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研究大别山腹地山地落叶阔叶林群落特征,在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11.56ha(340m×340m)的动态监测样地内,对胸径(DBH)≥1cm的所有乔木和灌木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监测。分析了群落树种组成、径级结构、垂直结构、树种空间分布、种-面积格局和树种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运用GIS软件分析重要值前12位树种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样地落叶阔叶林群落内共有乔木灌木35科57属103种;重要值前4位的树种为茅栗(Castanea seguinii)、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japonica var.chinensis);群落中小径木较多,平均胸径为8.04cm,整体径级结构呈倒J型;群落乔木层分为两个亚层,茅栗、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等在第Ⅰ亚层中占优势,第Ⅱ亚层茅栗、灯台树(Bothrocaryum controversum...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石人山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群落生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法瑞学派植被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确定群落最小面积的基础上,设置典型样地,研究了石人山自然保护区锐齿栎林、栓皮栎林、短柄枹林、山杨林等落叶阔叶林的生境特征和群落的基本生态学特征,为自然保护区管理和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北京山区落叶阔叶林辽东栎蒸腾速率进行了一个生长季的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影响其蒸腾速率的因子主要是气孔阻力、太阳辐射强度、叶面温度、叶室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对辽东栎叶片气孔阻力和蒸腾速率相关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蒸腾速率和气孔阻力间属非线性关系,其方程为:Tr辽东栎=10.0-4.7ln(Rt).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了解优良园林树种短毛椴(Tilia breviradiata)的种群特征及其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大蜀山短毛椴群落优势种的种群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群 落乔木层优势种中短毛椴、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朴树(Celtis tetrandr)、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和小叶栎(Q. chenii)具有 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其B(L)i值分别为7.0350、3.8302、3.7147、3.5713、3.0506,B(sw)i值分别为2.0125、1.4509、1.3460、1.3300、1.2331 ;而层间植物紫藤(Wistaria sinensis)生态位宽度最小,B(L)i值和B(sw)i值仅有1.8556和0.6537。群落优势种之间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位相 似性比例值较小,物种之间对资源的需求相似性不高。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短毛椴与化香、牛鼻栓(Fortunearia sinensis)和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Blume var. acuteserrata)的生态位重叠较高。随着群落的进一步演替,短毛椴更新幼苗的生态位宽度优势将逐步衰退,其优势地位有 下降的可能。选择合适的恢复和保存方法为短毛椴更新层个体发育创造适宜的生境是保护该物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庙山坞自然保护区次生常绿阔叶林水文生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浙江庙山坞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的水文生态特征进行定位样地和径流场观测研 究,以揭示其林内降雨分配规律及林分水土保持功能。结果表明:观测期内(2009年3—10月)林外 总降雨量达1 220.8 mm,乔木层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分别为降雨量的60.2 %和6.0 %,灌木层穿 透雨量为降雨量的53.2 %。林冠截留占总降雨量的40.8 %,其中乔木层截留33.8 %,灌木层截留 7.0 %。林地凋落物层现存量平均为5.31 t/hm2,最大持水率为298 %,最大蓄水潜力为1.58 mm。 观测期内径流场的地表径流1.25 mm,占总降雨量的0.1 %,泥沙总流失量31.99 kg/hm2,庙山坞自 然保护区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水土保持效应较好。  相似文献   

6.
天童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细根的生物量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土钻法对天童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细根的生物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细根生物量随演替进程变化显著(P<0.05),在演替前期的灌丛阶段达最高(3.286 t·hm-2),在演替中期马尾松和马尾松+木荷群落降低(1.066 t·hm-2和1.531 t·hm-2),到演替后期的木荷群落和栲树群落再次升高(2.715 t·hm-2和3.181 t·hm-2).各演替阶段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显著(P<0.01).各群落的活细根生物量在7月达最高,而在11月最低;死细根生物量,各群落皆于11月最小,而在演替早期两群落和马尾松+木荷群落4月最大而其它群落7月最大.各演替阶段细根生物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明显,细根生物量80%左右分布在20 cm以上土层.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粤西黑石顶相近年龄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与次生性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并与中生性常绿阔叶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在16龄及24龄时物种多样性水平均较低,而次生性常绿阔叶林在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迅速增加并超过中生性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在16龄及26龄时均达到较高水平.杉木林在16龄至24龄期间群落密度变化不大,始终稍低于中生性常绿阔叶林,群落始终以杉木占据优势,生物量与基面积逐渐积累增加.次生林在演替初期,群落密度远高于中生性常绿阔叶林,但随演替的进程而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在16龄到26龄的10a间优势种的组成发生很大变化,而生物量与基面积增加很少,群落演替发生迟滞.在生物量分配方面,次生林地下生物量所占比例最高,杉木林最低,中生性常绿阔叶林居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8.
对中成药药用胶囊中铬、镉、砷、铅4种有毒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利用V(HNO3)∶V(HF)∶V(H2O2)=4∶1∶1的混合酸体系,消解含有Ti、Si氧化物的药用胶囊.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对样品中的4种有毒金属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4种中成药药用胶囊中铬的含量均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明胶空心胶囊标准要求,镉、砷、铅3种元素含量也均符合我国《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规定.说明两种方法均可以满足中成药药用胶囊中铬、镉、砷、铅4种金属元素的检测.对于高含量的样品,ICP-OES法简便、快捷、高效;而对于低含量的样品,GF-AAS法加标回收率更好,准确度更高.  相似文献   

9.
探讨酸菜在铜质容器中熬煮,砷、汞、铅、镉、铬、镍、铜等元素含量的变化.以微波消解预处理样品,运用ICP-MS、HG-AFS法测定铜锅熬煮酸菜过程中汤料、酸菜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变化.在紫铜锅中熬煮酸菜6 h,可使锅体汞、铅、铜溶出较多,镉、铬、镍少量溶出,基本无砷溶出.其中,汤料中汞、铅、铜、镉、铬和镍分别约增加914%、65%、513倍、55%、46%和60%,酸菜中汞、铅、铜、镉、铬和镍分别增加81%、159%、375倍、19%、142%和70%.从健康角度出发,紫铜锅可能不适宜作酸菜类火锅的烹饪容器.  相似文献   

10.
建立测定枳壳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用V(浓硝酸)+V(高氯酸)=16+2的混合酸作为消解剂进行消化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进行测定。枳壳中K、Mg、Ca、Fe、Zn、Mn、Cu、Cr的含量(μg·g-1)分别为4912、11236、3303、104.0、22.50、15.96、15.90、6.200,加标回收率(n=6)在97.6%~104.9%之间,各元素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0.11%~1.10%。该方法是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可以为枳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定量分析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无样地抽样法和样方法对万罗山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进行调查 ,并对其调查数据进行关联度分析 ,得出无样地抽样法与经典样方法的关联度均大于 0 .7,证明无样地抽样法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调查中的应用是可靠的 ,为我国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调查使用不同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植物具有普遍的萌生现象,而萌生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研究在云南省石林县的原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进行,在喀斯特丘陵坡面3条样带上30个10 m×10 m的样方中调查了胸径(DBH)≥3 cm的植物的萌生特征,采用回归分析探讨了植物的萌生特征随植物距离丘顶距离远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离丘顶距离的增加,植物总萌枝数、个体平均萌枝数和萌生个体平均萌枝数等减少,植物的平均株高增加,而植物个体萌生率和平均胸径与该距离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即在喀斯特丘陵坡面上,距离丘顶越远,萌生现象越少,植物的母株越高;距离丘顶越近,萌生现象越显著,植物的母株越低.  相似文献   

13.
2015年6月对梵净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不同海拔树干附生苔藓植物螨类进行了调查,捕获螨类3 295只,隶属3亚目71科120属,分析了螨类类群组成、个体数量、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相似性、甲螨群落MGP和捕食性螨类MI指数等群落特征.结果显示,Achipteria为优势类群,Gamasiphis、Ololaelaps等为常见类群.螨类个体数、类群数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多样性、均匀性和优势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1 700、1 500和1 300m.1 500与1 700m的相似性最大.无翅坚背和有翅孔背甲螨是甲螨群落主体.MI分布由大到小为1 700、1 900、1 300、1 500 m.研究表明梵净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树栖螨类与树生苔藓适应良好,随海拔高度增加群落差异性越大;研究区生态条件较好,螨类在该植被类型上采取了均衡发展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亚热带甜槠常绿阔叶林小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夷山甜槠林生态定位站2004年气象观测数据为依据,对林内外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气象要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林内气温年平均日较差为8.4℃,林外空旷地年平均日较差为11.7℃.不同月份之间,林内和空旷地平均相对变差分别为0.343和0.335.(2)林内外各月份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除12月与7月份,其余月份林外空旷地月平均相对湿度均大于林内,但林内高湿日数多于林外空旷地.(3)观测期间的降雨多为小雨,4、5、8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1767.4 mm)的48.36%.穿透降水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关系式为T=0.730 7P-0.4027(R2=0.988 2,n=20).所测定的林内小气候特征基本反映了该地区顶极森林群落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16.
常绿阔叶林壳斗科优势种植物地理特征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斗科锥属、青冈属和柯属的22个典型常绿阔叶优势种的分布资料和11项环境因子为基础,利用对应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对这些物种的分布类型以及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开展数量分析.根据对应分析的结果,全部物种可分为东、西两个分布类型.其中,东部类型又分为南、北两个亚类型.对应于物种的分布类型,研究区域也分为了西部、东部偏北和东部偏南三个分布区域.典范对应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空间梯度上影响物种分布类型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影响物种东西方向上分布的主要因子是年平均温差、最暖月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太阳实际总辐射和干燥指数,而影响物种在南北方向上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最冷月平均温度和太阳潜在总辐射.从分布区域的划分结果来看,同以往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划分方案相比,东、西两个区域的划分与之相吻合,而南、北两个区域的划分则向北略有延伸.  相似文献   

17.
次生阔叶林中某些鸟类对树种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次生阔叶林中,对7种鸟类冬、夏季对树种的利用做了深入探讨.7种鸟在冬、夏季对树种的利用都有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在冬季或夏季中,不同种鸟类对树种利用也不同,除长尾山雀山外,其他种鸟类对黑桦的利用冬季较多(P<0.01);除小斑啄木鸟以外,其他种鸟类对蒙古栎的利用冬季较多(P<0.01).在捕食位置上,也有差异.在利用树的胸径上,仅黑桦(P<0.01)和杨树(P<0.01)有冬、夏季变化;在捕食树种多样性上,夏季比冬季捕食树种多样性高.黑桦和蒙古栎是7种鸟冬季主要觅食树种,对其越冬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紫金山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晰紫金山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的空间格局及种间关系。【方法】根据1 hm2典型林分样地调查结果,计算了每个树种重要值,分析了种群胸径分布和主要树种在100 m2尺度下种群的空间聚集强度指标、种间联结系数与显著度。【结果】在紫金山针阔混交林区,重要值前7位的马尾松、栓皮栎、朴树、紫薇、短柄枹、椤木石楠、黄连木是主要树种; 除马尾松外,其余主要树种的幼苗、幼树数量均多于大树数量,属于进展种群。各主要树种种群的空间格局均属于集群分布,聚集强度大小为椤木石楠>紫薇>短柄枹>栓皮栎>朴树>马尾松>黄连木; 建群种马尾松空间格局随进展演替趋于随机分布。主要树种种群之间的总体关联性呈不显著正关联。7个主要树种构成的21个种对关联性中,13个呈不显著正联结,1个呈极显著正联结,以及7个呈不显著负联结,其中正联结多集中在地带性乡土树种之间。【结论】紫金山针阔混交林正向含有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过渡。  相似文献   

19.
陕西降水的正态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陕西月、季、年降水量的正态分布特征,为气候分析与预测中正确选用统计方法和统计模型提供依据,进而提高气候分析与预测能力.方法 应用偏度系数、峰度系数检验和χ2检验.对陕西82个测站1958-2007年月、季、年降水量的正态分布性进行检验分析.结果 表明陕西各测站年降水量基本遵从正态分布;大部分气象观测站夏季降水量遵从正态分布,部分观测站春季和秋季降水量遵从正态分布,有一半的测站冬季降水量遵从正态分布;4月份和7月份月降水量遵从正态分布的测站数较多,冬季月降水则多不遵从正态分布.渭河流域月降水量遵从正态分布的月份最多,陕北长城沿线降水遵从正态分布的月份最少.结论 陕西降水量遵从正态分布的测站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和地域性,降水量偏度系数未能达到阈值标准是非正态分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