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安太堡矿为例,论述了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优良植物的筛选、先锋植物在矿区的表现,通过适当栽培,可迅速恢复植被有效地改良土壤,对矿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工矿区土地复垦、生态重建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工矿区是工程建设区、工厂和矿区的总称 ,是指国土范围内修筑公路、铁路、水利工程和开办矿山、电力、化工、石油等工业企业以及采矿、取石、挖砂等建设活动的场地。工矿区、尤其是矿区 ,是国土范围内生态环境破坏最为严重的区域 ,也是国土范围内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论述了工矿区土地复垦、生态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以及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关键技术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对其效益的影响 ,规划方案应具有的特点 ,必备的政策、法律、法规支撑体系和从长计议、及早进行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重大意义。一、以…  相似文献   

3.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矿产开发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能源的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开发、采掘,也对当地的耕地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中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既蕴藏巨大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结合2009年<科技导报>首期学术沙龙"矿区士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机遇与挑战"研讨的内容,对中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态势、研究进展、困境、国外经验及实践案例等进行了综合评述,以期为中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十二五"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咨询.  相似文献   

4.
资源枯竭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枯竭矿区面临生态恢复的艰巨任务.中国以煤炭为主的矿业城市主要集中于中西部,枯竭矿区以中东部为主.在资源枯竭矿区,不同的矿产类型、开采方式、自然条件及"采、选、冶"等不同的生产活动,形成了压占、挖损、塌陷、污染等土地损毁类型.鉴于土地复垦途径的不同,提出乡村生态农业、城郊湿地公园或郊野公园、矿山公园等生态恢复方案.结合国内外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经验,分析了耕地复垦的景观重建和施工技术,河流水系修复、水分循环小气候修复、矿井水综合利用等技术,积水区土体处理与造景、地表植被恢复与造景、道路系统改造与景观连通、采矿遗迹的保护与改造等湿地修复技术,沉陷积水净化、积水水面改造、动植物配置等水体修复技术,村落特色保护与规划、建筑物基础建造等村落恢复技术,山脊生态廊道修复、山体的自然生态植被恢复和重建等山体恢复技术,林地选择与布局、树种规划、煤矸石山等废弃地抗旱栽植等林地重建技术等.在科学规划、及时有效治理下,资源枯竭矿区生态环境可得到修复,并能够促进矿区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新理论——生态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现有理论和生态发展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新理论——生态发展理论,构建了生态发展理论的理论基础,并对生态发展理论进行了诠释,阐述了生态发展理论对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年生荒漠植物是各种荒漠生态系统中的恒有植物层片,由于生命短暂,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常被忽略。本文从CO2的固定、防治荒漠化、稳定生态系统与生态指示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一年生荒漠植物在荒漠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探讨和研究了一年生荒漠植物在沙地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应对一年生荒漠植物开展应用生态学及资源利用开发等方面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恢复和重建淮北市矿区的生态系统,拟利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对矿区进行生态总体规划.该规划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固废综合利用业及污染防治业等几个方面.规划时充分考虑矿区内各塌陷地的特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最终使淮北市矿区实现生态良性循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流畅通.  相似文献   

8.
土地退化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山西省土地退化具有类型多样,影响面广,危害大等特点,文章在分析山西省土地退化现状,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进行区域生态重建的背景条件,提出了防治土地退化,进行生态重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矿区废弃地不同植被模式生态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阜新煤矿废弃地为例,采用专家评价系统确定植被生长因子、植被改良土壤因子和植被滞尘能力因子作为生态稳定性评价指标,建立生态稳定性评价体系,并对矿区废弃地不同植被模式的生态功能稳定性进行评价,确定出矿区生态重建最优植被模式.研究表明,生态稳定性与植被覆盖度密切相关,植被覆盖度越高,其生态稳定性越好.在矿区生态重建中,人工林地模式和人工覆土改良模式比自然恢复模式生态稳定性要好,多样性混植模式的生态稳定性好于单一模式.不同植被模式的生态稳定性排序为:刺槐和白榆混交林-草>火炬林-草>刺槐林-草>紫穗槐林-草>白榆林-草>天然草地.  相似文献   

10.
厦门海沧采石废弃地景观生态重建探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了厦门海沧投资区花岗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讨论了矿山采石废弃地景观生态重建技术途径和模式,得出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包括废弃地前期处理、植被恢复和目标生态系统重建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1.
霍林河露天矿排土场生态复垦决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霍林河露天矿的排土场露天坑现状的研究,设计了两种排土场生态复垦模式,选择了大果沙棘作为主要复垦植被,并采用模糊决策中的Borda数法对众多而零散的排土场进行复垦排序,为煤矿区的生态复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生态足迹方法是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并发展迅速的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本文基于1984~2005年厦门地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对厦门西海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围填海工程造成的生态承载力的累积性变化做了量化分析,尝试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法从宏观层面对围填海活动的累积性生态影响进行评价,以期为综合评估海湾围填海工程的生态效应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结果表明,厦门的生态足迹在逐渐变大,生态承载力在逐渐变小,生态赤字由1984年的-0.825 4 hm2/人增长到2005年的-3.957 4 hm2/人;厦门西海域围填海工程导致厦门生态承载力累积性减少77 420.54 hm2,加大了厦门的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13.
围填海是人类在沿海城市土地紧张的情况下拓展生存和生活空间的重要方式。围填海给人们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给海岸带生态系统及海洋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系统总结围填海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围填海生态效应研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更好地开展相关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煤矿区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土地生态复垦,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有效地恢复矿区生态环境,扩大生态环境容量,保障煤矿区持续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煤矿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从煤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发展生态农业是煤矿区土地复垦的主要方向。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我国部分煤矿区已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并依据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演变出了多种实用的生态农业复垦模式。最后介绍了淮北市刘桥煤矿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与经验。  相似文献   

15.
公路建设对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因此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高速公路土质边坡生态防护为工程实例,介绍和分析了植被护坡的机理、方法及护坡的效果,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20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短缺.采矿等生产建设活动破坏了大量土地,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已成为焦点.回顾了中国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20年的发展历史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在分析土地复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学科展的战略及任务:①矿区生态环境损害的机制;②矿山生态环境监测、评估、预警及监管;③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规划设计技术;④减轻矿山土地与环境损伤的理论与技术;⑤共性和差异性的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⑥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程质量的检测技术与装备.  相似文献   

17.
通过混凝处理淀粉工业废水,使水质达标排放或灌溉农田,同时将其沉降底泥调制成符合国标的有机复肥,并对复肥肥效及其机理进行了水稻盆栽试验的印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混凝法处理淀粉废水,出水可达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及农用灌溉水质标准。同时利用沉降后所得底泥调制的有机复肥,总养分数为2608,有机质含量3011%.  相似文献   

18.
民勤荒漠绿洲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以"中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为基础,通过生物量等因子的校正,评价民勤荒漠绿洲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及其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983,1993和2003年民勤绿洲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2.22×109,3.02×109,5.22×109元/a.1983~2003年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增长1.35倍.民勤绿洲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由林地植被和草地植被生态提供,影响最大的是土壤形成与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  相似文献   

19.
水生生态调控及水污染治理中微生物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分解者,也是开发潜力最大、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库,在污染物的降解转化、资源的再生利用、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开发、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当今人类所面临的诸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健康受害等许多重大问题,都有可能从微生物资源的开发研究中寻找到解决的办法,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论述影响水生生态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作用,重点分析微生物在生态调控中的功能、演变及应用前景.结合国情探讨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研究、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发展方向,分析微生物高级技术如基因工程技术、克隆技术等在环境领域中应用和产业化的可行性.文中着重介绍维持生态平衡、环境资源化和环境无害化不同层次微生物技术的作用,从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性特点发展各种专门技术,实现废水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实现其环境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