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多肉植物红宝石(Sedeveria’Pink Ruby’)为景天科拟石莲花属植物,观赏价值高,是大众非常喜爱的品种,因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本研究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以红宝石叶片为外植体,研究其无菌叶片增殖分化与出芽、叶和芽生根培养的方案。获得无菌叶片增殖分化最适培养基为MS+6-BA (3 mg·L-1)+NAA (0.8 mg·L-1)+琼脂(7 g·L-1)+蔗糖(30 g·L-1),增殖系数达10.75;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2mg·L-1)+NAA (2 mg·L-1)+KT (4 mg·L-1)+琼脂(8 g·L-1)+蔗糖(30 g·L-1)和MS+IBA (4 mg·L-1)+NAA (2mg·L-1)+KT (0.4 mg·L-1)+琼脂(8 g·L-1...  相似文献   

2.
以NaOH和CS2为黄原酸化剂,MgSO4为稳定剂,黄原酸化改性凹凸棒原土(N-XAP)制得了黄原酸化凹凸棒土(X-ATP).X-ATP对Pb2+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采用单因素试验得到在其处理含Pb2+模拟废水时的最佳条件为温度20~25 ℃、起始质量浓度400 mg·L-1、吸附剂质量浓度2.0 g·L-1、pH值5.0~6.0、振荡吸附时间30 min.最高去除率可达99.82%,Pb2+残余质量浓度为0.720 0 mg·L-1,低于国家1级排放标准.对X-ATP及其原料进行了SEM、XRD和粒度分析等结构表征,进一步佐证了其对Pb2+的良好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3.
以藏红花球茎侧芽为外植体,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式建立藏红花快速繁殖体系。研究表明: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0.5 mg·L-16-BA+4.0 mg·L-12,4-D,在黑暗条件下最适于藏红花愈伤组织的诱导,并且20 d诱导率可以达到96.7 %;附加2.0 mg·L-16-BA+0.5 mg·L-1NAA,在黑暗条件下最适合藏红花丛生芽的诱导与增值,丛生芽诱导率可达96 %;附加5.0 mg·L-16-BA +1.5 mg·L-1NAA+0.3 g·L-1AC,在1 500~2 000 lx的光照条件下,30 d左右新生小球茎诱导率高达90 %。  相似文献   

4.
以紫球藻FJ-12为实验对象,在敞开式柱型鼓泡光生物反应器中研究尿素质量浓度对其生长和生物活性物质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光条件下,200 mg·L-1尿素质量浓度培养的紫球藻生物量达到最大(3.10 g·L-1),胞外多糖质量浓度最高(542.55 mg·L-1).此外,200 mg·L-1尿素条件下,紫球藻合成藻红蛋白的能力较强.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初始尿素质量浓度呈正相关,亚油酸含量则呈负相关.动力学模型结果显示,尿素被用于紫球藻生长、藻红蛋白和胞外多糖的部分合成及细胞其他活动消耗.综上,最适合紫球藻生长和活性物质合成的尿素质量浓度为200 mg·L-1,该条件下的动力学模型为规模化养殖紫球藻和合成相关活性物质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5.
以蓝莓南高丛品种‘南大’为外植体,对外植体消毒方法、腋芽诱导、腋芽增殖、试管苗生根等方面确定了其快速繁殖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蓝莓‘南大’茎段的最佳消毒方式为75%酒精消毒120 s+0.1%HgCl2消毒10 min.茎段腋芽诱导最佳培养基为WPM+ZT 1.0 mg·L-1,腋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WPM+ZT 2.0 mg·L-1,培养60 d后增殖倍数可达6.0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WPM+IBA 1.0 mg·L-1 +活性炭0.5 g·L-1,培养30 d后生根率达到73%.  相似文献   

6.
纳米金属氧化物和微塑料均为典型的颗粒态污染物,对水生生态系统存在安全风险,但目前鲜有研究两者对水生生物的复合效应.为探究聚苯乙烯微塑料(Polystyrene Microplastic,PS MPs)与纳米氧化锌(ZnO Nanoparticles,ZnO NPs)复合作用下的生物响应,以锦鲫(Carassius auratus)为受试生物,将其暴露在ZnO NPs(1 mg·L-1),PS MPs(1 mg·L-1,10 mg·L-1),ZnO NPs+PS MPs (1 mg·L-1+1 mg·L-1与1 mg·L-1+10 mg·L-1)中14 d.测定了两种颗粒物的水合粒径、Zeta电位、水体Zn2+含量、Zn在锦鲫各组织中的富集量和肝脏氧化损伤指标.结果显示,与PS MPs复合后,ZnO NPs在水体中的团聚性和稳定性增加,与高浓度PS MPs复合后水中Zn2+含量降低;锦鲫各组织...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宽垄沟灌肥液(硝酸铵)入渗过程中水氮运移特性,利用HYDRUS-2D模型对不同肥液浓度条件下土壤水力特性参数和溶质运移参数进行数值反演,模拟不同含水率、肥液浓度条件下的水氮运移.结果表明:运用数值反演方法得出的参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使用HYDRUS-2D模型模拟沟灌水氮运移;硝态氮易随水分运动、铵态氮更易被土壤吸附;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距离在肥液浓度为600mg·L-1时相较于300mg·L-1时分别增加了7.51%和3.98%,在肥液浓度为900mg·L-1时相较于300mg·L-1时分别增加了14.36%和9.6%;硝态氮、铵态氮质量分数在肥液浓度为600mg·L-1时相较于300mg·L-1时分别增加了101.6%和84.62%,在肥液浓度为900mg·L-1时相较于300mg·L-1时分别增加了224.7%和176.71%;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经过5d再分布后,浅层土壤中的硝态氮、铵态氮质量分...  相似文献   

8.
竹红菌素是我国特有的一类苝醌类光敏色素,在开发新型抗肿瘤抗病毒药物、光敏活性农药及新型光电转换材料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PKS)是合成竹红菌素的一种关键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发现在Shiraia sp.Slf14中存在一个III型聚酮合酶基因.利用RT-PCR技术,以其总RNA为模板,扩增得到目的片段,并成功构建表达载体p ET-22b(+)-PKSIII,采用Ni-NTA亲和层析法纯化目的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表达出了目的蛋白,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重组产物分子质量约为43 k Da,与理论值一致,为III型聚酮合酶的催化活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品种的桑树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培试验法探究Cd2+(0、25、100、400 mg·L-1和1 000 mg·L-1)和Pb2+(0、250、500、1 000 mg·L-1和2 000 mg·L-1)对桑树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筛选出耐重金属胁迫的品种.结果显示:在桑树种子萌发过程中,一定浓度的重金属溶液会影响其生长,总体表现为低促高抑的趋势.当Cd2+浓度≥400 mg·L-1时,桑树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明显降低;且不同品种耐重金属胁迫的能力差异较大;不同浓度Pb2+处理对桑树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无明显抑制作用,而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随着Pb2+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不同品种桑树种子的根长对Cd2+和Pb2+胁迫均敏感,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在水培条件下,桑树种子对Pb...  相似文献   

10.
采用平板涂布分离法,从抚顺西露天煤矿内排土场煤矸石风化土(MF)及煤矸石自燃风化土(MZ)中分离纯化出3株细菌,标记为MF2,MZ1和MZ2.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检测,结合细菌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对其进行种属鉴定与分类,其中菌株MF2为类节杆菌属(Paenarthrobacter sp.)细菌,MZ1为抗辐射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radioresistens),MZ2为拟蕈状芽孢杆菌(Bacillus paramycoides).分别考察了菌株的解磷能力和对重金属Cd2+的耐受性.结果发现:3株细菌的最大解磷能力依次为MF2(72h,71.76mg·L-1)>MZ2(96h,55.48mg·L-1)>MZ1(120h,5.79mg·L-1),对Cd2+的最大耐受剂量排序为MZ2(100mg·L-1)>MZ1(50mg·L-1)>MF2(10mg·L-1),其中拟蕈状芽孢杆菌MZ2既具有较强的解磷能力,同时对重金属Cd2+又有较高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氮(N)、磷(P)初始浓度的培养液中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进行培养.利用Monod方程分别计算铜绿微囊藻对氮、磷的半饱和常数(Ks).结果表明:以单一元素为限制底物时,满足铜绿微囊藻正常生长的氮浓度大于4.0 mg·L-1,磷浓度大于0.50 mg·L-1;铜绿微囊藻最适生长的氮浓度范围为32.0~64.0 mg·L-1,磷浓度范围为1.0~1.50 mg·L-1;以磷为限制底物时的半饱和常数Ksp远远小于以氮为限制底物时的半饱和常数KsN(KsN>Ksp),说明铜绿微囊藻对磷的亲和性高于氮.与铜绿微囊藻最大现存量(X)呈高度线性相关时的氮浓度范围为0.20~64.0 mg·L-1,磷浓度范围为0.02~1.50 mg·L-1.铜绿微囊藻比增长速率(μ)连续增加的氮浓度范围为0.20~1.60 mg·L-1,磷浓度范围为0.02~0.50 mg·L-1.  相似文献   

12.
采用低成本浸渍烘干工艺制备铁碳复合非均相Fenton反应的催化剂.结果表明:催化剂中的Fe主要沉积在颗粒活性炭(GAC)的微孔结构中,可有效降低Fe的流失,提高Fe的利用效率;通过研究偶氮染料活性黑5(RB5)的脱色效果,在铁碳复合非均相Fenton催化剂投加量为2 g·L-1,H2O2最佳投加量为0.5 mmol·L-1,pH值为2的条件下,Fenton反应的脱色效果最佳;反应1 h后,对20 mg·L-1的RB5溶液脱色率可达95%,催化剂中Fe的溶出量为0.62 mg·L-1;催化剂经过5次循环使用后,仍有较好的活性,在最优条件下,RB5的脱色率依然能达到78%.  相似文献   

13.
采用废铁屑活化过硫酸盐(PS)降解偶氮染料废水,研究铁屑投加量、过硫酸盐浓度和初始pH值对活性黑5(RB5)降解过程的影响及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初始pH值为6,PS浓度为0.5 mmol·L-1,废铁屑投加量为1 g·L-1条件为最优的反应条件;反应50 min后,活性黑5去除率可达到90.22%,180 min后去除率可达到96.97%,反应后溶液中总铁的溶出量为97.32 mg·L-1;RB5降解后,产生的副产物苯胺的质量浓度为0.13 mg·L-1,反应后出水的pH值从初始的6变为4.01,废铁屑/PS体系降解RB5的降解动力学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采用废铁屑活化过硫酸盐工艺降解偶氮染料废水具有反应速度快,不需调整初始pH值、运行成本低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用自制的椰壳活性炭作为载体制备CuO-CeO2/CSAC催化剂处理酸性大红GR染料废水.正交实验优化了CuO-CeO2/CSAC制备的工艺参数,单因素和响应面联合实验优化了CuO-CeO2/CSAC处理酸性大红GR废水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CuO-CeO2/CSAC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τ=2.50 h,T=300.0 ℃,V1=15.0 mL,V2=5.0 mL,其对CODCr和色度的降解率比单组分CuO/CSAC催化剂分别提高了62.4%和69.7%.CuO-CeO2/CSAC在室温下处理模拟废水的最佳条件为τ=4.12 h,m=0.57 g,pH值为5.0,可将CODCr和色度分别从 962.0 mg·L-1和32 720.0倍降解至35.2 mg·L-1和12.7倍,相应的降解率为96.30%和99.96%.建立的分别以CODCr和色度残余质量浓度为响应值的工艺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可预测不同工艺条件下降解CODCr和色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依托实验室搭建的溶解氧对比装置,系统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溶解氧条件下光学溶解氧传感器和Winkler法测定溶解氧的区别。 结果表明,光学溶解氧传感器和Winkler法测定溶解氧的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两者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在溶解氧浓度低于4 mg·L-1时,光学溶解氧传感器测定值略低于Winkler法;在溶解氧浓度大于4 mg·L-1时,光学溶解氧传感器与Winkler测定差值主要集中在-0.25~0.25 mg·L-1。两种光学溶解氧传感器测定结果较为接近,差值小于0.10 mg·L-1。光学溶解氧传感器测定是一种可靠的溶解氧检测方法,可适用于海洋调查和养殖区的常规在线监测。  相似文献   

16.
由含氢化诺卜基的叔胺N,N-二甲基氢化诺卜基胺与1,10-二溴癸烷反应合成得到一个双子季铵盐:十亚甲基-1,10-双(氢化诺卜基二甲基溴化铵).用质谱和核磁共振分析(氢谱与碳谱)表征了合成产物的结构;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在5种质量浓度下测试了合成产物对9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合成的化合物对9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远高于阳性对照物百菌清.其中对松枯梢病病原菌(Diplodia pinea)、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 nicotianae)的抑制率最高,在质量浓度分别为200.0、100.0、50.0、25.0、12.5 mg·L-1的条件下,均为100%; 当质量浓度大于等于50.0 mg·L-1时,对七叶树壳梭孢菌(Fusicoccum aeculi)、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porum f. sp. niveum)的抑制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17.
雄烯二酮的生物转化过程受到较多因素的制约.通过响应面优化耐底物突变株MN4培养基的主要成分以提高转化过程中AD的产量.在摇瓶培养条件下,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发现玉米浆、NaH2PO4、豆油是菌株MN4降解植物甾醇产生雄烯二酮的主要因素.采用最陡爬路径逼近最大响应面区域,然后利用响应面法进行回归分析,对分支杆菌转化成植物甾醇生成雄烯二酮的培养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培养基组成.实验分析表明,转化培养基的最佳组成为:玉米浆2%、NaH2PO40.07%、豆油14.49%.利用该培养基进行发酵转化验证实验,雄烯二酮平均生产量达到6.23 g·L-1,生物转化率为55.3%,比原始生成水平(4.65 g·L-1)提高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