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述了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合成和确认的过程,以及IUPAC关于新元素的命名指南。介绍了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的英文名、符号及其推荐理由,并根据新元素的中文定名原则,提出了4个新元素中文命名的草案。 相似文献
3.
2005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与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 IUPAP)抽调专家成立了联合工作小组(joint working party,JWP),并授权由其确定发现原子数大于111的新元素的声明优先权。 相似文献
4.
5.
7.
用汉字给元素确定中文名称,有很多优越的条件,也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元素已经有了110个命名以后,命名要遵循区别、准确和优选的原则,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本文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提出了元素中文命名的原则及为了实现这三个原则的具体细则,并以111号元素的命名为例,对这些原则和细则进行阐发,供今后命名参考. 相似文献
8.
用汉字给元素确定中文名称,有很多优越的条件,也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元素已经有了110个命名以后,命名要遵循区别、准确和优选的原则,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本文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提出了元素中文命名的原则及为了实现这三个原则的具体细则,并以111号元素的命名为例,对这些原则和细则进行阐发,供今后命名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张冬梅 姜世勃 石正丽 谭文杰 卢洪洲 曹彬 张文宏 刘叔文 钟劲 肖庚富 谢幼华 邓凯 赵金存 杨子峰 宋敬东 陆路 黄竞荷 应天雷 王乔 施莽 徐建青 安静 鲁凤民 高福 舒跃龙 郭德银 《中国科技术语》2020,22(2):5-10
2019年12月,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的病毒性肺炎开始在武汉暴发流行。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为COVID-19(冠状病毒病2019),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ICTV)的冠状病毒研究小组(CSG)建议把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CoV-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既没有与疾病名称一致,也没有完全真实地显示该病毒本身的特征,因而立即引发关注和争议。基于COVID-19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的基本信息,建议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人类冠状病毒2019”(human coronavirus 2019,简称HCoV-19)。文章回顾并评价了CSG的命名方法,指出他们使用基于基因序列信息进行病毒命名的方法并不合适,建议采用传统的联系疾病的病毒命名方法对具有明显疾病特点的病毒如2019-nCoV进行命名。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在全世界110种元素大家族中,据统计,有21种元素名称命名是与地名有关的。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元素联合会(IUPAC)的规定,作为国际性术语的元素名称一律采用拉丁文拼写。按采纳地名所指范围大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1.以大洲命名:如americium(镅)、europium(铕)。2.以国家名称命名:如cuprum(铜)、francium(钫)、gallium(镓)、germanium(锗)、polonium(钋)和ruthenum(钌)。3.以地区名称命名:如californium(锎)、scandium(钪)和thulium(铥)。4.以城市或市镇名称命名:如berkelium(锫)、darmstadtium()、erbium(铒)、hafnium(铪)、holnium(钬)、lutetium(镥)、rhenium(铼)、terbium(铽)、ytterbium(镱)、yttrium(钇)。镅(Am) 拉丁文拼写为americium,汉语拼音读音为méi。为放射性金属元素。银白色、有光泽,质软而韧。1944年底,美国化学家G.T.西博格、R.A.詹姆斯、L.O.摩根和A.吉奥索通力合作,在核反应堆中由钚-239(原子序数94)人工合成出镅-241同位素。这一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上的原子序数为95,在周期表上正好位于以europium为名的原子序数为63的下方,同时考虑到新元素正巧是在美洲发现,故科学家考虑以美洲拉丁文拼写命名为americium。美洲这一洲名是以继哥伦布之后航行到达美洲的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维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1452~1512)名字命名的。America是Amerigo一名作地名用的拉丁文拼写。锫(Bk) 拉丁文拼写为berkelium,汉语拼音读音为péi。为周期表Ⅲb族锕系人工合成元素。1949年底,在美国加州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著名科学家S.G.汤普森、A.吉奥索和G.T.西博格教授在该校152厘米回旋加速器中用氦离子轰击镅-241发现了元素锫。科学家为纪念这一新元素在伯克利的发现,以城市名作为新发现元素名。伯克利是座位于旧金山湾东北岸拥有12万人口的大学城,建于1868年的加利福尼亚大学该校本部设此,由于该校优秀人才辈出,校友中已有超过1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在美国高校中享有盛誉。伯克利在海外华人界也译为伯克莱,该市是为纪念爱尔兰哲学家、美国教育事业先驱者乔治·伯克利(George Berkeley,1685~1753)而以其姓氏命名之。锎(Cf) 拉丁文拼写为Californium,汉语拼音读音为kāi。为周期表Ⅲb族锕系放射性金属元素。继1949年底发现元素锫不久,1950年,S.G.汤普森、K.小斯特里特、A.吉奥索和G.T.西博格等四位科学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用152厘米回旋加速器用氦离子轰击锔-242又发现了元素锎。教授们这一次以加利福尼亚大学名也就是州名的拉丁文拼写命名新发现元素。加利福尼亚此名本身据考证是源于一部描写名叫加利福尼亚天堂岛的西班牙小说。铜(Cu) 拉丁文写作cuprum,汉语拼音读音为tóng。为原子序数29的金属元素。是电和热极优良的导体。古罗马人最初使用的这种金属几乎全部来自地中海的塞浦路斯,故将铜称为“塞浦路斯金属”。古罗马人将塞浦路斯岛名Cyprus后缀-us换为拉丁文后缀-ium即为cyprium,成为铜金属名称,拉丁文意思为“从塞浦路斯来的矿物”。后来又传讹为cuprum。而实际上塞浦路斯(Cyprus)这一岛国名经考证来源于希腊语,本身就是“铜”的意思。(Ds) 拉丁文拼写为darmstadtium,汉语拼音读音为dá。据有关媒体介绍,2003年2月德国黑森州城市达姆施塔特重离子研究所宣布,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已接受他们的提议,以达姆施塔特(Darmstadt)这一城市名来命名最早由该所科学家发现的第110号元素,称其为darmstadtium①。自此,该元素被正式承认并纳入元素大家族。黑森州达姆施塔特城市是由Darm(小河名)+stadt(城市)构成,德语意为“达姆河流经的城市”。铕(Eu) 拉丁文拼写为europium,汉语拼音读音为yǒu。为原子序数63的金属元素。1892年,E.A.德马尔赛发现该元素并以Europe(欧罗巴)命名。欧罗巴这一洲名在拉丁文、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都拼写为Europa,在英语中拼为Europe。据考,欧罗巴此词在腓尼基语和亚述语中,意为“日落之地”,反之,亚细亚意为“日出之地”。钫(Fr) 拉丁文拼写为francium,汉语拼音读音为fāng。1939年,法国科学家M.佩雷在研究锕-227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钫。为了纪念他的祖国法兰西,将原子序数87的元素命名为francium。而如今法兰西(France)国名拼写是从拉丁文Francia演变而来,名称源于日耳曼语,原意为“自由的”。镓(Ga) 拉丁文拼写为gallium,汉语拼音读音为jiā。为原子序数31的金属元素。1875年,法国科学家P.E.勒科克·德·布瓦博德朗在研究从闪锌矿分离出来的物质时,观察到镓的主要光谱线,从而发现了镓元素。他第一个证实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铝的下方“类铝”元素的存在。布瓦博德朗以他祖国法兰西古称高卢(Gaul)的拉丁文拼写命名之。公元前5世纪,今法国境内大部分为高卢人(当地凯尔特人的自称)所居住,故学者将这一地区称为高卢(Gaul)。锗(Ge) 拉丁文拼写为germanium,汉语拼音读音为zhě。为原子序数32的元素。有单方向导电的性能,是重要的半导体。1886年德国化学家温克勒尔发现了门捷列夫在其周期表中早已预测了的元素。他用日耳曼这一名称来命名这一元素,以表示他爱国之感情。日耳曼(German)此词在欧洲历史上也是古罗马帝国对居住在波罗的海南岸居民的称呼。铪(Hf) 拉丁文拼写为hafnium,汉语拼音读音为hā。1923年,荷兰物理学家D.科斯特和匈牙利裔瑞典化学家G.C.de赫维西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一实验室里经分析挪威和格陵兰锆石的X射线光谱中发现了铪。两位科学家以发现这一化学元素所在地点哥本哈根的拉丁文名称Hafnia命名之。哥本哈根英语惯用名为Copenhagen,其官方语言丹麦语写作Kbenhavn,意为“商人的港口”。其拉丁文拼写Hafnia是由丹麦语哥本哈根后半段“港口(havn)”拼写中的浊辅音v改为清辅音f加指地词尾-ia构成的。钬(Ho) 拉丁文拼写为holmium,汉语拼音读音为huǒ。1878年J.L.索里特和M.德拉冯腾用光谱法发现了钬。1879年瑞典科学家P.T.克莱夫也独立地发现了钬。克莱夫怀着对他的出生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stockholm)的无比敬意,以拉丁文名称Holmia命名这一新发现的元素。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由stock(木头)和holm(岛)组成,意为“木头岛”。拉丁文名称Holmia是由地名后半段holm(岛)+指地词尾-ia构成。应该说,钬元素和铪元素其拉丁文命名构思意念是全面一致的。镥(Lu) 拉丁文拼写为lutetium,汉语拼音读音为lǔ。该元素是由奥地利化学家C.A.冯韦尔斯拔和法国化学家G.于尔班在1907~1908年各自独立发现的。法国化学家于尔班为了表示对自己出生城市巴黎的敬意,决定以巴黎古称琉提喜阿(Lutetia)来命名这一新发现元素,后被化学界广泛地采用。Lutetia其词根lut在高卢语中意为“沼泽地”,因今巴黎圣母院所处的斯德岛为低洼地而得名。锰(Mn) 拉丁文拼写为manganese,汉语拼音读音为měng。在古罗马时代,古罗马大科学家、作家老普利尼在他《博物志》中把古希腊思想家泰利斯的马格尼斯(magnes)与另一种矿物搞混了,他把后者即另一矿物也称做源于小亚细亚的地名马格尼西亚的“马格尼斯”。在中世纪,人们手抄普利尼著作,又将普利尼搞混了的马格尼斯(magnes)传讹为manganese。1774年,瑞典化学家C.W.舍勒在研究软锰矿时确认锰是一种元素;同年,他的同事甘恩(Johan Gottlieb Gahn)从软锰矿中分离出这一金属。科学家对该金属以及金属元素命名时,采纳了manganese这一拼写,汉语名称定为“锰”。显而易见,锰这一元素名称(manganese)是小亚细亚地名马格尼西亚的搞混又传讹的产物。镁(Mg) 拉丁文拼写为magnesium,汉语拼音读音为měi。在古代,在古希腊马格尼西亚地区发现了另一种白色的矿物,为了与黑颜色的矿物“马格尼斯”相区别,古罗马人把这种矿物称为白马格尼西亚(magnesia alba)。1831年,法国化学家A.比西(Antoine Bussy)从一种与白马格尼西亚有关化合物中分离出来另一种金属,遂将其命名为镁(magnesium)。为此,镁这一金属元素得名于古地名“马格尼西亚”。需要向读者作进一步交待的是,在古代小亚细亚地区,有三处以马格尼西亚命名的地名,为此锰、镁两金属元素名称究竟源于哪一地名有待进一步考证。钋(Po) 拉丁文拼写为polonium,汉语拼音读音为pō。为原子序数84的放射性金属元素。是1898年夏天,居里夫妇在研究沥青铀矿的放射性,用放射化学分析方法发现的第一个元素。富有爱国热情的玛丽·居里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Poland),而将新发现的元素用拉丁文命名为Polonium。波兰在斯拉夫语中意为“平原”,因该国境内在地形上大多为平原而得名。铼(Re) 拉丁文拼写为rhenium,汉语拼音读音为lái。为原子序数75的元素。1867年,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根据《元素周期表》曾预言有化学性质与锰相近的新的元素。1925年,德国化学家I.诺达克、W.诺达克和O.C.伯格经实验发现了这一新元素。他们以德国著名莱茵河命名新发现的元素。众所皆知,莱茵河德语拼写为Rhein、荷兰语拼写为Rijn、法语拼写为Rhin、而常见的英语拼写为Rhine,考虑到是元素名称,科学家采纳该河流古老的拉丁文拼写Rhenus,去掉词尾us,加拉丁文名词构词后缀-ium构成rhenium。据考,莱茵河此词源于古高德语,意为“流水”。钌(Ru) 拉丁文拼写为ruthenium,汉语拼音读音为liǎo。为原子序数44的元素。1844年,俄国化学家K.K.克劳斯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稀有金属元素的存在。而早有1828年俄国另一位化学家G.W.奥桑对其发现,但当时尚未定论的铂系元素以其祖国名称命名为ruthenium,克劳斯同意这一命名。罗塞尼亚(Ruthenia)是俄罗斯这一国名的拉丁文拼写。钪(Sc) 拉丁文拼写为scandium,汉语拼音读音为kàng。为原子序数21的元素。1879年,瑞典化学家L.F.尼尔松在稀土矿硅铍钇矿和黑稀金矿中,发现了氧化钪。同年底,另一位瑞典科学家P.T.克莱夫鉴定钪就是门捷列夫预言的类硼元素。据调查,在斯堪的纳维亚许多重稀土矿中含有少量钪。瑞典化学家同选择这一元素发现地区斯堪的纳维亚的古称Scandia以命名新的元素。斯堪的纳维亚及其古称斯堪的亚都源于条顿语skadino,意为“黑暗的”。因该半岛地区近北极圈,一年多有很长季节不见阳光,故名。铥(Tm) 拉丁文名称为thulium,汉语拼音拼写为diū。为原子序数69的稀土金属元素。1879年,瑞典科学家P.T.克莱夫同时发现了铥和钬,他以斯堪的纳维亚的又一古称命名铥的氧化物为thulia。严格地说,图勒(Thule)只是古欧洲人对欧洲最北部地区的泛指而已,在地理概念和范围上比较模糊。实际上,以这种不确定范围的地名来命名元素倒反而平添元素命名上的一份魅力。钇(Y) 拉丁文拼写为yttrium,汉语拼音读音为yǐ;铽(Tb) 拉丁文拼写为terbium,汉语拼音读音为tě;铒(Er) 拉丁文拼写为erbium,汉语拼音读音为ěr;镱(Yb) 拉丁文拼写为ytterium,汉语拼音读音为yì。1794年,芬兰矿物学家约翰·加多林从瑞典于特比(Ytterby)采石场矿石中分离出钇土(yttria),钇土是首次发现的稀土金属氧化物。1843年,瑞典化学家矿物学家莫桑德尔(Carl Gustav Mosander)在研究稀土过程中,将钇土分成三种“稀土”。对其中之一,他沿用了yttria这一名称,又根据于特比(Ytterby)这一地名,将另两个分别命名为terbia和erbia。1878年,瑞士化学家马里尼亚克(Jean Charles cle Marignac)在莫桑德尔称为erbia的稀土矿石中又发现并获得另一新的“稀土”。马里尼亚克也仍然根据于特比这一地名将第4种稀土命名为ytterbia。不久,科学家们终于在上述每一种稀土中都发现了一种新的金属元素,它们相应地被命名为“yttrium”(钇)、“terbium”(铽)、“erbium”(铒)和“ytterbium”(镱)。为此,在瑞典这样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村镇于特比竟有机会在元素周期表占有4个席位,获得如此至高的殊荣纯属一定偶然性。在元素周期表中,还有三个以地名命名的元素名称一度成为周期表中的匆匆过客。随着历史岁月流逝它们尽管如今已销声匿迹。但从以地名命名的元素角度来审视,仍然有必要予以介绍一番。1801年,英国化学家哈奇特(Charles Hatchett)从一块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岩石中探测到了第41号元素,为纪念这块奇特的矿石是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哈奇特十分大度地将它命名为“钶”(Columbium)。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在诗文中常将美国称作哥伦比亚(Columbia)。翌年,瑞典化学家G.埃克贝里(Gustaf Ekeberg)发现了元素钽。由于钶和钽的化学性质极为相似,当时化学家们普遍认为是同一种元素。即使是同一种元素,按照国际上惯用的优先发现权应采纳哈奇特的命名。但是,在当时化学界权威人士瑞典科学家贝采利乌斯的把持下,在1814年一次国际化学家会议上,会上对“钶”投了反对票,而通过了以古希腊神话坦塔罗斯名字命名的“钽”(tantatum)。以后几十年内,通过欧洲化学家们不懈的努力在这一方面又取得新的突破。1845年,德国化学家H.罗瑟(Heinrich Rose)认为尽管钶和钽这两种元素十分相似,但它们仍属于两种不同的元素。然而,这次罗瑟也没有采纳哈奇特的名称“钶”,而将本属于“钶”名称的元素命名为铌(niobium)。罗瑟以古希腊神话中尼俄柏(Niobe)名字命名的,而尼俄柏她是吕底亚国王坦塔罗斯(钽)的女儿。此事引起了美国化学界同仁们的极大不满,在以后长达一个世纪时间内,此元素名称欧美各行其是,在美国称“钶”,而在欧洲称“铌”。然而一个元素总不能长期存在两个名称,因为这给学术交流带着诸多不便。在1949年一次国际化学家会议上,许是欧洲人多势大,终于通过了以“铌”作为该元素的正式名称。从此之后,美国失去了以“钶”命名该元素的至高荣誉,而元素周期表上则失去了一个以地名命名的元素名称。另外两个曾以地名命名的元素也经历了一番曲折有趣的过程。截至1925年,除了4个元素以外,元素周期表中所有元素都已被发现了。这当中有2个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分别为第43号和第61号,他们在元素周期表的左右上下都为稳定元素,因此,化学家们认为找到它们应不该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吧!欧美化学家们经过尽力搜索,发表论文报告以证明自己已找到和发现这2个元素。1925年有3位德国化学家宣布已发现第43号元素,并将它以拉丁文命名为“masurium”()。这一名称源于当时属于东普鲁士的马祖里地区(Masuria)名称。如今归属波兰东北部,波兰语写作马祖里(Masury)。在元素周期表带着“?”列上了15年之久,因为需要进一步的论证才能登上这一宝座。1926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化学家们相继宣布他们探测到第61号元素。美国化学家迫不及待地以拉丁文将其命名为“illinium”(),名称来源于美国伊利诺伊(Illinois)这一州名。意大利化学家们用翡冷翠(Firenze)的拉丁文拼写命名为“florentium”()。需要向读者交待的是,佛罗伦萨是意大利著名城市翡冷翠的拉丁文拼写,也是当今英语习惯拼写。为此,美国化学家们竟采取先斩后奏手段将带有“?”的“”列入他们周期表中。后来经进一步查明,以地名命名的第43号元素(masurium)和第61号元素(illinium)或(florentium)它们都属放射性元素,在地球上并不天然存在。后来,美国科学家们通过核反应才将它们制造出来,这就是今天元素周期表上的第43号元素锝(technetium)和第61号元素钷(promethium)。,hassium缩写为Hs。也称108号元素unniloctium,缩写为Uno。一种用人工方法产生的铀后元素。1977年8月,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建议,1997年8月,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考虑到该元素是在联邦德国达姆施塔特的重离子研究所合成和分离获得的,而重离子研究所位于德国黑森州,故将该元素重新定名为hassium。,dubnium缩写为Db。也称105号元素unnilpentium,缩写为Unp。曾称(Ha)或(Ns)。周期表Vb族人工合成放射性超铀元素。对105号元素(Unp)的发现,苏美科学家有争议。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科学家在完成进一步实验后,将该元素定名为nielsbohrium()。1970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科学家合成出105号元素的同位素260,为纪念核裂变发现者O.哈恩教授,故将该元素定名为hohnium()。1977年8月,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推荐该元素的名称为105号元素(Unnilpentium);1977年8月,该会充分考虑到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在获得该元素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而将该元素重新定名为dubnium。* 周定国教授是全国科技名词委外国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委员。①元素名称已由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 相似文献
16.
以地名命名的元素名称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世界110种元素大家族中,据统计,有21种元素名称命名是与地名有关的。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元素联合会(IUPAC)的规定,作为国际性术语的元素名称一律采用拉丁文拼写。按采纳地名所指范围大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 相似文献
17.
按照国际惯例,超重元素的命名是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组成的专家工作组来审定的。一般规定元素发现单位拥有命名建议权,然后由专家组讨论,决定元素的命名,最后由IUPAC正式公布。现在不少超重元素是以人名或地名来命名的。超重元素中文定名应当是根据国际定名找到最适合的中文名与之相对应,这就有了一定的限制,比如意、声要与国际定名相呼应 相似文献
18.
按照国际惯例,超重元素的命名是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组成的专家工作组来审定的.一般规定元素发现单位拥有命名建议权,然后由专家组讨论,决定元素的命名,最后由IUPAC正式公布.现在不少超重元素是以人名或地名来命名的. 相似文献
19.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在2004年颁布了第111号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第111号元素的英文名称为roentgenium,元素符号为Rg,中文名称怎么办?我是一个语言文字工作者,对化学我是中学时代学了一点,也早还给了老师,对这个问题我自当缄口藏拙,哪还敢发言呢?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同志,向我征求意见,恭敬不如从命,我就大胆地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在2004年颁布了第111号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第111号元素的英文名称为roentgenium,元素符号为Rg,中文名称怎么办?我是一个语言文字工作者,对化学我是中学时代学了一点,也早还给了老师,对这个问题我自当缄口藏拙,哪还敢发言呢?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同志,向我征求意见,恭敬不如从命,我就大胆地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新造汉字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新元素中文名称是否可以造字。新元素曾在一个阶段是采取用数字标号,不用汉字。1971年我参加《新华字典》的修订工作,在字典的附录《元素周期表》中,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