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06年5月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到2007年12月《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5》评审稿的完成,省会经济圈概念日益走强,但在学术界对其争论颇多,不同立场的学者都给出了各自的理由,但这些理由大都是基于理论和主观的阐述,缺乏实证支撑。引入城市引力模型对合肥、南京的引力系数和场强系数进行计算,从实证角度给出了省会经济圈的构建理由。  相似文献   

2.
成渝都市经济圈在西部地区的经济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同全国相比其城市竞争力明显不足 如何提高城市竞争力密切关系到西部的城市现代化、西部大开发的成效以及中国西部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本文从倪鹏飞城市竞争力模型出发,通过各项宏观及微观指标的分析,提出以城市创新来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构想 城市创新钻石结构图有效地表达了城市创新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具体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对象,尝试构建包含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和科技创新5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重心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深入剖析城市韧性子系统协调水平及总体特征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城市韧性5个子系统发展水平均呈稳步提升态势,其中科技创新一直滞后于其他子系统发展;子系统整体协调水平不高,但呈逐年提升态势,协调水平总体呈“两边高,中间低”的空间结构特征,成都和重庆的协调水平一直优于其他城市.(2)城市韧性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呈稳步提升态势;城市韧性重心经历了东南向加速移动、东南-西北向折返移动和东北向平稳移动的复杂迁移过程;城市韧性空间差异显著,总体呈“双核高,四周低”的空间结构特征,在研究末期成都和重庆处于高度韧性区.  相似文献   

4.
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是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SPSS15.0软件,采用2001-2011年安徽省会经济圈城市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会经济圈生态补偿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3年以前环境恶劣补偿效果相对较差,自2004年生态省建设以来,生态补偿效益逐渐改善,2007年后生态补偿效果明显改善,安徽生态省建设中实施的生态保护措施促进补偿效益的提高,本研究为生态建设和补偿政策实施提供可行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该文概括了省会城市基础实施安全系统的内容,分析了影响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内外因素,并总结了省会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巢湖和六安是安徽省会经济圈重要的供水水源地,在保证省会圈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如何维护合肥市水资源地优良的生态环境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生态补偿机制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环境经济手段之一。通过分析安徽省会经济圈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以及六安市和巢湖市发展权损失,来探讨生态补偿的标准的范围。结果显示:2007年省会经济圈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356.84亿元,六安市、巢湖市两区域发展损失是144.85亿元.这分别是省会经济圈水源地区域应获得的生态补偿标准的上下限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补偿的4种生态补偿方式。即资金补偿、政策补偿、产业补偿和智力补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关键在于发挥好科技创新在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中的积极作用。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科技创新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可以显著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且这种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有助于加快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步伐。有鉴于此,应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研发领域的资源要素投入,促进各个城市之间科技协同发展,夯实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8.
笔者从中部六省会城市2007—2009年的主要科技指标——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科技潜力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全面反映太原市近年来科技工作成就、发展优势和差距,并对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深入探讨成渝经济圈“一极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对科技创新的关键需求,剖析目前科技创新支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短板与不足,认为当前成渝科技创新发展存在高端科技创新要素相对匮乏、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足、创新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创新发展开放共享程度不高等短板,研究提出建设开放创新实验区、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构建产业创新共同体、建设科创大走廊等举措以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并提出了推动科技创新支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省会经济圈战略下的六安区域定位与产业分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是安徽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科学合理的梯次产业结构是省会经济圈实现资源整合和协调发展的关键。根据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特色,六安市应成为省会经济圈的农特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加工制造配套基地、冶金工业转移承接基地、人力资源输出基地和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等。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我国建设世界创新强国的重要支撑。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重要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评价科技创新中心的“雪花模型”;其次探索建立了我国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我国科技创新中心评价和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国家级孵化器的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对比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国家级孵化器现状,为太原孵化器建设发展提供了参考,并对如何加快太原国家级孵化器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梅  刘磊 《工程与建设》2009,23(4):464-466,469
文章通过对郑蒲港区腹地经济、集装箱运输现状、集装箱生成量、郑蒲一大阪等近远洋航线价格竞争力的分析,较全面系统的论述了郑蒲港区开展集装箱运输的总体条件、集装箱码头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将郑蒲港区打造为省会经济圈的出海口和集装箱码头的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陈茜 《安徽科技》2014,(6):41-42
合肥经济圈整体土地面积约为3.86万平方公里,包括合肥、淮南、六安三市及桐城市。本文基于合肥城市经济圈的实际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自身的发展条件和环境,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15.
认为水资源优化利用是我国城市经济圈(带)建设的重要基础,分析了我国北方和南方区域水资源赋存和利用状况,提出应深入探讨并划分不同类型的城市经济圈区域,建设好节水型城市与宜居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1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中部六省会城市(太原市、郑州市、武汉市、长沙市、合肥市和南昌市)科技综合竞争力以及适合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综合竞争力对比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合肥科技》2004,(9):1-1
2004年9月10—12日,第24届华东省会城市科技工作交流会议在合肥的国家级民营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隆重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济南、南京、杭州、南昌、福州、合肥6个省会城市科技局领导和市科技局各有关处室负责人代表共30余人,会议特邀上海市科委参加。  相似文献   

18.
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结构优化程度、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及人民福利、人才及科技实力和环境质量六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武汉综合得分最高,太原最低.文章最后对提升中部省会城市竞争力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今日科技》2010,(8):25-26
日前,第30届华东地区省会城市科技工作交流会议在合肥市召开。济南、南京、杭州、南昌、福州、合肥6个省会城市科技局负责同志及有关处室代表和合肥市政府办公厅负责同志共30人参加了交流会。合肥市政府王家富副秘书长代表市政府到会祝贺并讲话,合肥市科技局朱策局长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科学内涵,对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科学决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