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神农架3种天然次生林的种群结构和演替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重要值法、树木分层频度法和立木级结构法对神农架3种主要天然次生林群落的种群结构和演替趋势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巴山冷杉林和华山松林是神农架天然更新起来的较稳定的群落类型。  相似文献   

2.
蒋倩仪  肖化顺 《科技信息》2010,(10):103-103
根据马尾松单木生长量模型,运用动态模拟方法,以WindowsXP为操作平台,以Visual Basic和Access数据库为开发平台,研制了马尾松次生林经营调控模拟系统。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分别以林分最大蓄积量、最大生物量或最大水土保持功能为经营目标,可以实现对不同立地条件下马尾松次生林经营改造方案的生长动态和收益效果的模拟预测,生成适宜的管理决策方案,为马尾松次生林的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定量化支持。  相似文献   

3.
杨桦次生林强度间伐5年后,与未间伐和中度间伐相比,林分的演替过程大大加快,演替层和更新层的数量明显高于中度间伐林分及未间伐林分;未间伐的杨桦次生林演替层的树木数量较少,其进程取决于更新层能否有大量的树木进入演替层;中度间伐强度的杨桦次生林正向以色木槭、山榆、水曲柳、黄檗等为主的阔叶林发展,并且随着演替的进行,可能发展为阔叶红松林;强度间伐的杨桦次生林已经向阔叶红松林演替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杂木林、蒙古栎+黑桦林和花曲柳-榛灌丛次生林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研究,共获大型土壤动物2522只,分别隶属3门8纲25目。三种生境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水平结构表现为类群数相似,但土壤动物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共同优势类群均为蚁科。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垂直结构表现为表聚性,花曲柳-榛灌丛的表聚性要高于杂木林和蒙古栎+黑桦林。蒙古栎+黑桦林和杂木林大型土壤动物相似性程度极高,与花曲柳-榛灌丛为中等相似;蒙古栎+黑桦林和花曲柳-榛灌丛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相似,与杂木林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优势度指数高,均匀度、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低。  相似文献   

5.
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杂木林、蒙古栎+黑桦林和花曲柳-榛灌丛次生林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研究,共获大型土壤动物2522只,分别隶属3门8纲25目。三种生境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水平结构表现为类群数相似,但土壤动物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共同优势类群均为蚁科。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垂直结构表现为表聚性,花曲柳-榛灌丛的表聚性要高于杂木林和蒙古栎+黑桦林。蒙古栎+黑桦林和杂木林大型土壤动物相似性程度极高,与花曲柳-榛灌丛为中等相似;蒙古栎+黑桦林和花曲柳-榛灌丛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相似,与杂木林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优势度指数高,均匀度、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低。  相似文献   

6.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林分直径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宝天曼天然次生林32块样地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分别以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Beta分布,Gamma分布拟合及预测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10种主要乔木树种直径分布,并对其适用性进行分析、比较,选出最适合于拟合及预测该林分直径结构的分布.同时应用三种直径分布特征数对直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eta分布与Weibull分布均可以较好地描述宝天曼天然次生林主要乔木树种的直径分布;大多数树种偏度为偏左,峰度值为正.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栅格间伐模型,以期获得高效、便捷的间伐方案.[方法]在随机间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将林地栅格化处理的栅格间伐法,并使用随机间伐法对栅格间伐法进行检验,最后以金盆山次生林为例验证模型的适用性.[结果]间伐模拟前,次生林空间结构整体表现不够理想,在角尺度、开敞度和竞争指数方面有待提高;恢复年限33...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采伐方式和采伐强度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空间结构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四川大茅坪国有林场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两种采伐方式:目标树经营(目标树数量0、100、167、233、300株/hm2)和基于目标树采伐蓄积强度设置相对应的传统抚育间伐(折算为0%、8.6%、16.1%、24.0%、29.2%),将目标树经营和传统抚育间伐中采伐强度为0株/hm2合并记为CK。采用基于Voronoi图的林分结构参数(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开敞度和竞争指数)和空间结构评价指数对林分空间结构进行评价。【结果】两种采伐方式对林分混交度的影响有差别,具体为:目标树经营下,林分混交度呈上升趋势,而传统抚育间伐无显著变化。两种采伐实施后,林分角尺度表现为显著增加的趋势,但林分仍处于均匀分布格局,目标树经营相较于传统抚育经营,林分随机分布比例提升相对较高,林分大小比数无显著变化。两种采伐方式均能提高林分开敞度,且随采伐强度增加呈现出上升趋势,在同一采伐强度下,开敞度值表现...  相似文献   

9.
子午岭次生林恢复演替中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动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研究子午岭林区次生林演替过程中微生物量和w(微生物量碳)/w(有机碳)的动态.结果表明:随着次生林演替,微生物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趋势与微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微生物量与有机碳高度相关(P《0.01),说明子午岭次生林演替,微生物量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次生林演替时间与w(微生物量碳)/w(有机碳)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而且w(微生物量碳)/w(有机碳)随着演替时间的延长而提高,由此认为:w(微生物量碳)/w(有机碳)可成为黄土高原次生演替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
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是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著名的先锋树种,在维持地区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选择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七里峪林区为研究区域,分析白桦种问关联及其群落演替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检验,30个物种对中有18对种间关联极显著.白桦与所调查物种的联结系数均为正,物种之间是互利共生的关系.研究区内白桦处于增长期,物种之间关系密切;(2)在次生林演替过程中.白桦处于第3演替阶段,它是一个较不稳定的森林群落,随着群落演替,白桦林可能被油松、辽东栎取代.  相似文献   

11.
以高度级为参考坐标,应用衡量群落结构及其动态的失稳率和群落垂直空间的分享度等指标对南方林区4个不同套种模式马尾松群落高度级结构特征及其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套种模式1、套种模式2和套种模式4群落高度级内个体数量分布呈先降低后升高的U型结构,物种数量和物种个体数量在中等高度级出现低频区域,群落动态表现为高等高度级衰退趋势;套种模式3群落呈基部大、顶层小的塔形结构,物种数量和物种个体数量主要集中在低等高度级,反映出该群落具有极强的增长特性.不同套种模式群落分享度均比较低,反映出南方林区马尾松人工林群落物种数量相对单一的弊端.  相似文献   

12.
南京地区马尾松物候学变化和球花发端期的亚显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京地区马尾松进行了物候学观察,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马尾松球花形成茎端结构的变化和花原基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马尾松为雌雄同株异花,但常表现出雌球花优势株,一般树体上部多为雌球花,雄球花在树体中下部;南京地区马尾松的花期是4月初至4月中旬,雄球花早于雌球花,但球花发端始于8月中下旬顶芽伸长停止后产生的腋芽原基,此次雄球花原基发端期在8月26日至9月2日,雌球花原基发端期为10月28日至11月4日。  相似文献   

13.
环境条件对马尾松和藜蒴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广东南亚热带森林次生演替的先锋树种马尾松和次生演替过渡种藜蒴的种子萌发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弱光照强度对马尾松种子的萌发有一定的影响;土壤的含水量对其影响稍弱,关联度rij=0.6134:芒萁浸泡液和混交林凋落物浸泡液对马尾松种子萌发的影响较藜蒴种子萌发小,对藜蒴种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萌发率分别是对照组的27.3%和63.6%:而马尾松种子萌发的相应值分别是50%和75%;藜蒴种子萌发还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关联度rij=0.7039,较马尾松的相应值大,从而说明马尾松作为先锋树种优先占领荒坡芒箕草地在其种子萌发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纵坑切梢小蠹在贵州省扎佐林场大面积健康马尾松人工林分时有发生。研究结果表明:小蠹虫通过集群攻击零星健康木成功入侵,然后定殖并扩大为害。初期性侵害特性是小蠹虫对为害健康树木的适应性表现。7~9月是小蠹蛀梢和蛀干为害高峰的重叠时期,尤其以8月份为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2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进行不同肥种及肥量的施肥试验,研究马尾松林木根际土壤环境对不同元素的响应特征.表明根际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增加而pH值下降,土壤酶活性中根际土壤中蔗糖酶、淀粉酶、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而过氧化氢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则正好相反,根际土酶活性较低.经分析,施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北亚热带丘陵山区次生森林在不同演替序列中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对江苏省南京市溧水林场区域内36块30 m×30 m样地中的木本植物分布进行了详细调查。在利用典范相关分析(CCA)确定不同演替阶段典型群落类型的基础上,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各类型群落中优势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典型森林群落类型为马尾松-麻栎群落、冬青-马尾松群落、麻栎-栓皮栎群落和杉木-油桐群落,土壤条件是影响该地区植物群落组成差异的首要因素。各群落类型中的优势乔木树种在>3 m的空间尺度上通常都表现为均匀分布格局,推断种内竞争可能是形成这种格局特征的重要原因。主要乔木树种之间的空间关联通常表现为中性关系,而对于麻栎-栓皮栎这种功能属性相近的树种,由于受到种间竞争驱动从而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森林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林火干扰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驱动因子,影响植被结构变化及森林演替方向,从而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周转产生重要作用,进而影响森林碳循环与碳平衡。笔者定量研究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科学阐明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制,为火烧迹地恢复与森林碳减排增汇提供参考。【方法】以广东省佛冈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样地比较法、化学分析法,在森林生态系统水平上,定量测定不同林火干扰强度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细根生物量的影响,对林火干扰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探讨林火干扰对土壤有机碳密度以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机制,深入分析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循环与分配过程。【结果】林火干扰对马尾松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细根生物量均有影响,不同林火干扰强度下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对照>轻度林火干扰>中度林火干扰>重度林火干扰。轻度林火干扰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而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则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密度(P<0.05)。林火干扰的马尾松林土壤细根生物量均低于对照样地,变化趋势为重度林火干扰>中度林火干扰>轻度林火干扰,轻度林火干扰只显著降低土壤表层细根生物量(P<0.05),而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显著降低了土壤表层和浅层细根生物量(P<0.05)。【结论】林火干扰减小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减少幅度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逐渐变小。轻度林火干扰仅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而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显著降低了土壤表层和浅层土壤有机碳密度,进而导致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变化。林火干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产生了影响。林火干扰后马尾松林4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仅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差异显著。活性有机碳含量各组分随林火干扰强度增加沿土壤剖面递减的幅度呈现一定差异,重度林火干扰后的递减趋势最强。此外,林火干扰还降低了马尾松林土壤细根生物量。  相似文献   

18.
19.
对1997年营建在福建省邵武卫闽国有林场13年生的马尾松种质资源库进行调查分析,评价马尾松种质资源生长、雌雄花量性状。结果表明:不同种质材料间生长差异较大;收集的第2代种质其树高、胸径、自然整枝能力显著优于第1代种质,冠幅、分枝角度显著小于第1代种质;材用种质的生长及自然整枝能力明显优于高产脂种质,冠幅、分枝角度明显小于高产脂种质。种源子代开花最多,其次为优树子代;按纸浆材及建筑材定向培育为选育目标的子代生长量和生物量较大,但开花量最低。经过评价,537份马尾松种质资源被划分为综合表现优秀、中等、较差、差共4种类型,其中综合表现优异的种质计84份。  相似文献   

20.
森林土壤有机碳(SOC)深度分布模式影响其稳定性,一般下层SOC较上层稳定。笔者选取三峡库区秭归县马尾松林地、退耕林地、针阔混交林地等3类森林类型的黄壤、黄棕壤、石灰土、紫色土等4类土壤类型共12种组合,通过典型地段取样法构建研究区SOC密度的深度分布模型,确立模型参数与土壤性质的回归关系,确定土壤传递函数(PTFs)方程式。结果表明:森林类型仅在土壤表层影响SOC密度,土壤类型对SOC密度影响不显著,土壤质地对各深度层SOC密度影响显著; 黏土表层SOC密度比砂质土高,SOC密度随深度下降的速率受土壤质地和森林类型的影响,黏土SOC下降速率高于砂质土; 通过森林类型和土壤质地信息,构建的模型可以预测SOC深度分布模式; 运用构建的模型估算出三峡库区黑沟小流域30 cm土层内SOC储量约为(5 290.32±74.85)t,0~100 cm土层SOC储量约为(8 280.87±120.98)t,0~30 cm土层SOC储量约占整个剖面层的63.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