念和进化思想之间关系的考察,不仅对于重建进化论发展的历史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也是理解我们这个现代世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费氏与第二代SSK后现代科学知识观既相通又不尽相同."告别理性"表征了费耶阿本德的激进历史主义科学知识观,而"制造知识"可谓SSK建构主义科学知识观的典型特征.从前者到后者的历史演变体现了后现代科学知识观的必然进路.后现代科学知识观不仅没能促进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反而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泛文化主义泥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