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西汉在礼乐文化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乐郊祀体系。《汉书·礼乐志》和《乐府诗集》中保存下来的郊祀歌和宗庙乐即是汉代礼乐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本文在对汉代郊庙歌辞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汉郊庙歌辞虽然是以儒家面目出现在西汉礼乐体系中的,但却带有“非雅什”的特点,并对其原因作了论述。最后对其文学特色进行了简要阐释。  相似文献   

2.
刘勰认为乐府是"诗"与"声"的合一,要以雅乐来配歌辞,从而达到观风识礼的目的.对于刘勰的乐府观,后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解.联系刘勰生活的时代,试图对《乐府篇》作具体的阐释,并与其诗歌观进行比较,从而对其乐府观有一个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3.
巴渝《竹枝歌》与文人拟作的《竹枝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誉为“诗之《国风》,辞之《九歌》”的《竹枝歌》,本是巴渝民歌,它盛行于唐宋时期,以刘禹锡为代表的唐宋文人学习,拟作的《竹枝词》,对民间《竹枝歌》进行了艺术的提升,使之在唐宋诗中别具风韵,《竹枝歌》在民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灵活变通性,它在传承和不断变异,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需要,《竹枝歌》展示了巴渝人民的文艺创作天才。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具有神仙特点的诸多因素———不仅萌发着向往神仙的思想,更有意味的是《诗》中已经出现了“神”字与“仙”字,“仙”正慢慢地向“神”靠近,而且,神仙形象已经可见。这表明神仙在《诗经》的时代已经萌芽和开始形成,并且成为后来神话形成的基础和源泉。  相似文献   

5.
自居易的《新乐府》有入乐之动机,却无入乐之事实,故本质上属准歌辞。本文提出“歌辞造型”的概念,认为自居易在《新乐府》中十分注重“歌辞造型”,并以《七德舞》、《法曲》、《海漫漫》、《天可度》为例进行了分析。后世的许多研究者往往从评“诗”的标准出发,对白居易《新乐府》的艺术性提出一些批评如形式刻板、直白浅俗、冗长繁复、不合规范等,其实如果从歌辞的角度来看这些恰恰是其佳处。  相似文献   

6.
《老子想尔注》与《列仙传》是东汉时期的两部有关神仙理论的著作,它们的阐述重点不同,前者重视理论建设,后者强调感性实践,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丰富了东汉的神仙思想,为后世道教神仙理论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乐府肇於汉世,衍於魏,而变於六朝;其遗风馀韵终於有唐之世。各代乐府歌章影响於吾国丈学者甚 。汉书 文志载歌诗二十八家,中二十六家为乐府歌辞。至长孙无忌经籍志,汉志各家已无一得有。自晋至於唐宋,志古乐府歌章诸集可考者不下三十馀家,现俱散逸不传。惟宋人郭茂倩之东府诗集一百卷硕果仅存,今之言乐府者,奉为圭臬矣。是书今传者惟明汲古开堪稍善本,然或因循劐设,或以书写镌刻之讹,鲁鱼屡见,而所见别本,更不足摅。今取涵芬楼景印及古阁本,旁摅典籍所载,及唐宋人类书 记笺注所引,校正书中古辞之讹失,希得有其真於什一焉。[汉郊祀歌,日出…  相似文献   

8.
胡倩 《咸宁学院学报》2013,(9):109-110,127
本文尝试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宋代词人创作《洞仙歌》的格律用韵、嬗变轨迹等进行还原研究。通过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其一,《洞仙歌》词调体制具有多样性,其句法既有一定规律可循,又极富变化,表现力极强。其二,去声韵与平声韵的交错使用,使得《洞仙歌》的声律谐婉有度。其三,《洞仙歌》词调在唐代开始出现,在北宋时期昌盛繁荣,到南宋则呈现全面繁荣之势,它的发展历程恰与词史的发展步调相吻合。此外,《洞仙歌》词调演变过程反映出词体发展中的一系列规律性现象。  相似文献   

9.
《陌上桑》拟作的主题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陌上桑>拟作显示本辞主题的因袭与变易,这源于"桑林母题"的丰富性,而表现为"贞妇"道德因素的逐渐丧失、采桑女向文人欣赏情趣的转化、"夫婿"夸饰的浪子转换、"使君"形象的负面消减,结归于本辞主题的渐趋弱化,乃至完全消失.其主题演变的诸端轨迹反映了文人拟作之于乐府旧题及典实成辞的祖述机制,这与今世"创作论"的拘执不啻胡越.  相似文献   

10.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诗歌史上,特别是汉魏六朝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体诗,叫做乐府,从殷代的瞽宗,周代的大司乐,秦代的乐府来说,乐府是一个音乐官署的名称,而且按刘勰在《心雕龙.乐府》篇里所说的内容来看,“乐府”是专指那些入乐的诗歌。在本篇里,刘勰关于乐府的含义,起源,从汉代庙堂乐府的特点到三国魏晋乐府的特点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并且,还涉及到乐府总体的特征,即东与辞的关系,雅咏与新声,协律与不入乐,把乐府作为一种独立产体论述的原因,等等。所以说,刘勰的《乐府》篇是一篇乐府体的学史。  相似文献   

11.
承接《浅论敦煌歌辞叙事色彩显著之成因》,从调名本意、叙事的诗意化、钟情时事、对话问答、多角色代言等视角探讨敦煌歌辞独特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2.
隐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颇带传奇色彩的人物,《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在历代文人中有广泛影响的奇文,北宋的一代文宗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也说明后人对这篇文章的推崇和它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这篇文章所以受到后人的推崇和  相似文献   

13.
汉唐乐府诗题目的创制,多取首句前二三字甚至是整个首句,或者再缀以歌辞性题目“行”、“篇”、“歌”、“曲”、“乐”等。部分以“篇”为缀尾的题目是“因意命题”,而南朝乐府民歌的题目表现出艺术化的倾向。唐代乐府诗中的有些新题目是从旧题乐府中衍生出来的,其方式主要有五种;唐人完全自创的乐府诗新题目,其方式主要有两种。  相似文献   

14.
《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结构安排、艺术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直而不野”特色。这一特色的形成与《古诗十九首》从属于广义乐府、叉与文人创作有关。《古诗十九首》的“直”突破了“诗骚”的传统,保留了汉乐府言世俗之情的特质,《古诗十九首》的“不野”叉将文人的深邃和精致融入民歌中。它的出现开创了中国文人诗创作的一个新的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兀者"在《庄子》里的形象进行研究,认为《庄子》中的"兀者"形象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和深厚的美学意义。并对"兀者"和后世文人的一些作品中的"神仙"描写进行对比,认为他们多具"兀者""身残德全"的特点,然而不可过分夸大"兀者"和"神仙"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位能博采众长、自辟宇宙的诗人 ,李商隐非常善于学习前代优秀的艺术传统。本文从他的拟作乐府入手 ,着重从“对乐府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对李贺诗歌的借鉴、对南北朝乐府善于言情的学习以及对古乐府诸般艺术手法的承传、发展和对乐府古辞的融铸、化用”等五个方面着眼 ,分析了在形成他独特诗歌风格过程中 ,乐府诗所起的点点滴滴的渗入与融汇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代弃妇诗的创作显示了乐府诗的"母体"特性。质言之,乐府是弃妇诗产生的土壤,并滋润着弃妇诗。弃妇诗的发展源于对乐府的接受,其接受的方式:一是对乐府古题的承袭,二是对乐府古辞的承袭,三是对乐府现实主义精神的承袭。这种文学接受的诸端形式反映了唐人制诗拟乐府及脱化1的机制特征。  相似文献   

18.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散文诸方面展现的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独特而又全面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且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他在《东坡乐府》中保存下来的三百多首词,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词的出现,标志着词这一新型文学样式,于柳永之后,再来了一次更新、更彻底的历史变革。苏轼以前的词人,他们的认识局限于“词为诗余”,乃文人末技,不过佐歌  相似文献   

19.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写的一首春日送别的诗。这首诗,后因谱入乐府,取首句“渭城”二字作《渭城曲》。刘禹锡《与歌者何勘》诗云:“旧人惟有何勘(kan)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就是指此。诗题一作《赠别》《阳关曲》或《阳关三叠》。白居易《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又《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诗云:“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李商隐在《赠歌妓》诗中,也有“断肠声里唱阳关”的诗句。由此可见,这首诗一经谱成乐章以后,就成为社会上流行的歌辞,也是别席离筵的绝唱。由于乐曲的广泛流传,“阳关三叠”,也就成为人所共知的名作。就诗论诗,它也是不可多得的出色作品。  相似文献   

20.
日本内阁文库所藏明万历刊本《易水歌》《三义记》《渭塘梦》《琴心雅调》的作者为叶宪祖,内阁文库本《易水歌》较国内所见诸本为早。通过对四种杂剧的文本考察,可知其与史传、小说和杂剧等具有跨文体互文性。叶宪祖采用增改、详略剪裁情节及转换叙述角度等改编方式进行杂剧创作,从中可以见出明代中晚期文人杂剧具有体制南化,剧本案头化、文章化和重视“情”之特色;叶宪祖杂剧抒发“情”的同时调和伦理教化主题,导致部分作品情节失于牵合,体现出明代中晚期文人思想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