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中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背景之下,就业难已不仅仅是困扰低学历者或无学历者的问题,高校毕业生也逐步陷入就业难的行列之中。政府作为公共权力代理人,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研究政府如何牵动大学生充分就业,将从社会管理创新下的就业协同、政府牵动大学生就业的协同作用及其协同路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显示,政府协同就业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就业牵动力作用的7个方面,而政府协同路径则是基于政府(G)高校(U)学生(S)企业(E)媒体(M)就业协同模型下的点线面协同在内的16条就业路径。  相似文献   

2.
张秀村 《科技信息》2013,(26):60-61
我国进入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明确政府管理职能的边界,转变政府职能,加速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在于创新政府管理社会和公共服务的方式,培育发展社会力量,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本文从分析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及服务型政府的核心价值理念入手,阐释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路径,只有建立民主、有限、法治和负责任的政府,才能真正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协同治理是未来公共治理的发展趋势。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的演化博弈分析,认为协同治理能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社会公共利益,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合作的收益、成本以及社会公信力得失,提出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的路径,即"三种手段+四大平台+一个框架"。  相似文献   

4.
智能社会是以人机物的高度耦合为核心特征,以智能社会协同治理为核心治理模式,形成现代人到智能体的主体性转变,全面拓展人类的生物、时间和空间等存在属性的社会形态。智能社会协同治理是智能社会智能体充分调动各类智慧、技术、资源而形成的有机整合的治理模式,以解决智能社会的个体成员、运行规律、社会机构、治理模式、政策制定和伦理规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国内外学者综合运用模型驱动和数据驱动的方法对智能社会进行建模,从协同治理主流理论、智能社会拓扑和协同决策优化等角度研究智能环境下的协同治理技术,发展了一系列智能社会协同治理的机理与模型。近些年来,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智能社会协同治理的范畴,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同时也对智能社会协同治理的模型与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从人类发展历史与核心社会特征演化趋势、数字社会向智能社会过渡阶段研究,协同计算的主要模型、方法以及协同计算在智能社会行为体“人机物”互动中的应用3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和对比分析,凝练存在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分析各研究分支的特色和可能存在的互补性,最终给出该方向未来的潜在发展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市域社会治理的本质属性是协同性,其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制度协同、主体协同以及体系协同。因此,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协同性,就必须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制度协同、主体协同以及体系协同。首先,要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制度协同,就需要改变“闭门造车式”的制度建设方式,增强制度建设协同化水平;需要改变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耦合不足的局面,强化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耦合性。其次,要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主体协同,就必须进一步弘扬民主协商精神,激发市域社会治理主体参与意愿;培养社会主体协商治理能力;拓展多元主体参与协商的渠道。再次,要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体系协同,就必须建构“一核多元”治理结构,促进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和协同网络建设;坚持“六治融合”,实现“政治”、法治、德治、“心治”、自治、“智治”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7.
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当前,农村基层治理中存在城镇化进程加快下的民主管理被“虚置”、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错位”下的治理机制不完善、乡村治理资源“碎片化”下的治理功效不明显等问题。以协同治理有助于无缝隙服务政府的构建、有助于农村基层治理结构的优化、有助于激发农村治理活力、实现农村治理资源优化配置的价值特性入手分析,探索了实现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路径:再造公共服务流程,打造无缝隙服务政府,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构建“一核为主、多元共治”的农村治理机制;激发治理主体活力,完善治理资源配置体系。  相似文献   

8.
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下公共危机治理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现状及难题的基础之上,提出在当前国际国内背景下,公共危机治理应在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下,壮大非政府组织力量,培育民间组织,构建协同治理的组织体系;完善公共危机预警体系,强化协同治理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公共危机治理的国际区间、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多方位合作机制,从而提高协同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协同治理理论指导下,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在阐述多元协同治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价值意蕴进行分析,进而从坚持党对高职院校的全面领导、坚持多元协同治理理念、优化高职院校治理结构体系、满足多元主体利益诉求以及加强高职院校高质量治理团队建设等方面探讨构建高职院校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具体路径,以期推进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0.
协同治理理论在治理主体多元性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客观必然性。为了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执政党要切实转变领导方式,更新管理理念,营造平等、包容、合作的氛围,发挥整合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的核心作用;政府要注重协同合作,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非政府组织则在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同时,加强与政府的协同合作,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社会团体为核心的社会组织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在大众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成熟,志愿服务精神日益普及的影响下,社会组织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就当前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现状看,其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作不足,社会组织自身缺乏积极参与公共治理的意识等等。因此,在解决我国社会组织管理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时,需要我们引入公共治理这一视角来完善社会治理体制,从公共治理的内涵角度出发,探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问题困境,尝试为该体制发展寻找到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2.
创新2.0和协同创新是信息化时代和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创新2.0和协同创新的理论内涵,论述了创新2.0背景下协同创新的各主体及其作用、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协同创新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过程及各主体在其中的作用,最后提出应建立各主体尤其是用户参与协同创新的平台,从而将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转为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3.
各地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对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好维稳与维权的关系,妥善地解决好群体性事件,最终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从分析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入手,深入探析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措施——“防”、“分”、“调”、“解”,以期对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能力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强化图书馆管理入手,阐述了通过图书馆间协作交流来加强图书馆管理资源共享的作用及意义,探讨了图书馆管理创新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科学管理研究》2015,(6):20-23
充分发挥高校在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方面的优势,将会为构建军民融合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武器装备研发的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高校应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市场结合为动力,以机制耦合为保障,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校园管理中的地位尤为突出,是高等院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基本灵魂、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文章从社会管理的层面,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校园构建的内在关联及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以河北省为例,模拟了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创新演化动态过程,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系统,为客观评价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中纳入协同创新因素;二是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系统,制定出协同创新机制。在协同创新视角下,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增强省外政治需求协同、资源配置协同、国际竞争协同和持续发展协同;增强省内政治需求协同、社会需求系统、共性需求协同和个性需求协同;加强沟通交流互帮、政策空间互惠、举措立体互动和绩效多元互检。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自媒体化,新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型传播模式和主流渠道,并呈现出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生机活力。作为一种介入社会生活的方式,新媒体是一柄"双刃剑",在危机事件传播中具有瞬间聚焦、迅速扩散、热点激活、叠加互动等效用。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危机管理策略创新,必须注重新媒体在危机预防中的思想引领与价值整合功能,在危机处理中的信息传达与舆论引导功能,在危机善后中的民意疏导与形象再塑功能,以有效治理高校危机,维护校园良好秩序,重塑高校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20.
高校对口支援需要综合政策、各高校发展实际及支援发展的内在规律,选择合理发展机制,不断优化各项举措,突破发展瓶颈。重点在于以协同创新理念构建高校战略联盟体,扩大支援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政策法规等明确各方责任,以更好地协调各方高教资源,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