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药名词是专业名词,大多源自外语,主要通过音译的方式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汉语的特点特别是汉字的表意特征决定了西药名词的音译不仅仅涉及语音的对应,音译的模式以及用字对于译名的最终确定有重要影响。文章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汉英医学大词典》中的西药名词为研究对象,对西药名词的音译模式和用字进行考查,对目前西药名词音译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提出规范音译西药名词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蒙古语名词法中形成名词时,只用词根和词缀两种词素组成名词。但形成化学物质蒙文名词时,依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命名原则,以化学物质的拉丁文名称做基础,从拉丁文引进“前缀”而组成化学物质的蒙文名词。即化学物质的蒙文名词是由前缀、词根和词缀等三种词素来组成其名词。  相似文献   

3.
科技日语词汇的创制与建构,离不开汉语的同构相随。首先从和语与汉语的依存关系、使用性质探讨了科技日语词汇译介与汉语同构的关系;其次从词汇、构词方式、词汇层三个方面例示了汉语的同构现象,并从描述概念性意义与可组合使用的语言材料两个方面分析了汉语同构的原理,实证了汉语对科技日语词汇的贡献价值。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不同的读音其含义也不尽相同。文章简述了科技名词中的多音字的研究概况,举例分析了科技名词多音字的几个成因和特点,阐明了读音规范是科技名词规范化的重要内容。明确科技名词中多音字的读音,有助于厘清含有多音字的科技名词的概念,高效准确地交流,促进规范名词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科技名词是科技发展和交流的载体,带有时代的信息,铭刻着文化观念,反映着科研成果,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第111号元素(Rg)的中文名“”的诞生,是科学家和语言学家精心研磨的结果,是科学思想和汉语文化交互融合的产物。给新元素定中文名,是一项复杂且有难度的审定工作。专家们充分考虑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命名法则,以及我国化学界通行已久的命名原则和传统做法,一丝不苟、谨慎细致地推敲,最后一致同意选用“”字作为第111号元素的中文名称。“”字不仅与元素发现者的姓名谐音,而且“”字偏旁“金”也反映出了元素的金属性质,这正符合术语学的系统性基本原则。不仅如此,“”字所对应的繁体字“”即为表示一种金属元素的古字,使用类推简化的“”字,字义天然吻合,有利于汉语文化圈内的信息交流。第111号元素(Rg)的中文定名,是专家们科学精神和严谨作风的一次充分展现。科学精神是求真求是的精神,它表现出的是一种理性、客观和缜密。专家们将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作为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始终贯穿着科学精神和严谨作风。可以说,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凝聚着专家们的心血和汗水的科技名词,其权威性正来自于这种科学和严谨。第111号元素中文定名一事,再次说明我国的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我国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字,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可供表意的词汇丰富。但是,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不能像印欧语系各国之间那样,在引进科技名词时采用字符转写的方式即可。而我国的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只能是依靠和发挥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按照科技的概念和内涵,创造和规范出符合科技规律和汉语文字结构特点的科技名词。我国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是实践和提升我国术语学理论的大舞台,通过总结、丰富和升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术语学理论将会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汇契合的基础上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同志曾说过,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工作“乃是一个独立自主国家在学术工作上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实现学术中国化的最起码的条件”.当前,对于科技名词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等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和影响,社会各界已经有了广泛的共识.但是,社会认识的提高并不意味着科技名词工作与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完全相适应.实际上,由于在科技名词的使用环节缺乏必要的法理基础和监管措施,导致当前科技名词工作的发展现状,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对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规范科学技术名词在科技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文章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英译和汉语科技名词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网络服务系统中进行了文献检索统计。检索结果表明英译规范名词在不同的文献类型和学科中的使用有较大的差异;汉语科技名词的检索结果从科技文献使用的角度说明了规范名词遴选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文章还对《地理学名词》中不同形式的名词在科技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文献检索统计。  相似文献   

8.
摘要 简要论述了汉语科技术语规范和统一的意义和特点,综述了该项工作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阐述了汉语术语的命名原则、协调原则和目前的工作重点。一、汉语科技术语规范和统一的意义和特点1.意义科技术语作为科技发展和交流的载体,一直与科学技术同步产生和变化。科技术语反映着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审定和统一科技术语,实现科技术语的规范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技发展是一项配套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可以说是一项支撑性的系统工程。没有这样一个系统的规范化的支撑条件,现代科技的协调发展将遇到极大困难。就像在天文学中,假如没有统一的关于各类天体的命名,现在人们可能仍然在浩瀚的宇宙当中,只能看到无序的混乱,很难找到科学的规律。如是,天文学就很难发展。其他学科也是这样。在我国,科技术语的统一工作主要是对汉语的科技术语进行规范化。汉语是世界上各民族语言文字当中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它不仅是我国的官方语言,也是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之一。它所构成的文化宝藏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现在世界上使用汉字汉语的人口约为14亿之众,占世界总人口的26%,形成了广阔的汉语文化圈[1]。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汉语科技术语的使用会越来越广泛,其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因而,做好汉语科技名词的统一工作不仅是我国的需要,也是对亚洲和世界的重要贡献。2.特点我国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字,在术语规范化工作中,既要注意同国际上的术语工作相衔接,又要使之符合自己的语言文字特点和科技状况。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可供表意的词汇丰富、数量庞大、涵义细致。加之我国已逐渐建立起完整的科技体系,西方有很多很偏僻的学术领域在我国都能找到同行、知音。因此,汉语及汉语科技术语完全能够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不管学术内容多么抽象和深奥,都能在汉语文化宝库里找到贴切的名词与之对应[2—3]。作为表达科学概念的符号,科技名词应力求简明、易懂,且包含尽可能多的科技信息,而汉语恰恰在这方面见长[4]。汉语文字绝大多数是形声文字,在表形、表音、表意、简短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越性。在汉语的基本名词中双音词占重要比例,而其每一个音基本上已经是一个词。因此双音词就包含了两个单词的信息。比如“激光”一词就含有“光”和“受激”两个关键性科学信息。再比如,“自转”“行星”等名词,都显示出了汉字的表形、表意、指事、会意的特点。这样的长处在现代科技名词的编辑、分类以及规范化等方面都是很有利的。但在另一方面,汉字用作科技名词也有其所短。尤其表现在表音和表形方面难以与国际上的科技名词接轨。在印欧语系各国之间,因所有字符相同或相通,在引进科技名词时采用字符转写的方式就可以了[3]。但在我国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无法转写。其音和形无法与国际接轨。即使按音定名,也很难推广,主要原因是汉语为形声表意文字,人们已习惯于它的望文生义、顾名思义等特点。一旦采用音译,人们就容易产生误解,难以正确地顾名思义。因此,在我国进行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只能是依靠和发挥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按照科技的概念和内涵,创造和规范出符合科技规律和汉语文字结构特点的科技名词。这就是汉语科技名词的独特性。二、汉语科技术语统一工作的历史和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因而其名词术语的出现无疑也是世界上最久远的。然而在我国的历史上真正成立专门的机构从事科技名词的审定却始于清朝末年——1909年(宣统元年)[5]。当时在大学部设立了科学名词编订馆。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江苏教育会之理化教授研究会审定了物理学和化学名词;中华医药学会组织了医学名词审查会;1915年相继审定了化学、物理学、数学、动物学、植物学、医学等学科的名词;1918年中国科学社起草了科学名词审定草案,1919年成立了科学名词审查会;1928年成立了译名统一委员会。截止1931年共审定各学科名词(草案)14部。这是我国的专家学者们在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史上掀起的第一次小高潮。1932年成立了国立编译馆,在当时的教育部主持下,组织专门队伍开展了多学科的名词术语的审定。截止1949年底,相继审定并编订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矿物学以及生物科学等科学技术各学科名词草案50—60种[5]。这是我国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第二次高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科技术语的规范与统一,1950年委托中国科学院编译局接管了国立编译馆审查编订的各类名词术语草案,并于1950年4月6日批准成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任命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主任委员。该委员会下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药卫生、时事、文学艺术五个组。截止60年代,审定、公布、出版了各学科名词术语百余种[5],深受学术界欢迎,对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和国内外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和促进作用。这是我国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第三次高潮。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60年代中期中断了名词的审定工作,直到80年代中期才得以恢复。这期间,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上的差距被拉大。“文革”后,我国采取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抓紧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这就对统一科技名词提出了迫切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已改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它标志着我国科技名词的统一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预示着我国科技名词工作的第四次高潮的到来。全国名词委自成立以来按学科共组建了52个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有1700多位高水平的科学家参加名词审定工作,还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参加书面审查和座谈、讨论等。十多年间形成的科技名词工作队伍规模之大、水平层次之高前所未有。目前全国名词委已公布出版了包括理、工、农、医各学科领域共计40多个学科的名词。其中有的学科加了定义。这些学科名词的公布,消除了一批混乱的名词。对我国科研、教学和学术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全国名词委近来还开展了新词的定名工作和海峡两岸的名词对照统一工作。三、全国名词委名词审定工作的方针政策及规划全国名词委在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中采取了全面规划,依靠专家,统一协调,科学审定,正式发布的工作方针[6],按科技体系分学科进行名词审定。在学科安排上,遵循先基础后应用、先单科后综合、先主科后副科等原则。在内容上除名词术语外,还包括命名原则及符号等[7]。同时,在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中努力贯彻我国政府提出的“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密切结合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在系统地开展基础学科名词审定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开展工程技术方面的名词审定。全面规划中将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工作分两步走,或者说分两批进行。第一批只审定公布各学科的基本词,对有争议、易混淆的名词及新名词加定义或注释。交叉学科的名词则普遍加定义。第二批名词审定是在第一批审定的术语公布以后5年左右进行修订、补充和加定义或注释[7]。对于随着科技迅猛发展而产生的新名词,将采取灵活机动的组织形式、审定形式和公布试用形式,使其尽快地占领社会,起到导向作用。试用一段时间后根据反馈意见再正式审定公布。在海峡两岸名词工作方面,采取“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以及“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开展工作[8]。这一原则也适合于香港和澳门。全国名词委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参加有关科技术语的活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各术语学派的理论及术语工作经验,提高名词工作水平,逐步使我国科技名词同国际接轨。四、汉语科技术语的审定原则科技名词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科技概念的一种形式与意义结合的约定性语言符号[7,9]。遵照术语学理论,根据汉语汉字的特点,结合我国科技名词定名工作的实践经验,全国名词委制定了汉语科技名词定名的原则,这些原则一直指导着并十分适用于我国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这些原则主要包括:1.单义性科技名词应是单一的、专用的。从理论上讲,一个名词应只对应一个概念,即“一词一义”。并且一个概念也只应有一个名词,即一义一词。对于“一义多词”的名词应统一为一个名词,特殊情况时可保留一个同义词。如ergonomics一词涉及十几个学科,汉语称谓十分混乱,在15部字典中就有“人机工效学”“人类工程学”“人体工程学”“尔刚学”“工效学”等21个不同的叫法。经组织专家按概念进行研讨,最后定名为“工效学”,并给予了严格的定义。对于“一词多义”的外文词,应按其不同的涵义分别定汉文名。比如plasma,在物理学中将其定名为“等离子体”,但在医学中应将其定名为“血浆”。2.科学性即定名时应按科学概念的内涵来定出规范的名词,使其“名符其义”,准确地反映所指事物的特征。比如myocardial infarction一词,以前一直叫做“心肌梗塞”,但从科学概念上讲,肌肉是可以坏死而不能阻塞的,血管则是可以阻塞的,因此应定名为“心肌梗死”。3.系统性科技名词在其相关学科或领域中不是孤立的、随机的,而是有层次、成系统的,是合乎分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名词的系统性包括学科概念体系、逻辑相关性和构词能力等。在审定名词时,要充分考虑名词的概念体系,包括上位与下位(属与种)概念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部分与部分关系,以及时间、空间和因果联系的关系。比如地理学名词中的地理圈、景观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等,就系统而形象地反应出了地球构造整体中各层次的物质和状态。4.简明性名词简单明了,易懂、易记、易写,便于使用,这是命名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之一。例如医学名词coronary heart disease一词,如直接按意定名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就显得太长,现在定名为“冠心病”,简明而符其义,效果很好。有的英文词和对应的汉语都很长,这时可根据选取英文字首缩合词,然后按音汉译,或者取一部分英文缩合词和一部分汉语组合而成。如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的汉语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中文都太长,如选其英文字首缩合词“AIDS”,按音定名为“艾滋病”,就比较好。5.习惯性(即约定俗成)有些名词的定名虽不尽合理,不太名符其义,但已使用很久且应用范围很广,人们都已习惯,则宜继续使用,不要轻易改动。否则会造成新的混乱而不利于名词的统一 。如mechanical motion并非指简单的机械运动,天体运动也是重要的方面,一些专家建议改称“力学运动”,但多数专家认为这一混乱源于外语,国内外沿用已久,不宜再改动,现仍定名为“机械运动”。6.民族性即在给术语定名时要尽量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如天文学中已定名的“金星”“木星”等,就特别具有中国特色,而不采用外来术语“爱神(Venus)”和“大力神(Jupiter)”。还有反映二十四节气的定名和一大批有关中医针灸的定名,都具有中国特色。7.国际性即术语定名时要考虑与国际接轨,以利于国际交流。如我国大气科学中曾有“热带气旋(tropical depression)”“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台风(typhoon)”和“强台风(violent typhoon)”四个词,但国际上无“强台风”这个词,而用“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考虑到与国际接轨,我国取消了“强台风”一词,而增加了“强热带风暴”一词,并修改了定义[10]。8.学术性在定名时应避免采用普通生活用词,注意名词的学术性。如石油工程中的wild cat well 和watchdog,曾分别称为“野猫井”和“看门狗”。石油工程中显然不会有猫,也不会有狗。现根据其涵义分别定名为“预探井”和“把关定时器”。五、科技术语定名的协调原则对科技名词进行定名是为了使之统一和规范,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学科内和学科间的名词协调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项非常复杂和艰巨的工作,必须制定相应的协调原则。以下各原则是在多年的名词统一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1.习惯性(约定俗成)服从科学性在科技名词审定的实践中,习惯性(即约定俗成)与科学性有时是对立的、矛盾的。在这两者之间发生矛盾时,一般来说,习惯性要服从科学性。名词 要规范化,就要尽量向科学性靠拢。如地学中的lagoon过去一直称为“泻湖”,实际上是“潟湖”的误写和误称。根据lagoon的定义和“潟”与“泻”的涵义,现在选定了“潟湖”,废除了“泻湖”,服从了科学性。2.副科靠拢主科,主科尊重副科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或领域中名称不一致时,应进行协调。协调时副科应向主科的定名靠拢,主科定名时也要考虑到副科的名词使用情况。如probability一词,物理学等学科一直定名为“几率”或“或然率”,现在都服从其主学科数学的定名,称为“概率”。3.分别定名,共存并列有的术语在不同学科中确实不宜统一或难以协商统一为一个词,可分别定名,暂时并存。如vector一词,物理学中定为“矢量”,数学中定为“向量”,又称“矢量”。electric potential在物理学等学科中定名为“电势”,而电子学等学科中则定名为“电位”。4.涉及外国科学家人名的科技术语,其人名音译名应按照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尊重规范等原则来进行审定和协调[11]其中主要是名从主人,即以本人的国家民族语言和习惯为准。对于科学界通行很久、人所共知的著名科学家,即使音译不准确或用字不妥当,也不宜更改。对于新出现的科学家人名定名则要求尽量规范化。六、目前的工作重点迄今全国名词委已完成了基础科学各学科的第一批名词审定工作,应用技术学科的名词工作也完成近半。因此可以说我国在名词术语工作上基本上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科技名词体系。尽管如此,我国的科技名词统一工作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任务。1.继续做好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尚未完成第一批名词审定的学科需抓紧审定和公布;有些学科需尽快进行第二批审定,即对第一批公布的名词进行修订、补充和加注定义。2.大量科技新词亟待定名和规范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猛,与之同步产生的科技术语层出不穷,其产生和传播速度之快、渠道之多、数量之大前所未有。如果术语工作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常规的审定模式上,不抓紧新词的定名和规范的话,很快就会造成社会上使用名词极为混乱的现象,使得人们,特别是新闻媒介无所适从。新词定名工作的特点是要快,否则就会形成约定俗成,再改就难。但新词定名也要保证质量,应有很高的准确率。因此,新词规范化工作应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在保证新词概念准确的基础上尽快命名,并向社会发布试用。第二步是在试用一段时间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上的反馈意见进行修订,然后正式公布。鉴此,全国名词委在新词定名工作中采取了机动灵活的组织形式、审定形式和公布试用形式。另外还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将当前发展最迅速、新词最多且最混乱的学科信息科学技术和生命科学列为重点,加大投入,以期尽快减少这些学科新词使用的混乱现象。其他学科也作了普遍发动,新词定名工作正在逐渐开展。3.两岸科技名词亟待对照统一海峡两岸分隔近50年,这期间正是现代科学技术大发展时期,因此科技名词尤其是新兴学科的名词,两岸存在着严重的不统一。如计算机科学,两岸就有80%左右不一致[12]。相对情况较好的基础学科,如物理学,也有大约20%的不一致。同文同种却一国两词、一物多名,这种状况影响着两岸科技、经贸、文教方面的交流。1995年具有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把探讨大陆与台湾科技名词统一的工作列入了共同协议之中,此举顺应两岸民意,尤其反映了科技界人士的愿望。全国名词委始终把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与统一工作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历史性任务,克服重重困难,利用各种渠道和机会,促进和开展这项工作。近几年,全国名词委已由间接地通过各个学会和各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专家与台湾同行进行交往变为直接来往和接触,并与台湾负责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台湾“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有许多学科双方已在开展工作。在这项工作中,全国名词委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基础后应用的原则来开展工作。对于那些与“三通”有关的学科,如大气、航海、信息科技等,要先行开展;对那些发展迅速、新词不断产生、社会上使用混乱的学科也要加紧开展,如计算机科学技术。两岸名词工作,宜采用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即老词暂以对照为主,逐步达到统一。而新词,两岸可在一开始就一起研讨,共同定名,取得一致。4.名词推广应用工作需大力加强如何使全国名词委众多专家的多年劳动成果即审定公布的名词得以推广使用,成为全国各有关单位、行业、部门和公民自觉遵守的规范,是个重要而急需加强的工作。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繁荣和活跃名词工作势在必行。各新闻媒体和书刊出版单位是推广规范科技名词的重要力量。新闻媒介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知道某件事情或某一个词。比如“克隆”这个名词,全国名词委1989年就公布在名词书上了,但一般百姓极少知道。而“克隆羊”一出现,几天功夫克隆一词就被新闻媒介炒得家喻户晓。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新闻媒体和书刊出版单位都给予了全国名词委很大的支持。现在要使社会各界了解、重视和支持名词统一工作,自觉使用规范名词,仍然要靠新闻出版界的支持。5.术语学理论有待提高在名词术语统一和规范化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术语学理论也有待提高。术语学带有明显的边缘性学科的色彩,其研究领域不仅与语言学紧密相关,而且还同逻辑学、分类学、本体论、信息科学密切相关。此外,术语学还要研究各学科的术语问题,所以它又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发生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术语学可以说是一门几乎涉及人类知识各个方面的独特的学科。虽然其理论和方法有待逐渐完善,但其涵盖面如此之广,以至几乎所有学科的专家都有必要对其予以关注,这正体现了术语学在人类现代知识总体结构中的重要位置。因而,完全有必要大力开展术语学的研究,提高科技名词统一与规范化工作的水平,逐步使中国科技名词术语同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9.
术语学在国际上是一门新兴学科,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对它的研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我国在术语学的研究方面还十分薄弱,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非常之少,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也十分贫乏,术语学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学术界和有关方面的重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召开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无疑是非常及时的,相信这次研讨会对我国汉语术语学理论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专职开展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它标志着我国科技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全国科技名词委自成立以来,已按学科组建了60个分委员会,有2000多位高水平的科学家参加名词审定工作,审定公布了天文学等63种名词,包括了理、工、农、医、技术科学和交叉学科,初步建立起了较完整的科技名词体系。但是,每当我们回顾科技名词工作的成绩时,心中总感到有种缺憾,那就是对术语学理论的研究存在着严重不足。全国科技名词委虽然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参与制定了国家标准《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GB1087-88);结合我国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实践,制定了《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原则与方法》,用于指导科技名词的规范化与统一工作;为了给术语学理论研究工作提供平台和阵地,我们创办了《科技术语研究》杂志,选登了众多术语学理论方面的文章,但从总体要求来看,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的理论研究还不太系统,可以说十分薄弱。我国的汉语文化博大精深,词汇丰富,无论现代科学技术有多么深奥和抽象,我们都能够用非常简洁和贴切的语言和词汇加以表达,这可以同世界上任何最优秀的文字相比美。为了继承和弘扬这一祖国优秀文化传统,我们在术语学研究领域也应该当仁不让,独树一帜,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国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字,与世界上多数国家使用的拼音文字有很大区别,对国际上的术语学理论只能是借鉴,汉语术语学必然会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我们应积极地去研究、去开发。值得鼓舞和高兴的是,国内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开拓,我们应该对他们的勇气和精神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在此,我们也呼吁,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为创立中国特色的汉语术语学理论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摘要 英源性字母词与英源性原语词的最大不同,应该以是否汉语语音化且被权威汉语词典收录来区分。从汉语词汇对英源性字母词及原语词的吸纳来看,字母词及原语词的大量渗透不会动摇汉语的基础,只会改变汉语吸收外来语须汉字化的单一模式,使汉语的书写方式呈较为多样性的特点,从而客观上丰富了汉语语言的表达。不过,其最后的去留,宜由汉语汰劣存良的发展规律决定。
英源性外来词,特别是字母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当代汉语词汇系统演变中最突出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末,某些形似字母词的英语单词,以小写字母书写形式及标准英语读音,直接进入汉语。有关议论言及的多属词汇系统表层性的问题。其实,对全球化下汉语词汇如此醒目的新变化,完全有理由提出更为深层的问题,如这些英语单词是否会受到汉语的浸润而被逐渐接纳为汉语词汇?汉语是否可能由此引发牵筋动骨的变化?如果会的话,又将如何?这便是本文关心的问题。一、 英源性字母词笔者现已收集到近20年来出版的18种新词语词典,最早的为1987年版《汉语新词词典》,最新的为2001年版《新华词典》。18种新词语词典,共收录新词语5万余条,856条为字母词、音译词、意译词构成的英源性外来词,其中,英文字母共319个,它们或独用或与汉字夹用,如CT、DNA、GDP、WTO、OK或IT业、ST板块、K线图、H股、IP卡等,这些大写的英语首字母缩略语就是“字母词”。另外,极少数的英语单词因使用率高、使用范围广,特别是读音已汉语拼音化,也被作为特例归入字母词,如Internet和E-mail。英源性字母词之所以能被权威词典接纳,主要具备了以下语言条件:1.语音条件。字母词字形虽未汉字化,却在读音上呈汉语语音化的趋势。如E读作“yī”,J读作“jiè”,C读作“xī”或“sèi”,U读作“yóu”,W读作“dǎbūliū”,T读作“tì”,O读作“òu”。 E-mail读作“ yī mèir”,IP卡读作“āipì卡”。此类读音是约定俗成的。2.语素条件。字母词实际上就是一个复音语素,而复音语素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3.语法条件。字母词多为名词,基本为一词一义,使用频率高而专,表达意义单一。在汉语语法中,名词是可以替代的,基本不改变句子结构。二、英源性原语词但是,18部字典没有一部收录某些媒体所常用的既未汉字化更未汉语语音化的英语单词。然而这种英语单词原语照抄现象又确实存在于汉语语篇,不得不引起关注。在归纳的基础上,笔者将此类英语单词暂名为原语词汇[1]。为区别于字母词,对原语词试界说如下:1.原语词不属于字母词。字母词主要由英语首字母缩略而成,且已汉语语音化,并被权威汉语词典正式收录。而英源性原语词,读音不仅未经汉语语音化,目前还未被汉语词典收录。2.原语词与汉语语言规则存在矛盾。一方面有汉语自身的原因,如汉字字形的表意性与小写字母字形及字义,很难产生吻合;一方面是字母文字的原因,如表音太强,表音过程的拼合性过于明显,不可能与汉语某个具体意义建立稳定的对应关系;一方面则是由于汉语对原语词使用的随机性。因此可以说,原语词是未被汉化的非规范词。3.原语词汇的存在形式以语码混用为主。所谓语码混用,指将语码A插入语码B,但语码B仍处主导地位,而被插入的语码A则处于从属、补充地位,不得作为完整的句子单位独立发挥作用[2],但可作句子成分之用,其意义需按语境确定,如:(1)R&B和Hip-hop也由此成为了主流音乐形式。(《金陵晚报》 2003年 11月26日C13)(2)Hi,大家好!(少年科学月刊《哥白尼》 2003年12月24页)(3)看到论题的fans就可以酷言酷语地大侃你的观点了,在这儿还可以用你最帅最靓的笔名哟!(《哥白尼》 2003年12月38页)可以肯定,英源性原语词不属英源性字母词,其存在主要是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使然[2]。三、 汉语词汇对英源性字母词及原语词的吸纳英语作为汉语外来词的最大来源由来已久,但英源性字母词的有增无减以及英源性原语词的出现,则从一个侧面说明外来新观念、新认识正源源不断地充实着人们的头脑,因而不可避免地对汉语词汇演变形成巨大冲击。汉语总会在大量筛选的基础上,容纳一些最重要、最常用、最基本的字母词与原语词,使它们以一定的方式凝固、沉淀下来。(一)汉语对英源性字母词的吸纳汉语源源不断地吸纳新的英源性字母词作为单独的词使用。如GDP是一个三音节的字母词,在“从前GDP增长率一公布就‘驷马难追’的传统做法将得到改变”中,就作为单个词使用,充当一句子成分。至于汉语吸收字母词的方式,似可概括为:1.不将字母词汉字化。汉语文字形式选择是字母词难以汉字化的重要因素。2.扩大字母词汇量。汉语对字母词的吸纳集中于金融市场、国际关系等方面。3.汉语语音将进一步同化字母词的发音。4.以字母为书写形式的汉语拼音缩略词将增多。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的影响日益重要,汉语拼音缩略词将会以“出口转内销”等方式大量涌现,如GB(Guo Biao国标)、RMB(Ren Min Bi人民币)、HSK(Hanyu Shuiping Kaoshi汉语水平考试)等。(二)汉语对英源性原语词的汰劣存良英源性原语词与英源性字母词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是否“汉语语音化”。在追踪研读语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汉语对原语词的吸收呈以下方式:1.汉字化。将个别常用原语词汉字化,其过程为:异化发音→复音或单音音素汉字的出现。首先,按汉字的发音习惯,对原语语音进行异化处理,然后将其汉字化,甚至语素化。例如近几年十分火爆的原语词cool,就已经历了cool→酷→酷哥、玩酷、酷毙了、酷美体这一从异化发音到汉字化直至单音语素化的转化过程。2.合法化。提取极个别英源性原语词,归入字母词,因为此类词使用频率高、范畴广、读音汉语语音化,如已被归为字母词的E-mail。3.淘汰与保留。绝大部分英源性原语词从讲求原汁原味,到游移于汉语权威词典之外,直至销声匿迹,过程相对短暂。一方面是因为新概念贬值迅速,时尚潮流脚步太快;另一方面,是因为有关部门加速了统一译名的步伐和工作,如《科技术语研究》杂志就以译名统一为宗旨,开辟了“名词工作论坛”、“公布科技名词”、“热点词难点词纵横谈”、“两岸词苑”、“术语学研究”等栏目,在翻译外来词汇和统一译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最重要的是,在很多人眼里,英源性原语词夹杂在方方正正的汉字中间,有损于汉语文字的工整美、汉语读音的韵律美、汉语文化的内涵美。在上述种种因素的作用下,汉语将淘汰绝大多数原语词,仅保留少数发音简短、书写简易的常用原语词,如Hi,Bye等。不过笔者认为,英源性原语词就像“不识句读”的古汉语加入了英式标点符号那样,其书写形式、读音方式未必不能助于创建汉语文字之新的形式美及内涵美!(三)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对于英源性原语词的出现及英源性字母词的增多,社会各界虽认识不一,但态度总体而言是宽容的。这使得原语词及字母词不仅频繁出没于媒体,也常见于普通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在进一步研究英源性字母词及原语词在汉语中的运行规律,深入学习汉语语言史之后,笔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这一新现象不可能危及汉语文字的生存和发展:首先,字母词和原语词并非脱离于特定语言环境能够独立存在的语义实体。一般而言,离开句子和语境,离散的单词或词组对人类思想交流的作用极其有限,因为人类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是非常微妙复杂的,其描述远非单词或词组所能独力胜任!其次,英源性原语词在汉语词汇中的存在只是点缀,绝不会出现占据较大篇幅的现象,因而难使汉语沦为所谓的“大杂烩”,加之汉语自身强大的同化能力、发展能力、吐故纳新能力,不可能面临对原语词“不译则亡”的危险。英源性字母词和原语词对汉语词汇系统的渗透不仅无损于汉语的发展,还改变了汉语吸收外来语须汉字化的单一模式,使汉语的书写方式呈汉字与字母大、小写并用的多样性倾向,从而客观上丰富了汉语书写方式及词汇表达,同时还反映出全球化大环境下社会的飞跃发展、各国间往来的更为频繁、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不过,现代汉语中的这一显著变化是否值得推广应用,宜由汉语演变规律决定。注释: *本课题受到河海大学“科技创新基金”和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①18部新词语词典为:《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商务印书馆,1996。《汉语新词词典》,闵家骥等,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现代汉语新词词典》,王均熙等,齐鲁书社,1987。《新词新语词典》,李行健等,语文出版社,1985。《汉语新词新语新义词典》,诸丞亮等,现代工人出版社,1990。《新词新义词典》,雷良启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新语词大词典》,韩明安,黑龙江出版社,1991。《汉语新词语》,于根元,北京语言学出版社,1991。《新词新语词典》,李行健,语文出版社,1993。《汉语新词语》,于根元,北京语言出版社,1993。《汉语新词语》,于根元,北京语言出版社,1996。《现代汉语新词词典》,于根元,北京语言出版社,1994。《汉语新词典》,刘一玲,北京语言出版社,1994。《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汉语新词新语年编》,宋子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当代汉语简缩语词典》,刘一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林伦伦等,花城出版社,2000。《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  相似文献   

11.
术语是科技文献内容的主要载体,是科技翻译的关键。文章归纳了英汉纺织辞书术语翻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并指出,纺织辞书编纂者要查询汉语科技名词、纺织行业标准、汉语主题词表和权威工具书,选择最准确、最地道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2.
汉语科技术语的规范和统一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简要论述了汉语科技术语规范和统一的意义和特点,综述了该项工作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阐述了汉语术语的命名原则、协调原则和目前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是进行科学技术交流的语言工具,应该标准化、规范化。如果订名不正确、不统一,就必然妨碍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科技文献的编撰检索与数据库的建立,以及科研、教学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应该加以审定与统一。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是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独立自主性在学术工作中的一种体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各行各业都提出了统一科技名词术语的迫切要求。汉语是世界上1/5人口使用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除我大陆外,香港、澳门、台湾省以及东南亚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使用汉语。使用规范化、标准化的汉语科技名词术语对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术语数据库、沟通信息、促进交流、发展科学技术以及促进民族的统一,都将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世界上各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是十分重视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史上,曾经谱写过光辉的篇章。我国的科技名词术语,绝大多数都以汉语为主导,在语言形式和结构上,都具有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简明扼要,准确深切。早在1909年我国就成立了科技名词编订馆,1919年中国科学社成立了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28年大学院成立了译名统一委员会,1932年成立了国立编译馆。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务院文教委员会下设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4月,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使我国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地质学领域内,也存在着许多名词术语不统一的现象。如:地史中的前寒武纪,有人称作先寒武纪;二叠、三叠纪,又称二迭、三迭纪;古陆又称克拉通;古地中海又叫特提斯;对逆掩断裂,有人叫纳布;坳陷常被写作拗陷;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蛇录岩又称奥菲奥岩;碳质页岩又叫炭质页岩;砂粒的砂与沙滩的沙,时常混淆;岩溶又称喀斯特;碳酸岩与碳酸盐岩,何属火成岩与沉积岩?各执一说,相反使用;对成矿预测等术语的含义也有不同的意见与理解。至于地层的划分、定名,岩石的分类命名、新矿物的定名和板块学说中的一些名词,亦甚不统一。其他的新兴分支学科与边缘学科的名词术语,急待审定统一的,为数就更多了。对此,地质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决定尽快对本专业特有的基本词(含常用词、重要词)分期分批逐步加以审定。按照名词术语必须正确表达所指事物内涵的原则,根据汉语的特点和语言习惯,遵从科学性、系统性与通俗性的精神,确定中文名称,同时附以相对应的英文(或拉丁文)名。对概念易混淆的、含有新概念的和源出于我国的名词术语加以定义性注释。地质学的名词审定工作,以往已有一定的基础。解放前,地质调查所就出版过董常编的《地质学名词》;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当时一些地质工作者编纂的《地质矿物学大辞典》。解放后,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编辑出版了有关专业的名词;197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综合地质学词汇》;1983年,地质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地质辞典》;近年来,地质出版社又陆续出版了《地质辞典》多册。以上辞书,大多都是根据汉语的特点和语言习惯确定的中文名称。外来词,多系意译,具有我国语言的特色,这就为我们今后的审定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术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决心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领导下,团结地质学界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群策群力,积极、认真地做好地质学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术语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表达或者限定科学技术概念的语言符号。科技术语在进行科学研究、科技教育、学术交流和新闻出版等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也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如何正确表达和使用科技术语,如何使科技术语规范化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科技术语规范化工作中,不但需要重视科学概念的准确性,表达的简明性,而且还需要仔细考虑和充分发挥汉语的特点。汉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每个汉字都同时有其形、声、义,同西方国家的文字或其他拼音文字很不相同。例如,各种鱼类名称的汉字带有鱼字旁;各类树木名称的汉字带有木字旁。汉字的这一特点还可以解决由于历史的原因而产生的一些科技术语的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这里主要谈谈关于sonar的译名问题。sonar是英文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5)关于“sonar”条的译名和解释主要是:“声呐是指利用声的回波探测水下目标的各种技术……”。Webster English Dictionary(韦氏英语字典)关于“sonar”的说明是:“利用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声波或超声波探测水下物体(如潜艇或深水水雷)的存在和位置的一种仪器”。从历史上看,几种主要的物理学名词出版物中,早期没有sonar词条,50年代以后的物理学名词出版物中有“声拿”、“声纳”、“水声测位仪”和“声呐”等译名,分别列于下面的表中。为了进行比较和讨论,表中也列出相关的“电纳”和“导纳”的译名。表中引用的资料有:《物理学语汇》([清]学部审定科,1908),《物理学名词汇》(萨本栋审订,1932),《物理学名词》(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重订,1956),《英汉物理学词汇》(科学出版社,1975,1985)、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物理学名词》(基础物理学部分,1988)。从下表中可以看出,1988年由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名为“声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对“声呐”的定名是根据其科学内涵和科学概念及汉语特点来确定的。为什么要将以前sonar的译名“声纳”重新定名为“声呐”呢?分析起来主要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将sonar译名为“声纳”前,早已把acoustic susceptance译名为“声纳”了。这个“声纳”是表示声波在传播中的导声能力量度的声导纳的一个分量,正像“电纳”是表示电流在电路中传输时的导电能力量度的(电)导纳的一个分量一样。这种声学量和电学量的互相对应关系可以从下表中清楚地看出来。因此如果把sonar定名为“声纳”,就会造成“声纳”作为一个科技术语表示两种科学内涵或两种科学概念的情况。第二个原因是将sonar定名为“声呐”同汉语的意义是符合的,正像将acoustic susceptance译名为“声纳”,将电学上的susceptance译名为“电纳”符合汉语的意义一样。根据1997年出版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纳”有接受的意义,可以表达接受声波通过和接受电流通过的意义;“呐”有呐喊和大声喊叫的意义,可以用来表达声学现象。这样对“声呐”的定名就既表现和发挥了汉语的声义兼顾的特点,又避免了一词两义的缺点,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同时还比把sonar译名为“水声测位仪”更为精练,正像“雷达”比“无线电波测位仪”或“无线电波测距仪”更为精练,也像“激光”比“受激(发)发射光放大”更为精练一样,从而得到广泛的接受和应用。总之,从“声呐”(sonar)命名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科技术语的定名,既要充分了解其科学概念和科学内涵,又要仔细考虑其汉语的特点和相关科技术语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做到定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英源性字母词及英源性原语词对汉语词汇的渗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源性字母词与英源性原语词的最大不同,应该以是否汉语语音化且被权威汉语词典收录来区分。从汉语词汇对英源性字母词及原语词的吸纳来看,字母词及原语词的大量渗透不会动摇汉语的基础,只会改变汉语吸收外来语须汉字化的单一模式,使汉语的书写方式呈较为多样性的特点,从而客观上丰富了汉语语言的表达。不过,其最后的去留,宜由汉语汰劣存良的发展规律决定。  相似文献   

16.
简讯     
全国名委在作好大陆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同时,十分重视与台、港、澳科技界的联系,努力促进相互间交流与合作。1992年9月台北农业科学资料服务中心主任吴万钧先生率团来大陆研讨汉语术语学的问题,并与我委员会就科技名词合作问题进行了商议。商谈中双方都表达了为促进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作贡献的愿望。双方同意就交换资料,进行两岸名词对照工作,编订《园艺学词典》等问题进行合作。双方还商定全国名委委托农资中心在台湾独家代理发行我委员会公布出版的学科名词。(名委办)又讯:根据全国名委与台北农业科学资料服务中心的协议,吴万钧先生已将台湾方面出版的一批科技名词赠送来我委员会。这批资料包括:《数学名词》、《力学名词》、《化学名词》、《化学命名原则》、《生物学名词(动物部分)》、《生产自动化名词》、《机械工程名词、《工程图学名词》、《电子工程名词》、《电机工程名词》、《土木工程名词》、《气象学名词》、《核能名词》、《测量学名词》、《造船工程名词》、《航空太空名词》、《农机学名词》、《矿冶工程名词》、《矿物学名词》、《林学名词》、《药学名词》、《水利工程名词》、《生态学名词》、《土壤学名词》、《畜牧学名词》、《兽医学名词》、《农业推广学名词》、《统计学名词》、《经济学名词》、《市场学名词》、《外国地名译名》等三十三种名词。这些资料对帮助我们了解台湾的名词工作,了解学术名词命名情况,对我们搞好科技汉语名词工作都是十分宝贵的。全国名委希望今后各分委员会都要共同努力,多渠道开创两岸汉语名词术语交流合作之路。(名委办)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同志曾说过,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工作乃是一个独立自主国家在学术工作上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实现学术中国化的最起码的条件。当前,对于科技名词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等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和影响,社会各界已经  相似文献   

18.
珠宝术语的跨学科性和专业性较为突出,因此翻译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珠宝英语术语的特点,总结出术语词性主要涉及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宝石名词具有不同后缀形式,缩略语和名词化结构广泛使用并存在构成规律,据此提出珠宝术语汉译以直译和零翻译为主,并介绍了在翻译实践中提高汉译效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简讯     
2000年5月10日在青岛召开了水产科技名词二审会。参加会议的代表主要来自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水产科技名词》曾搁浅了10年。1998年由中国水产学会理事长亲自抓、亲自干,4000条加定义的《水产科技名词》只用了2年就审定完毕,而且审定的质量也较高,很快将上报公布出书。 (李玉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昆虫学会于2000年5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了海峡两岸昆虫学名词学术研讨会。来自台湾和大陆的32名专家出席了会议。会上两岸专家对同一概念而两岸称谓不同的名词进行了讨论磋商。有些名词取得了共识可以统一,有些名词两岸已形成习惯,暂不宜改。通过这次讨论会,大家加强了了解,为今后两岸名词的统一和学术交流奠定了基础。 (高素婷)  相似文献   

20.
《天文学名词》审定工作初告完成。公布后置之广大使用者和科学术语专家们的案头,将可获得“用户再审定”。这里将不作评介。本文拟从名词选定工作中的一点个人体会,尝试对当前讨论较多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在科学技术现代化中,科技名词的选定与统一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概念不断产生,导致了科技名词的数量不断增多。数量愈来愈多的名词的选定,能否做到善于达意,易于检索,便于传递,对于当前的科学教育、科学普及、国内外学术交流都将产生影响。这强烈表明实现科技名词规范化的迫切性。现在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经过审定的科学名词,标志着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化迈出了新的一步。这种形势也使科技名词规范化的深入研究成为一项当务之急。名词规范化的研究,对我们来说,首先是汉名、译名、以及新名和原名的选定原则的研究。这无疑是一项难度颇大的探索。下面列出几点初探的意见,就教于致力于科技名词研究的同志们。关于汉名 一个科学汉名是用一个选定的汉语作为表达某一科学概念的符号,而相应的汉字则是表达这一汉语的符号。汉语也和其他民族语言一样,只会发展、演变,而不会大规模地突变或“彻底改变”。另一方面,“彻底改变”汉字的努力则已进行了不止半个世纪。我们不拟在此讨论这个大问题。但是从科学名词的角度,还是需要谈一点(这里限于篇幅,仅谈一点)汉字名词的优缺点:作为表达一种科学概念的符号,科学名词应当力求易用和易懂。这就是说,要简易、单一(不混淆)、而包含尽可能多的科学信息。在汉语的基本名词中双音词占重要比例,而汉语的一个音,绝大部分都已经是一个语。因此双音词就包含了两个单语的信息。而当把每个单语用一个单字表达时,又往往可以借助于“说文解字”,找到含有多于一个符号的信息。因此用汉字来表达科学名词,常能以语义的信息含量见长。举例来说:“激光”一词就含有“光”和“受激”的两个关键性科学信息,比起LASER用五个很难记得清的简写符号要高明。同样,“老”名词中如“自转”,“行星”等等都显示出了汉字的这种长处。这样的长处在现代术语的编辑、分类、以及规范化等方面都是很有利的。另一方面,汉字用作科技名词也有其所短。主要是汉语拼音上的难题不少,而如果把汉字用作注音符号则更是难上加难。可是,汉语是十亿人约定俗成、用惯了的语言。音节少、同音词多本来就是它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带来了某些困难,而恰恰又是汉字为缓解这些困难起了作用。设想学校里老师点名时,如果一下子张红,张虹,张宏,张洪(还不算章弘,章鸿……)统统站了起来,可能会引起一些混乱。但是在他判作业时,借助于汉字,这种麻烦却可以完全消除。只要十亿人还不准备改变红、虹……同音,汉字的“以义辅音”就会有着自己的作用。但是,倘若我们舍其语义上之所长,而择其语音上之所短,甚至把它作为一种注音符号,例如用在外国人名的音译上,那么难免会使它显得十分笨拙。且不说几百个方块字的注音远不如二十来个字母的易读、易写、准确,单是从汉字的“许多字同音”和“好些音无字”的情况,就决定了音译外国语既难统一又难准确。前些时候有的同志试图把这种音译规范化,但即使是一个很简单的人名,如Newton,不管是规范了的“纽坦”或是习惯了的“牛顿”都无法复原到Newton。这就是说可以有多种译法而没有一种能译得好。在这种情况下,实不如直用原字Newton(如目前许多著作中所做的)为佳。说这些,只是为了提出:用作科学名词,汉字的长处颇多,短处也有。望继续研究如何扬长避短。关于译名和新名 除了外国人名的翻译外,翻译的主要对象是国外业已定名的科技新概念和新发现。科技概念大多数表达为多语词,多语词的翻译一般说来是把组成这种词的单语译名加以相应组合或略作调整,如north polar sequence译为“北极星序”等。而主要问题则在于单语词的创造或翻译。一个概念性的单语词通常是利用现成的词汇、赋予特定的意义,如magnitude〔星等〕,surge〔日浪〕,nebula〔星云〕等。前面说到过汉字在这方面的优势(例中的方括号内的译名也体现了这一点),对新名词必然还会继续发挥这种优势。还有一类新词是对新发现的命名。对此,中外学者都似乎有一些“好古”的癖好,西方常引希腊、拉丁古语,中国常找古汉字。这对于避免与普通词汇相混应当说是有好处的。而且还多多少少能带进一些语义。当然,这些词不应当偏僻到难记或者难写的程度。另有一类词是几种概念的组合,如magnetohydrodynamics,这实际上是对一种整体结构的描述。如果不甚复杂,则可以收到语义上的好处。但有的却走了极端,如“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这个可敬又可畏的名词,写起来至少化20秒钟,可能最终会被它的同义符号NADP或CoⅡ(辅酶二)所压倒。至于把字母(或字母加数码)符号作为“正式”名词,应当说在许多情况下是颇为可取的。除了NADP(这和前面说的LASER属同一类型,只是不如LASER念起来象英语),许多天体名称也用了这种命名(如“3 C273”……)。一些化学元素似乎也可以“以符号代字”,例如“锿”(Es)——Einsteinium,全面音译很长,以“哀”代替,目的是略带“偕音”但实际上不起这种作用,而徒然增加了一道记忆程序。对中国人来说,实不如径用Es。如果人们把H2O读成氢二氧也满顺口,那么读“E-s”似乎也会很快习惯的。“老”名词的整理 前面的各种考虑应当都适用于“老”名词。一些偏离这种轨道的,除了已经“习惯成自然”者外,凡是太难,太长,或词与义不合的都应当早日处理,以免成为科学名词现代化的累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