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国名誉权法律保护存在着言论自由和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的协调问题。合理界定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的范围与边界是化解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困难的出发点。加强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保护需要明确引入公众人物的法律概念,建立我国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的强化机制,引进西方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恶意不实诉讼"制度和"实际恶意原则"。同时,公众人物的名誉权的保护也应受到合理的限制,国家需要制定新闻法以及相关法律保障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2.
新闻自由和名誉权都是现代社会重要权利之一,而在行使新闻自由权利的时候,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对他人的评价。当这种评价为负面且内容失实的时候就与名誉权发生了冲突。如何有效的平衡两者之间的冲突,既是人格权保护的需要,也是保护新闻自由的需要。笔者认为:新闻自由与名誉权的保护当视具体情形而定,而绝不能一视同仁。妥善解决二者的平衡问题是当前学术界以及法律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浅议网络名誉权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侵权行为也随之产生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网络名誉权的保护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网络名誉权是网络人格权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一般侵害名誉权行为入手,通过比照,着重阐述了网络名誉权侵权行为的构成以及对网络名誉权侵权行为的救济。  相似文献   

4.
以商标权、反不正当竞争、名称权以及名誉权等保护高校校名是常见的高校校名法律保护方式,但这几种保护方式都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有利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校名。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高涨,医疗损害还可以表现为对患者隐私权、名誉权的侵害。因患者的伤亡、人格权的侵害还给患者家属带来财产和精神上的损害。[1]损害可以分为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其中财产损害有又可以分为积极损害(直接损失)和消极损害(间接损失),非财产损害就是精神损害。笔者将依据这种分类对医疗损害赔偿进行阐述,将其分为积极损害赔偿、消极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三项内容来分别叙述。  相似文献   

6.
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私权是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体系中较晚出现的一种。我国法律没有把隐私权确立为一项独立的、主要的人格权,只是借助司法觖释并通过保护名誉权的方式以维护公序良俗的隐私权是不完备、不周密的。我们应该借鉴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相关立法经验,在宪法、民法典中确认隐私权为公民的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形成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以刑法、行政法等其它法律法规为辅助的直接保护。本文从隐私及隐私权的基本概念入手,在分析国外隐私权的相关立法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立法,指出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缺陷并提出完善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7.
隐私权是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体系中较晚出现的一种。我国法律没有把隐私权确立为一项独立的、主要的人格权,只是借助司法觖释并通过保护名誉权的方式以维护公序良俗的隐私权是不完备、不周密的。我们应该借鉴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相关立法经验,在宪法、民法典中确认隐私权为公民的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形成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以刑法、行政法等其它法律法规为辅助的直接保护。本文从隐私及隐私权的基本概念入手,在分析国外隐私权的相关立法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立法,指出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缺陷并提出完善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8.
手术签字作为患者对其健康权和生命权的支配和维护的体现,同时手术签字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医疗法律制度,对保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防止医疗权力的滥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我国现行手术同意制度存在的立法缺陷和制度的不完善的分析,旨在对我国进一步完善术前签字制度的相关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正互联网医疗的兴起在节省医疗成本、提升患者体验、优化医疗模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互联网医疗在发展过程中也一直受到患者隐私保护等问题的困扰。本文基于复旦大学的研究成果,梳理了美国在促进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过程及保护隐私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并且提出了若干建议。互联网医疗主要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提供在线健康教育、电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新闻报道侵害商主体名誉权的案件时有发生,很多人主张当商主体名誉权与新闻报道权发生冲突时,法律的保护应当向新闻报道权倾斜。本文从利益权衡角度分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社会中,名誉作为一种无形资产,给社会主体带来了许多利益。然而,随着社会科技的日益发展,侵犯名誉权的形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博客侵犯名誉权为例,虽然博客是现代社会中人们表达言论的工具之一,但是许多人却无法正确使用它,以致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本文着重对侵犯名誉权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剖析,希望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名誉权的相关知识,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新闻报道侵害商主体名誉权的案件时有发生, 很多人主张当商主体名誉权与新闻报道权发生冲突时, 法律的保护应当向新闻报道权倾斜.本文从利益权衡角度分析, 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证据保全公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作为世界上最迅捷、最经济、覆盖范围最广泛的信息传播媒介,已越来越多地影响和改变了传统的经济运作方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一系列相应的法律问题和纠纷也不断增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与网络侵权有关的问题,比如网上域名转让、域名抢注与商标权的保护、版权、肖像权或名誉权的侵权  相似文献   

14.
陈美珠  甄万和 《科技信息》2009,(36):I0178-I0178
隐私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可采取公力救济或私力救济的办法来保护权利。目前我国在人格权保护上,制定的法律日趋完善,但尚未形成价值取向明确的体系。对隐私权的保护,只是参照人格权中对名誉权的保护模式进行,因此需要通过立法形式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隐私权,属于民事权利中的一种人格权利,为私权。在我国现今的《民法通则》中,并没有把隐私权规定为一项具体的人格权,而只是通过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来兼顾公民的臆私权。因此,我国在对隐私权保护的司法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而这正是引起隐私和新闻知情权产生冲突的原因之一。而作为实现公众知情权的栽体,新闻知情权同样受到宪法的保护。众所周知,隐私权与知情权一直就是一对对立的法学范畴。而现如今生活中越采越多的冲突事件更是证明了这一点。探讨这两种权利产生冲突的原因.试图找出缓和二者冲突的措施和方法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李德华  傅静 《科技资讯》2015,13(1):193-194
近年来,对于临终患者的救治出现了治疗与放弃治疗的不同观点,这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伦理问题,在人口数量日益增加,医疗资源相对和绝对都紧张的情况下,对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临终救治过程中同样涉及上述问题。通过对妇科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的治愈率以及救治后患者重返社会生活的现状分析,其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治疗前所报期望值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经受了没有预想到的痛苦,给家人造成了精神负担,部份患者经济遭受了严重的负担,社会医疗资源不同程度地浪费掉了。结合伦理学有益无害及自愿原则等思考,临终关怀,更能让患者无痛苦、平静而有尊严地离开人世,减少过度医疗,建立与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分配有限的医疗资源以及尊重生命的自然规律,这是解决这一争论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医疗数据在共享与访问过程中的隐私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区块链作为去中心化、匿名、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技术,为解决医疗场景中的隐私保护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列举了医疗数据的隐私保护需求,并介绍了区块链的整体架构.然后将医疗信息隐私保护分为面向数据的隐私保护和面向用户的隐私保护,并详细介绍了面...  相似文献   

18.
在医疗护理活动中,由于医生、护士、见习学生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特殊地位,有很多机会接触到病人的隐私,但目前患者的隐私权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诊疗中需要暴露患者身体隐私部位的情形时常发生,某种情形下,这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精神损害和物质损失。要使隐私权得到充分的保护,一是保证患者的隐私权不受他人侵犯,二是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可求助于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9.
温志红 《科技资讯》2009,(14):245-245
在刑法中,针对侵犯名誉权的罪名主要有两个:诽谤罪与侮辱罪。刑法并没有将侵犯隐私权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不过,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草案中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履行公务或者提供服务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或者以窃取、收买等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体现了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因此,有人认为将“人肉搜索”行为在刑法中予以规范未尝不可。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未对医疗服务领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加以明文规定,我国现存医疗服务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由一些地方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的相关条款构成。医疗服务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能够调整医患双方的利益关系,缓和两者问的矛盾。我国现存医疗服务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还存在法律位阶过低、覆盖范围过小、对法律责任的规定不够合理等问题,有待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