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析《活着》中余华所传达的人文主义,这在小说主人公福贵身上最能体现。福贵具有顽强的生命意识,他身上所体现的人文主义色彩,进而折射的世俗人文主义,都是对"活着"主题最好的诠释。从余华小说创作的转型期开始,其小说就带有了世俗的悲悯情怀,在苦难与温情的相互激荡下,演绎着生命的本戏。  相似文献   

2.
截至目前,评论界关于《活着》主人公福贵的形象及“福贵式活着”的内涵、价值仍存有争议。将福贵纳入与阿Q和三毛所代表的生存方式的比较视野中,有助于解读出“福贵式活着”在具体情境中的积极意义。在苦难面前,福贵依然保持着悲悯情怀,并在与“他我”的对话中建构起“老不死”的尊严和价值,与阿Q在精神境界上有高下之别。福贵脚踏实地地活在当下,活在现实家园之中,彰显出巨大的生命力量,启示着如三毛般执着追求远方、最终却无“家”可归的知识分子,“故乡”在生活世界里,在精神与物质、神圣与世俗的和谐一体中。  相似文献   

3.
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了顽强的生命信念,主人公福贵以生拒死,用"活着"对抗死亡。同时他的一生也启示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要好好地"活着",活得精彩些。  相似文献   

4.
文学即人学,创造生命,可以说是现当代小说写人的最高艺术追求。所以,对人物形象的探讨极其重要。针对国内外对《活着》及其人物福贵这一形象评价的分歧,本文将以福贵这一形象为立足点,贯穿于中国五四以来农民题材小说的发展,来剖析农民福贵的形象,了解福贵这一形象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活着》是一部朴实纯净的小说,像土地一样朴实,像山泉一样纯净,具有一切好小说都有的流畅.故事单纯,单纯到只有一句话的长度:农民富贵为“活着而活着”.但它又与丰富相通,从主人公富贵怎样化解苦难而乐观地"活着"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人生态度,是卑微苦命的传统农民如何"活着"标本.显示出作者对人和世界的独特审美关照.  相似文献   

6.
《活着》是一部朴实纯净的小说,像土地一样朴实,像山泉一样纯净,具有一切好小说都有的流畅.故事单纯,单纯到只有一句话的长度农民富贵为"活着而活着".但它又与丰富相通,从主人公富贵怎样化解苦难而乐观地"活着"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人生态度,是卑微苦命的传统农民如何"活着"标本.显示出作者对人和世界的独特审美关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全国出现了很多"最美司机",他们传递的"正能量"固然可贵,但应多一些对司机的休息权的思考和保障,不要让他们宝贵的生命和健康轻易失去。同时,司机的亚健康,对交通安全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安全隐患。对司机的健康负责,也是对乘客安全的负责。现在许多司机处于亚健康状态,不少司机带病开车,这是不是交通安全的另一隐患?在感受正能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司机们的健康问题。有关部门应多关注并保障司机的合法权益,人们希望看到"最美司机"们都能好好活着,而不是踩下"最后一脚刹车"。  相似文献   

8.
命运、历史与真实——读余华《活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先锋派的一员,余华一直沉湎于对暴力、血腥、死亡的描述,他一直是冷漠、严峻的作家。然而在《活着》中,余华则更多展示了主人公福贵屡遭磨难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的生活经历。叙述中充满了个人“现在”的感受、对历史的消解和对“真实”的理解。《活着》大胆地采用了艺术领域的另一种艺术形式——音乐中的重复手段,即在作品中重复死亡。余华的小说从物质世界变成了一种精神现象,认为真实的本质是自己精神的象征,真实存在的只能是精神。这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真实观的悖逆。  相似文献   

9.
何茹 《科技信息》2010,(33):274-274,291
《活着》叙述的是以死亡组成的“活着”的故事,本文叙述了小说中多人的死亡过程,但叙述是平静的,带给我们的也是昂扬乐观的精神内核,它表现的是生命状态和人生形态.  相似文献   

10.
《活着》充满了苦难和温情,余华在这部作品中也体现了深厚的语言功底,《活着》的语言不仅贴近人物性格,而且充满了民间特色,充满了温情,文中多处形象生动的比喻更是让整部作品熠熠生辉,本文正是从这几方面来探讨《活着》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1.
《活着》充满了苦难和温情,余华在这部作品中也体现了深厚的语言功底,《活着》的语言不仅贴近人物性格,而且充满了民间特色,充满了温情,文中多处形象生动的比喻更是让整部作品熠熠生辉,本文正是从这几方面来探讨《活着》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与文艺形式日渐融合,余华的经典小说《活着》先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活着》以及电视剧《富贵》。这三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小说文本、电影和电视剧)在细节处理和主题关注上都有各自的特色。论文从宏观方面探索和分析改编后的电影、电视剧与原著的巨大差异,提出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新意,这是因为三种艺术形式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所要传达的情感、观念侧重点不同,影视艺术形式在对小说原著进行改编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删汰繁芜、去粗取精。  相似文献   

13.
正注解1《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是一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影片的主人公自小患有慢性时间错位症,每次发病都会赤身裸体穿越时空。注解2"奥兹"是一具在阿尔卑斯山上沉睡了5000多年的冰冻干尸。他的身体组织保存完好,向人们提供了古老的人类基因和血细胞。注解3美国队长是家喻户晓的漫画英雄人物。他是二战时的一名超能士兵,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不幸落入北冰洋。当他再次从冰冻中苏醒过来时,已是70年后的现代了。有时候,连提诗曼医生自己也搞不清楚,他究竟是匹兹堡大学的一名医学教授,还是一个脑洞很大的幻想家。比如说,自打看了《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注解1】,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先锋派的一员,余华一直沉湎于对暴力、血腥、死亡的描述,他一直是冷漠、严峻的作家.然而在<活着>中,余华则更多展示了主人公福贵屡遭磨难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的生活经历.叙述中充满了个人"现在"的感受、对历史的消解和对"真实"的理解.<活着>大胆地采用了艺术领域的另一种艺术形式--音乐中的重复手段,即在作品中重复死亡.余华的小说从物质世界变成了一种精神现象,认为真实的本质是自己精神的象征,真实存在的只能是精神,这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真实观的悖逆.  相似文献   

15.
余华充满血泪的小说《活着》讲述了一位中国农民——福贵的苦难人生经历,他遭遇了亲人的相继死亡,直至孤身一人。在这个苦难经历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其蕴含的温馨世界,其中既有亲情的无私、挚爱,也有爱情的相濡以沫、患难与共,更有生命之间的宽容、体谅与温暖。  相似文献   

16.
不错,我们都知道他是世界著名的电影艺术家。在影片《尼罗河上的惨案》和《阳光下的罪恶》中我们曾一睹他的丰采。然而,非凡的天资、卓越的才能不仅使他的演技炉火纯青,而且还使他成为引人注目的作家、导演、制片人、剧作家……。他的名字叫彼得·尤斯梯诺夫,而人们却喜欢叫他“波洛”。尤斯梯诺夫多才多艺,他曾在一个电视剧中同时扮演7个角色,  相似文献   

17.
萧红在其成名作《生死场》中刻画了一个哈尔滨附近村庄的人们(尤其是女性群体)的生与死的故事。在小说中,女性的生命价值被践踏,难逃"被虐"的命运,而女性也在有意无意中将自身所受到的种种压迫强加到同类或比自身更为弱小的孩子身上,对他们施以"虐人"行径。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萧红在《生死场》中对女性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试图挖掘造成小说中女性"被虐"与"虐人"的双重困境的根源,并由《生死场》出发来探究萧红独特的女性写作的背后原因。  相似文献   

18.
《青年科学》2008,(Z1):17-17
从古到今,时空穿梭一直都是人们的梦想。我们希望回到过去挽留一段爱情或阻止一场悲剧;我们期待进入未来,超越有限的生命。美国物理学家罗德曼·马利特为了能返回过去挽救父亲的生命,终身都在研究与时空有关的理论。他相信自己已经掌握了改变时空的秘密,只需要12万英镑就能造出一台"时间机器"。  相似文献   

19.
爱好体育的人都懂得"黑马"的含义,而关心政治的人却未必都了解"黑马".在欧美,人们一般认为第一个使用"黑马"二字的人是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1831年,他在他的长篇小说《年轻的公爵》中描述了一场赛马情景:两个夺魁呼声最高的选手落在了后  相似文献   

20.
正当婚姻的城堡中"红灯"频亮,当爱情的坟墓里"战事"升级,所有恩爱都碎了一地,所有希望都化为泡影。批评指责在我们最为常见的四种沟通方式(批评指责型、讨好型、中庸型、理智型)中脱颖而出。这不是我们希望发生的。我们一直希望在生活中多一些理解、关怀、支持,一直强调善意沟通,一直追求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当然,我们最在意的是夫妻间是否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