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海洋极端微生物和极端酶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自海洋极端微生物的极端酶具有超常的生物学稳定性,能够在极端温度、pH值、压力和离子强度下表现出生物学活性,因此海洋极端酶为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提供了良机。新的极端物种的发现、基因组序列的确定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加快了发现和制各新酶的进程。蛋白质工程和定向进化技术进一步改善酶的活性和特异性,促进了海洋极端酶的工业应用。对极端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加深了人们对酶稳定性机制的理解,丰富了分子进化理论。  相似文献   

2.
极端微生物的功能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介绍了极端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功能利用。极端微生物是一些在高温、低温、高压、高盐、强酸、强碱、强辐射等极端环境中生存、繁殖的生命体,具有独特的分子组成、物理化学性能、酶特性及代谢功能等,它们的存在不仅挑战传统生物学理论,而且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极端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极端微生物通常分为五个类群: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盐微生物.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为了适应生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结构和生理机能,以适应环境.因此,研究适应机理并利用其特殊生理机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极端微生物能产生多种极端酶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极端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在极端环境条件下酶的性质,环境对酶的影响,介绍了几种在极端条件下具有活力的酶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极端微生物的类型及其特点,综述了极端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极端酶在清洁生产、环保型生物材料的生产及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前景及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极端微生物的类型及其特点,综述了极端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极端酶在清洁生产、环保型生物材料的生产及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前景及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12008年云南125个观测站的逐日观测资料,采用百分位值法定义了云南极端气温、降水事件阈值,分析了极端条件下的高温、低温和强降水的分布特征、气候变化趋势及其与区域气候变暖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极端高温阈值大于36℃的中心分别在低海拔的金沙江河谷、红河河谷及昭通和西双版纳的部分河谷地区.全省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频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极端低温阈值小于-10℃的低值中心则集中位于迪庆州北部.大部分地区极端低温频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极端强降水阈值超过40mm的大值中心有3个,分别位于玉溪南部红河南部、普洱南部和曲靖南部.年平均气温与极端高温频数为正相关关系,与极端低温频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极端强降水频数的相关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左艳萍  胡莉  肖飞 《科技信息》2010,(20):I0327-I0328
采用相关系数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了1959~2008年的重庆市长寿区极端最低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寿地区极端气温年较差较大.极端最低气温在2000年以后上升显著.极端最高气温在70年代和80年代均有所降低,在90年代和2000年以来均持续上升.近年来长寿区增温的月份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9.
日本极端民族主义及其教育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最近的许多政治活动表明了极端民族主义抬头的倾向。日本的极端民族主义有着深刻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但历史上日本政府对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极大促进了极端民族主义的发展。近代以来的历次教育改革证实了这一点。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反映出日本对待历史和历史教育的一贯不诚实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为极端民族主义 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温床。极端民族主义是军国主义的前奏,其抬头的倾向足以引起亚洲其他国家的警惕。  相似文献   

10.
开封市近半个世纪极端气温变化趋势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整理了河南省开封市近50年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等气候要素变化情况.运用滑动平均算法和小波算法结合分析,揭示了开封地区极端温度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并分析了极端温度变化的周期.得到以下结论: 开封市极端最高温度变化具有5年、13年左右的显著周期,而极端最低气温则以7年左右的周期最显著.研究还发现:年极端温度气候的变化特征具有地域特殊性,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不一致.极端高温在年际尺度上均表现出以降温为主要特征的变化趋势,年极端最低气温则表现出升温为主要特征的变化趋势,气温在比以前更小的范围变动.  相似文献   

11.
采用第一性原理模拟计算方法,从原子层面出发,了解InN的生长动力学行为.通过计算N和In原子于不同覆盖度下In极性表面的top、h3以及t4位置上的形成能和扩散势垒,了解沉积原子的相互作用和成核.结果表明,In原子比N原子更容易在干净的In极性表面吸附、粘接,并通过扩散找到稳定位置,形成一个较致密的双In原子层.模拟计算了N和In原子在双In原子层和三In原子层表面的扩散,结果显示,在稳定的双In原子层上,N原子将通过垂直扩散穿过顶部In原子层,并在两In原子层表面之间横向扩散,形成纤锌矿结构的InN材料;然而,In原子虽然可形成三In原子层或In滴,其上沉积的N原子也仅能垂直扩散穿过顶部In原子层,长成新的InN分子层,与InN基底间存在双In原子层或更厚的In薄膜,形成不完整的纤锌矿结构InN薄膜.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一新的InN外延两步生长法,以在生长过程中尽量保持表面只存在双In原子层结构,为高质量InN薄膜的外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In原子在InGaAlP外延生长表面的扩散、并及及脱附过程,给出了In并入外延层的效率表达式,依据该表达式,解释了生长速率、生长温度及生长压力等生长参数对LP-MOCVD生长InGaAlP外延层中In组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无汞碱锰电池锌负极的研究(Ⅱ)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碱性锌锰电池负极铜集电体表面用化学方法分别沉积致密的铟、锌、锡单层和锌铟、锡、铟、锌锡双层金属。用动态析氢实验表征,发现沉积单、双层金属的集电体在含锌粉的7.0mol/L KOH溶液体系中的析氢量比无沉积层的铜集电体析氢量要小,其中沉积锌铟、锡铟双层的析氢量最小,与用循环伏安和极化曲线方法测试金属集电体的电化学行为的结果一致。在相同的条件下,将沉积不同镀层的集电体装配成电池进行放电,实验结果表明:集电体表面化学沉积铟、锌、锡单层或锌铟、锡铟、锌锡双层金属用来生产无汞碱锰电池的放电性能均超过这类电池的国家行业标准QB1185-01中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检索领域,查全率与查准率是一对相互制约的指标.为了研究文本分类领域查全率和查准率的关系,在此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分析查全率及测试集对查准率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一致得出,在文本分类中查全率和查准率是两个一致的指标.另外,在查全率确定的情况下,测试集中各类别文档比例的变化也会导致查准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的现状与未来进行了分析预测,对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原则性建议,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我国《数学教育学》课程的设想与初步提纲。  相似文献   

16.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 SAR)技术是近几年迅速发展的一种监测地壳形变的新型测量技术,它具有高精度、全天候、可以进行大范围城市地表变形监测等优点。本文介绍了D-In SAR技术的基本原理、D-In SAR技术在城市地表变形监测中的处理流程、探讨了制约D-In SAR技术监测城市地表变形精度的主要因素及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氧化铟、盐酸和硫脲为原料,采用简单、无模板的水热法于140℃、160℃恒温24 h分别得到In2S3纳米自组装成的不同形貌微米球。产物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XRD结果表明:两种产物均为纯相立方晶相的In2S3.SEM结果表明:于140℃、恒温24 h得到In2S3纳米粒自组装微球,微球直径约3~4μm.纳米粒大小约20 nm;于160℃恒温24 h也得到In2S3纳米粒自组装形成的微球,微球大小约2.5~10μm,纳米粒大小20~200 nm.以亚甲基蓝-乙醇溶液为模型污染物,考察In2S3在紫外灯照射下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