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经由现代术语学之父——欧根·维斯特及其后继者的不懈努力,普通术语学理论(general theory of terminology,又称为"传统术语学"或"经典术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得到国际社会(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的承认,并且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制定了一系列指导国际术语工作的原则与方法。普通术语学理论的基本要点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术语是知识传播、技术传递、科技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工具,存在于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术语标准化,简而言之就是运用标准化的手段,通过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明确其内涵与外延,反映出其本质特征,进而为概念选择或寻求最适当的术语,力求达到术语的精确性和单义性,即一词一义(避免多义词)、一义一词(避免同义词),从而避免信息交流过程的歧义与误解。术语标准化通常是各专业领域实现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术语数据库(又称术语库)是利用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对术语信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工具,是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利用术语库可以全面、迅速、准确地从大量术语数据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可以发现库中所存术语的多义性、歧义性,排除数据的冗余性、不一致性,进而维护数据的正确性;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提供服务。面向概念的术语库,含有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是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工具;多语种术语库是翻译工作、语言研究与教学、科技文化交流、经济贸易往来所需要的;而向知识型的术语库(有时又称概念库)又是专家系统、知识库系统、机器翻译系统、以至于人工智能的实现所必不可缺的。因此,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对科技、教育、出版、贸易、语言研究、标准化管理,以及国际间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术语库研究与开发工作的若干特点1.基础性。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是术语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术语信息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工具,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性特征决定了术语库研究与开发工作的基础性。2.综合性。术语学是涉及到语言学、逻辑学、本体论、信息科学、科学分类法和各种具体学科及专业领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更涉及到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情报学、管理科学以及电信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库技术等。3.紧迫性。现代社会的信息量与日俱增,新概念、新术语大量涌现,以手工方式对大量的术语进行分类编目处理、分析研究以及检索已经越来越困难。根据ISO/TC37文件,国际标准化组织已发布国际术语标准大约300个,正在制订过程的国际术语标准草案(DIS)国际术语标准建议草案(DP)合计大约200个。我国现已发布国家术语标准600余个,所含术语词条10多万条,并且在其他非术语标准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术语词条。这样大量的术语,若没有一个国家级标准化术语库进行管理,极易出现各种问题,给标准化管理工作带来困难。4.复杂性。一般来说,术语库中的数据有以下特点:(1)数据量大。通常每条术语及其定义需占用计算机存储容量的上千字节;(2)数据类目多。比较完善一些的术语库的数据类目通常有数十项甚至上百项;(3)数据类型复杂。有些定义中含有图形(片)、公式、复杂的符号等计算机较难处理的数据类型;(4)数据关系多样。例如概念间的属种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术语间的同义、反义、近义关系,行话与方言的限定关系等,既有一一对应关系,又有一对多关系,还有多对多关系。设计术语库的数据结构,记录或字段间的拼链是非常复杂的工作。5.艰巨性。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难度大,且综合性强,涉及多种学科以及高新技术,其中一些技术至今在世界上仍处于开发阶段。例如,大数量汉字处理问题,简繁汉字及日本、南朝鲜所用汉字的兼容处理问题;图形(片)、符号、公式处理问题;数据库标准化与术语库专用软件的开发问题;批量数据输入输出技术(如光电识别、语音识别);异机种联网等。大型多功能术语库的开发必需具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据有关资料,国外几家大中型(含10万或10万条以上术语)术语库,仅术语库应用软件的开发一项就都耗资十万美元以上。财力、物力的不足,使得大型术语库的开发在经济不发达国家受到限制。6.社会效益显著。无论各行各业都有术语,无论是在行业内部,还是在各行业之间,以至于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和技术方面的交流,想要尽力避免歧义和误解,都必须进行术语标准化工作,而术语库的开发有利于促进术语标准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毋庸赘言,术语库的建立具有明显和现实的社会效益。7.经济效益长远。信息交流是技术进步的基础,术语标准化、术语库的建设又是信息交流所不可缺少的。同时,术语库的研究又涉及到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一些经济上极具开发价值的领域,对电子辞典、知识库系统、专家系统、机器翻译系统等具有商品价值的实用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它具有潜含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三、国外术语库概况及问题分析术语学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刚刚形成的一个新兴学科。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则在六十年代刚刚开始。六十年代末,欧洲共同体翻译公司希望利用计算机为翻译人员迅速地提供多语种术语。欧共体的重要文件需使用英、法、德、荷兰、丹麦、葡萄牙、希腊等多种语言,建立多语种术语库可以为翻译人员迅速查询新术语提供方便,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欧共体以上几种官方语言文件中的术语协调和统一。欧共体术语库——EURODICAUTOM于七十年代建成,该库存有25万条术语,17万5千条术语缩略词,每年更新术语1万条左右,并包含了以上除希腊语(因为是非拉丁字母的语言)外的所有语种。该库由欧共体提供财政支持。六七十年代建成的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术语库有:法国标准化协会(AFNOR)的术语库——NORMATERM。该库主要用于标准化管理,最初是为编辑《国际标准化组织叙词表》提供资料。该库只收录法国国内和国际标准中的术语,存有2万多条术语,使用法语,提供英语对应词,每年新增术语约1000条。经费来自法国政府提供的财政支持和工业的赞助。加拿大政府的术语库——TERMIUM。该库主要用来满足对加拿大两种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术语进行核实和标准化。现存有术语大约300万条,包含90多万个记录,其中英、法两种语言的术语数据记录80万个,专名数据记录9万个,惯用法数据记录1万个,以及包含英、法、德、西班牙四语种对应词的数据记录3万个。加拿大政府提供全部财政开支。德国语言管理局的术语库——LEXIS。该库主要用于翻译目的,现存有上百万条术语,使用英、德、法、俄、波兰、荷兰、意大利七种语言,年更新/新增术语3万多条,经费由德国政府提供。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术语库——TEAM。该库是出于公司生产和贸易的需要和用户的要求而建立的。现存有术语上百万条,使用德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荷兰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年更新新增术语1万条,对外实行有偿服务,现已自付盈亏。瑞典技术术语中心的术语库——TERMDOK。该库主要用于标准化管理,只收录官方规定的标准化术语,对用户提供免费服务,现收有近十万条术语。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到1977年,世界上共有术语库16个。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不断受到重视,1979年4月国际术语情报中心(Infoterm)为此召开了第一届国际专题学术会议,并出版了一本“术语数据库(Infoterm Series 5:Terminological Data Banks,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论文专集。八十年代,术语库得以迅速发展,ISO/TC371986年底统计,世界上有各类术语库46个,1989年再次统计时已达到74个。世界上术语库统计情况见小表:注1:国际组织的术语库有3个设在美国;2个设在法国;2个设在瑞士;1个设在意大利。注2:多国术语库中一个为欧洲——阿拉伯术语库,总部设在德国法兰克福;另一个为阿拉伯联盟教育、文化和科学组织的术语库,设在突尼斯。注3:地区性组织的术语库为:欧共体术语库,设在卢森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术语库,设在法国巴黎。注4:以上所列术语库中,有少部分是正在开发中,例如中国机械科技情报所的机电工程术语库。八十年代建成的比较有影响的术语库有:前苏联技术情报、分类和编码研究院的术语库——ASITO。该库主要用于标准化管理,提高国民经济术语信息服务的效益,已收录标准化术语12万余条,年处理能力为1万条左右,含俄、英、法、德术语索引。该库使用两台大型计算机,有45个终端,工业部门和480余个科研、教育、出版、科技情报、图书馆等部门使用该库。丹麦术语库——DANTERM。该库建在哥本哈根经济学院,用于研究、教学和对外咨询,含有丹麦、英、法、德、西班牙等各种术语,已录入了从8000多篇论文中摘录的术语。德国夫浪和费研究院的术语库——GL0T。该库主要用于科学研究,使用德语,含有英语、法语术语对应词,并根据中-德科技合作协定,由我国学者为该库配加了国际标准ISO 2382《数据处理词汇》的中文(汉字)术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最近又有不少术语库在微机上建成。1989年11月下旬,国际术语情报中心又召开了“术语工作与高级微机的应用”专题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术语网通讯(TermNet News)出版了一期专刊,介绍了若干在微机上建成的术语库系统。据国际术语情报中心主任加林斯基先生介绍,现在世界上有各类术语库达200余个。根据对现有的统计数据的分析,现有的术语库大致可分为:政府或官方机构建立的,多用于管理目的,例如标准化管理、语言管理等;科研与情报部门建立的,多用于科学研究、科技交流、翻译等;大学或教育、文化机构建立的,多用于语言、翻译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对外咨询等;工业部门或企业公司建立的,多用科技交流、经济贸易和商业目的等。并且越是经济发达,技术先进,科技、教育、文化、贸易等发展的国家与地区,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就越受到重视。根据表1的统计,欧洲术语库占世界术语库总数的近70%,但是其中东欧、前苏联术语库仅占欧洲术语库总数的不到10%;亚洲术语库占世界术语库总数为不到10%,其中有半数又是建在日本。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发达国家具有足够的经济技术实力来开发高质量、多功能的术语库;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对信息传递的数量、速度和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实践过程中,认识到了术语库研究与开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ISO/TC37最近又向ISO中央秘书处建议,建立国际标准化术语数据库。国际上术语库研究与开发工作进展很快,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1.兼容性差,库间信息资源共享困难。由于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早些时候没有制订关于术语库开发方面的国际标准,因而,各国际组织、各国所建术语库在硬件、软件、数据项、数据格式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异,兼容性较差。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ISO/TC37的重视,正在着手制订有关标准,现已完成ISO 6156《术语/辞书编纂记录用磁带交换格式》、WD 11(工作草案)《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技术报告》、WD 15《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和术语编目的数据元目录》;并提出新工作项目:NWI 16《面向翻译工作的术语编目》、NWI 18《术语工作文献管理》等。但是,在术语库标准化的国际活动中也还存在着一些分歧,例如,前苏联对ISO 6156的修订就提出了非常强硬的意见(ISO/TC37/SC3 N45,en)。2.质量层次不一,规模大小不一。现已建成的术语库有的含定义,有的不含定义;有的术语和定义选自权威性的标准、辞书,有的仅选自一般性的词典;大的库专业领域覆盖面广,词条数量大,语种包含多,用户遍及各行各业,小型库专业狭窄,词条数少,属于建库单位自建自用。各库之间的科学性、实用性、易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安全性等技术指标都无法比较与评价。3.重复开发,浪费现象严重。有的库最初设计未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不得不经常变换计算机机型,重新开发软件。有些库换代频繁,加拿大的TERMIUM库建于1974年,现已开始运行第四代;苏联ASITO库第一代1981年开始使用,1985年就改用第二代;欧共体的EURODICAUTOM库一开始运行在IBM 370/158计算机上,以后又改用Siemens 7760计算机;瑞典技术术语中心的术语库TERMTOK一开始使用微机,随着数据量的增加,不得不改用DEC-10数字计算机,IR系统3RIP对话式数据库。4.中文(汉字)术语库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世界上只有个别术语库含有少量的中文(汉字)术语,尤其是简繁汉字、日本和南朝鲜汉字兼容处理问题仍未真正解决。5.多语种术语库有待进一步完善。多语种术语库,尤其是含汉字术语库,无论在计算机技术方面,还是在建立各语种对应的术语概念分类体系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6.术语库的综合利用不够,经济效益不显著。利用术语库制作出版物、电子辞典,以及支持开发具有商品价值的机器翻译系统、专家系统、知识库系统等有待进一步研究。7.发展不平衡,经济不发达国家的术语库开发进展缓慢。在术语库研究与开发方面需要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四、国内术语库开发简况我国术语库研究与开发工作于1989年年初开始。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于1989年年初决定建立标准化术语库,拟收录国家术语标准、其他国家标准中的术语词条,IS0、IEC等国际组织的术语标准及标准中的术语词条,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前苏联等)的标准化术语。现该库仍处于调研和试开发阶段。机电部机械科技情报所1989年开始建立机电工程术语库,规划收录五十万条术语,第一期工程拟收录专业术语25万条,分20几个门类,100多个专业。该库小型试验库在微机上完成,使用中国科技情报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发的Micro CDS/ISIS通用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该软件具有较强的数据库定义功能,能较方便地按用户需要定义数据库,每个数据库记录最多可有200个字段,其下还可以定义子字段,字段均为不定长,可重复;用户可根据需要设计录入工作单,对数据库记录进行追加、修改、编辑等操作;该软件具有多种检索(顺排全文本,倒排各种逻辑操作)功能,多种数据输出格式,可以方便地对数据库进行维护;该软件留有用户编程接口,用户可开发设计自己的应用程序,并与其衔接;该软件还支持光盘存储和IBM-PC局部网络,是一种比较适合于术语库开发用的软件。该术语库多语种处理采用信通公司和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QSML多语种处理系统软件,效果也不错。总之该库模拟库的开发是比较成功的。该库开发中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1.根据其计划,建设该库过程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要耗费在对入库术语和定义的组织审定及外文对应词的选配上。2.这样大型的,多语种的术语库,还没有解决数据批量输入的问题,靠人工键盘录入无论是在术语库生成(需要大量数据的录入)阶段还是日常的数据维护与更新,都是比较困难的。3.许多机电工程方面的概念,其定义需要用图象(片)加以说明,如何开发图象(片)数据库,并解决与文字库的联接问题也是该库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4.现有的多语种处理软件还不十分理想,不能同时处理简繁汉字、日文、南朝鲜文中汉字,而且俄文处理是采用双字节,字母间隔大,比较难看,也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机械情报所正在通过国际术语情报中心邀请国外有关专家对该库进行评估。此外国家语委语言应用研究所利用微机建立了一个含有二万条应用语言学术语的术语库。该库设有六个数据项,含术语的英文对应词;中国科技情报所周智佑研究员等利用微机建立了一个情报与文献标准术语库,收录了28项有关文献与情报国家标准中的术语约200条,该库设有10个数据项,配有英文对应词。以上两个库均使用dBASEⅢ软件,在IBM-PC微机上开发而成,属小、微型自建自用术语库。dBASEⅢ数据库软件是国内比较流行,并且汉化较好的一种软件,但也有一定局限,例如,可处理数据的容量小,处理速度慢;采用定长记录,空间浪费较大等,不十分适合大型多功能术语库的开发。目前,还有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化工部、地矿部等单位均表示了建术语库的意向。总的来看,我国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起点低、起步晚、进展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以及经济的实力,技术的保障等方面都与国际上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各有关建库单位对国际上的经验研究不够,缺乏足够的国际资料,而现有的资料又利用率不高。各单位分散开发,缺少必要的交流与合作。针对上述问题,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采取了以下措施:1.1990年3月成立了第三分委员会——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分委员会。该分委会由术语学、辞书编纂学、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机器翻译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代表十多个单位,以加强该领域内的协调与合作。2.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1989年以来组织各有关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出国参加国际会议10多人次,邀请国外专家访华,组织报告会和座谈会近10次。3.报请国家技术监督局,申请加入国际术语网(TermNet),以获得完整的国际资料和更多地参与有关国际活动。4.决定搜索、整理现有的国际资料,翻译出版《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译文集》。5.提出并制订一套建库国家标准,以对我国各单位建库工作进行标准化管理,保证建库质量以及未来各术语库间信息资源共享。五、术语库开发用系列国家标准的构想1.基础工作由于我国有许多单位已经开始建库工作,而在建库标准化方面并无直接可参照使用的国际标准,因此,我国建库国家标准的制订必须从两方面入手。其一,研究国外的经验与教训,从理论的高度分析考虑建库中的各种问题;其二,收集并综合国内各建库单位建库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使制订的标准适合我国术语库开发的实际需要。2.标准制订的三个阶段鉴于目前我国建库的进展状况,建库系列标准应分三步走。首先,在研究国外经验,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制订《建立术语数据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解决建库过程应该考虑什么,必须注意那些问题,做那些工作。但是只提出原则性规定。因为在建库方面国内尚无成熟的经验,规定宜粗不宜细,要在各单位建库之前或之中搞好标准化原则与方法的协调。其次,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一部分特殊(具体)规定,解决建库工作应如何做的问题,例如制订:《术语数据库开发规范》;《术语数据库开发用文件编制指南》;《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和术语编目的数据元目录》(参照ISO/TC37/WD 15);《对入库术语信息源、数据项、数据结构的基本要求》;《对术语库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要求》;《术语/辞书编纂记录用磁带交换格式》(参照ISO 6156);《术语库间数据交换的方法与技术要求》;最后,解决术语库建成后的检验、评价、管理、维护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制订:《术语库的审查与验收》;《术语库的运行与维护》;《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的技术要求与评价》(参照ISO/TC37/WD 11)等。3.标准制订过程的协调在制订标准过程中,需吸收术语学、标准化学、辞书编纂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语言学、逻辑学、情报学、管理学以及各有关专业学科的专家参与,也要吸收各建库单位的代表参与,搞好标准化协调工作。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先,向国外介绍我国正在开展的有关工作。在最近召开的有关国际会议,我们介绍了我国建库及建库国家标准制订方面的工作,引起了一些国际反响。ISO/TC37/SC 3以编号文件的形式分发了我国的有关资料:《建立术语数据库的基本规定》(国家标准草案讨论稿纲要,英文本)ISO/TC37/SC 3 No.73。《中国的术语标准化工作》(英文本)ISO/TC37/SC 3 No.74。其次,促请国外有关机构和个人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向我们提供他们的经验。目前,我们已收到加拿大有关机构来信,希望我们提供我国建库标准草案的中文本,并表示愿意译成英文,法文后,与我国有关专家共同研究讨论。奥地利、加拿大、日本、德国、挪威等国的有关机构也向我国提供了他们建库方面的有关资料。最后,是加强与国外或国际有关机构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奥地利、前苏联、日本、加拿大等有关方面均有意向与我国在该领域内进行双边或多边交流与合作。六、我国术语库标准化工作的进展情况1.两项国家标准91年完成审定报批:《建立术语数据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术语/辞书编纂记录用磁带交换格式》。2.已翻译有关国际文件:ISO 6156《术语/辞书编纂记录中用磁带交换格式》;ISO/TC37/WD 11《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技术报告》;ISO/TC37/WD 15《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和术语编目的数据元目录》;ISO 1087《术语学词汇》;ISO/DP 10241《国际术语标准的制订与编排》;ISO/TC37/WD 10《概念体系(发展与表述)》;ISO/TC37/WD 860《概念和术语的国际协调》;Infoterm 8-87 en《奥地利标准的术语数据库》;Infoterm 11-8 en《计算机辅助术语文献工作与知识传播——发展中国家的术语工作和知识管理》;Infoterm 12-87 en《术语数据库的分类体系》等。3.有关专家撰写论文及背景材料,例如:冯志伟《国外术语库研制概况》;安树兰、姜树森《ISO 6156参考资料——书目信息磁带交换格式》等。4.两项新国家标准项目已列入计划,落实经费:《术语数据库开发规范》,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所负责起草,制订期为1991-1993年;《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的技术要求与评价》,国家语委负责起草,制订期为1991-1994年。七、《建立术语数据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国家标准草案基本框架《建立术语数据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国家标准草案的主要内容有:1.术语库开发的宏观管理建议分为三级:国家级标准化术语库;部委行业术语库;基层术语库。分别提出管理要求。2.术语库类型及其结构描述类型划分为:面向概念型、面向翻译型、面向特定领域型和其他特殊用途型四类。结构划分为:信息源、输入端人机接口、术语库主计算机系统、术语库中处理的数据、输出端人机接口、库间(机-机)接口、用户等若干功能块。分别提出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3.质量控制对构成术语库系统的各功能部分提出质量要求,对术语库系统在质量、性能、功能、效益费用比、兼容性等方面规定了若干基本要求。4.过程控制对建库过程规定了若干阶段及基本要求。5.生成和使用对术语库生成和使用的有关方面,例如数据输入、检索、排序、输出、更新等规定了一些基本要求。6.维护与管理简述了维护与管理的几个方面及基本要求。7.信息资源共享简述了库间信息资源共享的几个层次和基本要求。八、《术语与辞书条目的记录交换用磁带格式》国家标准草案的基本内容该标准草案提供了术语与辞书条目数据在磁带上的组织和标识方法,为单语种和多语种术语与辞书条目数据的交换规定了一种通用的格式。该标准还包括四个附录:附录A是经国内著名语言学、术语学专家研究确定的“汉语术语库推荐用术语数据项及其标识符”;附录B为“ISO 6156规定的术语数据项及其标识符”;附录C是“信息交换说明书”示样;附录D是相关的国际标准目录。该标准不仅为我国各单位术语库间磁带交换提供了统一格式,而且还为国际上术语库间涉及到汉语术语与辞书条目数据的交换提供了依据。九、结语术语数据库的开发,建库标准的制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项工作,要搞好这两项工作,需要各有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各有关单位积极配合,要吸收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一道研讨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及其标准化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术语学理论和实践可谓经历了3次大的转变:(1)术语学实践工作转向计算机化的术语管理活动;(2)术语学理论向语言学靠近;(3)术语学实践和理论又在实现着“本体”转化。在参与欧盟“欧洲增值税立法术语库”的建造过程中,比利时女学者泰默尔曼和她的团队摸索出“术语本体编纂学”的工作方法。这种术语管理方法为解决多语言多文化的术语管理带来了便利。文章对这一方法做一简单介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术语》2014,(3):F0003-F0003
<正>第六届"中国术语学建设暨术语规范化"研讨会计划于2014年9月20-21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此次大会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北京语言大学联合主办,由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承办。术语学是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兴学科,与语言学、翻译学、计算机科学、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工程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此次会议将从跨学科的视角人手,围绕术语基础理论研究、术语翻译、术语立法、术语政策、术语规范与审定、(双语或多语)术语库建设、术语教育、计算术语学、  相似文献   

5.
从认知术语学角度考察中医术语的特点和外译问题,从中医学科的特殊性出发,探究中医术语外译的原则和方法。中医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学科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术语虽然不符合传统术语学对术语的要求,但却具有很大的认知研究价值。从认知术语学角度出发,应重新审视中医术语问题,对其术语的规范化和翻译工作应特殊对待。  相似文献   

6.
前言1984年10月正是英国伦敦的晚秋季节,笔者参加了在伦敦召开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第37技术委员会第二届全体会议,会上广泛而深入地讨论了术语学理论与方法问题,笔者收益匪浅。同时在准备参加这次会议过程中,汇集和学习了一些有关术语学的资料和著述,考虑到这个新兴交叉学科,我国学术界还比较陌生,根据个人粗浅的理解,对术语学的概况及其发展历史,作一简要介绍,以供参考。一、什么是术语学术语学(Terminology)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与语言学、语音学、分类学、情报学、逻辑学和本体论密切相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专门探讨各学科术语的概念、概念分类,术语命名的原则、演变以及规范化等,一句话,就是研究各学科术语的命名原则,建立在语言学、逻辑学和本体论理论基础上。术语学虽然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但其进展速度很快,已建立起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和领域,如算学语言、模式概率语言,符号逻辑学、语符学,类型学;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已有生物语言学、数理语言学、宇宙语言学等。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年轻术语学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一,跨学科术语的单义性是科学家们进行学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工具;第二,专业细分性,新学科的涌现与诞生,必然创造出一批代表新概念的新术语和词汇,这两大趋势,有力地推动了术语学的发展,使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加之,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深入开展,术语学已成为当代国际学术领域内一门极为活跃的、独立的新兴学科。当代术语学的意义和作用,可以从它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关系得到论证。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控制论、系统工程、自动化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都涉及程序和程序语言问题,众所周知,人造程序语言,终归是参照自然语言规律编制的,无疑是自然语言的派生物,大量人造语言的出现与应用,为术语学提出了新的理论原理和应用方法,由此,不难看出,新学科、新领域的诞生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术语学的进展,许多术语学家提出,在当代信息社会里,术语学的发展程度,已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术语学研究的对象是经过定义的术语,而术语的定义根据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产物,总是与具体或抽象的实体相一致、相适应,事物的属性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正是概念分类的基础,是逻辑学和本体论的内容,术语学涉及到了哲学范畴,特别是在概念、概念系统分析中,强调概念的内涵(本质特征的总和)和概念的外延(同类性的实体总和)。术语学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现实主义观点之上,这些理论与观点,均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已公布的文件中,作了系统的论述。这些文件主要有:DP704《术语的原则与方法》(Principles of terminology)DP860《概念与术语的国际统一》(International unification of concepts and terms)R.1087《术语学名词》(Vocabulary of terminology)R919《分类词汇编辑指南》等等。(Guid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he draft standard detailed outline)二、术语学的发展历史术语学是一门年轻的边缘性学科。而术语的出现,实际上随着人类在社会舞台上活动和生活之始就已有流传,可以说,同人类社会活动具有相同的悠久历史。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哲学概念和术语的使用,反映了欧洲古代科学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具有独特体系,反映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和概念的术语,也具有光荣的传统。到了十八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日趋频繁和扩大,自然就涌现出大量反映科学技术概念的术语和词汇,于是术语的命名和统一就成为科学家们探索的重要课题。瑞典著名博物学家林耐(Linnee,1707-1778)1753年首创生物学命名双名法,开创了术语命名原则和方法论的研究。进入十九世纪,一些国家逐步建立起各学科的科技协会,为了推动学术交流,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术语标准化的系统研究,像俄国技术协会的工作,都有一定影响。二十世纪初,1906年建立了国际电工委员会(CEI),编订了《国际电工词典》,有力地推动了科技术语标准化的发展。而术语学基本理论的建立和方法原则的形成,与奥地利学者E.沃斯特(Eugen Wüster,1898-1977)的成就分不开,他1931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术语学的论文,闻名于世的《国际工程学,特别电工学语言的国际标准》(Die Internationale sprechnormang in der Techniki;Besonders in der Eletrotechnik,Berlin,VDI Verlag)。就在这篇经典性的论文中,他不仅阐述了术语系统化的指导思想,同时也论述了术语学的基本原理,为术语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他相继发表了大量术语学方面的论文和著作,诸如《普通术语学——一个介于语言学、逻辑学、本体论、情报学之间的学科》(1974)等,在他80岁高龄时,还发表了《术语学的基本理论与术语辞典编纂学》(Traduit dei Einführung in dei allgemeine Terminolog-ielehre und Terminologische Lexikographie)由于他的卓越贡献,而成为当代术语学的奠基人和权威。奥地利术语学界继承和发展了沃斯特的理论,他们多从哲学角度,强调概念在术语学中的重要地位,这就给术语学在理论体系上增强了逻辑学上的论证。现在已形成了具有相当威望的维也纳术语学派。苏联也是术语学理论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十九世纪,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塞弗金、萨哈洛夫、П.Л.库拉纳,B.C·库洛巴金等曾作过大量工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标准化协会内,专门成立了术语标准委员会,1933年苏联科学院成立了术语委员会,后改为科技术语委员会,两个系统都做了大量工作,像术语标准委员会主席洛特(Lott,1898-1950)院士,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术语学论著,因而获得第一个术语学教授的光荣称号,他的代表作品《科技术语学构成原理》(Основы постройнной научно-tе-хнической теминологии)也是奠定术语学理论基础的重要文献之一,早为术语学界所公认。此外,德雷林教授在术语标准化方面作过大量工作,维诺库尔(Vinokur)则在术语词汇单位组成概念整体结构方面,作过系统论述。苏联科学院科学技术术语委员会的塞弗金(1869-1942)教授专门论述过苏联术语学的原理与方法,受到广泛称赞。在这些论著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代术语学的莫斯科学派。国际标准化组织TC37(术语原则与协调)委员会的第一分委员会,就设在苏联,苏联国家标准委员会全苏技术情报、分类和编码研究所承担和负责这个分委员会工作。国际标准化协会(ISO)的诞生,为术语学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早在1936年,协会下就成立了技术委员会(TC37),其任务就是专门制定术语命名原则与方法,相继在布达佩斯、巴黎、柏林、赫尔辛基等召开过术语讨论会,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942年停止了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6年国际标准化协会重新建立,鉴于术语标准化的重要意义,1951年,在荷兰、奥地利等国家的标准化协会的积极倡议下,重新恢复了TC37技术委员会的活动,负责术语学原则的协调,探索和推荐各国标准术语,其具体规定是:1.一般术语:技术术语和概念原则;2.国际术语:国际技术术语的原则;3.单语词汇:单语专业词汇的编排原则;4.多语词汇:多语专业词汇的编排原则;5.语言符号:专业词汇、著作目录中国际通用符号;6.其它符号:专业词汇中其它国际通用符号。TC37委员会重新建立后,积极地开展了活动,相继召开过各类专业问题的会议。1952年在哥本哈根召开了第一届会议,着重讨论了委员会的目的、任务、工作规划及机构设置问题;1954年在维也纳召开了第二届会议,会议主要通过了术语的特性和定义的原则;1958年在布鲁塞尔召开了第三届会议,主要讨论了多语种词汇的格式及语言符号;1960年在柏林召开了第四届会议,通过了若干推荐标准,包括上文中提及的704《命名原则》,860《术语学词汇》等;1974年在维也纳召开了第五届会议,主要修订和充实各类推荐标准。第四届与第五届会议相隔之长,也是由于各国对推荐标准十分关注,致使一个标准草案要经过多次专门性讨论会,协调会,这期间,相继在魁北克、巴黎、维也纳召开过多次会议。正是由于这些学术上的系统而深入的讨论,有力地推动了术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走向信息社会的一门反映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兴学科。1984年10月在伦敦召开的TC37委员会的全体会议上,对术语学的基本理论,诸如概念及其分类,概念的特征及其与事物属性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足以说明术语学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发达国家中术语学研究的新进展。综观上述,当代术语学的发展,简要地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从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是术语学孕育与形成时期,沃斯特和洛特的论著,奠定了理论基础。2.六十年代中,欧洲共同体在卢森堡首先把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翻译工作,为术语库的建立,创出了新路,把术语学的发展建立在科学技术现代化基础上。法国标准化协会,加拿大、德国、奥地利、苏联等国相继建立了规模不一的术语数据库,1979年在莫斯科召开的术语学讨论会和术语数据库讨论会,显示出术语学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3.七十年代以来,在奥地利维也纳建立了国际术语情报中心(Infoterm)及术语网络,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TC37委员会协作下,积极开展了术语人才的培训,促进了学术交流,协调了国际合作,大大丰富了术语学的理论基础。八十年代以来,术语学已成为世界学坛中非常活跃的新兴学科,随着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更新换代,术语库体系日益扩大和完善,有力地推动了术语学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向纵深发展,显示着术语学在各国科学技术现代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三、当代术语学学派术语学既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也包括着本体论和哲学内容,因而对概念的理论认识和解释各有不同,出现不同的学说,进而形成了当代术语学的四大学派。1.德国—维也纳学派奥地利是现代术语学的奠基人沃斯特的故乡,沃斯特的论文,既奠定了这个学派的理论基础,也为术语学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前提。沃斯特逝世后,经过达尔伯格(I.Dahlberg)和沃尔西施(G.Wersig),莱比锡马克思大学霍夫曼(L.Hoffmann)等人的工作,使这个学派在术语学发展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现在正为维也纳大学费尔伯(Felber)教授所继承和发展。费尔伯教授,不仅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术语学原则与协调(TC37委员会)的秘书,也是国际术语信息中心的主席,组织和领导着国际术语学的研究工作,曾两次来我国讲学。这个学派主要强调概念、概念体系,认为概念体系才是术语的基础,一个概念体系是由具有多层结构逻辑体系构成的,同时认为定义是用来确定概念,划定概念范围要受内涵和外延关系的制约。因此,他们在阐述术语学意义时,总是强调术语学是科学和各分支学科概念系统的原始基础,是传递知识、技术、各语种之间概念的工具。他们把术语学分为:(1)术语学的一般理论;(2)术语学在特定学科和语种中的理论;(3)代表特定学科领域中概念系统的集合词汇;(4)出版代表特定科学领域中概念的词汇。这些论点,在费尔伯教授最近编写的《术语学手册》中有更为系统而新颖的论证,并概括了一系列严格的方法原则,确保术语定义的一致性。费尔伯教授两次来我国讲学,对我国术语学的发展十分关心,经常寄赠有关论著和资料,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个学派不但在过去术语学形成中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在当代术语学的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2.莫斯科学派苏联术语学是在著名学者洛特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塞普林金(S.A.Caplygin)、德雷森(E.K.Drezen)、克里莫夫斯基(Klimofski)、戈龙文(B.Golovin)、丹尼连科(V.Danilenko)等人的工作形成了一支有影响的术语学学派,其中苏联科学院科技术语学委员会,在苏联术语学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而整个工作是在苏联标准化机构领导下进行的,因而这个学派的基本论点是:强调术语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属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认为术语本身来自科技各领域中的概念名称,反映着科技成就的新概念。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术语学属于语言范畴,所以主张从一领域的语言单位建立概念体系,然后为概念定义,最后再确定术语。这个学派近年来,在术语分类、分类原则、术语特性、术语的概念、术语定义、术语在其它学科中的使用和地位等方面,做出卓越的贡献,为术语学界所称赞。特别是在1959年由苏联科学院召开的第一届苏联术语学讨论会,引起国际术语学界的关注。国际标准化组织TC37委员会的第一分委员会(术语学原则与方法协调)的秘书处就设在莫斯科,现由苏联国家标准委员会的全苏技术情报、分类和编码研究所具体负责。在第一分委员会主持和组织下,起草了《术语学词汇》(1087),《术语命名原则与方法》(704),《概念与术语的国际统一》(860)等文件和标准,对整个术语学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3.加拿大—魁北克学派这是一个比较年轻而活跃的学派,与其他学派相比,没有悠久的历史和显赫的学派奠基人,可以说是在七十年代初在术语学方面才有所发展的,它以集各派之长,综观各派理论与方法为特点。他们同样强调概念是术语的基础,认为概念单位构成了分类、定义以及命名的出发点,术语的命名应建立在概念的多层体系结构之上。198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TC37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加拿大著名术语学家隆多(Cuy Rondeau)教授反复阐述概念、概念体系及其分类在术语学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术语在本质上是由概念与名称组成的语言符号,并作为特定概念总体的组成部分;由于这个学派十分重视翻译工作,他们也强调术语学是社会语言工具的论点。这个学派的形成与建立,与魁北克推行“法语化运动”有着密切联系,现在拉瓦尔大学成立专门术语教学与研究机构,由隆多教授领导,他在著名的《术语学概论》一书中,对整个术语学的概念、发展历史等作了系统论述,受到术语学界的欢迎和称赞,这本书已由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隆多教授应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邀请,将于近期来我国讲学,专门讲授术语学理论。这个学派得到加拿大政府机构的支持和法语委员会的赞助,多次在加拿大召开国际性术语讨论会,对这个学派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国际标准化组织TC37委员会第三分委员会秘书处,设在魁北克法语管理局内,负责研究专门词汇与编辑方法,由他们组织和主持起草的文件和标准有:《单语种分类词汇的编排》(4466),《分类词汇编辑指南》(919)等,这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讨论和使用。4.布拉格术语学派捷克斯拉伐克的术语学工作,起始于三十年代,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保护两种民族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他们的论点,多侧重于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术语学问题,深受布拉格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传统论点的影响。实际上就是古典的布拉格学派在术语理论上的继续,故称之为术语学上的布拉格学派。近年来,多从事于术语的特性和符号中的概念与名称之间关系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们积极地参与了国际标准化组织有关术语学方面的活动,参与了国际术语交流、协调和合作,取得较好的效益,他们还分别在捷克科学院(布拉格)和斯洛伐克科学院(布拉迪斯拉发)召开过语言学和术语学专门讨论会。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克库莱克(K.Kocourek),他在1965年发表的论文《Term-in a jeho definice》深受术语学界称赞,其他尚有哈弗拉奈克(D.Havranek),霍莱斯基(J.Horecky),鲁登尼(M.Roudny),R·科楚莱克等人。提及布拉格学派,不能不涉及1926年成立的布拉格语言学会,其创建人就是查理大学的马泰修斯(Vilém Mathesius,1882-1945)教授,在该学会发表的纲领性文件《布拉格语言学会论纲》中,反映布拉格术语学派中元老们的基本观点,认为语言是一个完整的、有层次的结构,同时反映出了布拉格学派的音位学、语言功能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因而可以论断,这个学派的特点是更强调于理论基础,正像北京外语学院宋伟华在报告中所指的:他们不赞成用人造语言来统一各国的科技术语,认为这是不切实际,但也反对“民族化”的语言“纯正主义”。他们主张:“尽量使本族语的术语(本源术语)与相应国际术语保持概念上一致”,并力求在形、声上接近与相似。遗憾的是,在1984年伦敦的全体会议上没有这个学派的代表参加,未能当面了解这个学派的基本论点。北京外语学院朱伟华副教授曾在捷克斯洛伐克进修两年,对布拉格学派进行过专门研究,曾对这个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做过系统介绍,发表过一些文章。5.其它在会议期间,我们尽可能地接触一些国家的代表和术语学家,了解他们在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和统一工作的情况,像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萨格尔(J.C.Sager)教授,他在术语学理论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大会发言中,对概念及其分类的论述,十分精彩,博得与会者的称赞。最近从他的来信中,得知他在计算语言中心(CCL)的研究工作,越发显示出他在术语学研究中的独特论点。近年来,北欧国家的术语学研究及标准化工作,取得颇大的成就,像丹麦、瑞士学者在会议上的发言,反映出他们在术语学工作中的新观点。最近收到丹麦的H.皮茜特(H.Picht)副教授来信说,他主持的哥本哈根经济学院术语中心,建立了术语学专业课,并开展有关术语的翻译和研究工作。此外,法国的吉伯特(L.Guilbert)发表过一系列有关术语学的论著,他虽然多侧重语言学观点,但十分重视当代术语学的社会作用和经济实用价值,是术语学界中有影响的人物。联邦德国在标准化工作方面早已走在世界前列,在术语学研究上独具特色。四、术语库1984年伦敦会议期间,TC37委员会的第四分组专门讨论有关术语数据库问题,由于多与一、二、三分委员会开会时间重叠,我们只参加了一次讨论会。这个工作组是由柏林德国标准化委员会负责的,其任务是研究情报学,利用电子计算机磁带,及其在编纂术语和词汇中的应用,过去曾提出了DIS/6156《用磁带交换术语资料的形式》,在开展术语学工作使用电子计算机方面,起了推动作用,因而许多先进国家相继建立起不同规模的术语数据库。术语数据库就是一部概念和术语的自动系统词典,不但包括自动处理能力,而且也包括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领域,是信息论诞生与发展的产物,尽管现有大多数术语数据库还处在第一代,但其功能已达到了输入、储存、查找、记录和输出,并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回答局部问题,在较长时间内,提供某领域或分支学科的全部术语。下面分述几个有代表性的术语库的情况,供一般性了解:1.欧洲经济共同体委员会术语数据库(EURODIOAUTOM)设于卢森堡,为1963年所建,是世界上最早建起的一个数据库,专门为翻译工作服务。1976年已拥有400,000个词条,这个库可以使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英语、荷兰和丹麦语等。2.魁北克术语库(BTQ)这个术语数据库是魁北克法语管理局于1969年创建,当时的容量就是34,000条,现在加拿大对术语工作十分重视,术语库规模不断扩大,如加拿大术语库,蒙特利尔大学术语库等。3.法国标准化协会标准术语库(NORMATERM)为1972年初建,从编辑《国际标准化组织序词表》取得经验,进行了英文与法文的对译,截至1976年就拥有15,000个术语概念。4.加拿大术语库(BTC)开始,从统一广泛流传的词书、工具书和手册中的术语着手,现已发展成一套完整的术语分类系统,是一个多级性的,包括55个主要学科的序词表,1979年就收入800,000词条。5.瑞士技术术语中心术语库(TERMODOK)1968年开始组建,从术语汇编自动化着手,到1978年达到今天的高度自动化水平,现在的TERMODOK已是第四代,拥有75,000条术语可供使用。6.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语言管理局术语库(LEXIS)1966年开始输入第一批术语,其容量为120,000条,现在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统,广泛向翻译人员提供服务,可把英、俄、法文的科技论文译成德文,截至1976年就拥有900,000条术语,其中有40,000条属于电工学术语。7.全苏技术情报、分类和编码科学技术研究所(Всесоюз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технической информации,классификаций и кодирования)创建于1979年,当时输入各类术语120,000条,近几年有了颇大的发展,其科技术语工作在苏联科学院的科技术语委员会内有着雄厚的基础和设备。8.丹麦术语库(DANTERM)1975年由哥本哈根商业高级研究院筹建,1980年投入使用,现已具有先进系统的术语库,专门供给学者、教授在科研、教学中使用,他们十分重视新术语的推广和使用。会议中哥本哈根经济专门学校皮西特(H.Picht)教授向我们介绍,该校也有相当规模的术语数据库,主要为翻译和编订辞典之用。9.西门子公司术语库(TEAM)1967-1968年于慕尼黑建成,其目的是向广大用户提供全部术语信息。该库功能很强,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荷兰语、德语等均可自由输入输出和互译。1976年就拥有3,000个存储单元,750,000条术语,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术语库之一。10.博利瓦尔大学术语库(BTUSB)1979-1980年建成,其目的是收集、储存技术术语,近年来也传送标准术语。最近加拿大拉法尔大学隆多教授寄来大量有关术语数据库资料,由于翻译力量薄弱,尚未整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萨格尔(Sager)教授也来信介绍英国术语数据库的情况,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结语我国自然科学术语工作,既有优良的光荣传统,又有雄厚的基础,但若从当代术语学角度从事研究和命名,可能尚处在启蒙阶段。当务之急,应首先建立起专门术语研究机构,以使我国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工作,建立在术语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其次是强化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与审定机构,早日统一我国自然科学术语,并使其规范化、标准化。第三,根据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积极地筹建全国的科技术语库,以便适应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术语数据库对于术语学的发展作用明显。文章介绍了欧盟互动术语数据库和加拿大政府术语数据库,列出了二者各自具备的一些优点及不足之处,并提出中国建设类似术语库的建议,以期为术语研究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科技翻译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问题。在分析翻译实践中标准化术语使用情况、术语特点与影响术语使用的因素之基础上,指出术语学的研究与建设应根据翻译实践的需求,拓宽研究领域,在大力推动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同时,进行非标准化术语的研究工作,开展针对翻译人员的术语学知识教学。同时,还须重视面向翻译的术语库建设和翻译力量在术语学建设中的利用。  相似文献   

9.
“敦煌文化汉英术语库” 聚焦国际显学——敦煌文化及其核心术语。文章介绍了该术语库的建设及术语管理过程,分析现存困难,并对其他中国文化术语库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有一定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从科技翻译的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科技翻译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问题.在分析翻译实践中标准化术语使用情况、术语特点与影响术语使用的因素之基础上,指出术语学的研究与建设应根据翻译实践的需求,拓宽研究领域,在大力推动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同时,进行非标准化术语的研究工作,开展针对翻译人员的术语学知识教学.同时,还须重视面向翻译的术语库建设和翻译力量在术语学建设中的利用.  相似文献   

11.
术语学的基本任务包括术语的命名、管理、翻译、教学和术语库建设等.基于不同的认知模式,现代术语学衍生出术语规定论与术语描写论.通过对比规定论与描写论,发现二者在命名理念上分歧明显,如指称关系上的单义性与多面性、理据路径上的透义性与转喻性、符号应用上的稳定性与变动性.研究认为,规定论与描写论的命名观各有侧重,但在行为上互为...  相似文献   

12.
术语学介绍     
[编者按]:一九八六年初,丹麦的哥本哈根经济学院H.Picht教授给我们寄来了“术语学入门”(TERMINOLOGY:AN INTRODUCTION)一书(作者是H.Picht和J.Draskau)。此书是一九八五年三月在英国萨里(Surrey)大学的语言和国际关系研究系举行培训课程的教材。它是早期(一九七八年和一九八三年)术语学培训课程教材的发展。此书内容较为丰富,包含了语言、概念、概念体系、术语学、术语库、标准化、信息文献及术语工作组织机构等的基本理论和目前概况,共十二部分。作者热情而全面地介绍了术语学这门新兴学科。由于本期刊的篇幅以及我们的水平有限,在本文中,我会卢慧筠同志节选了其中部分章节,翻译整理出来介绍给大家。可能的话,以后对该书陆续再向大家介绍。一、普通语言、专业语言和术语学什么是普通语言、专业语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术语学在专业语言中占据什么地位?这是本文关心的问题。1.普通语言和专业语言当我们阅读文章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句法、词汇(包括普通语言词汇和专业语言词汇)和认识论方面(阅读者的专业知识水平)等因素有关。专业语言是一种经过加工整理,并为专门目的使用的语言。在各类文章中,各种不同专业化程度的专业语言,起着专家间交换信息的作用。在内行的专家之间,使用最高水平的专业语言。而对于一般的通知或介绍一些有兴趣的信息,就尽可能用最经济、准确、不含糊的词汇,即可使用最低水平的专业语言。专业化水平不是绝对的。选择较高级或较低级的专业化水平,不仅受专业领域的抽象程度或主题的影响,还受发、收信息双方的知识背景和知识专长的影响。不论是高级或低级的专业化水平,特别是在低级的专业化水平,普通语言和专业语言,虽然为了适当的目的,可被表述为分立的变异,但它们不构成一个对立面。霍夫曼(Hoffman)想象普通语言为一个“库”。在这库里,划出专业语言的各个区域。这是普通语言基地。在这基地内,允许外国形式的“新”内容输入。正如自然科学术语学、法定语言等有关的专业语言单元。普通语言具有独立的实体。专业语言的存在是与普通语言有关的。这两者服从动态相接:普通语言单元的概念经过术语化(它得到新的专门的内容)成为专业语言;通过命名化的专业语言术语,丰富了普通语言(它不是新的)。在这些双向过程中,比喻起了显著作用。例如,“计算机的记忆”,专业语言采用与人类学科不相矛盾的特征。这种在普通语言里,由各种专业区域派生出来的隐喻词汇是很多的。还有一些从技术语言中派生出来的表述,积累成普通语言,而大多数语言的使用者是不知道它们的词源的。许多这种表述进入普通语言库,失去它们原有专业的意义和精确的表示。老的专业语言单元在新的专业领域的语言中可以重新起用和重新部署。例如“log”(计程仪)由航海专业进入到数据库的文章中(1ogin,注册,1ogouf注销等等)。在普通语言句法发展方面,一定程度上,专业语言影响也是明显的。在不合适的语境中,或在夸大的情况下,专业语言的派生复合词提供大量拙劣的模仿品。其中许多在库中占有永久的位置。在不久将来,会有更多这类词产生,微妙地改变了普通语言的全面特点。广告和宣传工具提供了这类新词的丰富来源。为了适应专业语言的存在和不断地发展,在专业领域内的交流,要求经济和精确是合理的。实现这些目的,通常需要发展新词,用新的含义和组合来部署现存的条目和组成。相反,在一种语言变异中,只有通过准确的应用,才能证明所描述的这种变异(它是作为专业变异的一种)是正确的。人们企图用抽象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对给定文章作分析并描述它的专业语言。抽象化程度可定义为抽象对具体事物之比。它依赖于实际作用和语境(即语言环境),包括认识论因素。一个专业领域内同样的题目可以用不同的抽象度来讨论。抽象度习惯地与名词语义类型相联系:用名词的名词性文体(特别是抽象名词)更多地影响抽象性的程度。不仅是名词,还有动词和通常的句法关系,特别是动词—名词和名词—名词的关系抽象性的词不必定具备明确的单个词汇意义。专门化的程度反映了会话交流者的预知水平。按定义,普通语言具有零级专门化程度。如果给定的文章被定为“A”(抽象性)级和“S”(专门化)级,那么在各种文章中,经常分析同义词、一词多义或同音(形)异义词,它将可以辨别专门化程度的高低。很明显,“A”和“S”级的估定靠主观因素作出,部分地依靠词汇条目的选取和出现频率。虽然这些条目又会招致无休止争议的风险,但这见解还是有用的。它显示出任何打算建立专业语言和普通语言区别的客观标准所遇到的困难。2.语言的作用任何语言的最初作用是在语言社团内进行交流。每一个社会(它可以组成或不组成一个语言社团)包含许多社会阶层。所有存在的如分类学和社会学的分类范畴都构成语言社团的普通语言。这些分类都受语言、词汇、文法和语义的变异影响。另外,语言学鉴别是直接与社会阶层相联系的。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年令,教育(水平和专业程度)、兴趣或爱好、专业范围等。譬如军人、罪犯、吸毒成癖的人和学生等,也都具有某些语言特点。与这些群体的对话称之为有关的专门语言。这就是专业语言的社会面貌。专业语言具有单一性功能特点。它唯一地被用在一个专业社会范围,并且仅为一个目的服务,即在某个群体有关的特殊紧急事务中,起基本对话作用。使用某种专业语言的人是有限的。专业语言仅是整个语言社会中的一个分支。它通常由使用者自发地产生。它的存在不构成整个语言社会连续存在的必要条件。因为专业语言变异的产生与消失,服从于专业表述方式的需要。它的存在与不存在不明显地影响社团中普通语言实体。然而,专业语言变异的获得,不能被认为在任何情况中都是自发的过程。考虑到专业和消遣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可以很容易用专业捕鱼和捕鱼爱好的比较,或者用军队专业语言—军事用语的产生来解释。3.分类方式及其关系对于专业语言,可作出以下分类:其中“1”:在专业培训课程中产生的专业语言,通常是下意识的。它构成专业交流的媒介,对专业人员是基本的。“2”:局限意义的专业语言是最佳的,即使以社会的观点看也是合适的。在专业语言中,命令语句起着果断的作用。由此可看出,专业语言的变异在专业领域内起着交换信息的作用。这种作用在社会的正常活动中是不可忽视的。对许多专业团体是必不可少的。而术语学是专业语言的一部分。语言的“标准化”唯一地归结于专业语言的变异,特别是它们的术语。例如在飞行领域内对话的标准化,飞行员在请求起飞、降落的个人说明等。在术语学中,标准化是通俗和可接受的现象,在交流中消除含糊性。同时,考虑经济和财政的因素,标准化通常产生于工业部门的专业需要。这些标准化类型包含内容(概念)和语言学(术语)的关系。强调标准化不应使语言僵化,在有规律的时间间隔内,即2-5年之内要修改一次,以保证动态的现代化进程。普通语言、专业语言和术语的关系可用图清楚地表示出来:在语言整体中,普通语言和专业语言分别覆盖整个区域。专业语言的一部分组成专门词汇,就是术语的领域。术语学还与其它非语言学科如逻辑学(哲学)、认识论、信息与文献分类和查找等广泛的课题领域交叉。二、现代术语学在最近的几代人中,一直努力寻找一般的或专门的词典来系统地组织和表述人们的知识。术语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设想是最近数十年的事。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要求用越来越高的专业化程度来描述和书写概念和现象。也就是说所用的词要保证专业交流。为了表述一研究分支的概念内涵,迫使找出语言符号的公共界限或产生新的语言符号。这样才有可能使理论进一步发展,并使其在实际中得到应用。早在十六世纪就有人创立术语学的一些原则。清楚地识别概念、术语及术语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它们的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面。一个学科分支的哲学理论水平必须与语言表达水平相适应。如果没有这些平衡,则形成交流障碍或阻止进一步发展。这些障碍发生在一个学科和一种语言内,更多的出现在由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十九世纪科学发展和实际应用方面的努力都是显著的。这情况导致对术语学迫切需要。对知识编排条理化的同时,事物的标准化也相应发展了。如货车的标准尺寸,螺纹的定型等。物质标准化也产生语言的实现问题,亦即术语问题。为了保证学术交流,特别是在以不同语言的同行专家间的相互交流,国际化也成为事实。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工领域内已努力做到定义上和语言上的清晰性。国际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具有明显的术语学意识。在这组织之下的一个委员会,受托于组织和规划专业领域的术语任务。它的研究提供了不仅是编篡、定义词典过程的见识,还有某些基本术语学原则发展的见识。一九三八年打破了传统的词典学的原则的第一版本著作出现了,作为排列顺序的字母系统被概念的分类所代替。现在概念、甚至术语构成词典学内容的中心。在自然科学及其应用领域之外的学科,也存在着类似的交流问题。例如逻辑学方面,自然语言对复杂而抽象的思想的表述也是不够充分严格的。专家们认识到交流工具不充分适用,因此在他们的专业前提下,创造合理的语言。在这些中语言学家起的作用很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贸易和工业的发展,在荷兰和说德语的一些国家建立商业学院。他们的课程除了传统的商学外,还设立了“商业语言”。这些对语言教师出现了新问题,实习和训练不需要他们了。这表明仅有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另外,经济语言产生了。它的目的是作出专业知识和语言的综合产物。它有两方面值得提及的。其一是强烈地与传统的语言学相联系,导致了许多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其二是从现代语言出发,检验了语言的作用并研究了商业目的和应用的定义。强调术语学和非术语学元素的辨别;专业语言和非专业语言单元的辨别;及从概念体系框架上对概念的考虑。它自认为是应用语言。它可被认为是以普通语言为一方,以专业语言和术语学为另一方的第一次直接接触。在术语学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上,Wüster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第一个提出术语学的理论工作。他把语言学理论运用到技术语言中,使它适合于专业语言的特征。通过他在专业领域和语言学上的专长,他有可能把术语学中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这两个主要单元联接在一个系统中,并证明组成了另一个单元,如哲学单元。ISA37技术委员会的术语学原则的阐述和标准化是Wüster的贡献。可毫不夸张地称他为ISO/TC 37的先驱者。他检验了术语学上的推荐原则。如“机械工具”,这本现代词典表现了TC 37工作基础的现代思想。它那不长的序言提供了起源和发展的很好描述,并且是作为(术语学)标志的理论著作。近20年来,欧洲语言的发展及对专业语言的兴趣不断增长,导致了语言学和术语学的密切合作。今天专业语言和作为专业语言基础部分的术语学,被认为是应用语言的研究领域。由于在各种学科之间出现了必要的学科交叉,它影响了一般术语理论的各组成部分。Wüster后来的工作中,把术语学放在语言学和其它学科分支的边缘区域,这位置强调了术语学不被认为是纯科学(以经典的话说)。术语学的一般理论组成是什么呢?传统的语言学科包括语义学、词典学、词汇学。这些构成普通语言学科。然而不加适当的修改,不能应用到专业语言上去。为了解决专业语言的问题,必须考虑来自其它学科的因素。首先,来自逻辑学(广泛含意的是来自哲学),与概念相关的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术语学的成分和结构,概念的特征、定义和交叉概念关系及在概念体系中它们的应用,都来自逻辑学。其次,术语学和分类学之间有紧密关系。分类学在概念关系及概念体系上起着特定作用,它系统地表述了术语学工作。情报和文献的扩展领域构成了术语学的另一部分,它们的关系是双边的。情报和文献需要精确定义构成的术语来作为分类和汇编词汇的工具。术语学用同样的工具做工作,用它作学科的基础结构,进一步开发和改造它成为真正的概念体系。专业语言的另一特点是概念和术语的标准化。这是语言自由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交流的需要所受的限制。最后,科学和它的实际应用的不断发展,各个分支学科都有自己的方法、语言表达工具及在术语学整个理论上的影响。把各分支学科集中为一整体,不便于研究。这些只能部分地依靠交叉学科的处理,部分依靠从事术语工作的能力来解决。虽然相同基本单元识别不麻烦。但在一方面或一种形式,各部门的态度和学术思想上,要求术语学理论实现一个基本的识别标准还为期很远。维也纳(Viennese)学院的工作建立在Wüster工作的基础上。他的工作成功地使语言学和科学和谐地结合起来。苏联的工作与它有很多类似,但它们关于概念的观点不同,包含在马列主义语言实践中。苏联特别重要一点是走向标准化。北欧国家原则性的重点是在经验研究及应用上,加以修改适合于Wüster的工作。北欧国家对标准化的考虑是很实际的,仅考虑在基本和密切有关的地方。以我的观点,所有一切都倾向于作出一个完整的形式。承认存在不同的观点,它们不是全部都具有学术基础。还设有对各种流派彻底地对照研究,虽然有一些本身是有价值的研究工作,对照性的研究正在进行中。第三世界对术语学上的要求是不可忽视的。在那里正致力于造出一个用天然语言并为专业交流的有效工具。在非洲和南美,讨论会组织加强了与阿拉伯世界和远东(中国)的接触。这个趋势表示,这些语言在将来会影响术语学理论的发展。要用新的知识丰富它,并改正许多错误的理解。目前术语学工作的进展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在术语学工作中,要采用公共的基本原则的要求不断增长。系统的术语学描述的要求在增长(即系统地按排专业词典)。这些迫使术语学家和字典学家更彻底地检验概念、专业领域的定义和学科领域概念之间的关系等。其二,计算机对数据库的贡献出现了。目前,用于术语库的计算机首先是术语学数据的贮存单元。机器允许很快实现、改正和修改。但贮存不是最后结果,它将成为术语学家的工具,方便地执行他的任务,加快处理,使它更经济。三、术语数据库术语数据库的开发始于60年代。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及电子学数据处理的巨大发展,术语学理论的进步,现在术语库有了飞跃发展。但要牢记的是,术语库不能代替术语学家的辛勤智力劳动,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去解决。现代术语词典工作就是附加计算机的术语词典编辑。术语数据库是为词典学和术语词典学开拓新的远景的设备。它缩小了词典学工作者所受的限制。术语库起源的专业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库。主要为翻译服务而开始的术语库,如慕尼黑的西门子术语库、欧洲共同体的术语库(EURODICAUTOM)、EEC术语库等。有些库与语言规划紧密相连,特别是与术语学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术语库,如魁北克术语库。贮存首批主要术语的术语库,它精心制作规划,经过不断完善,陆续以书的形式出版。这是瑞士技术术语中心的TERMDOK术语库。附属在高等教育的大学和学院的术语库,含有明显的研究成份。这是德累斯顿和哥本哈根的术语库。还有一些术语库是贮存标准化术语的,它通常与标准化机构联在一起。术语库已有了巨大进展,但仍存在着大量不能被忽略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还没能适当解决。1.对数据库之间的合作、联网的工作认识得很早,但事实证明要达到实际合作模式的一致是非常困难的。每个库的发展都有其独立性,都有很大的内存。都有各自的财政来源,对接受咨询要承担一定的保险金。如西门子库,由参加合作协会的合作者精心制作术语库存,根据队列系统,作出共同靠拢的处理。照此,德国的主要工业术语被一起送进一个库。在北欧各库的合作中,实现合作所采纳的方法主要一点是承担术语库的分类系统和信息单元的统一系统。这使得不同数量的信息单元纪录,都可组成可比较的信息单元。这样直接交换就可能实现了。2.术语库联网的条件。这问题涉及到术语库的分类和术语数据的形式。术语库的分类主要是按专业领域或分支领域来分,由它们组成大量的术语单元。这样的分类使咨询按专业课题进行,可能提供正确的回答。几个库的统一分类意味着库存可在库之间交换,而不要再行分类,也就是不要人为的干涉。在许多库里,特别是按库的目的分类那些大的库,不同的分类是在一个适当的时期内使用的。对大量的术语数据再作统一分类,设想是很容易的,但至今还没证明是可能的。术语数据格式像分类一样。通过格式,信息的独立条目群被排成一个专门的序列,并且这些条目相互描述,每个信息的单个条目保留自身的单一,不和其它的掺杂。再则,通过格式的兼容性,术语数据的有效交换才成为可能。这不是只靠分类就能达到的。S. Hvalkof研究了6个术语库的格式,她发现在一个术语单元上单个信息条目有很大的不同。这意味着从A库到B库格式的交换和转移不是立即可行的。根据这情况,NORD-TERM AG2制定一个分类学,通过在一个术语单元上信息单个条目的一致类型,使得交换和转移到另一个格式成为可能。3.术语库存的保管。明确地说,一个有翻译倾向的术语库,在它对翻译者真正有帮助之前,必须具有随意处理的广阔的库存。或者至少在某个专业上,库存必须充分广阔。然后对接受的咨询,承担一个满意的保险金额。库存的质量,如果可能,必须胜过传统的词典库存。有些库,贮存了足够多的术语数据后,就会发现有不服从质量管理的单元,就会出现好的、坏的数据混合了。信息的价值就要受到怀疑。我们很易想到再作精心的处理和修整是值得的。库存还要不断地增加,它必须服从于当前各种可与标准化比较的检验。这一点是最困难也是最昂贵的。必须单个地研究专业领域,检验当前的有效性、正确性、完整性。这是个费时间的工作。要求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基本上是术语学的工作。四、术语学的培训培训术语学家的工作从四十和五十年代开始,就有一些断断续续的讲课活动。七十年代Wüster教授提出了有关术语学理论的第一个课程。七十年代中,人们已认识到,要在术语学工作上作出大的进展,必须立即扩大对术语学人员的培训工作。在术语学工作质量和数量上可观的改进,只有通过他们成员的专业资历的提高来达到。在这迫切的需要下,制定了培训计划。但通常只取简短介绍和消息报导形式。七十年代末,术语学培训领域明确包括语言学、非语言学两方面与专业培训结合的术语学课程,及为翻译个人和组织的术语学课程两部分。术语学培训会遇到很大困难。因术语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它与其它学科有广泛的交叉。没有一门学科本身能提供术语学问题的答案。因此一个完整的过程是必要的,它包含研究和教育两方面。在建立一个教学课程时,要考虑来参加培训的人员的不同专业背景和他们的需要。如语言学家,他们不了解专业语言。专业领域的专家,缺乏语言知识训练。标准化专家,只把重点放在标准化上等等。每一类型的人在不同场合都有其弱点。作为术语学家,必须克服这些弱点。作为一个术语学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的知识和经验:1.全面掌握一般术语学理论和熟知最近的研究成果。熟知各种学派思想,他们的特点和差别。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对逻辑学和本体论、语言学、分类和文献、翻译理论等知识范围的基本原则要了解和掌握。2.因为术语学是专业语言的一部分,术语学教师应知道一些这方面的最近研究和各学派的情况。3.信息和文献是术语学工作的工具,起领导作用。教师应具备这方面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适当地高于大学的水平。4.教师应了解词典学的系统性,术语库的建立,计算机和现代附件的使用。5.标准化在术语学中占重要地位。教师应精通国家级和国际水平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化方法。其它级的标准也应考虑。6.具有不同水平术语学工作的学术机构的知识。7.具有实际的术语工作经验。术语学培训的内容可包括以下几点:(1)介绍“专业语言”。(2)划出术语学的应用范围,确定术语研究的目的和目标。(3)介绍“概念”的性质,包括各种观点的主要评论。分析概念特征,它们的类型和分类。定义的形式、结构、类型,优点和局限,以及不完全定义,辅助定义等等。概念的关系,在概念系统中的不同类型和它们的作用,概念体系的结构、类型和作用。(4)术语。术语的一般要求;与一个知识分支或一种语言有关联的术语形式特点;新词的产生;术语学中的同义、多义、同音异义词。这些因素在概念表达中都要考虑到。(5)词典学。不同类型词典的分析,区别其优缺点。术语库的介绍。(6)文献。术语学文献的划分。有关术语的表述和释意问题。(7)术语学理论的发展、标准化、语言规划,各种水平的术语工作的机构介绍。(8)实习。术语学培训的形式:(1)全面完整的学习课程。在这种形式中,学生立即了解各方面问题以及术语学所承担课程常规部分的特征。第一阶段,如有可能,在专业语言研究开始时举行一个入门讨论会,甚至在这之前,要求学生提交一份专业语言翻译问题的材料。用这种方法,把学生很好地装备起来。他们第一次工作所遇到术语学问题很敏感,以后他们再碰到这类问题不会无准备了,会很自由地解决它。第二阶段称之为术语学的“学徒”阶段。这阶段包含考虑术语学作为专业语言研究的单元和组成部分的各种不同章节。2-4期“学徒”期建立术语学研究的基础。第三阶段作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在更长的学习班上进行。这些学习班以某些专门的术语问题或其它问题为研究课题。第四阶段是在培训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工作做准备。(2)作为专业培训附设的术语学课程。在所有的专业培训中,不论它是什么水平,都采用适当的术语,并且有意无意地用本国语言表达。最近有几个专业培训中心提供任意种类的完整的术语学部分。这些部分列入课程中,采用选修课程形式,也是最受欢迎的内容。对已在术语学上工作的人进行术语教学的目的是使这些专家了解自己的专业语言,更好更正确地使用它,以便进一步做好交流。通过问题的判断,对术语学活动作出更有效的贡献,如做好标准化工作。这类术语学课程更仔细地考虑到有关领域内术语形式的专业特征。这理论可用一般的简化的术语描述。(3)对具有大学毕业程度者的术语培训。这些人包括具有词典编辑经验的,至今按照他们的直观和经验知识工作的人、标准化专家、标准委员会的专家、文献分类家等。他们主要弱点是缺乏理论知识。在安排课程前,仔细考虑对初始水平的估计。课程的成功决定规划和具体处理,要求理论和实践做出最佳安排。(卢慧筠摘译自H.Picht and J.Draskau著“Terminology:An Introduction”一书)  相似文献   

13.
《科技术语研究》2013,(3):20-20
第五届“中国术语学建设暨术语规范化”研讨会将于2013年10月在十三朝古都洛阳举行。主办单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承办单位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热忱欢迎全国各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学生、教师、学者、专家参加研讨。一、研讨议题(1)术语学理论(3)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工作(5)术语学教育(7)计算术语学与术语知识工程(2)术语规范化与标准化(4)术语翻译与词典编纂(6)大数据背景下的多语言多学科术语研究(8)其他的术语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广大专家学者对术语学也许并不陌生,但是对术语学有深入了解的并不多。为了提高专业人员应用术语学知识的能力,应当借鉴和引用西方的术语学理论和实践成果,借鉴他们在术语学教育和训练方面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结合汉语的具体特点,广泛开展具体、系统的以实践为导向的应用术语学教育教学,尤其是术语学工作方法知识、术语标准化知识、术语库知识和新术语选择的知识等方面,并加强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谈国外大学的术语学教学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摘要 简要介绍了术语学教育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国外五所大学的术语学教育情况,并阐述了中国术语学教育可以从中得到的启示。一 国外大学的术语学教学情况1.奥地利维也纳大学(University of Vienna)维也纳大学的术语学教学有较长的历史,术语学课程正式成为大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已近40年了。教授过术语学课程的老师包括20世纪70年代初的维斯特(Wüster),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费尔伯(Felber)和玻乐(Bühler),之后有欧瑟(Oeser)和布丁(Budin)等教授,从这个教学团队可以看出“维也纳术语学派”在维也纳大学的传承情况,特别是该学派对术语学教学的重视程度。维也纳大学的术语学教学传统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即跨学科的属性和重实用的特征。跨学科是指术语学已经成为许多不同学科与专业教学的必然组成部分。几十年来,参加术语学课程学习班或者研讨班(seminar)都是归属在应用科学哲学的名下,换言之,应用科学哲学教学计划的组成必然包含着术语学的内容,上课的学生也是来自各个不同的专业与学科,这样术语学的课程教学就有了独特的跨学科的背景特征。学生不同的经历自然要求他们须具备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意识,具备对不同语言知识结构的认识和对不同科技领域术语的意识。术语学的跨学科研讨班教学方式和重视知识工程学的发展成为了维也纳大学术语学教学新的传统。与术语学研讨班方法相配套的是:师生要共同参加一些应用性的术语研究课题,如历史术语学研究、多语言的知识组织体系研究、术语学与知识和信息工程学(包括参与欧洲范围内的超媒体术语课题的任务)等。术语学重实际应用的特征则具体地体现在对翻译人员(包括口译员和笔译员)的培训体系中,大学开设的以翻译为导向的(translation-oriented)术语管理班每年都吸引来自十几种主修语言课程的学生,这些不同语种的学生参加以实用为主的翻译术语学的课程学习后,反过来又强化了专门用途语言(LSP)中术语的应用。教授术语管理课程时既注意解决理论和方法论层面上的问题,也注意解决实践层面上的问题,包括术语数据库的创建与有效的使用方法、在线的术语表、学生日后从事翻译职业后的发展等,教师时时处处都在关注术语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衡关系。术语学的教学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面开设,还包括术语学方向的博士论文指导。此外,维也纳大学还与驻维也纳的联合国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由维也纳大学负责术语学与翻译高级课程的培训任务,培训重点是相关的理论培训、方法论的指导、翻译质量保证的落实与结合日常职业的实践等几个方面。面向译员的课程还着重探索如何利用好新的技术,如机助翻译系统,联机(在线)使用翻译与术语的工具和术语库管理系统等,这样,术语管理不只是翻译质量保证和信息管理的一个工具,而且是用来帮助译员增进了解、消除跨文化差异的利器。简言之,维也纳大学一直把术语学的教学与培训视为具有跨学科的特性,并且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学注重为与术语相关的职业或者新的、变化中的职业提供实用方向的培训。另外,术语学的教学研究与一些术语研发(R&D)性的课题和活动相联系,与欧洲和国际合作的项目与计划相联系,而且出色地完成了许多重大的科研课题,取得了良好的声望。2.德国科隆应用科学大学(Cologn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德国科隆应用科学大学是德国最大的大学之一,2万学生中的绝大多数都在工程学、商科和社会科学这样的系科(又称为大学的传统系科)中学习,其中有1500名学生属于语言系,这些学生参加术语学培训可以获得翻译的文凭。在8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中,学生要选择第一外语(从英语和法语中挑选)和第二外语(从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中挑选),由学生视自己的情况进行语言的组合。教学计划是根据商业、技术和法律的学科背景来设置专门用途语言翻译的一系列课程,因此,课程设置的术语部分是由4个主要的模块组成:术语科学的基础学习(侧重翻译方向),计算机化的术语工作,术语工作的课题实践及术语学论文。术语科学的基础学习授课的重点是:术语工作的不可或缺,术语学的基本概念,术语学的历史发展,专门用途语言与通用目的语言,概念与术语,概念的描述(特征与定义),概念体系,多语言的术语和术语的对等,计算机辅助术语管理面面观等。计算机化的术语工作是实践为主的课程,侧重术语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术语管理体系的介绍。要求学生创建术语库,记录术语的条目,掌握文字处理技术和万维网(WWW)的术语。术语工作的课题实践以术语研讨班形式展开,学生分成小组来创建一个小型的术语数据库。目的是要学生在术语课题的实践过程中能够说明术语的工作方法和多语的程序文档,能够善于利用因特网来从事术语研究,能够了解术语的资源,能够应用好研究的方法。课题的实践包括在多语程序的文档中输入术语的数据并且建立概念的体系。术语学论文要求学生在第8个学期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与学生前个学期须完成的“简练”的术语课题(即建术语库)相比,论文的篇幅要求是大约200到400页之间,包含有所选的专业术语的150个概念。论文与课题的特点都在于强调术语学科的基础知识,强调对某个专业领域术语工作方法的描述和研究方法的应用,要求学生能够用两种或者三种语言来表示论文中的概念体系,能够清晰描述术语的条目,会独立构建术语表,并且要有全部语言按字母顺序编排的索引,有参考书目和打印的文稿。除此之外,学生还要交一个带有多语术语数据库的软盘或者光盘。3.芬兰瓦萨大学(University of Vaasa)术语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作为瓦萨大学商务语言交际课程计划中的一门选修课开设后,发展到今天,术语学课程不仅是译员培训计划中的一个必修的组成部分,而且成为该大学所有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1990年瓦萨大学人文学院的传播学系还专门设立了新的术语学硕士学位课程,它是一个跨学科的硕士教学计划,涵盖了该大学术语学、应用语言学、新闻学、信息科学、多媒体和符号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术语学研究导论和专门用途语言导论两门课还是传播学专业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术语学的其他系列课程有:术语分析与概念分析(主要面向传播学和多媒体传播学专业),术语的构成(2个学分),术语库(2个学分),术语学的课题(5个学分)。对于有志于选择术语学为硕士学位论文题目的学生,该大学还开设了术语学研究高级课程(2个学分),术语学研讨班课程(5个学分)和术语实践的培训。由于大学在“多媒体系统与技术交流”(Multimedia Systems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方向设立了新的跨学科的硕士学位,所以对翻译专业和文献专业的教学课程也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与同行或者业界展开课题合作对术语学的教学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例如,与从事技术文献工作的人一道开发职业发展教学计划。瓦萨大学的在职术语学培训计划就是与诺基亚(Nokia)电讯公司和ABB公司联合筹划的产物,其目标是为有术语学教学背景、后从事技术文献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以填补急缺的工作岗位。与芬兰一家ABB分公司的研究课题则是用术语分析的方法为该公司开发新的文献著录系统。4.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该大学的教学特色是:重视术语教学中练习的配套与实践环节的精心设计,并且及时从学生的练习中获得反馈的信息。把不同类型的术语练习应用到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同时在课程学习的不同的阶段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强练习,已经成为该大学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做法。教师把术语练习分为五类。第一类的练习或课程是关于术语管理的基本原则。在涉及“物体(object也译客体)与概念”的主题时,设计好的练习是鼓励学生在文本中识别术语,然后分出作为表示物体与概念的图示标记或者符号的表示法。这个类别的练习还包括如何确定提供文本信息的“概念”的实际语境,练习的目的是叫学生学会辨别原始的术语数据。第二类的练习是鼓励学生在术语库中、词典中、百科全书和专业的文本中找到术语的定义和释义,然后就定义与释义展开分析讨论,展开评判并且完成修订补充的工作,练习的目的是充分了解构成定义的条件与要求。第三类的练习是依据所收集到的术语集来创建或者重新构建术语的概念体系。最好是把教师收集到的术语总汇(术语集)按照不同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如有术语的定义、无术语的定义,或去除连接知识本体(ontology)层次的关键结点(node)等。教师把手头上的术语汇编展示给学生看与做的目的:要学生知道构建概念体系的难点,知道要构建清晰的概念结构需要突出完整的定义与术语集之间的互动关系。第四类的练习是在学生对概念体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围绕不同的文本类型来研究包括语言和非语言在内的术语概念的不同表达手段与方式。第五类的练习是分析术语的“产品”和词典的“产品”。分析的目的在于透析术语和词典产品所使用的方法,包括每一种产品设计与展示的方法、质量与具体应用的情况。学生要依据ISO 12620(术语计算机应用-数据类别)之类的工具,构建起自己的术语数据库模型,以便日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能够选用最适合自己的数据类型。这类练习还包括能够应用商业术语库产品的一种模式来构建自己的术语库。术语学课程的期末任务是要学生亲自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文本式的双语术语课题。5.美国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肯特州立大学属下的应用语言学学院要求:所有翻译专业研究生层次的学生都须修应用于翻译的“术语学与计算机应用”(Terminology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课程,该课程在研究生教学计划的第二个学期(共15周的时间)开设。显然,术语学课程需要讲授的内容是难于在一个学期内完成的,因此学院规定:在修完该课程后,学生要在提交翻译的毕业论文时,一并完成翻译研讨课程中的术语汇编任务和术语库的创建工作。术语学教学计划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的情况下,达到最佳的效果,特别是满足学生日后工作的期望与所需,一直是该学院术语老师的关注焦点。为了把更多的内容融合或者压缩到现行的课程设置中,教学大纲规定的主要内容有:术语管理基本原则和问题导论,术语数据库管理入门,术语管理实践应用(包括练习),术语库的准备(大约50个术语条目),因特网通讯和万维网研究,术语与翻译管理的高级应用(如翻译记忆系统和机器翻译)。教师为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在术语的练习上重点强调课题或研究题目的作用,要求学生自己花时间完成不同形式的课题,如个人的术语数据库建设,个人主页的制作及小组课题等。学生需掌握的技能要形成自然的衔接,要相互关联、互不可缺。例如,学生必须在懂得术语构成的基本原则和术语识别的基本知识后,才可以展开具体的术语实践的工作;学生在掌握了术语数据库管理和数据模拟的基础后,才可以设计自己的术语库;学生要想有效地记录自己的术语条目,就必须首先找到与自己课题相关的信息(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这是学生着手开展必要研究的过程或路程。实际上,学生在第一个学期所获得的图书的查阅能力与经历,能够在此时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在线检索所需的信息并且把所需的术语信息以便捷的方式并入到自己的数据库中。以上,笔者对上述国外五所大学的术语学教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之所以选择这五所大学,是因为他们的术语学教学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与典型性,他们的术语学教学传统一直具有国际的声誉与影响。五所大学中的三所都是来自讲德语的国家,原因在于奥地利和德国是开展大学术语教学活动最早的国家,从维斯特20世纪70年代初的术语学讲稿到80年代初国际术语信息中心(Infoterm)提供的术语学课程的培训以及后来德语区几所大学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术语学早已被列为翻译课程、应用科学哲学和其他学科教学计划的自然组成部分。而就北欧国家而言,其术语学教学始于70年代中期,术语学教学是专门用途语言翻译或者传播学的一部分。就术语学教学的普及与发达程度、重视程度和教学水准来说,笔者认为,北欧几个国家均达到了国际顶尖的水平。实际上,除以上列举的北欧两所大学之外,还有:挪威卑尔根大学(University of Bergen)的文化、语言和信息技术系,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大学(University of Stockholm)和耶特堡大学(Gteborg University)语言学系,冰岛的冰岛语言学院(Icelandic Language Insititue)和丹麦的南丹麦大学等,这些大学除培养术语学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外,还成立了术语学的研究机构,在学界有“北欧派”(Nordic approach)之称。美国是在80年代初开始术语学的课程教学,术语学归属于其他学科,特别是翻译学的一个部分。英美国家还有美国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莫尔比(Alan K.Melby)教授的语言学系翻译研究组,英国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的语言学、文化与翻译学系和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 ter)的翻译与跨文化学中心,英国这两所大学国际知名的术语学家分别是罗洁思(Margaret Rogers)教授和已退休的萨格(Juan C.Sager)教授等人。俄罗斯的术语学教学进入大学的时间也比较早,术语学的课程是融合在其他学科中,被视为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加拿大高校多年来也有非常先进的术语学教学理念和成功的培养术语人才的方法,如世界知名的术语学者乐霍姆(Marie Clause L’Homme)教授所执教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y of Montreal)语言学与翻译系,还有戴候斯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和拉瓦尔大学(Université Laval)两所大学的语言学与翻译系等,其教学与研究水平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如果按照语种来介绍,这里没有把讲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地区的一些大学包括在内,这并非是其术语学教学不出色,而是因为受制于研究中语言上的障碍。据了解,法国巴黎的高级翻译学院(Institut Supérieur d’Interprétariat et de Traduction)等几所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庞培法布拉大学(Universitat Pompeu Fabra)下属的应用语言学院和葡萄牙波尔图大学(Universidade do Porto)的术语学教学也都在业界赫赫有名,他们除开展博士与硕士学位及本科生的教学(包括网上在线的各个层次与类别的远程术语学课程)之外,还在一些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之下,成为了世界术语学前沿研究的中心,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如西班牙的M.Teresa Cabré教授和葡萄牙的Belinda Maia教授等。另外,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如哥伦比亚的拉瓦尔大学(Université Laval)和安提瓜大学(University of Antioquia),非洲大陆尼日利亚迈杜古里大学(University of Maiduguri)由安提亚(Bassey E.Antia)教授所创立的术语学教学与研究,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并且在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二 对中国的启示1.术语学教学既要具有共性也要具有个性。虽然在挑选国外五所大学做介绍时,有意地侧重他们不同的特色,尽量不要趋同,但是在他们实际的教学中,还是有许多共性与共通的东西可供我们借鉴。如在术语学的课程设置中,要充分考虑开课的时机、时间与内容的排序、考虑课程模块与单元的组合衔接问题、考虑不同程度学生、教学目标与需求的问题、考虑课程应该包括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知识等因素。各大学都注意术语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平衡,都注意术语学方法论的训练,如术语工具(包括计算机等),概念的分析方法等,要求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因此都是强调术语工作的实践性特点,特别是强调当今术语管理与计算机和万维网的关系。另一方面,任何科目的教学活动总是会与一门学科的理论与应用的研究以及学科的最新进展相关联,教学的内容与材料必然反映着这门学科的主导思想和方法,术语学的教学也不例外,这五所大学的术语学教学都重视内容与科研的关系并且把新的发展融合在不同的教学任务中。在个性特征方面,各大学逐渐形成了自己术语教学的特色,如维也纳大学的跨学科教学与重实用的特征,科隆应用科学大学的分模块课程设置,瓦萨大学跨学科交叉学习与培养方案,肯特州立大学精心设计的教学大纲和合理排序的教学内容。五所大学在共性与普适性中所形成的个性做法,为我们今后的术语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参照范本。2.五所大学在术语学教学的过程中都特别注重术语实践的环节。各大学在传授术语学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同时,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性的活动方式。如课题研究的多样化,有与公司企业的合作项目,有参与教授的科研项目,有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小型术语库等等。课外的配套练习也突出了“任务”的落实并且对各种实践活动都有具体的要求。研讨班式的教学也是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技能为导向,如侧重翻译导向的术语学课程和计算机应用的术语管理课程等。术语学方向的论文写作也与纯理论的学术论文有所区分,论文的内容有实践方面的要求,如术语的条目与概念体系的建设等。总之,形式多样的术语实践活动既强化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应用能力,而且还为学生将来的成长与发展及从事具体的术语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术语学教学团队的组建、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和优良的教学传统与传承是构建术语学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这五所大学几十年的经验说明,成功的术语学教育离不开国际知名的术语学家,即学科带头人的领导,离不开围绕学科带头人所组建的教学团队以及一代接一代教学传统的传承。如维也纳大学几代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接班是“维也纳术语学派”发扬光大的保证。瓦萨大学目前优秀的术语学教学集体,是使得该大学在术语学教育领域国际知名的重要原因。现今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就是因为著名的萨格教授退休后而没有新的拔尖的学者接班而导致该大学的术语学教学与研究水平下滑,影响削弱。反观比利时布鲁塞尔高等学院的情况,笔者发现:正是由于学科带头人、社会认知术语学理论创始人兼CVC(术语传播研究中心)创立者Rita Temmerman教授,在其名下聚集了一批学者,形成了术语本体编撰学的研究方法(Termontography approach),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事实证明:国外较好地实施术语学教育的大学都离不开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的作用。4.以上三个方面,即术语学教学的共性与个性、术语工作的实践特征、学科带头人及其教学团队和传统的继承,应该是判断术语学教学能否成功的“参数”或者标准,不遵循教学的规律或者规范,术语学的教学就无从谈起。国际术语学的大学教育也只有40年的历史,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国奋起直追,尤为未晚。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作为有着丰富术语资源的大国,其大学层次的术语学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或者说尚未正式启动,这与国家的术语发展战略极不相称。中国一些有识之士近年来一直在呼吁要正视这个问题,并且提出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术语学教育,把术语学教育看成是国家知识工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要把术语学教育推向实践,不应满足于坐而论道,而是到了起而行之的时候了。---------------------------第7页①关于术语学教学与培训的院校:读者可查阅Vaasa大学的术语论坛(Terminology forum,atn@uwasa.fi.http://lipas.uwasa.fi/termino/)。网页中的Teaching and Training in Terminology Work and Science列出了世界各地术语学教学与培训的院校。本文介绍的五所大学的一些资料来自该网站的指引,其余资料来自与相关学者的交流。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登录各大学有关的术语教学网站。-----------------------------第8页①关于该课程的电子课件及其详细的描述,请参考:http://appling.kent.edu/resourcespages/courseware/terminology_cop muterapps/60011Syllaubs-2007.htm.②欲了解国际术语信息中心和国际术语网(TermNet)这两个国际组织提供的术语学培训班和每年的术语学暑期学校(Summer School),请登录Infoterm和TermNet的网址查询。------------------------------第9页①关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庞培法布拉大学网络术语学课程的模块教学情况,请登录Universitat Pompeu Fabra,Barcelona:Institut universitari de linguistica aplicada(应用语言学院)后,点击Teaching(有英文的介绍)即可查询。  相似文献   

16.
我国广大专家学者对术语学也许并不陌生,但是对术语学有深入了解的并不多.为了提高专业人员应用术语学知识的能力,应当借鉴和引用西方的术语学理论和实践成果,借鉴他们在术语学教育和训练方面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结合汉语的具体特点,广泛开展具体、系统的以实践为导向的应用术语学教育教学,尤其是术语学工作方法知识、术语标准化知识、术语库知识和新术语选择的知识等方面,并加强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汉语术语学术语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术语学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文章通过梳理国家术语标准ISO 1087的历史沿革,对其不同版本的概念体系结构、条头术语、基本术语的定义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制订该国际术语标准的理论依据是普通术语学理论。文章认为普通术语学体系的基本术语已进入汉语之中,可用作建立汉语术语学术语体系的基础。语言文字的独特类型、不同学科传统的影响、术语规范工作的开展、对不同学科领域术语的认识、关联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贡献是构建独具特色的汉语术语学术语体系的影响因素。术语学术语体系和学科体系呈现并行发展的趋势,两者互为支撑。  相似文献   

18.
现代术语学的主要流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术语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在现代术语学形成的过程中 ,逐步建立了术语学的流派。本文简单地介绍国际上现代术语学的 4个主要流派 ,以便大家了解术语学的基本理论。2 0世纪初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趋迅速 ,国际间的科学技术交流日趋活跃 ,术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显得更加重要 ,出现了国际性的组织来协调术语工作。 190 6年建立了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开始编纂多语种的《国际电工词典》。 1936年国际标准化协会(ISA)建立了第 37技术委员会 ,又称术语学委员会。 195 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继承了ISA…  相似文献   

19.
法律术语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以三种方式快速获取候选法律术语集,并对该候选法律术语集进行人工术语标注来构造法律术语库的过程。再通过研究法律术语库,最终获得了法律术语的长度和一系列构词法特征。  相似文献   

20.
第八届中国术语学建设暨术语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术语管理与术语规范使用培训班拟于2021年7月中下旬在哈尔滨市举行。一、第八届中国术语学建设暨术语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本届研讨会拟邀请国内外知名术语学家做主旨发言。诚挚邀请国内外术语学及相关领域的学者、研究生拨冗赴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