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有关文学释义的纲领性理论命题。围绕这个命题,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和批评家对文学解释活动中的解释者(主体)与解释对象(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解释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深入而辨证的探讨;既充分尊重接受者和解释者的主体意识——“意”,又强调文学解释活动最终不能背离对作者和文本原意——“志”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还把文学解释活动看成是解释者之“意”与解释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形成新的意义过程。正是在这基础上,“以意逆志”的文学释义方式所蕴涵的解释学思想能与西方解释学理论展开深层对话,两者互取长处,在内在旨趣上形成中西融合。  相似文献   

2.
孟子在解诗上为了避免犯断章取义穿凿附会的弊病,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命题.这个命题成了后世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国书法能透过笔墨线条表现作者的"意志",好的书法作品凝聚了作者丰富的主观情思.因此,我们在品评书法作品时,也可借鉴孟子的文学批评方法,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以意逆志"来评价书法,使"必由意晓"的作品得到合理的解读,使"书如其人"的评价更为公允.  相似文献   

3.
"以意逆志"究竟是一种主观批评方法,还是一种客观批评方法,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原因是没有注意到它的语境问题。"以意逆志"的正确运用受限于"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的语言语境和"知人"、"论世"两重社会历史语境,由此构成的三重语境才是正确理解"以意逆志"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4.
自从孟子提出“以意逆志”说以来,后代学者或把它视为阐释学的理论命题,或把它当作修辞学的理论观点,然而均因脱离了社会历史语境和言语情境,结果都是对孟子原意的错会。通过转换视角,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言语实际情境,认为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其原意应是对当时“言意之辩”的理论拓展,更是一条以划分语义层次为前提,以确立受话者主体地位为依归,以探求会话含义为目的的语用学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一直被历朝历代尤其是现代学者的普遍关注和广泛研究.其内涵也被诠释者不断地改写、填充,并对其进行了现代转换。本文拟回归到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的历史文化语境,从孟子的阅读视野中寻求其内涵及其接受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6.
“历史流传物”的意义生成与经典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流传物是解释学理论中一个相当重要、但尚未得到细致梳理的概念,作为理解和解释的对象,它指的是那些流传于历史进程中并不断得到新的阐释的文本。历史流传物的意义只有在文本与解释者、传统与当代的对话中才能生成,而历次对话所生成的意义共同构成了一个意义的群集。历史流传物的经典化是一个“效果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7.
孟子针对春秋以来断章取义的诗风,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张,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文学释义中的权威性方法论。本文分析了孟子这一命题的本义及其利弊,并与20世纪西方文论史上出现的文本理论与阅读理论相比较,旨在探讨它们的异同与优劣,以及看待这两种文学批评理论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赵岐的《孟子章句》打破了两汉儒者繁琐、支离的注经模式,为当时的学界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学风。赵岐在章句学领域的突破得益于他对孟子的“以意逆志”法的运用。“以意逆志”是孟子借己意揣摩作者思想意图的解《诗》方法,“以意逆志”说的成立依据在于孟子的“本心”说。赵岐将经验意义上的“人情”视为“以意逆志”的基础,结果误读了此说。虽然如此,赵岐还是成功地按照他所理解的“以意逆志”法解读了《孟子》一书,并由此而改写了经学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9.
刘勰提出的审美鉴赏理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指明了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主要区别,这一观点成为我国重要文学批评理论的方法。究其渊薮,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开创了读者中心论的先河,《淮南子》、《文赋》进一步阐发,直至刘勰的《文心雕龙》方初具规模,后经钟嵘、宗炳等人努力,终于形成我国独具一格的文学批评标准“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10.
传统解释学是一种客观主义解释学。它认为文本意义的确定性,解释者必须消除并超越其自身的前理解历史性,才可以达到对源语文本客观准确的理解。这种观点和传统"忠实"的翻译原则相一致。当代解释学强调解释者的前理解、历史视阈在理解中的作用,它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以此为基础,一些译论者质疑翻译的"忠实"原则。在翻译中,源语文本中作者本意和文本本意是相对确定的,译者的阐发、创造是有限度的,夸大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夸大译者的作用会导致随意翻译。  相似文献   

11.
在意义的语境探索中,语用分析哲学主要关注当下言语交往中在场语境因素对意义的规定性,哲学诠释学则强调语境的历史性以及主体对语境的历史意识。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便取得某种合理的视角来摆脱各自的局限性并形成有益的相补,已成为当代语言哲学在语境研究中的重要方面,对意义的进一步探索有着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图从伽达默尔(Gadamer)和赫施(E.D.Hirsch)现代诠释学的理论精华文本含义入手,讨论其在典籍翻译中的作用,以期探讨典籍翻译某些带规律性的问题,对含义(Sinn,significance)与意义(Bedeutung,meaning)的区分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视点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观对翻译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这是我们从已知世界进入未知世界的进阶。  相似文献   

13.
阅读观念的更新是接受者知识更新的前提。阅读现象的研究成为信息时代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文学解读学从美学和哲学的高度奠定了一般阅读理论的基础。与传统释义学奉书本为经典的还原主义导向不同,当代解释学认为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本身集中体现着还原与创新、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这种意义的生发与意象的再创造活动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14.
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应用于高校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课堂的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高级英语语篇教学的功能语言学模式。以人际元功能理论为指导,以李观仪《新编英语教程》第六册第一单元Text I为例,分析该语篇对话部分的形式结构特征如何反映交际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并从语篇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进行阐释。研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深层解读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意义潜势,同时进一步说明SFL理论用于解释语言事实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弗莱反对文学意义源于意图性的话语语境的观点。弗莱认为,文本语言、形式构成的文学语境只有与历史语境充分结合,才能在更加广泛的视域中实现审视文学的意义,内蕴了文学艺术的形式与意义的"神话原型"扮演文学意义来源的角色,可谓"神话原型"是文学意义的来源,"伤感的"阅读反应是获取文学意义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青年价值观多元化、世俗化引起青年工作者的思考,了解青年实际特点,更新教育内容、观念、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同步边缘特性检测的轮廓跟踪算法,并基于规则从扫描图像全图轮廓中分离字符轮廓;在此基础上,针对机械工程图,采用全方位的邻域搜索技术生成不同方向的字符串,通过分类树进行识别,并根据专业领域知识进行校正.实验测试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英译汉中所造成的失误往往是由于词义的选择错误所致。本文从认知语境对语篇理解的作用来探讨,认为认知语境为译者确定词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