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上不乏这种现象:某些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所极力反对和排斥的事物,反会在其生前或身后大量滋生和壮大起来,甚至跟他们结下不解之缘。这种情况,表现在孔子与寓言的关系上,就很突出。孔子是我国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坚持“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即“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朱熹注引谢氏说),极力排斥神话,当然也不屑进行  相似文献   

2.
子不语:怪,力,乱,神。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谢氏曰:“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选自朱熹《论语集注》孔子不说的,直销都说了。何为直销?何为传销?两者关系如何?没人能说得清,这是概念之怪。外企一直主导着中国直销业的发展,甚至对立法也不无影响,这是外企之力。直销业一直是暗潮汹涌,合法与非法混合无别,管理难度极大,这是运营之乱。直销的成功是运营模式的成功,引得众多企业对其顶礼膜拜,这是模式之神…  相似文献   

3.
儒家是春秋时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派,懦则为孔子之前的一种职业及其从事者.两者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儒家为德之哲学化,德为儒家的源头。本义力图用民族学的材料来证实:德作为职业及其从事者,出现于原始社会;原始神职人员──儒──对后来的儒家具有极大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不少民族数十年前仍保存着原始社会的种种形态:云南永宁地区的纳西族和台湾高山族阿美人保存着母系制;台湾大多数高山族的“社”、鄂伦春族的‘马力摆”、黎族的“合亩制”等,保存着父系制的形态;绝巴、怒、傈僳、景颇、佩普米等族保存着原始社会晚期的“…  相似文献   

4.
孔子前,“君子”含义不固定,不确指,与德行好关联不紧,不具道德评判色彩。“君子”既指天子诸侯,也可指丈夫男性情人,德行可好可坏。孔子第一次全面地以具体的道德规范──仁、义等十余种内在品质与恭、庄等八种外在仪表两层面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君子”由偏指地位尊贵转向德行高尚。基于此,孔子评判历史、当代人物,教育、培养学生做“君子”,最终行君子之政于国。分析先秦诸子言说,“君子”是孔子为儒家树起的一面旗帜,承载了重构社会新秩序的职能。  相似文献   

5.
原儒墨     
(一)本篇所时论之问题 (二)论儒不必与殷民族有关 (三)殷周文化共同问题 (四)论儒之“古言服” (五)论儒与“商祝”。 (六)论周易 (七)论三年之长 (八)论殷民族有无“县记” (九)论孔子是否“舆殷商有一种密切之关系” (十)论儒之起原 (十一)论儒侠 (十二)墨家之起原 (十三)论儒侠之共同道德 (十四)论墨家与普通侠士不同之处 (十五)论儒家墨家之教义之社会的背景 一本篇所讨论之问题 民国十六年,我在燕京学报发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一文。(燕京学报第二期)在那篇论文里,我说:“本篇的主要意思,在於证明孔子果然未会制作成删正六经。即今…  相似文献   

6.
儒人是从古代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也称术士。殷末周初,以周公姬旦为代表的西周王官,应是最早的儒人。他们产生于中国早期的宗教活动,随着社会发展,从宗教事务中分化出来,开了正式儒人。儒学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最早以宗教形式出现。周公姬旦最先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仁爱的思想,提出“仁学”、“仁政”,比孔子早500多年。被称为儒学先圣的孔子其实只是中国儒学的继承者,光大者。所以会出现历史误解,一是《古文尚书》作伪,二是孔裔夸大祖功,三是《史记》误引。同时,历代统计者政治斗争需要,把孔子抬到至尊先圣地位。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心性之学直接关系到《白雨斋词话》的理论品质及其立论的内在肌理.“沉郁”作为一种深怀儒家道义信仰的贤人君子在道不可行、身处困境之中而依旧从善固执、忠爱缠绵的悲剧性情感,它即是一种极为难得的人格修养,也是一种高卓的词艺境界.由此可以得出“沉郁说”本身就潜藏着对“怨慕”之情和“弱德”之美的内在关涉.  相似文献   

8.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智”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德目,这一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具体体现。从《论语》一书中可以看出,“智”包涵“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两种。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追求两种理想人格:“知者”与“仁者”,因此“智德”与“仁德”并列成为先秦儒家最重要的两种德行,两者相关但是不等同。仁智兼备就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圣人。儒家在道德修养上追求仁智双修的路线。  相似文献   

9.
小易 《科技智囊》2007,(8):67-67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在儒家的“内圣外王”的思想中,认识论占据了很大比重。从本章第一句,即开始讨论道德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关于什么是“道”,孔子一言以蔽之,“一阴一阳之谓道”。乾为天,为刚,为阳;坤为地,为柔,为阴,两者的有机组成就是“道”——姑且借用这个字,正如道家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相似文献   

10.
以<论语>为素材,全面分析孔子的"君子儒"之教.其中包括"君子"之辨、致君子之道和君子真伪之辨.对这些问题的分辨可以说明孔子之教与苏格拉底之教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论语》作为研究孔子的重要资料,其学术价值不容忽视。“直”在《论语》中共出现22次,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正直的人,二是指直率、公平、正直的心态。而且可以上升为儒家伦理哲学的“直道”。拙文在此将“直”作为研究孔子君子观新的切入点,并由此说开去。  相似文献   

12.
志怪小说表面上“张皇鬼神,称道灵异”,其实质是对生死、性爱、安全的关注。而这种内心情感的萌动与渴望,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或根本无法实现的,但它却在神道世界中实现了,神道世界则成为志怪小说潜意识的载体,这才是志怪小说作家认为“神道之不诬”的真实原因。这也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文人创作志怪小说的一种潜藏心态,这是介于教徒“自神其教”与“有意为小说”者之间的一种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3.
孔子一生中有很长时间用在旅途上,远游经历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形成至关重要。他对来访的远游者持欢迎态度,也鼓励读书人主动走出去,提出了“游必有方”的远游思想,用“有方”来构建儒家伦理框架下的远游观。孔子的阐述常被后人有选择地误读,说明他的旅游思想具有创新性。孔子的旅游思想强调积极入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修学”、“游于政”等内容,也有一定的隐逸情调,为后世儒者向释道打开心灵之门预设了一种可能。孔子倡导的“游必有方”既注重实践过程,本身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对道德修养和君子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是孔子文化精神上的两类人物。而“君子”,成为了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历经政治失败而转入学术关怀的孔子企图恢复周礼而塑造的具有理想人格的化身,担负着复周礼而治国的神圣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笔者认为,不能将“君子”与“小人”简单界定为一种人格力量,而应该看作是以庞大的周礼文化体系为背景的一种文化现象.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从而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的符号。  相似文献   

15.
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树立的理想的人格典型。孔子对“君子”这个概念的含义做了重大的修正。他认为,君子是求“道”,学以致其道的人。由于仁道很难直接把握,但礼乐、忠恕之道与仁道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君子是通过克己复礼,掌握礼乐和忠恕之道来达到“道”的人。最后,求道有得——“德”——就成为了真正的君子,所以君子最主要就是指有德之人。这样的得道君子是符合道、与道为一、以身体道的人。在孔子看来,这才是获得了人之为人之本质的真正的人,真正的存在。所以,“君子”在孔子这里已经被赋予了存在论、本体论的意义。孔子的“君子”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6.
<正>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这句话的原意是:孔子说:"危难,往往发生于只想偏安其位的人身上;灭亡,往往降临一意保全其生存的人身上;祸乱,往往发生于沉溺于治世的人身上。所以君子居安而不忘危险,生存不忘灭亡,治世而不忘祸乱,因此个人得以平安,从而国家也得以保全。《周易》说:‘会败亡吗,会败亡吗?国家  相似文献   

17.
人与鬼怪的关系是志怪小说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纵观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六朝志怪小说和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常笔记》为主的清代笔记小说,即见一种由对立走向友善的人怪关系。这与佛教的影响分不开。同时,在由对立走向友善的过程中,也可窥见封建社会由“尚力”到“崇德”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我国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先秦时代文学理论的奠基人。他有一句名言:“辞达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辞要准确地表达其思想内容。他在此提出了一个重要文学理论问题: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时至今日,这一理论还有它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故孔子对我国先秦时期文学理论的贡献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9.
异端之说出自孔子,其原初之意并无学术思想对峙的涵义。和儒学相比,由于佛学的异质异形性,故被儒者套以"异端"之名。异端之辨经宋至明前期,站在儒家的立场,儒佛间思想对峙的意味甚浓,属于"异质异形"的思维模式。明中晚期,在儒佛会通的思想背景下,异端之辨的内涵所指亦因之而变,采用的是"同质异形"的言说方式,这种言说方式表明了儒佛之间"不可合亦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期,文艺争鸣,思想自由,儒、墨、道、法各家形成自己的言论。《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它是儒家经典的代表,它具有深入浅出的风格,它的语言凝练简洁,深入简出,微言大义;它的内涵丰富,对人生的感悟涵盖面广,具有深沉的忧患意识。《论语》的这种特色跟孔子所生活的时代以及他的成长背景与人生经历、阅历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