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亚帖木儿王朝(1370~1507年)存在的一百多年间,伊斯兰教及其文化传统与突厥蒙古人的传统之间的调和与矛盾充分体现了伊斯兰教对帕木地王朝的影响。苏非派尤其是纳合西班底教团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一支重要力量是帖木地王朝后期明显的政治特征。在帕木儿(1336~1405年)建国的过程中,伊斯兰教不仅是枯木地对外扩张的一面旗帜,而且也是王朝的精神支柱。14世纪中期,伊斯兰教在中亚河中地区的代表是撒马尔罕的谢赫——伊斯兰和忒耳过的赛义德以及苏非派的谢赫。他们在帖木地崛起的过程中,积极支持帖木地,并为他制定了“遵养时海,如贪…  相似文献   

2.
论述9至13世纪苏非主义在中亚形成和发展,阐述这一时期中亚苏非的主要思想及其与孙派信仰调和的过程以及苏非的精神功修,探讨了中亚苏非由松散的小团体演变成有严格规章制度的教团的三种宗教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亚库布拉维教团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亚库布拉维教团是伊斯兰教苏菲派中的一支宗教团体,它不仅在12世纪后期至13世纪初的中亚政治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而且对伊朗什叶派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就库布拉维教团的形成和教义以及在政治、宗教上的影响等方面作一初步论述。一 12世纪中叶,中亚地区存在五个王朝即塞尔柱克王朝、伽色尼王朝、古尔王朝、花刺子模王朝和西辽王朝。各王朝为了争夺中亚地区的统治权,掠夺土地和财富,彼此不  相似文献   

4.
基兹尔巴什见证萨法维王朝的兴衰,它既与萨法维王朝在初期维系着共生共存的关系,也是导致王朝后期最终灭亡的催化剂。从伊朗历史来看,基兹尔巴什协助萨法维教团统一了伊朗高原,建立了萨法维王朝,再次实现了伊朗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从伊斯兰世界来看,以基兹尔巴什为主的土库曼部落皈依伊斯兰教,无疑为萨法维教团的征服运动增加了新生力量;从世界历史来看,基兹尔巴什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伊朗与欧洲世界的进一步交往与交流;从军事发展来看,基兹尔巴什到古拉姆新军代表着伊朗从冷兵器时代逐渐向火器时代的过渡。然而,他们对权力的欲望和对财富的贪婪最终引起与王室集团矛盾加剧,致使两者走向衰亡。因此,在考量基兹尔巴什军队对萨法维王朝产生的影响时,既要肯定基兹尔巴什在历史中积极的一面,也要反思其最终与王室之间产生矛盾并愈演愈烈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察合台汗国始于1227年,终于1370年。作为中亚史的一个环节和蒙古史的一部分,在历史研究上很有意义。本文打算从分期上使其历史线索清晰,按察合台汗国的政权发展情况将其分为形成兴盛和衰亡三个时期。一、形成时期这一时期从1227年汗国始至1260年呵鲁忽登上察合台汗位时止,历察合台(1227-1242年)、哈剌旭热兀(1242-1247年)、也速蒙哥(1247-1252年)、倭耳干纳(1252-1260年摄政)诸汗。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察合台汗国仅仅作为大汗的从属国而存在,察合  相似文献   

6.
<正>10月31日至11月3日,美国国务卿克里遍访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除了与五国总统、总理以及外长等高官举行会谈,还参加了一系列多边及双边活动。这不仅是克里担任国务卿后首访中亚,也是美国国务卿首次在一次行程中遍访中亚五国。克里此访释放出的信号非常明确,即美国不会放弃中亚,中亚仍将是美国的重要关注点之一。美国的三张牌自中亚五国独立以来,美国的中  相似文献   

7.
<正>10月23日~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了中亚五国。这是自2006年8月时任总理小泉纯一郎之后,日本首相时隔九年再次访问中亚,同时也是日本首相第一次访问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访问期间,安倍与五国首脑分别举行了会谈,提出了未来日本与中亚发展关系的三个支柱,即彻底加强与中亚各国关系、积极参与中亚地区共同问题的解决、深化日本与中亚各国在世界舞台的合作。  相似文献   

8.
西突厥人伊斯兰化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西突厥人接触和了解伊斯兰教时期。这一时期从阿拉伯人征服中亚的8世纪初期(705年至715年)起,到萨曼王朝建立(874年)止,经历了一百多年。在这期间,河中的统治者们是巴格达哈里发派遣的总督。当时哈里发和这些总督们实行一种保守的政策,他们一方面沿阿姆河、泽拉夫善河和锡尔河河岸修筑长城和壕堑,以保护河中文明区域不受突厥人的人侵。另一方面,他们派遣教团到突厥人中去传播宗教。据雅古特报道:“希沙姆哈里发(724-743年在位)派遣一个阿拉伯使团前往突厥,目的是建议他们皈…  相似文献   

9.
姚雪垠《春暖花开的时候》这部小说既是艺术的,又是历史的,是河南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写真。小说的写实性主要从"《同舟》发行萎缩"对应"《风雨》停刊"、"战教团被驱赶"对应"战教团的舞阳遭遇"、"材娃被抓壮丁"对应"民国战时兵役制"这三个方面可以得到印证。该小说是研究河南抗战刊物、抗战团体、民国兵役制、吏治状况等问题难得的文献材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是对国家治理学说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合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宗教问题政治化是影响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重要因素.宗教问题政治化是中亚宗教极端势力存在及其活动的主要表现.中亚宗教极端势力以宗教极端主义为理论指导,它所制造一系列的恐怖和分裂活动影响着中亚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遏制宗教极端势力的恐怖和分裂活动是中亚多民族国家实现政治整合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通过问卷调查,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国情了解不够,主动意识欠缺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学校方面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深度不够,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和思政队伍不健全的原因;教师方面存在思政教育人人参与意识不强和扎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不多原因;个人方面存在学习意识不强和个人职业规划不清晰的原因。通过原因分析,进而得出相应对策:一是学校创造思想政治教育条件;二是教师努力提升思政专业素养;三是大学生个人提高思想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13.
苏俄时期,英国向中亚推行干涉外交,即军事上采用入侵、收买、策反,颠覆中亚苏维埃政权;双边关系上通过向中亚派遣官方使团,培植亲英势力;经济上通过对中亚棉花的专控和经济渗透,扰乱苏俄国内经济,以谋取在中亚更大的经济实惠;宗教上鼓吹泛伊斯兰教思想,并通过建立“泛伊斯兰同盟”,企图将中亚据为己有;当然,英国的干涉外交是难以得逞的,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4.
鉴于历代宦寺之祸,朱元璋曾多次发表关于宦官干政的见解,同时强调其严禁宦官干政的主张,洪武十七年铸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立于宫中,成为朱元璋严禁宦官干政的象征.与之相左,三十余年间朱元璋又不间断地派宦官出使、观方略、从事茶马贸易、监督税收及参与刑狱等活动,诚如<明会要>所载,朱元璋是"自禁之又自紊之".朱元璋的禁紊之举,暴露了其以内制外、内外相制的潜在意识,为明代中央辅政体制朝双轨制发展铺垫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试析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东亚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阐述认同的内涵及东亚认同的基础;二、分析东亚认同的形成及存在的障碍;三、指出东亚认同的形成对一体化进程具有三方面的积极作用:消除东亚地区存在的安全困境,指导东亚各国寻求共同利益,提高东亚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西藏高校有特色思想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导下,西藏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形势,按照中央书记处、中宣部和国家教委以及区教育厅多次下发的有关加强和改进意见,在经过三个阶段的改革后,逐步建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思想理论教育课程体系。文章认为西藏高校有特色的思想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在不同的建设阶段,不仅较好地完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教学任务,而且为西藏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为今后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围绕着如何实现儒家三代之治理想政治以及如何达到至善社会的问题,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展开了多重进路的思考。孔子政治哲学的理路是既重视仁、又重视礼,既重视收拾人心,也重视重建秩序;孟子则侧重于内在之仁,将政治内向化,用政治主体内心的道德意识(仁心)来解释政治事务并强调仁心对于政治事务的无可替代性;荀子主张泛礼化的政治,用礼来解释政治活动,强调礼的规范对于政治的意义,将政治与儒家礼学典制结合起来,以此来保证政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关雎》作为《国风》之始,它随着《诗》的政教化,从民间歌诗上升为儒家进行政治教化的典范篇章。但是这一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政教化与它自身的阐释空间以及现实政治的需要密切关联。它的政教化有一个颇为清晰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建筑物,其社会功能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唐宋时期,清真寺除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外,还是增强穆斯林情感和社会联系的场所,也是处理穆斯林事务的办公场地;至宋代,清宾寺还有司法和外交功能;到元代,清真寺增加了祝延圣寿的功能,司法权也有所扩大;明清时期,清真寺的经济和教育功能脱颖而出,祝廷圣寿的功能得到强化,而其行政与司法功能弱化。这些变化都是政治和社会影响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20.
校务公开将高校享有的公共权力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使广大教职工真正地享有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力.校务公开是高等学校扩大基层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领域实现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校务公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广大教职工坚持不懈的用发展的观念来完善校务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