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俊苗 《科技资讯》2014,12(16):188-188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倡导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基于这个目标,本文着重就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之一,定位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及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内容应更加具有实践性及操作性。信息技术与网络密不可分,网络超大信息储量与功能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新型学习平台。怎样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科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网络学习能力便成为了摆在教师面前的另一重大研究课题。该文结合笔者的实践及研究来阐述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网络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情感的消极状态,必须艺术性地处理教学中地问题,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地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愉快、热情洋溢地情感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郑杰 《科技知识动漫》2009,(22):103-10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为了积极应对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多方式、多角度地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教并重即“主导一主体”的教学结构吸收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结构的优点,其核心在于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5.
《科学课程标准》提倡"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提出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科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适宜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罗扬 《南昌高专学报》2008,23(6):120-120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黄双燕 《科技信息》2009,(35):323-324
1.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整体思路 《机械制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图示能力、读图能力及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如果光靠教师“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机械制图》提供了一个先进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而且,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正是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在把《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及形体分析法》作为一个项目进行教学的时候,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这,一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一定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媒体。由于“信息技术”的操作性十分强,很多教师没有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很多学生上课不带教材或将教材当作一种摆设。其实,巧妙地运用教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备课,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养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使教师的教学有据可依,学生的学习有据可查。  相似文献   

9.
陈一凡 《科技资讯》2012,(22):186-186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高中的信息技术课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研究方向,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师范生开展信息化备课、教学、管理等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法构建了任务驱动导向下《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实践证明,该模式对培养学生学习、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1.
随着《通用技术》课程在全国的陆续开展,它必将与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在技术领域或多或少会产生关联.如何将两种技术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推进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把通用技术课程中的设计理论知识实践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促进两者的整合是摆在我们所有技术学科教师面前绕不开的话题.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推广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引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最终使学生达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2.
根据开设公选课《饮食文化》的教学实践,分析在公选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如何精选公选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纪律和改进考核方式,并指出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统计学原理》是高校经济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统计学原理》的教学也被要求上升至新的高度,以往的传统单一讲授式教学已无法满足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统计学原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全员参与教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其就业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李天明 《科技资讯》2011,(18):193-193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一个人今后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  相似文献   

15.
湛永松  陈显军 《科技资讯》2009,(31):208-208
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对于计算机与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至关重要。《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内容复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多条改革措施,首先分析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然后提出以实际编程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验证性实践和课程设计为主导的教学改革思路,最后介绍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当今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信息素养和情操。本人通过学习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此为借鉴,在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导学课堂模式。在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主要学习方式完成,同时结合教师适当个别指导或穿插讲解知识难点。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为目标,以期更好地促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戴涛  景旭  杨黎斌  蔡晓妍 《科技信息》2013,(5):40-40,69
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和挑战。工科类电子商务学生就业以IT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应当着重体现技术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出发,探讨了《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建设,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措施,加强了课程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提升了学生的应用动手能力,为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该文就学生心理需求 ,数学教学特点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的一般情况 ,提出在《数学分析》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和传授学习方法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阐述了《数学分析》方法、知识的教学策略 ,为解决当今大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孙松建 《科技信息》2008,(2):279-279
本文以初中《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实践为例,说明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快学生知识结构形成、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课堂教学的效益。要使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呈现形式要服从教学内容,多媒体材料要与学生实际结合,课件演示不能代替学生动手实验。  相似文献   

20.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