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2014年6月15—20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与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在山东省济南市联合举办了第十二期"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55家科技期刊、图书出版单位的71名编辑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研讨会在很大范围内宣传了规范科学技术名词在新闻出版行业中的意义,对科技名词规范工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全国科技名词委发挥自身优势,多位专家授课老师结合出版专业实际,以丰富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经验,运用大量实例和资料,深入细致地介绍了科技名词规范工作及主要成果,使学员在提高编辑专业技能的同时,对科技名词规范工作的重要性有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12月15—20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与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在广东省深圳市联合举办了第十一期"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71家科技期刊、图书出版单位的102名编辑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研讨会在很大范围内普及了规范科学技术名词在新闻出版行业中的重要意义,对科技名词规范工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宣传,加深了出版工作者对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编辑工作者应用规范科技名词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为在新闻出版领域推广普及规范科技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16年7月25—29日在银川举办了第二期"科技名词规范与语言文字规范培训班"。来自全国90家科技期刊、图书出版单位的124名骨干编辑,接受了科技名词规范应用的培训。迄今,全国科技名词委已开展科技名词规范应用培训达20期,来自1100多家出版单位的2100多名相关从业人员参加了培训。科技名词在新闻出版领域的推广普及工作,始终得到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事司等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尤其是近年  相似文献   

4.
为保障科技图书使用规范科技名词,应建立全国科技名词委、科技图书作者、科技图书编辑三位一体的使用规范科技名词保障体系。科技图书作者应提高科技名词素养和使用规范科技名词的意识,在科技图书写作过程中自觉使用规范科技名词;科技图书编辑也应提高科技名词素养,增强对科技图书中的科技名词把关的能力;全国科技名词委的作用也应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5.
2013年10月14—1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与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在福建省厦门市联合举办了第十期“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近75家科技期刊、图书出版单位的95名编辑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研讨会在很大范围内普及了规范应用科学技术名词在新闻出版行业中的重要意义,对科技名词规范工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宣传,加深了出版工作者对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编辑工作者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2006年10月30日~11月3日,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与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举办了首届“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班”,新闻出版界近70名编辑参加了这次培训。  相似文献   

7.
正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事司的重视、支持下,全国科技名词委于10月20—28日、11月5—13日分别在北京和长沙成功举办了科技名词规范与出版物编校质量提高培训活动。培训旨在进一步提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用规范科技名词的意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出版物的内容、编校质量。一些出版社的总编、副总编、编辑室主任,报刊社的主编、副主编、编辑部主任,骨干编辑共500多人参与了培训。培训管理严格,内  相似文献   

8.
2009年8月10—14日,由全国科技名词委与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联合主办的“科技报刊图书骨干编辑技术培训班”在江苏南京顺利举办。来自全国各地近60个科技期刊、图书出版单位的70余名骨干编辑参加了此次培训。此次培训是继2006年和2008年之后,第3次由全国科技名词委与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联合举办的以“出版行业规范应用科技名词”为主题的培训班。  相似文献   

9.
为加强科技名词规范工作的宣传力度,促使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审定成果在新闻出版界得到推广,在新闻出版总署的支持下,2010年1月16—23日、5月18—23日,由全国科技名词委事务中心与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联合举办的第四、五期“全国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班”先后在海南、甘肃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120余家科技期刊、图书出版单位的近200名编辑先后参加了培训。  相似文献   

10.
2012年4月23—28日,由全国科技名词委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七期"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研讨会"在广西南宁顺利举办。本次培训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近30家科技期刊、图书出版单位的四十余位编辑参加,在为期6天的培训中,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加强在新闻出版界推广使用已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继2006年10月30日-11月3日成功举办首届“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班”之后,全国科技名词委和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再次携手,于2008年6月10—14日在武汉联合举办了第二期“全国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班”。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加强在新闻出版界推广使用已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继2006年10月30日-11月3日成功举办首届“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班”之后,全国科技名词委和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再次携手,于2008年6月10—14日在武汉联合举办了第二期“全国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班”。  相似文献   

13.
2013年6月24—29日,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与全国科技名词委在贵州省贵阳市联合举办第九期"全国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研讨班"。培训主要内容有生物学、医学、数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地理学、海洋学、大气学名词的规范使用,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相似文献   

14.
科技名词是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使用规范的科技名词能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科技名词是科技交流的载体,使用规范的科技名词能促进科技的顺畅交流,有利于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向社会积极宣传推广规范的科技名词非常重要。因为就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而言,审定公布与宣传推广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没有名词的审定公布,名词的宣传推广便无从谈起;没有名词的推广,等于将审定公布的名词束之高阁,就失去了名词规范化的意义。为了做好名词推广工作,全国科技名词委除了出版各个学科的名词书和合订本外,还建立了网站和数据库,向社会免费提供使用规范科技名词;并且创办了《科技术语研究》杂志,在刊物上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规范名词;另外,为配合对外宣传,提高科技名词工作的影响与全国科技名词委的知名度,2005年,还专门编辑制作了反映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20年来成长历程和成就的具有历史厚重感的纪念画册。此外,还加强了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例如,2006年4月,与光明日报合作,策划并开辟了“纪念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20周年”宣传专版和专栏,光明日报刊登了对全国科技名词委路甬祥主任的专访及其他宣传性文章,取得了一定的宣传效应。然而,与当前迅速发展的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工作相比,规范名词的宣传推广工作仍然显得相当薄弱。没能形成一个稳定、行之有效且成规模的机制和渠道。究其原因,尽管我国科技名词工作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但由于近代我国科技的落后,导致我国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基础极其薄弱,加之其他种种原因,我国科技名词工作曾一度中断,在过去的20年里,全国科技名词委不得不倾其绝大部分精力埋头开展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工作,以还“历史的旧账”。而相对来说,对规范名词的宣传推广工作投入很少,未能跟上社会的需求。如今,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依靠广大专家学者和专职工作队伍的共同努力,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审定及公布规范科技名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迄今,已按学科组建了62个分委员会,审定公布了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67种学科名词,涵盖基础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社会科学及交叉学科等各个领域,形成了较完整的科技名词体系。审定公布工作的快速发展,使得规范科技名词的宣传和推广显得十分迫切。去年在第五届全国科技名词委全体会议上,委员们一致呼吁要加强规范科技名词宣传和推广工作。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路甬祥院士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中指出,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工作要按照“全面规划、依靠专家、科学审定、统一协调、正式公布、积极推广”的方针来进行,又一次明确地强调要加强规范科技名词的推广应用工作。研究和落实委员们的建议和路甬祥主任的重要指示,加强规范科技名词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使数千名专家、学者的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发挥应有的效用,使之尽快成为社会各界自觉遵守的规范,应是当前及今后科技名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15.
2012年11月14—19日,由全国科技名词委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了第八期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研讨会。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我国科技名词的应用水平,编辑应提升自己的科技名词素养:(1)学习有关政策、规定、规范科技名词和术语学知识;(2)掌握常见的科技名词错误类型,熟悉非规范科技名词;(3)发挥规范科技名词与作者之间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我国科技名词的应用水平,编辑应提升自己的科技名词素养:(1)学习有关政策、规定、规范科技名词和术语学知识;(2)掌握常见的科技名词错误类型,熟悉非规范科技名词;(3)发挥规范科技名词与作者之间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于1997年8月21-22日在北京召开科技名词推广应用工作会议。全国60余家科技、新闻、出版部门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全国名词委副主任章综同志致开幕词。他说,全国名词委成立十二年来已经向社会正式公布了39本科技名词。已规范的科技名词达12万余条。这一大批规范化的科技名词对科研、教学、科技成果交流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为我国科技名词统一和规范化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国名词委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在推广规范名词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社会各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规范科技名词的推广应用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常抓不懈,把广大科学家精心审定的科技名词推广到社会中去。章综副主任还重申了1987年国务院对《天文学名词》公布出版的批示,和1990年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对使用规范名词的联合通知。与会代表就如何推广应用规范化科技名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很多代表认为全国名词委应加强宣传的力度,让全社会更多地了解全国名词委,了解规范名词,这是规范名词推广应用的关键和基础。要加快审定公布的速度,特别是新词审定的进度,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在使用规范名词方面应有相应的行政措施和制约机制。全国与名词工作有关的部门应加强相互间的协调和统一,为使用者提供方便,同时希望全国名词委加强出版工作,出版综合本及光盘,以利于使用。最后,全国名词委副主任潘书祥做了总结发言,向与会者全面地介绍了全国名词委和全国名词委的工作,特别是对推广应用规范名词工作的设想。同时希望新闻、出版部门利用自己的优势,支持全国名词委规范名词的推广应用工作。本次会议是全国名词委首次就规范科技名词推广应用而召开的会议。通过这次会议,加强了与新闻、出版部门的联系,听到了使用者对规范名词的意见和建议,为全国名词委今后的推广应用工作开拓了思路、打下了基础。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9.
科技名词的规范化现在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新闻出版界和辞书学界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业已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2006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笔者参加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与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联合举办的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术语培训班,收获很大。由于笔者从事的工作与术语规范密切相关,因而产生了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20.
摘要 我国科技名词使用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文中以汽车类科技期刊为例,分析了科技名词使用不规范的原因,指出了促进科技名词规范化的措施。
为体现科学技术的科学性、缜密性,用来表达科学技术的科技名词应该科学、严谨、准确、规范、统一,同一科技概念不应有多种不同用词。科技期刊是科技信息的载体,担负着保存、传播科技成果的任务,如果其中科技名词不规范,将给科技信息交流、传播带来不便。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科研和产品开发合作也越来越多,科技名词的规范变得越来越重要,使用规范的科技名词将促进这种交流与合作,相反,不规范、不统一的科技名词将会使人无所适从,甚至造成误解,防碍正常交流与合作。而我国目前出版的书刊、文献、产品说明书等资料中经常出现同一概念用词不统一的现象。下面以汽车类科技期刊为例,就科技名词规范化作粗浅探讨。一、科技名词使用现状笔者翻阅了35种公开发行的汽车类科技期刊,发现其中有的汽车科技名词不一致,使用了2~3种称谓。如:“挡(档)位”,《汽车技术》等11种期刊使用“挡位”,《汽车电器》等18种期刊使用“档位”,《世界汽车》则2个名词并用;“起(启)动发动机”中的“起(启)动”,《汽车电器》等12种期刊使用“起动”,《城市车辆》等16种期刊使用“启动”,还有《车用发动机》等4种期刊两者并用;“积碳(炭)”,《汽车技术》等8种期刊使用“积碳”,《汽车电器》等7种期刊使用“积炭”,《车用发动机》等3种期刊两者并用;“气(汽)缸”,《汽车技术》等23种期刊使用“气缸”,《驾驶园》等3种期刊使用“汽缸”,《大众汽车》等4种期刊两者并用……可见,汽车类科技期刊在科技名词的使用上存在不规范、不统一的现象。二、科技名词使用不规范的原因1.参考书本身用词不一科技期刊编辑常以工具书、教科书及同类期刊作参考,加上自己的理解来选用科技名词。这些参考书中使用的部分科技名词本身并不统一,不同科技期刊选用的参考书不同,编辑的理解不同,选用的科技名词也就不同。以“挡(档)位”为例,“挡位”源自《现代汉语词典》,该词典对“挡(dǎng)”的第4种解释为“排挡的简称”,“排挡”即“汽车、拖拉机等用来改变牵引力的装置,用于倒车或改变行车速度”;而“档”下无类似的解释。另外,从发音上看,“档”只有“dàng”这个发音,无“dǎng”的发音,“汽车挡(档)位”中“挡(档)”的正确发音是“dǎng”,因此很多期刊选用“挡位”来表达汽车的这个概念。而汽车类教科书中均使用“档位”。由于教科书是专门用于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且都为该学科的专家、学者所编写,其内容科学、严谨,具有权威性,因此许多科技期刊以它作参考,选用“档位”。据笔者所知,有一种期刊曾使用“挡位”,后来考虑到教科书上均用“档位”,于是也改用“档位”。2.工具书对科技名词的收录不全面工具书特别是汉语词典是期刊编辑的基本工具,遇到生字和模棱两可的字、词,总会借助于词典。编辑们常用的词典是综合性的,这类词典对有些学科的专业知识概括不全面,有的科技名词没有被收录进来。例如“起(启)动发动机”中的“起(启)动”,《现代汉语词典》“起”款下没有“起动”一词,但根据它对“起”的第二种解释“离开原来的位置”,从汽车工作原理来看,起(启)动发动机将带动汽车,造成汽车位置上的变化,因此,汽车类教科书和一部分汽车类期刊均使用“起动”来表示发动机的这一工作状态。但也有人认为,该词典在“起”款下列举了很多词组,却惟独没有“起动”这个词,相反,在“启”款下列有“启动”,意指“(机器、仪表、电气设备等)开始工作”,该解释概括了发动机的这一工作状态,因此应使用“启动”。3.沿用习惯用词大多数人在选择科技名词时,总会考虑大家的使用习惯,有时即便有不同看法,也会因大家都这么用,所以自己也这么用,认为这样既能不“出轨”,又能保持同一名词的统一。例如“气(汽)缸”,《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气缸”一词,却有“汽缸”一词,并且根据其解释,就是指汽车上的那个装置。然而实际使用中,只有少数几种期刊使用“汽缸”,所有汽车类教科书和绝大部分汽车类期刊均使用“气缸”。4.编辑的理解不同不同编辑对事物的理解不同,反映到用词的取舍上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积碳(炭)”,《现代汉语词典》中既无“积碳”也无“积炭”,按照它对“碳”和“炭”的解释,一部分人从该物质的形成及构成方面考虑,认为其基本元素是碳,因此应使用“积碳”来表示;另一部分人则从其外形考虑,认为它看起来黑黑的,很像煤,故应使用“积炭”。5.编校失误除上述4种情况之外,有的期刊大部分地方都使用同一个科技名词,只是在个别地方使用了不同的名词,这可能是由于编辑编校失误造成的。三、促进科技名词规范化的措施1.公布统一、规范的科技名词对由国家科技术语权威机构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应赋予与国家标准相应的约束力,敦促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使用。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经常会出现一些新的科技名词,科技名词机构应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不断更新、审定、公布新的科技名词。2.各单位使用已公布的规范的科技名词各教学、科研、生产、编辑出版单位在书刊、文献、资料中,应使用由国家权威机构公布的科技名词,特别是编写工具书和教科书时,更应把使用已公布的规范名词作为对读者负责的头等大事来抓。在书刊审读和评奖中,应将此作为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条件,以引起大家的重视,促进规范名词的推广、使用。3.加强交流各单位特别是编辑出版单位应加强联系与交流,对于那些还未经权威机构审定、规范的科技名词及新名词,使用中应相互沟通、协调,尽量选用统一的名词。四、结束语本文旨在通过指出汽车类科技期刊中存在的科技名词不统一、不规范的现象,引起有关部门对科技名词规范化的重视并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从而形成严谨、准确、规范、统一的科技名词系统,促进科学技术的交流、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