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的三七黑斑病病原Altemaria panax whetz.和三七圆斑病病原Mycocentmspora acerina(Hartig)Deighton进行病株孢子接种,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纯化的病原菌,从而探索出对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病原分生孢子分离纯化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四川省玉米弯孢菌叶斑病(Maize Curvularia leaf spot)病原菌的致病性分化情况,在四川省玉米弯孢菌种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选用不同种类或不同来源的27个弯孢菌菌株,在感病品种川单13和抗病品种Mo17进行致病性测定.把病斑大小和产孢量作为弯孢菌致病性鉴定与评价的标准,结果发现不同种类的弯孢菌或同一种类不同来源的菌株对玉米均有致病性,而且各菌株之间存在致病性的分化,可初步划分为强、中等和弱致病力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陕北苹果常见真菌病害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组织分离法从陕北苹果的6种常见真菌病害的病组织中分离出了9种病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和病原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分别为苹果黑腐皮壳菌、壳囊孢菌、苹果干腐病菌;早期落叶病菌4种:分别有褐斑病由苹果盘二孢菌引起,斑点落叶病由苹果链格孢菌引起,灰斑病和圆斑病分别由梨叶点霉菌和孤生叶点霉菌所致。另外还有引起苹果果实病害的苹果轮纹病:梨生囊孢壳菌和苹果炭疽病:围小丛壳菌。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昌黎旱黄瓜茎基腐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和针刺法对其病原物进行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ITS序列分析方法鉴定旱黄瓜茎基腐病原菌种类后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旱黄瓜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为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该病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为6.0,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NH4NO3,致死温度为69℃,10 min;大型分生孢子生长最适温度为25℃,小型分生孢子生长最适温度为30℃;两种孢子生长的最适pH,碳源,氮源均为5.0,蔗糖,NH4NO3。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玉米灰斑病菌孢子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玉米灰斑病在云南省发病较重的原因,该试验在田间条件下,采用人工喷雾接种玉米灰斑病菌,研究玉米灰斑病潜育期、病斑产孢、孢子飞散以及菌龄、温度、湿度和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昆明地区玉米灰斑病在感病品种会单4号上的潜育期为12~13d;病斑产孢量随显症天数的增加呈单峰曲线,显症后24~27d病斑产孢量达到最大值;玉米灰斑病菌孢子主要在夜间飞散,风或雨有助于孢子的飞散与传播;菌龄对孢子萌发影响较大,随菌龄的增长,孢子萌发率降低;在10~30℃时,分生孢子均能萌发,但以22℃最适,35℃以上或4℃时均不能萌发;水滴有利于孢子萌发,光照对孢子萌发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及周边地区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河南省及周边地区玉米穗腐病致病菌的组成与分布,在玉米成熟期从河南及周边5省36地市玉米产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204份,通过组织分离、病原纯化,共分离到698个分离物,经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发现镰孢菌是该地区玉米穗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其中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平均分离频率达到47.8%,为该地区玉米穗腐病的优势病原菌;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和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平均分离频率分别为22.5%和17.6%,为该地区玉米穗腐病的常见病原菌.另外,还分离到了少量的尖镰孢(F.oxysporum)、藤仓镰孢(F.fujikuroi)、木贼镰孢(F.equiseti)以及木霉属(Trichoderma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青霉属(Penicillum sp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等病原菌.  相似文献   

7.
藏红花腐烂病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藏红花腐烂病的病原真菌种类, 对感病藏红花球茎进行发病组织培养、病原菌分离与单孢纯化. 将获得的菌株进行病原菌致病性检测验证后, 结合真菌形态学及rDNA ITS序列BLAST比较分析, 发现尖孢镰刀菌株是藏红花腐烂病的主要致病菌. 采用常用抑菌菌剂对病原菌进行抑菌测定, 结果表明:7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4种抑菌剂对病原菌抑菌率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8.
实验成功分离甜瓜蔓枯病病原菌.菌丝体在马铃薯蔗糖培养基(PSA)上不易产孢,在易产孢的燕麦培养基(OA)、玉米培养基(MA)和马铃薯燕麦葡萄糖培养基(POGA)上,仅能产生极少量分生孢子器.而采用热激和紫外照射却能高效诱导出大量的分生孢子器.在以分生孢子器扩繁菌种时,发现易产孢的3种培养基上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器,而在PSA上仍然不能.  相似文献   

9.
蝴蝶花枯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重庆地区绿化植物蝴蝶花上分离出引起枯斑病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在6~36℃均能生长,最适温度是28℃.菌落生长和产孢的pH范围是3.10~11.80,最适pH值为7.11.分生孢子在5~35℃,pH3~10,相对湿度90%~100%范围内均能萌发,且在最适温度24℃,最适pH7和相对湿度100%时萌发率最高.光照对菌落生长速度的影响较小,但对产孢量的影响较大.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是48℃(10min).该菌能利用多种糖、醇类作碳源和多种有机氮、无机氮作氮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云南红豆杉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致病性研究,确定该病炭疽病病原菌为黑盘孢目盘长孢属菌。该病主要在7 ̄10月湿热条件下发生,经每半个月喷0.5%FeSO4和1:1:100波尔多液各一次,可控制该菌的危害,使云南红豆杉保持旺盛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禾谷炭疽菌侵染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引起的炭疽病,给各国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基于前期研究结果,以630个分泌蛋白为基础序列,利用CAT预测程序,对上述蛋白进行碳水化合物酶类蛋白(CAZymes)的找寻,明确该菌中CAZymes含有267个,分为主要类别和复合类别两大类,前者包括89个GHs、53个CBMs以及41个AAs、28个CEs、11个PLs、2个GTs;后者则包括30个GHs/CBMs、10个AAs/CBMs、1个CEs/CBMs等.该研究为深入开展该病菌侵染植物的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玉米粉和玉米芽粉的全氨基酸含量和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发现玉米芽粉中的氨基酸总量、限制氨基酸得分、维生素 B_2、尼克酸和还原糖含量均高于玉米粉,说明玉米芽粉的营养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研究玉米肽酶解、玉米肽螯合硒元素的工艺以及玉米肽螯合硒元素的保肝作用。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法考察优化玉米肽的酶解工艺,响应面法优化玉米肽螯合硒元素的制备工艺,并通过四氯化碳肝损伤的小鼠模型考察玉米肽螯合前后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当玉米蛋白质量分数为10%,在适宜的条件下加入3%菠萝蛋白酶酶解再加入2%胰蛋白酶酶解,最佳酶解条件下玉米蛋白的水解度为38.15%。在80 ℃,pH 8.05和玉米肽与硒摩尔比为2:1的条件下螯合1.5 h,玉米肽与硒元素螯合率最高(49.08%)。在保肝作用研究中,当玉米肽螯合硒元素的使用剂量为200 mg/kg时,保肝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4.
玉米栽培中的数学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不同种植密度和施尿素量与玉米籽粒产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模型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最高籽粒产量的措施配合和最大纯收益的措施配合.同时,对不同措施配合获得相同籽粒产量等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对玉米粉、改性玉米粉和小麦粉所制得面条的蒸煮特性及质构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改性玉米粉面条硬度、弹力均与小麦粉面条接近,其咀嚼度达到小麦粉面条的86%以上,改性玉米粉面条拉伸力达到小麦粉面条的50%,根据破碎特性分析得出改性玉米粉面条的韧性达到小麦粉面条的70%.改性玉米粉面条的蒸煮损失率和断条率均低于小麦粉面条,但与玉米粉相比,改性玉米粉所制得的面条品质特性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6.
玉米是攀西山区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在攀西山区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玉米育种的研究工作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从攀西山区玉米育种的技术和市场两个方面对该地区的育种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亚洲玉米螟的种群动态及危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10年6~8月对亚洲玉米螟在秦皇岛地区春玉米田间落卵量和亚洲玉米螟为害玉米的严重程度及赤眼蜂自然寄生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该地全年共发生2代,产卵高峰期分别发生在6月中旬和7月末至8月上旬,高峰期卵粒数分别达到400粒和374粒,第一代卵孵化率97.18%,第二代卵孵化率96.09%,田间花叶率86.00%,百株蛀茎孔数754,蛀茎株率100.00%,百株蛀雌穗孔数70,百株蛀雄穗数77,蛀雄穗株率77.00%,蛀雌穗株率66.92%;玉米螟赤眼蜂在春玉米的第二代卵粒的自然寄生率最高达到21.56%。通过调查及分析得出,亚洲玉米螟在秦皇岛地区发生及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18.
通过试验观测,对甜玉米的花粉直感现象进行了探讨,证明甜玉米和普通玉米杂交或不同基因型甜玉米互相杂交,通过花粉直感的作用,当代果穗上全部为非甜籽粒,F_1果穗上甜质籽粒数和非甜籽粒数的比例和显性及性状分离规律基本吻合。试验研究和实践证明,利用花粉直感的作用,异型杂交甜玉米具有出苗率高、幼苗健壮、青穗产量高、青穗籽粒含糖适宜而食味好的优点,有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玉米秸秆经1%(w/w)稀硫酸和水分别浸泡后在不同汽爆压力(分别确定研究压力为1.5 MPa,1.8 MPa和2.0 MPa)和保压时间(分别为4 min,6 min和8 min)下进行蒸汽爆破预处理的处理效果。分析了预处理后固体和液体部分的主要成分和含量。通过考察预处理后固体部分经过纤维素酶作用后所得到的葡萄糖得率,确定了最佳的稀酸-蒸汽爆破预处理工艺。在1%稀硫酸预浸12 h后,采用1.8 MPa汽爆条件保压8 min,经过预处理玉米秸秆的最大葡萄糖得率为26.9 g/100g原料;在该条件下,预处理后过滤液中总糖得率最高为34.5 g/100 g原料。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比较花生单作、玉米单作以及花生玉米间作三种栽培方式对花生与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玉米间作对花生和玉米的生长性状影响不大,对花生的产量有较大影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