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对信阳上天梯非金属矿生态环境调查和生态补偿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企业承担责任、政府有效监管的机制,构建了\"坚持一条基本原则,按照两种补偿类型,建立‘三位一体’运行模式,采取‘四个结合’补偿方式\"的生态环境补偿运行体系.提出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和公众参与的方法引进市场机制,争取政策支持,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基金\"和\"补偿保证金\",强化对矿区企业的监督管理,督促企业依法履行恢复治理义务.  相似文献   

2.
松宜煤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地质环境灾害等问题.以松宜煤矿区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 5 TM和Landsat 8 OLI影像数据,借助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分析松宜煤矿区及主要矿权区内的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泥炭矿、煤矿、石灰石、铁矿与城镇建设用地相似,干度指数、热度指数较高对生态环境质量有负面作用;(2)2007年、2017年松宜煤矿区的RSEI值分别为0.566, 0.598,表明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整体得到了改善;(3)2007年—2017年,研究区的RSEI值主要由 3、4 级向 1、2、5级转变,生态环境质量恶化和改善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1.58%和25.79%,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区域位于老旧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区以及矿山开采区四周,生态环境质量恶化区域集中于矿区边缘地带,新增的矿山开采等人类工程活动使其植被覆盖减少,地表裸露,生态退化;(4)各个矿权区内非采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优于采矿区,董家冲煤矿、鸽子潭煤矿自闭矿以来矿权区内的生态质量明显改善,茶树湾煤矿非采矿区、桃丰泥炭矿采矿区的生态质量最差.  相似文献   

3.
我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对生态环境补偿采用的方法,并对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制定出相关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煤矿区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土地生态复垦,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有效地恢复矿区生态环境,扩大生态环境容量,保障煤矿区持续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煤矿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从煤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发展生态农业是煤矿区土地复垦的主要方向。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我国部分煤矿区已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并依据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演变出了多种实用的生态农业复垦模式。最后介绍了淮北市刘桥煤矿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与经验。  相似文献   

5.
煤矿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势必造成对周围农作物种植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由于地下的局部采空,形成地表塌陷和地面下沉;地表塌陷形成"大坑",植被遭到破坏,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使土地丧失使用功能;排放大量的废水污染了水源,破坏含水层,造成水源的缺乏;煤在不同燃烧方式下,产生的各种有害气体对农作物的伤害。本文对于这些环境问题,提出相应治理措施,解决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对因采煤活动而造成的煤矿区生态功能的损害进行补偿,以避免煤矿区生态环境遭受持续性破坏,促进矿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为目的。在充分分析损害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以法律法规为保障,以经济作为调节手段,矿区生态治理和修复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7.
郑巧 《海峡科学》2009,(6):94-95,107
生态环境补偿收费是一种为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系统功能,使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经济管理手段。文章阐述生态环境补偿收费的内涵,追溯生态补偿收费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分析我国生态环境补偿收费政策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魏言颖 《科技资讯》2013,(23):138-138,140
针对煤矿塌陷区特定的生态环境,结合华北地区煤矿塌陷区的实际,探讨了再造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充分开发利用采煤塌陷区的途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区域环境信息协同公开机制是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法治的核心和基础.在特殊的政治经济制度背景下,粤港澳三地在法律价值、法律认同等观念上存在差异,各行政区域的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受本辖区利益导向和具体标准影响.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机制的比较研究,寻求法治政府理念、企业环境社会责任价值、公众参与原则等协作基础,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海洋...  相似文献   

10.
针对煤矿废弃地恢复及栽植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了合理有效利用矿井水资源,采用水文与水文地质学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阜新矿区矿井水量动态的影响因素与补给机理.研究表明:矿井水量动态变化与当地大气降水动态变化具有相关一致性,地下水向矿井的运动为似稳定状态.该矿区现役矿井年排水量一直高于当地大气降水量(蒸发后)和地下水综合补给量,与巨大降落漏斗影响范围、采动裂隙网络扩张范围等有利于增加接受降水和地下水补给能力的次生水文地质条件有关.矿井水强烈持续抽排,导致土壤趋于干化并产生相应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前矿井排水量为矿井水最大可利用量,等同于开采补给量;影响阜新煤矿区矿井涌水量动态的主要因素是大气降水量及其年际分布.  相似文献   

12.
矿区环境影响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模糊数学的方法,通过确立矿区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建立了指标体系的模糊评价因素集和权重集.通过对矿区环境的影响程度的测算方法的建立,可以判断出整个矿区综合环境质量所属评价集类别,并应用某矿区实例阐释了具体的计算过程.该方法可以客观全面的为评价部门提供环境质量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补连塔煤矿井下水复用的三个可行方案进行了简述,给出了采空区溶滤、井下水仓及地面水仓三种方案的工程总投资、地面管路钻孔费、年新增费用和工程施工条件等具体评价指标值,用多目标决策中加权相对偏差距离和定量指标综合决策两种方法进行了方案择优,并对选择结果进行了相互验证。所选出的井下水仓方案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实施后实际矿井给水能力可达3 000 m3/d,矿井采用这一优化的供水工程方案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运用实时观测试验、数值模拟和数值试验的方法,开展对矿井水资源化条件下的生态环境负效应问题的研究,能够避免煤矿区水资源二次流失、保证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矿井水资源化所诱发的生态环境灾害样式,进一步明确表象与本质的关系,阐述灾害样式与样式发生的时空尺度的关系和矿井水资源化极限值及其衡量标志。  相似文献   

15.
在宿州朱仙庄、祁南和桃园煤矿共采集煤矸石及其风化物样品各12个,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煤矸石、风化物及风化物4个粒径段颗粒物中重金属Cu、Pb、Zn、Cr、Cd、Ni的含量,重点探讨了矸石风化颗粒物在4个粒径段的质量组成、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以及元素总量赋存特征,并借助离散系数指标定量分析了风化物重金属元素的粒级效应。结果表明:(1)矸石风化物中以粗颗粒为主,其质量分布主要集中在0.15-0.25 mm和大于0.25 mm两个粒径段;(2)4个粒径段的风化颗粒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元素总量呈现出相似的粒径分布特征,最大值均出现在小于0.075 mm粒径段,最小值则出现在0.15-0.25 mm和大于0.25 mm两个粒径段,说明元素更易赋存在细颗粒物中;(3)通过定量对比6种元素的粒级效应,其离散系数大小依次为PbZnCdNiCrCu,其中Pb和Zn粒级效应显著,Cd、Ni和Cr粒级效应中等,而Cu的粒级效应较弱。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储量大,矿种多,矿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日益增长,同时也导致了矿区环境污染和采空塌陷、土地占用、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景观影响等生态破坏,安徽省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笔者分析了安徽省矿山生态破坏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从建设生态安徽的角度,提出了安徽省不同矿山的生态恢复与建设措施和方案,并从生态环境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矿山生态监管的要求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煤矿井下测量工作是煤矿高效、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笔者基于长期的工作实践,总结了在此项工作中经常出现的疏忽和错误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对指导煤矿井下测量工作的正常进行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简称VR)的特点、发展现状及虚拟现实技术在煤矿安全中的应用领域:如煤矿生产系统展示、矿井火灾和瓦斯爆炸的研究、安全教育与避灾训练、救灾指挥决策等。通过矿井火灾模拟系统的开发说明了虚拟现实系统实现的方法及手段。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何种履带式行走机构更加适用于煤矿搜救机器人,采用网络分析法从行走机构行走能力、防爆难易、操控性以及可靠性四个方面对5种常见的履带式行走机构进行性能评价.对5种行走机构的空间通过性、最大越障高度、最大越壕沟宽度和底盘高度进行了理论建模分析,同时提出了驱动电机数量对于防爆难易、操控性以及可靠性影响的数学模型.根据煤矿搜救机器人设计经验以及所推导的理论模型,对5种行走机构采用网络分析法进行了量化评价.最终,评价结果认为角度型行走机构更适于煤矿搜救机器人.基于评价结果,设计了CUMT-V型煤矿搜救机器人行走机构.  相似文献   

20.
根据开滦集团唐山煤矿的地质背景、瓦斯分析报表等统计资料,分析瓦斯涌出特征及构造、埋深、地应力与瓦斯涌出量的关系,并采用分源预测法及地质统计法预测唐山煤矿地区8、9煤瓦斯涌出情况。结果表明:唐山煤矿瓦斯涌出形式为普通涌出,瓦斯来源为煤层瓦斯与采空区瓦斯;瓦斯涌出量明显受构造控制,大构造附近瓦斯富集较多;其涌出量随埋深增大而增大,分布状态与最大主应力的分布状态大体一致。地质统计法显示,绝对瓦斯涌出量随着埋深的增大而增大,变化梯度为1.35 m3/(min.hm);分源预测法显示,瓦斯涌出量随煤层瓦斯含量增大而增大,并且明显呈正相关关系。该研究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