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观察紫花地丁提取物对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的抗炎作用并探讨其机制.采用脂多糖(1μg/mL)诱导RAW 264.7巨噬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格里斯试剂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NO、TNF-α、IL-6、IL-1β的浓度,凝胶成像法检测细胞中iNOS、COX-2蛋白水平.结果显示,紫花地丁水提物、醇提物剂量依赖地降低脂多糖刺激巨噬细胞分泌NO、TNF-α、IL-6、IL-1β以及其iNOS、COX-2蛋白水平.相同剂量(100μg/mL)的紫花地丁醇提物抗炎活性优于水提物.结果表明,紫花地丁水提物、醇提物可抑制脂多糖刺激的RAW 264.7细胞炎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NOS、COX-2蛋白表达,减少NO、TNF-α、IL-6、IL-1β等炎性因子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威灵仙不同提取部位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生成及iNOS和TNF-α分泌的作用.通过ELISA方法检测25、50、100μg/mL的威灵仙不同提取部位对LPS(1μg/mL)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NO、iNOS和TNF-α的影响;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威灵仙不同提取部位对LPS诱导iNOS和TNF-α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LPS能够明显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NO、iNOS和TNF-α,威灵仙不同提取部位(25、50、100μg/mL)均能抑制其活性和基因表达,并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其作用强弱依次为威灵仙乙酸乙酯部位、石油醚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因此得出,威灵仙不同提取部位的抗炎作用效果不同;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和释放可能是威灵仙发挥抗炎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采用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 7巨噬细胞体外炎症模型评价physagulin H的抗炎活性.以MTT法评价细胞毒性,Griess法检测NO的含量,ELISA法检测PGE2和TNF-α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炎症蛋白表达(iNOS和COX-2)以及对NF-κB炎性信号通路(IκB-α蛋白降解)和对MAPKs通路(JNK,p38和ERK蛋白磷酸化)的调控作用,研究physagulin H的抗炎活性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physagulin H可显著降低巨噬细胞RAW264. 7中NO、PGE_2和TNF-α的释放,还可显著降低iNOS和COX-2蛋白的高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Physagulin H对LPS诱导NF-κB/IκB-α降解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进一步的抗炎机制研究表明,physagulin H能抑制JNK磷酸化,但对ERK 1/2和p38磷酸化无明显抑制作用.综上,physagulin H是通过调控NF-κB和JNK/MAPKs信号转导通路下调LPS诱导的炎性蛋白的高表达,进而抑制小鼠巨噬细胞产生和释放过量炎症介质以及炎症因子,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LPS刺激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释放炎症介质NO、PGE2以及IL-6、TNF-α等炎症因子,以MTT法评价细胞毒性,Griess法检测NO的含量,ELISA法检测PGE2、IL-6和TNF-α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iNOS、COX-2及内参蛋白β-actin表达水平,研究黄芩素的抗炎活性及作用机制.测定黄芩素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清除活性,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黄芩素能显著抑制炎症介质NO和PGE2的产生以及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明显下调iNOS、COX-2蛋白表达水平,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均具有较强的清除活性,且呈良好剂量依赖关系.通过对黄芩素的抗炎、抗氧化作用的研究,可以为黄芩素及相关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巴马汀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小鼠巨噬细白介素6(IL-6)表达的作用.方法:采用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建立细胞炎症反应模型,加入不同浓度的巴马汀,采用ELISA法检测IL-6的生成量;采用qRT-PCR法检测IL-6 mRNA的表达.结果:巴马汀能明显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IL-6的生成,以及IL-6mRNA的表达,并呈现出浓度依赖性.结论:巴马汀可通过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IL-6的生成及IL-6mRNA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石蒜碱对内毒素导致的炎症小鼠体内体外COX-2的影响.通过内毒素诱导的小鼠建立急性肺损伤(ALI)模型,采用内毒素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建立细胞炎症反应模型,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小鼠肺组织以及RAW264.7巨噬细胞中COX-2蛋白的表达量.结果显示,石蒜碱能够在体内、体外显著抑制内毒素诱导的COX-2的蛋白表达,并加快COX-2蛋白的降解速度.石蒜碱能够有效降低内毒素导致的炎症小鼠体内、体外COX-2的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7.
考察金花茶叶醇提物对内毒素(LPS)刺激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后细胞炎症的保护作用.通过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金花茶叶醇提物作用下细胞的存活率;通过Griess法检测金花茶叶醇提物对LPS刺激后RAW264.7细胞NO释放量;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含量;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NF-κB p65的表达量.MTT结果显示,LPS及不同浓度的金花茶叶醇提物均未对细胞存活率产生明显影响(P0.05).3、10、30、100μmol/L的金花茶叶醇提物均可以明显减少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的释放(P0.05).100μmol/L的金花茶叶醇提物可以明显减少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IL-1β、IL-6和TNF-α的释放(P0.001).10、30、100μmol/L的金花茶叶醇提物均可以明显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F-κB p65蛋白表达(P0.05).金花茶叶提取物对内毒素导致的腹腔巨噬细胞炎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F-κB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8.
机体异常炎症反应与各种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实验室通过前期工作,筛选出抗炎效果较好的化合物,并将其命名为143.通过LPS诱导RAW264.7细胞和BV2细胞作为炎症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的143处理细胞,观察其抗炎效应.用MTS检测不同浓度143对细胞活力的影响,NO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上清NO含量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NF-κB p-p65、iNOS、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43在浓度小于10μmol/L时对两种细胞活力没有影响;143在浓度为10μmol/L时能显著抑制细胞上清中NO的含量,并显著抑制细胞中炎症相关蛋白因子NF-κB p-p65、iNOS、COX-2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马铃薯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中新型倍半萜类化合物TA的抗炎作用.方法: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通过测定细胞存活率、细胞NO的产生量、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释放量、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环氧合酶(COX-2)蛋白表达量,从而评价化合物TA的抗炎活性.结果:化合物TA对细胞无毒性,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LPS刺激产生的NO,降低ROS水平,减少细胞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产生及下调iNOS,COX-2蛋白的表达量.结论:马铃薯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中新型倍半萜类化合物TA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10.
绿原酸对脂多糖致炎症小鼠体内体外COX-2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绿原酸对脂多糖致炎症小鼠体内体外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脂多糖滴鼻造模建立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脂多糖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细胞炎症反应模型,应用Weston blot法,检测小鼠肺组织内以及RAW264.7巨噬细胞中COX-2的蛋白表达.绿原酸在小鼠体内体外均能有效降低脂多糖诱导的COX-2的蛋白表达,并能促进COX-2蛋白的降解.降低脂多糖诱导的COX-2的蛋白水平是绿原酸抗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黑莓高硬度品种‘Arapaho’和低硬度品种‘Boysen’果实发育成熟期木质素合成肉桂醇脱氢酶(CAD)基因表达,及其与CAD酶活性及总木质素含量的关系。【方法】对不同发育时期的黑莓果肉,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18个RuCADs基因成员的表达,利用比色法测定CAD酶活性,利用滴定法测定总木质素含量。【结果】在黑莓的18个RuCAD基因成员中,有8个CADs基因成员在2个品种发育早、中期果肉中表达量较高; 其中RuCAD16仅在‘Boysen’的早、中期果肉中表达,而在‘Arapaho’中不表达。‘Arapaho’和‘Boysen’果肉CAD酶活性均在着色前即花后9 d和花后21 d时最高,着色后呈下降趋势。‘Arapaho’和‘Boysen’果肉木质素分别在花后24 d和花后27 d含量较高。【结论】‘Arapaho’和‘Boysen’果实着色后,RuCADs基因成员表达呈多样化,且硬度与RuCAD酶及木质素含量关系表现出一定差异; 而在果实发育后期,RuCADs基因表达量降低。CAD酶活性降低及木质素含量下降,与黑莓成熟果实硬度下降具一致性,推测木质素合成与成熟果实硬度形成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许多物种里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和基因注释研究。现有的多种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软件,分析步骤多而且复杂,不同分析方法其结果差别也较大,这给研究者分析实际数据带来了不少困难。为了简化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的过程,利用现有的软件开发一个集成的软件包。【方法】针对Trinity、TopHat+Cufflinks和HISAT2+StringTie 3种比较成熟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流程,考虑研究对象有无参考基因组序列、样本数据是否有重复、单端还是双端测序、不同基因表达量的计算方法以及不同的基因差异表达显著性检验方法等因素,将多种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软件整合起来形成一个集成的软件包。【结果】 使用Perl语言开发了一个名为findDEG软件包用于转录组测序数据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软件包共分为3个模块,即Trinity、TopHat+Cufflinks和HISAT2+StringTie模块。Trinity模块提供3种计算转录本表达量方法和4种差异表达基因显著性检验方法,TopHat+Cufflinks模块可供用户选择新版或旧版的Cufflinks分析方案,HISAT2+StringTie模块则只有一种分析方案。该软件包可以自由下载使用,其网址为http://www.bioseqdata.com/findDEG/findDEG.htm。采用新版和旧版的Cufflinks分析方案以及一种Trinity组合方法,分别对小叶杨在正常和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转录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两种Cufflinks方法分别识别出了53和3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5个是相同的; Trinity方法识别了高达1 64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与Cufflinks两种方法相同的分别有14和3个。【结论】 新开发的软件包findDEG有十多种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方案可供选择,采用一键的方式进行数据计算分析,避免了中间环节参数输入和结果利用等操作步骤,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3.
种子休眠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中,是植物历经长期的自然选择而保存下来的一种生物学特性。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是中国特有种,观赏价值高,以种子繁殖为主,但种子具有深休眠特性,给苗木繁育带来一定困难。分析关于白皮松种子休眠的研究结果认为,休眠原因主要包括:种子成熟时种胚的发育状况,内、外种皮和胚乳含有种类和含量不尽相同的萌发抑制物且脱落酸类在各部位均存在并有较强的抑制能力,种皮对种子萌发的机械阻力和透水性、透气性障碍以及内源激素在种子休眠中的作用。解除白皮松种子休眠的方法主要有低温层积处理、长时间流水冲洗、植物激素浸种、化学试剂和机械处理以及环境条件处理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行道树生态经济价值分析,了解城市森林中树木发挥的各类生态效益,为校园行道树种植规划以及道路的合理分布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南京林业大学校园5个区域行道树树种组成、胸径和树高结构以及树木类型,共取得2 350株立木资料,分析研究校园行道树结构组成,并运用i-Tree模型对对校园行道树进行定量的森林效益评估,包括节能效益、净化空气效益、吸收二氧化碳效益、截留雨水效益和美学效益5个方面,并将效益值转化为相应的经济价值。【结果】研究区行道树属于31科49属54种,树木种类多为落叶阔叶型乔木,其中樱花、二球悬铃木、马褂木、樟树和银杏的数量最多; 以胸径为≥8~46 cm的树种为主,其中胸径为≥8~15 cm的441株,占18.77%; ≥15~30 cm的1 132株,占48.17%; ≥30~46 cm的507株,占21.57%。通过i-Tree模型对南京林业大学行道树的总生态效益评估可得,研究区主要道路上的2 350株行道树年创造总效益值为1 023 101.29元,其中校园行道树的美学效益最高,占总效益的65.67%; 其次是截留雨水效益,占总效益的17.05%,节能效益占总效益的13.02%; 减少CO2效益与改善空气质量效益比分别占总效益的2.65%、1.61%。各个区域中,教学区为行道树主要种植区,效益最高,占总效益的43.62%; 其次是居民区,占总效益的19.43%; 行政区、活动区和生活区分别占总效益的15.17%、11.21%和10.56%。不同的树种在各生态效益上的贡献率不同,二球悬铃木、银杏、马褂木、樟树的总生态效益贡献率最高,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1.97%、18.09%、14.50%、8.57%,共占生态总效益的63.13%,超过了总效益的一半。【结论】研究区总树种类型丰富,多样性高,但在活动区缺少高大乔木。生活区节能效益和改善空气质量效益低,建议种植枫杨、七叶树等树种。居民区水杉、银杏和二球悬铃木树种分布均匀度最高,所得到的单株效益和总效益均为各区首位。行政区尽管面积和道路长度最小,但杨树种植多区域单株效益较高,区域截留雨水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云南省2000—2016年森林分布及森林破碎化模式,评估现行森林经营政策的有效性,总结有关森林经营政策执行的经验和教训。【方法】以250 m分辨率MODIS-VCF(vegetation continuous fields, 植被连续场)产品及其衍生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利用单一像元位置上森林覆盖随时间的变化而拟合趋势线,通过对斜率、截距及该像元位置上森林覆盖率的方差进行阈值化操作,判定该像元上森林变化类型。在此基础上,利用3×3移动窗口分析技术提取窗口内森林面密度及森林连接度指数,并借助渗透理论将窗口中心森林像元归并为内部、孔洞、边缘、斑块、过渡或未确定等破碎化类型之一。最后,将典型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动态与森林破碎化成分进行了关联性分析。【结果】2000—2016年,云南省森林面积呈波动增加态势,其中森林持续覆盖增加的区域占云南省总面积的比例约为30.57%。高覆盖变化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南部,低覆盖变化分布在北部、东部和中部。分析研究期内森林破碎化成分的占比发现:内部森林所占面积比例由2000年的50.03%增长到2006年的57.32%, 再略降到2011年的56.33%,最后升到2016年的63.32%; 孔洞森林面积占比则由29.41%下降到2006年的27.81%,2011年小幅升至28.36%, 再降到2016年的24.54%。边缘森林、斑块森林、过渡森林也与孔洞森林的变化趋势一致,基本上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结论】在退耕还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政策推动下,云南省森林面积整体增加,森林破碎化程度降低。2006—2011年森林覆盖略微减少,热点地区森林破碎化程度增加,这同时影响到区域野生动物的数量下降和分布趋于紧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结合上海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调查上海地区林地蝽类昆虫种类资源,为今后该地区蝽类群的鉴定、监测、防治等相关工作提供基础性资料。【方法】于2014年11月至2016年8月,对上海地区9区96个乡镇或点以及上海市区8个公园的多种林地进行蝽类昆虫种类调查,并对采集到的蝽类昆虫标本进行了鉴定,整理出了上海地区林地蝽类昆虫名录。【结果】该名录共包括上海地区林地蝽类昆虫18科59种,其中上海新记录有25种; 补充了调查种类的寄主和分布范围,并提供了上海新记录种的背面观照片。【结论】蝽科、猎蝽科、网蝽科、缘蝽科和盲蝽科为上海地区的优势科。区系分析表明,上海地区林地蝽类昆虫以东洋、古北区共有种最多,有35种,占59.3%。其中主要的害虫为: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樟脊冠网蝽(Stephanitis macaona),梨冠网蝽(S. nashi),麻皮蝽(Erthesina fullo),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斑须蝽(Dolycoris baccarum)。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球变暖及人为活动加速背景下,重金属对滨海湿地氮素转化的影响,揭示湿地沉积物中镉(Cd)含量及其形态变化对沉积物反硝化(Den)和硝态氮氨化(DNRA)强度及二者相对重要性(QDNRA/Den)的影响。【方法】采集崇明东滩湿地3种覆被(芦苇、互花米草和光滩)类型下的沉积物,外源添加不同剂量的Cd,借助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观测沉积物Den和DNRA强度的变化,分析不同含量及形态Cd的影响。【结果】添加低剂量Cd(0.05~0.30 mg/kg)条件下,3种覆被类型沉积物的QDNRA/Den均明显升高(6.9%~53.4%),硝态氮的还原趋向DNRA途径。相比较而言,互花米草植被下沉积物的QDNRA/Den高出芦苇3.1~5.4倍。这表明,互花米草植被可能加速沉积物中硝态氮通过DNRA途径还原。此外,芦苇植被下沉积物Den、DNRA强度主要受可交换态和可还原态Cd的影响,但互花米草植被下主要为可氧化态Cd。【结论】滨海湿地沉积物中低剂量Cd刺激硝态氮的还原趋向DNRA途径,影响沉积物Den、DNRA强度的Cd形态因覆被类型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杨树雄性不育品种花粉发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杨树小孢子败育的时期及影响小孢子败育的因素,为杨树雄性不育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杨树雄性不育品种‘泗杨1号'为材料,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粒细胞发育过程; 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败育花粉粒的形态观察,并与可育品种‘南林3412'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微镜下观测发现在四分体时期以后,即单核小孢子期,雄性不育品种‘泗杨1号'大部分小孢子发生异常,开始表现出败育性状。在花粉粒成熟期小孢子开始发生解体,小孢子败育。同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仅有的少量花粉粒发现其异常变形,不同于正常花粉粒形态。【结论】‘泗杨1号'小孢子败育从单核小孢子时期开始,在花粉粒成熟期小孢子发生解体,小孢子败育。影响‘泗杨1号'小孢子败育主要原因是绒毡层细胞降解的延迟,影响小孢子发育营养物质的供给,导致小孢子发生败育; 除此之外,花药室内的Ca2+浓度、花药内壁乌氏体的分布也有可能影响‘泗杨1号'小孢子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确定山核桃透翅蛾(Sphecodoptera sheni)幼虫在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方法】采用频次分布法、6种聚集度指标(C、I、K、CA、M*/M、Iδ)、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方程对山核桃透翅蛾幼虫在薄壳山核桃大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研究,计算Blackith聚集均数λ,分析山核桃透翅蛾幼虫种群的聚集原因。【结果】山核桃透翅蛾幼虫在薄壳山核桃上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聚集度随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大。山核桃透翅蛾幼虫种群聚集是由环境条件和自身特性共同引起的。【结论】建立山核桃透翅蛾幼虫种群的理论抽样表和序贯抽样公式,可为该虫害的抽样调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与土壤有机质的其他组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虽然所占比例较小,却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有机碳库,影响到整个土壤有机碳组分之间的动态平衡。采用序批式平衡试验,以杨树凋落物为DOC的来源材料,对不同经营模式(农林复合、杨树桤木混交、杨树纯林)下杨树人工林土壤对DOC中的吸附作用进行研究,以期为不同经营模式下杨树人工林土壤碳库的有效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供试土壤采自江苏省泗洪县陈圩林场的3种不同经营模式[农林复合(农林)、杨树桤木混交(混交)、杨树纯林(纯林)]样地,每个样地选取5个采样点,用土钻分别采集0~10、≥10~20、≥20~30 cm土层的土壤,对应土层采集的土壤混匀风干后,过2 mm筛用于吸附试验。同时采集该林场的杨树叶凋落物制备DOC母液。采用序批式平衡试验,借助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IM”方程,可以反映土壤对可溶性有机碳的吸附特性)对不同经营模式下杨树人工林枯落物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序批式平衡试验:称取5.00 g土壤于50 mL离心管中,按照1:4的固液质量比加入DOC溶液(质量浓度分别为0、50、100、200、400 mg/L)20 mL,加入NaN3溶液(熏蒸过的土壤不添加),并用KCl溶液调节离子强度,然后于恒温(设置25 ℃和15 ℃)条件下,在200 r/min转速的水平振荡机上振荡2 h后,用12 000 r/min的高速离心机低温(4 ℃)离心20 min,0.45 μm滤膜抽滤,TOC仪测定滤液DOC含量。【结果】DOC吸附试验表明,IM方程拟合度良好,R2均在0.810 9~0.999 3之间。各模式下不同土层土壤对DOC的吸附趋势相同,即无外源DOC加入时,土壤存在DOC净释放,但随着外源DOC浓度增加,土壤对DOC的吸附量增加,且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线性关系。3种林地土壤吸附DOC的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F2,6=73.789),且受外源DOC加入量的影响。DOC加入量≤200 mg/L时,各林地土壤吸附的DOC量从大到小表现为:纯林>农林>混交; 而DOC加入量为200~400 mg/L时则表现为:农林>纯林>混交。在农林模式中,0~10 cm土层土壤吸附DOC的能力与≥10~20 cm、≥20~30 cm土层土壤存在显著差异(P<0.05,F2,6=2.713),而在混交林和纯林模式中,3个土层土壤吸附DOC的能力差异不显著(P>0.05,F混,2,6=1.198,F纯,2,6=1.483)。此外,在试验所设条件下,土壤对DOC的吸附受熏蒸作用的影响,而温度对土壤吸附DOC的能力没有明显影响。15 ℃和25 ℃两种温度下,3种模式林地土壤对DOC的吸附能力无明显差异,而熏蒸后土壤吸附DOC的能力比未熏蒸土壤的大,mKd值比未熏蒸土高出0.128 9~0.199 0和1.64~1.87(m为IM方程的回归系数,Kd为DOC在土壤中的分配系数,两者均可衡量DOC对土壤的亲和力)。【结论】土壤吸附DOC的量与试验中加入DOC的量呈极显著线性关系,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的参数可以反映出土壤吸附DOC能力的强弱。3种林地土壤吸附DOC的量存在显著差异,熏蒸后土壤吸附DOC的能力比未熏蒸土壤的大。在试验所设温度范围内,温度对土壤吸附DOC的能力未发现有明显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