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桥 《科技与经济》2018,31(1):96-100
对2005—2015年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集聚发展阶段,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信息技术业、科研技术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整体上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较均衡,但各分行业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市场需求、人力资本与对外开放程度对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政府作用、信息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对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明显。最后,提出了促进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融、信息咨询、计算机服务等行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消费性服务业,成为策动我国大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体现城市经济职能的主要方面。通过应用RrcGIS空间缓冲区分析原理,对西部特大城市—西安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进行研究,研究结论为:西安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并且表现为随着行业不同其集聚特点也有明显的不同;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是市场规律、政策导向和城市规划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区域创新与科技服务业之间的协调情况,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首先在厘清区域创新与科技服务业耦合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创新水平与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两大系统指标体系;然后基于2011—2020年华东地区各省(直辖市)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对华东地区两大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并分别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分析华东地区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情况及其驱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0年来华东地区创新水平与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耦合度保持在较高水平;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各地区之间差异明显,表现为西低东高的空间格局;创新环境、服务平台、资本投入、科技服务业集聚对两大系统协调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此,各地区应强化各省(直辖市)间的联系,积极打造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采取针对性措施,以促进区域创新水平和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两大系统的均衡发展。本研究结果可为华东地区及其他地区提升创新水平和高效发展科技服务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服务经济的壮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主导区域产业的发展。中国正向服务经济转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竞争的影响力不断加深。研究采用区位商、赫芬代尔系数、空间基尼系数和EG指数,旨在揭示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呈现较高水平。2浙江省金融业和租赁及商务服务业集聚结构好且与区域集聚程度保持一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集聚结构较其他行业相比较差且与区域集聚程度并不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投入产出表,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区位熵和投入产出法,分析了西藏自治区2012年和2017年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和产业关联情况。结果表明:(1)根据中间需求率与实际发展情况界定的西藏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2)2012~2017年西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度总体下降,空间格局以拉萨中心呈中心-外围特征。(3)从前向关联角度分析,西藏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一直是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弱。从向后关联角度分析,西藏生产性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作用不明显,对生产数量和规模扩大的带动作用不强。探究西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产业关联,有助于深入理解西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格局与水平,可以为高原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战略引导。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良好,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拉动力,促成了中国高端服务业集聚。从科技创新驱动的相关理论出发,在分析我国高端服务业集聚效应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集聚区企业之间技术创新的互动效应以及科技创新驱动下高端服务业集聚效应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平顶山学院学报》2020,(2):106-112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出发点,基于生产要素视角,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量河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效率的动态和静态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地区差异明显,且受以下方面影响:一是内核因素软、硬件发展不均衡,二是外部因素如财政支出、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等环境变量的干扰.为加快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要夯实硬件、提升软件,实现量和质的同步发展,还要对外部发展条件予以优化,并通过互联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苏建军  关丽 《创新科技》2022,22(4):31-42
利用2011—2019年相关数据,采用区位熵、地理集中度系数和面板回归法深入分析了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从空间角度来看,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空间集聚结构较差,专业化水平较低,且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变化不大,并按集聚度将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划分为低、中低、中高和高水平4种类...  相似文献   

9.
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主导产业,服务业集聚现象的研究已成为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发展现状,以产业集聚理论为基础,说明安徽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意义,并提出安徽应加强与江浙制造大省的合作、加强自主创新机制的建设等建议,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1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法研究了科技创新人力资源集聚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源集聚度、技术市场成交额、"211"工程高校占比和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与科技创新能力正相关;创新人力资源集聚度在技术市场成交额、"211"工程高校占比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而在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地理特征之一是产业集聚,而服务业比制造业更具空间集聚效应.运用Theil系数、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以及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及其典型行业集聚特征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2003-2010年长三角服务业空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在逐步缩小,不同类型地区对差异有不同的贡献率;区域集聚程度由大到小为房地产业,流通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呈现倒"U"型变化;行业集中度由大到小为房地产业,流通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表现为波动性上升趋势;服务业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高值集聚显著主要集中在上海地区,集聚水平低的地区主要在南部区.并基于测度结果提出了一些优化调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子龙 《广东科技》2010,19(15):63-64
现代服务业成为全国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的不二选择,珠三角要站在现代服务业的高端和前沿,就要坚持高新技术主导路线,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基础,增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关联度,以知识型、环保型、新兴业态等服务业为突破口,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推动力作用,重视信息技术,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开放程度。  相似文献   

13.
《今日科技》2011,(11):28-30
近年来,宁波国家高新区在省、市政府和科技部门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大力发展高科技服务业,服务业经济总量逐年增大、作用越来越强、结构越来越优、品质越来越高,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挥了较明显的先导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优化布局对于区域产业调整、制造业发展,促进河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等方法从区域和行业两个视角分析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从区域视角来看,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在时间维度上,只有郑州得分一直呈上升趋势,且变化较大,其他省辖市则变化不大;在空间上差异明显,郑州集聚水平处于绝对优势.运用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分析,时间维度上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有异化的趋势,但从空间角度来看,除濮阳外产业结构整体变化不大.②从行业视角来看,在时间维度上,除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外,其他分行业和整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都大致呈倒"V"形分布,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且知识和资本密集型行业集聚水平较高;从空间角度来看,市域范围内,整个生产性服务业及各分行业集聚格局整体相对较稳,局部变动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刘军  范文 《安徽科技》2022,(9):28-31
科技服务业自被列为现代新兴产业以来,在区域创新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创飞地可作为科技服务业新的抓手,使区域科技创新动能不断增强。本文研究了科技服务业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以及“科创飞地”型科技服务方式等,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政府+企业(科技服务嵌入)模式、资源型模式、政府+基金+企业(科技服务与落地企业)模式等三种模式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珠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文章构建多维指标体系来测算和分析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及影响因素,以为城市群市民化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珠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总体较低,而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的综合市民化水平高于二线城市。在经济维度和身份维度,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高于二线城市;在家庭维度和社会维度,二线城市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高于一线城市。(2)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出生在1980年后、受过高等教育、来自广东省内、已婚的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高于相应对照组;男性的经济市民化水平高于女性,但家庭市民化水平低于女性;外出时间越长,流动人口的身份市民化水平越高,但社会、家庭市民化水平越低;拥有耕地和宅基地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7.
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基于创新要素集聚的基本内涵,从要素集聚力、平台集聚力、机制集聚力等3个维度构建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评价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分析2017年珠三角九市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情况。评价结果显示,珠三角九市形成梯度较为明显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格局,深圳、广州属第一层级,佛山、东莞属第二层级,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属第三层级。  相似文献   

18.
李松庆 《广东科技》2010,19(23):43-45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是珠三角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概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理论进展,分析了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必要性,进而从培育外包意识、扩大服务需求;调整差别性政策、重视服务业发展创新;加强CEPA下粤港生产性服务业合作;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1—2015年厦门经济特区年鉴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厦门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均GDP、对外开放度、城市化水平与厦门服务业发展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人均GDP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最为显著;第二产业发展规模过大,挤压了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服务业从业人员对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正但不显著。建议十三五期间,厦门要从提高居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服务业外向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做出部署,进一步推动厦门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总结国内外研究学者的相关研究,归纳出可能影响贵阳市现代服务业自主创新的因素,将选取因素设计成为问卷的形式发放到贵阳市现代服务业单位进行调查,运用SPSS17.0对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和因子分析,通过方差最大旋转对16个影响因素进行降维,提取了能够反映16个影响因素的5个主要影响因子:城市发展水平因子、资源控制因子、社会因子、经济因子、人员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