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介绍了俄国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对技术和机器以及现代文明的基本看法。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指出他对技术内在矛盾、技术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制约等所做分析的合理性,同时指出他为摆脱技术奴役所做尝试的不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技术哲学研究领域存在着明显的路径及路径转换现象。文章从技术哲学研究中的流派、伦理转向和经验转向等方面梳理了技术哲学研究中的路径及其演变,认为这对于从总体上把握技术哲学发展的脉络、洞察技术哲学研究的概貌、探询技术哲学研究的新动向以及技术哲学家们的思维触角等是有益的,也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技术哲学研究的前沿、明确技术哲学研究对象与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进行技术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技术哲学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技术哲学的研究,在当前我国技术哲学研究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研究技术哲学应该注意技术史的研究;第二,研究技术哲学应该注意技术哲学的哲学基础的研究;第三,研究技术哲学应重视技术实践。只有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技术哲学才会真正成为有着伟大未来的学科。  相似文献   

4.
西方技术哲学研究中的路径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哲学研究领域存在着明显的路径及路径转换现象。文章从技术哲学研究中的传统、形态、流派、时代烙印、技术发展理论、伦理转向和经验转向等方面梳理了技术哲学研究中的路径及其演变,认为这对于从总体上把握技术哲学发展的脉络、洞察技术哲学研究的概貌、探询技术哲学研究的新动向以及技术哲学家们的思维触角等是有益的,也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技术哲学研究的前沿,明确技术哲学研究对象与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进行技术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技术哲学"九五"发展统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技术哲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取得的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对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明显不足,综合性的哲学核心期刊发表的技术哲学论文数还偏低等等。通过对“九五”期间全国报刊上发表的技术哲学论文进行多角度的统计分析。可以更系统深入地了解中国技术哲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信息网络技术的二元多重特质及其理性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息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当代主流技术,其二元多重特质导致了个人和社会的理性化,并在相应的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基础上对现代生活施加着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本文从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梳理和分析了信息网络技术的几种基本理性价值,且探讨了信息网络技术所依赖的理性基础,以及它对传统哲学或无哲学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随着技术哲学的"下沉",作为技术哲学基础的技术存在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芬伯格的技术存在论是其技术批判理论的基础,本文首先阐释了芬伯格技术存在论对古希腊技术存在的辩证发展,对法兰克福学派技术存在论的扬弃,对海德格尔技术存在论的批判与继承;接着研究了芬伯格主体与客体、事实与价值、存在与存在者统一的技术存在论思想。  相似文献   

8.
现象学是现代技术哲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海德格尔着眼于对技术的形而上的分析,伯格曼和伊德则实现了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克努斯和斯蒂格勒在现象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技术的两条新的路径。有别于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纯粹形而上的追问,当代技术哲学转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利用其他学科研究成果,从伦理、政治、工程和日常生活等多个角度展开对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剖析技术构成要素及其演进的基础上,概述了新技术成长的两个阶段和特点,揭示了旧技术衰亡的条件与轨迹,最后探讨了旧技术衰亡的微观机理以及技术考古的基础地位等问题。笔者认为,不了解旧技术衰亡就不能深刻地领会技术创新;旧技术的衰亡是技术进步过程的另一个侧面,应当纳入技术史与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0.
技术与工程,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是两个既相关联又有差异的研究领域.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了对话,并试图对二者关系做一梳理和探讨.文中当代德国著名技术哲学家波塞尔教授认为,就技术哲学是与工程哲学的关系而言,尚无必要把二者划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研究领域.文中强调了技术(工程)不同于科学的特质在于其中所包含的意向或价值因素.工程中使用的是人工制品,工程哲学是否属于技术哲学,取决于有关的定义.从理论的意义上看,工程哲学已经预设了技术哲学.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上半叶,德国技术哲学界出现了两个令世界瞩目的人物,德韶尔与海德格尔,他们从不同传统对技术进行了形而上学的思考,把技术哲学的讨论带向了深入,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关于技术的争论>和<技术的追问>都被纳为技术哲学中少有的几部经典之作.他们从不同的传统,共同的视角(形而上学)考察技术,涉及许多共同的话题,得出的主要结论也往往具有表面的相近,根本的不同,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2.
老子建构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自然主义哲学体系,并以自然主义反思春秋战国时期的技术发展,形成了自然主义的技术思想,这种思想可以称为技术自然主义。老子的技术自然主义以"道法自然"为作为技术合法性的形上依据,以"大道废"作为对技术异化的批判,以"复归于朴"作为技术发展的理性路径,以"小国寡民"作为技术发展的理想国。老子的技术自然主义实质是要以"道"的自然性规范技术的发展,以道驭技,建构技术价值与技术规律相统一的技术发展道路,反对技术的滥用。老子以形而上学的方式为技术发展寻求了理性的发展路径,指明了人类技术文明发展的终极关怀,在技术的本质、技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当代的技术研究、技术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论"技术人工物"的三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是人类创建人工自然的中介手段和过程,"技术人工物"是在技术过程和劳动过程中生成的.它具有三重属性:物理结构性,社会功能性,技术过程性.技术人工物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的三重属性来源于人类的存在方式,即人以改变自然创建人工自然的方式生存,而每一个具体的"技术人工物"的产生,又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相似文献   

14.
社会技术在马克思技术哲学中的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技术哲学与普遍哲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通过普遍哲学的观念可以有效地理解技术概念.对于马克思也是如此.当前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工程主义、批判主义的叙事方式都将这种性质给予了展示.这些叙事方式将技术给予了自然主义的理解,即自然技术的概念.这是"人与自然"、"物质资料的生产"概念推演的必然结果.但是,在马克思普遍哲学中还包含着具有同样地位的概念:"人与人"、"人自身的产生"的概念.建立在这个概念之上的技术应该是社会性的,它所包含的可能性并没有被注意到."社会技术"原则的提出力图揭示出这种可能性,体现出二者之间的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工程哲学:"元"哲学与社会认识论的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元”哲学和社会认识论的角度来审视工程哲学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第一,对工程哲学是什么进行提问,尤其是通过对“是”的“元”哲学追问,可以反思目前我们关于工程哲学的定义方式;第二,社会认识论关于智力劳动分工的思想,使我们认识到至少可以有三种分属于不同认知主体的工程哲学范式,即工程师的工程哲学。哲学家的工程哲学,决策者的工程哲学;第三,通过思考工程哲学的前景由什么来决定,我们可设想开放的、共和的、正义的工程哲学三种可能的发展向度。  相似文献   

16.
"器官投影说"的现代解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哲学创始人恩斯特·卡普于1877年出版的<技术哲学纲要>一书,提出了"器官投影说",即人类在制造工具和其他物体时通常使它们与人体有结构上和(或)功能上的相似性.卡普运用"器官投影说"解释了当时已知的各种技术现象.在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结合现代高新技术对"器官投影说"进行哲学反思,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谈"技术性思维"的片面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性思维"是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在客观上曾起到过推动技术发展的作用.但是,"技术性思维"的膨胀,同时引发了许多严重问题.中国在加速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受到了技术性思维的影响,并逐渐暴露着它固有的思维弊端."技术性思维"是一种片面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作为"过程"的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一种动态的思维与系统的观念来解读作为“过程”的技术,指出“过程”是一种包含着时间与空间维度的,同时也包含着人的实践活动的演化。分别从宏观意义上的抽象化技术,中观意义上的“技术集群”概念,以及微观意义上的具体化技术三个层次,探讨了技术在这三个层次上的“过程”性表观。  相似文献   

19.
"媒介是人的延伸"与"人是媒介的延伸"两个逆转性的命题,是西方麦克卢汉主义媒介技术哲学的核心命题,也是对该学派人本的进化的媒介技术本体论进行梳理评判的最佳切入点,其媒介与人互动延伸的隐喻性本体论蕴含着必然的逻辑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